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肤纹(dermatoglyphics)是灵长类形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国内有关灵长类肤纹的研究较多,作者曾对太行山猕猴掌(跖)面的花纹强度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但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太行山猕猴肤纹脊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太行山猕猴掌(跖)面相应花纹区肤纹脊数的比较研究,获得较为详实的资料。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本研究对52(♂:18,♀:34)例太行山猕猴掌、跖面7个花纹区,即近端小鱼际(Hp)、远端小鱼际(Hd)、大鱼际(Th)和指间Ⅰ-Ⅳ区的花纹脊数为形态指标,研究肤纹脊数的性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掌面指间Ⅰ区花纹类型的特征及在性别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55例(♂20例,旱35例)太行山猕猴掌面指间Ⅰ区的花纹类型进行调查,并与日本高崎山猕猴和屋久岛猕猴掌面指间Ⅰ区花纹类型进行比较。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结果:太行山猕猴指间Ⅰ区斗形纹(W)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占78.9%,其次是箕形纹(L),开放形花纹(O)几乎不存在;雌雄性太行山猕猴掌面指间Ⅰ区花纹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屋久岛猕猴和高崎山猕猴掌面指间Ⅰ区花纹类型性别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3组猕猴的掌面指间Ⅰ区斗形纹和双箕形纹均是雄性高于雌性,而Ⅰ区开放形花纹和箕形纹是雌性高于雄性。结论:雄性猕猴掌面指间Ⅰ区花纹类型较雌性更复杂,可能与雌雄个体在群体中角色的不同有关;3组猕猴指间Ⅰ区肤纹特征相互之间均有差异,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地理分布隔离和遗传漂变所致,推测太行山猕猴、高崎山猕猴和屋久岛猕猴分化的时间较早,分化后交流很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太行山猕猴跖面囊形纹特征.方法:通过直接观察或拍照,对26例(8雄,18雌)太行山猕猴跖面囊形纹进行形态观察.结果:囊形纹的形态特征明显,分布区明确.囊形纹主要分布在趾间Ⅱ区,箕形纹主要分布在趾间Ⅰ区,斗形纹主要分布在趾间Ⅲ和Ⅳ区.在趾间Ⅰ~Ⅳ区,它们交替出现.结论:囊形纹与箕形纹和斗形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根据其复杂程度、特征及分布区域,推测囊形纹可能是箕形纹与斗形纹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灵长类不同种属间的亲源关系。方法:运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取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由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折线图和聚类分析的聚类图可以得出,无论掌面或跖面,花纹强度在种属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论:各种种属都具有自己特征性的肤纹,并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以此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分类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41对习惯性流产夫妇进行皮肤调查,对其肤纹特点进行研究,与国内正常值比较有显著差异的是,女性A频率高,右手拇指、食指最高。分别为19.51%,19.51%(正常3.3%、4.7%)。Lu频率低,右手拇指仅为2.44%(正常29.4%)。Lr频率高,右手小指达48.78%(正常0.2%)。FRC、TFRC值低、分别为11.5±4.96、114.68±40.93(正常13.85±5.43、138.46±41.59)。过渡型Ⅰ(桥贯型)频率低,4.88%(正常12.66%)、悉尼手频率高8.53%(正常3.16%)。男性Lu频率低,右手拇指仅为2.44%(正常29.4%)。Lr频率高,右手小指达48.78%(正常0.2%)。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猕猴掌(跖)面花纹强度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太行山猕猴掌面和跖面的花纹强度(PI)在两性之间和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性。方法: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53只猕猴(♂:20,♀:33)的掌面和跖面7个主要花纹区,即近端小鱼际(HP)、远端小鱼际(HD)、大鱼际(TH)及指间4区(Ⅰ-Ⅳ)的花纹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掌面和跖面所有研究变量没有一项达显著性差异水平。结论:掌面和跖面的花纹强度在两性之间和左右两侧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太行山猕猴掌面三角的分布特征.方法:直接观察太行山猕猴掌面肤纹标本31例.结果:太行山猕猴掌面三角常出现的三角有10个,三角数目在8~11个之间,平均9.1个.结论:太行山猕猴掌面三角分布模式与其他灵长类掌面三角相比有差异.掌面三角性差和侧差无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与灵长类动物进化程度、掌垫发育、花纹类型以及观察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作者多年来对智力残疾儿童肤纹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有多项肤纹参数值与正常儿童有显著性差异,并且与智商具有相关性。参照国内外有关肤纹研究的文献,作者首次建立了肤纹综合评价量表,设定并求出了肤纹指数(F值),作为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判别的一个标准。