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方法:测定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脾脏大小及HBVDNA水平,按肝损程度、脾脏大小、HBVDNA水平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P〈0.01),血小板体积增大(P〈0.05);与肝损轻中度组、正常脾组相比,重度肝损组、脾脏肿大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减少(均P〈0.01),而不同血清病毒负载量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功能损害和脾肿大是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持续肝功能稳定时提升血小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机制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通过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PA IgA、PA IgM及脾脏厚度分析两者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结果 PAIgG、PAIgA及脾脏厚度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与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抗体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减少的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数量会因为种族群体的不同而变化,有文献报道,回族血小板数量比其它民族低,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的原因很多,其中饮食、药物与血小板数量密切相关,血小板减少对麻醉及手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食物、药物对血小板的影响;血小板与麻醉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赵洪奎  崔霞  袁建国 《医学综述》2006,12(6):358-360
干扰素虽已被公认对慢性乙肝治疗有效,但其疗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宿主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反映免疫水平的肝脏炎症程度,作为肝损害外在表现的转氨酶的高低,干扰素治疗前及治疗中IL-12水平,树突状细胞基础状态,PBMNC中IFNα/β受体的表达,干扰素抗体水平及治疗前后HLA-DRB1 DT水平。病毒方面的影响因素有HBVDNA水平,治疗1个月时HBVDNA下降幅度,HBV基因变异以及HBV基因型。提出利用治疗前选定指标预测疗效,治疗最初2个月内检测指标变化判断疗效、多因素联合方案用于疗效预测。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病毒型肝炎的高发区.据统计,全世界HbsAg携带者约3.5亿,其中我国约1.2亿,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3000万.作为一种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约25%最终将死于重症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因此,学者们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尤为关注.自1979年测定了HBV全基因序列以来,很多学者在研究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参数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功能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及肝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144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其中血小板减少者114例[包括44例肝功能代偿者(A组)和70例肝功能失代偿者(B组)],血小板正常者30例(C组);另选取31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D组).4组受检者均空腹取血,检测并比较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结果 与D组比较,A、B、C组肝硬化患者的PLT均显著降低,而MPV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组受检者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肝硬化患者PCT较C、D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以作为评价慢性乙肝肝硬化的指标,但不能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代偿与否.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及肝硬化血小板的功能状态。方法:应用ELISA定量检测GMP140、PA,IgG.A.M、PLT、MPV、FN七项指标在各组患者血中含量。结果:各项指标均有较好的变化规律,如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增加,血小板数减少,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大等。结论:若能动态监测,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为慢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心理状况的临床相关研究的报道逐年增多,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躯体化等心理健康问题与疾病和生活质量互为影响。本文从其所表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心理状况对病程的影响,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心理干预的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全面了解慢性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肝硬化糖代谢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淑凤  冯慧芬 《医学争鸣》2006,27(23):F0003-F0003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3-01/2005-01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肝硬化组),诊断符合2000年肝病会议制定标准[1],同期正常对照者40例(对照组). 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具有可比性(P>0.05),均排除糖尿病及影响激素代谢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任松  王佩俊  李宗芳 《西部医学》2013,(11):1745-1747
血小板减少是肝硬化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J5%~70%.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一般比较轻或者中等,随着肝脏疾病的发展会加重.肝硬化脾亢血小板减少的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本文将结合文献及在此领域的研究结果,从血小板的生产、阻留和破坏三个方面阐述肝硬化脾亢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初步评估乙型肝炎病人血小板参数改变的意义与出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对近2年来我科部分住院病人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慢性重型乙肝及乙肝后肝硬化病人其血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0.01),提示血小板参数明显下降的病人有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对初步评估肝脏损害程度及判定病人出血倾向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金勇  刘君俊  周辉 《四川医学》2013,(8):1163-1164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预后因素。方法将1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例分成好转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后未抗病毒治疗的初次乙肝病毒载量(HBVDNA)、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并发症及营养状况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后未抗病毒治疗的初次乙肝病毒载量(HBVDNA)、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清蛋白、营养状况及并发症有关。结论年龄、性别、入院后未抗病毒治疗的初次乙肝病毒载量(HBVDNA)、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血清清蛋白、并发症及营养状况是影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昊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27-222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影响因素,为今后的预防工作提供可靠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6例,按照发作次数分为稳定组和反复发作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病程、肝损伤药物应用史、过度劳累、手术创伤、甜食摄入过量、饮酒、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定量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诱发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为病程、肝损伤药物应用史、过度劳累、手术创伤、甜食摄入过量、饮酒、乙肝病毒DNA定量高等,临床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代偿功能的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血小板(PLT)的关系.方法 将40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代偿与否分为代偿组(n=15)和失代偿组(n=25),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7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TPO水平.结果 对照组、肝硬化肝功能代偿组和失代偿组的血清TPO水平分别为(136.24±68.56)pg·ml^-1、(124.34±41.31)pg·ml^-1和(59.05±52.77)pg·ml^-1;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组的血清TP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PO水平与外周PLT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负相关(r=-0.49,P〈0.05).结论 肝细胞产生TPO不足可能是肝硬化引发PLT减少的主要原因,血清TPO水平是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在麻醉及手术中参与止血和凝血,血小板数量减少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基于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丽华  李维民 《血栓与止血学》2002,8(4):183-183,190
为了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在不同发病情况下的调节机制并为rh-TPO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测定了肝硬化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TPO水平。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与外周血小板数减少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71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PO水平,并与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TPO水平、血小板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分级与血清TPO下降水平一致。结论血清TPO水平下降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第一大病因。且我国仍为乙肝大国,这使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病人群不断壮大,但两种疾病的合并症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治疗存在相互干扰,目前已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CHB合并NAFLD相关文献的梳理,综述了CHB合并NAFLD影响因素研究的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49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照其疾病发作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为发病〉12次者,对照组为发病1次患者,分析对比2组患者基础资料和实验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体力劳动、慢性乙型肝炎痛史、重叠小时EV病毒感染、父亲乙肝史、母亲乙肝史、手术史、饮酒史、甜食摄入、血型、PCR~HBVDNA定量、肝组织炎症程度G、肝组织免疫组化小时BcAg阳性、白细胞均影响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结论:明确乙型肝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在实际生活和临床治疗中予以避免和防治,降低其反复发作性。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刘雁  毛力 《浙江医学》2004,26(10):750-751
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病变较难控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及质量.了解影响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防治,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