经验证,符合率在67-73%之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太行山猕猴下颌骨随年龄变化的形态学改变,为太行山猕猴的体质学、医学实验、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30例太行山猕猴下颌骨标本,按其齿序及牙齿磨损程度的不同分成6组,并对其18项变量进行了测量、统计和分析。结果:下颌骨的有关变量与齿序和牙齿磨损程度成异速生长,即有关变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与其年龄相关,并且不同变量在不同年龄段呈现不同的生长模式。结论:下颌体各变量的变化趋势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与猕猴的食物组成和其取食习性亦具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男性生殖系畸形患儿肤纹的形态特征,为该类疾病的遗传学研究提供资料.方法 用油墨捺印法采集91例3岁以下男性生殖系畸形患儿的手部肤纹,通过与健康儿相对照,分析患儿肤纹的形态特征.结果 患儿中桡箕出现率高于对照组,a~b嵴线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掌褶类型、atd角、指纹总嵴线数(TFRC)方面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 男性生殖系畸形患者有独特的肤纹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300名正常白族人指嵴纹数和t三叉,为医学、遗传学、人类学提供正常参数.方法 在知情同意手续下,捺印调查对象的手纹.结果 总指嵴纹数(TFRC)为126.88±32.28,男性大于女性(P<0.05),无手别差异(P>0.05).各指指嵴纹数(FRC)高低为:拇指>环指>食指>中指>小指,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无手别差异(P>0.05).对应指FRC差值变化趋势为,随着差值增加频数逐渐减少,绝大部分差值在3以内(占88.2%).TFRC的频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atd角为(40.27±4.34)度,tPD为(12.46±4.66)%,均为女性大于男性(P<0.05),无手别差异(P>0.05).72.5%的个体tPD低于15%,无大于30%的.结论 对应指FRC和t三叉的分布具有对称性,白族和其他民族有共性也有其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猕猴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南坡中条山南端,是我国黄河以北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猕猴自然分布种群。在形态、行为、遗传、食性、骨学方面均具有其特殊性。踝关节的距骨作为最坚固的骨骼之一,在国内有关该部位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主要对太行山猕猴距骨进行测量统计分析,找出两性间差异较大的变量,建立判别函数,为太行山猕猴的基础研究和生物学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景颇族人指嵴纹数(FRC)和t三叉的分布,为医学、遗传学、人类学提供正常参数.方法:在知情同意原则下,捺印调查对象的手纹.结果:各指FRC高低为拇指>环指>中指>食指>小指,无性别差异,除拇指外无手别差异.对应指FRC差值变化趋势为,随着差值增加频数逐渐减少,绝大部分差值在3以内占88.2%.总指嵴纹数(TFRC)为 116.40±26.51,无性别差异.TFRC频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高峰组为121~140(33.64%),其次为101~120 (31.64%).atd角为39.99°±4.41°,频数分布高峰组为35~39(43.55%),其次为40~44(37.82%).tPD为11.02%±4.01%,频数分布高峰组为10~14(46.91%),86.73%的个体tPD低于15%,无大于30%的.atd角及tPD均为女性大于男性,无手别差异.结论:德宏州景颇族对应指FRC和t三叉的分布具有对称性,和其他民族有共性也有其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跖骨体质量的性差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太行山猕猴掌(跖)骨体质量性差和排序.方法:测量25例掌骨和27例跖骨体质量.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掌(跖)骨体质量性差和排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掌(跖)骨体质量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侧之间则没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不同的方法各掌(跖)骨体质量的排序不同.掌骨体质量均值顺序是3>2>4>5>1.在侧别和性别之间无差异;跖骨体质量均值排序在性别之间有差异,雄性是3>4>2>5>1,雌性是3>4>2>1>5.结论:太行山猕猴掌(跖)骨体质量存在性差,各掌(跖)骨体质量的排序也有一定性差,此性差产生的原因与基因调控、出生前性激素水平及出生后异速生长速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太行山猕猴掌(跖)骨长度与质量间性别差异.方法:对29例(13雄,16雌)成年太行山猕猴的掌(跖)骨长度和质量进行测量.采用SPSS 13.0软件,用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对掌骨和跖骨长度和质量的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结果:猕猴掌骨和跖骨长度或质量的性差显著.长度变量性差大于质量变量性差;掌骨长度或质量的性差大于跖骨长度或质量的性差.结论:猕猴掌骨和跖骨长度或质量性差大小不同.这种性差的起源可能与生命早期的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新疆八个民族的中、小学生8000人,(男,女各4000人)的指纹嵴线离解出现频率,结果表明,十指有肤纹覆盖的任何区域,均可出现嵴线离解,其频率男高于女。民族间频率高低亦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