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燕  俞一峰  龚海  李森 《医学综述》2012,18(17):2927-2928
目的探讨提肛运动对于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肛门功能的作用。方法提肛组在术后2周即每日进行提肛运动的功能锻炼,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测定两组术后3个月后直肠肛门压力。结果提肛组患者排便次数及控便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于粪便质地及其里急后重感,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肛组肛管最大收缩压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而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括约肌功能长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肛运动可明显提高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的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应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手术效果。方法:选取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44例,均为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就开腹经括约肌切除保肛术(对照组,n=22)与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术(观察组,n=22)预后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肛压指标、肛门功能评分、肿瘤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手术治疗,可提高手术质量,改善肛压及肛门功能,防范肿瘤远处转移及复发,且具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任雁  刘娟  严凤  彭敏 《西部医学》2017,29(9):1277-1280
【摘要】目的 探究肛门测压仪在评估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前后肛门功能中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63例行保肛术式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肛肠测压,设为观察组,并选取35例同时期入院体检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术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及术后1、6、12个月肛门动力学指标。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前在肛门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初始感觉容量(RVST)、直肠便意感觉容量(UV)、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直肠顺应性(RC)、肛管高压带(HPZ)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肛门排便功能优良率(22.22%和31.75%)明显低于术前(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60和45.718,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37,P>0.05)。术后1、6、12个月患者MTV和RAIR指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各时期MSP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在短期内能够影响患者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指标客观评价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结肠成形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组47例(结肠成形术低位直肠或肛管吻合)和对照组36例(结肠与远端直肠或肛管直接吻合)两组患者肛门控便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肛门功能实验组大便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3.4次/天,对照组平均8.7次/天;术后12个月观察组平均1.8次/天,对照组平均6次/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结肠成形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直接吻合组.  相似文献   

5.
邓罕  李光华  何长林  童创  王建国 《安徽医学》2013,34(12):1807-1810
目的 探讨吻合口水平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观察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33例,根据吻合口距肛缘的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A 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 18例,B组(吻合口距肛缘〉4 cm) 15例.结果 术后B组排便次数和控制排便时间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和肛管最大挤压压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术后肛管最大静息压、直肠初感容量和最大耐受容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距肛缘≤4 cm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明显差于〉4 cm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结肠成形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组34例(结肠成形术低位直肠或肛管吻合)和对照组42例(结肠与远端直肠或肛管直接吻合)两组患者肛门控便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肛门功能观察组大便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3次/d,对照组平均8.5次/d;术后12个月观察组平均1.5次/d,对照组平均5次/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肠成形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直接吻合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低位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直吻术式,观察组给予袋吻术式,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排便次数、大便失禁次数、便秘人数、排便排气感障碍及排便不尽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直肠压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直肠压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功能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J型贮袋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近期应用效果明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模式对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胃肠外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直肠癌患者60例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予传统的出院指导,观察组予延伸护理。于出院后3、6、12个月进行追踪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在Williams肛门功能评分、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容量和最大感觉容量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延伸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肛门控便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支撑捆扎法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低位吻合的价值。方法 从929例低位直肠癌中选择629例实施保肛手术。手术方法有双吻合器吻合法(n=101)和经肛门支撑捆扎结肠-直肠(肛管)(n=528)吻合。外科切除范围:除残留肛侧直肠(肛管),肛提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坐骨盲肠窝脂肪组织、肛周皮肤外,与Miles手术相同。结果 低位直肠癌保肛率67.69%。根治术后584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吻合器组75%、支撑捆扎组76.59%。局部复发率:吻合器组5%、支撑捆扎组3.2%。手术合并症:吻合器组吻合口漏4%;支撑捆扎组吻合口漏2.5%。两种保肛方法5年生存、局部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低位直肠癌中,在确保根治和术后排便功能,能完成口侧结肠-直肠(肛管)吻合者,可作为保肛适应症选择范围。保肛术式选择,吻合口在盆腔内者选择吻合器技术,在耻骨直肠肌上缘到肌间沟者选择支撑捆扎吻合术。经肛门支撑捆扎吻合可以取代吻合器完成超低位及结肠-直肠(肛管)吻合,两种吻合方法之间对病人的预后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太康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5例直肠癌患者,均采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进行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和术后排便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在术前3、6个月的排便功能优良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的排便功能优良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术后3、6个月的各项直肠测压标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在术后12个月直肠肛门排便功能显著恢复,保肛手术可运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I期经肛门术后患儿的排便功能、结肠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对I期经肛门术后5~9年的89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同时对来院随访的58例患儿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和钡灌肠检查,评价其术后肛肠功能。结果 89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患儿中,72例排便功能良好,排便次数1~2次/d,仅6例3~4次/d,7例稀便时污便,1例经常污便;3例便秘。89例患儿均有便意无便失禁。直肠肛门测压结果:2例患儿术后直肠肛管反射弱阳性;污便组肛管静息压较无症状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29.4±3.2)mmHg vs(40.2±5.1)mmHg vs(36.9±2.6)mmHg,P0.05,P0.05)],而直肠静息压显著增高[(65.9±7.2)mmHg vs(25.7±4.1)mmHg vs(11.0±1.3)mmHg,P0.05,P0.05)];污便组肛管收缩压明显低于无症状组及对照组[(183.5±15.6)mmHg vs(210.2±18.3)mmHg vs(200.6±13.8)mmHg,P0.01];而持续缩榨时间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便秘组与其他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有1例出现括约肌反常运动。钡灌肠结果: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所有患儿的结肠形态恢复良好,结肠框基本正常,未见到明显的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乙状结肠迂曲减少或消失,与术中切除肠管长度相符。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所有病例的直肠肛管角比对照组明显增大(121.6°±14.2°vs 82.0°±11.4°,P0.01),污便组又较便秘组及无症状组明显增大(138.4°±16.8°vs 106.3°±13.8°vs 110.6°±15.2°,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I期经肛门术后患儿多数排便功能良好,结肠形态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良好,少数患儿污便可能与拖出结肠储便功能代偿不全、乙状结肠迂曲减少或消失、肛门括约肌损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接受直肠癌根治术(前切除)患者的肛门直肠功能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的117例直肠癌患者,回顾性统计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并根据肿瘤距肛位置分为上段直肠癌组和中下段直肠癌组,将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肛门直肠测压(ARM)结果以及排便功能问卷调查表结果进行对比,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末端回场预防性造瘘术在中下段直肠癌组中的应用明显高于上段直肠组(P<0.05).直肠前切除术在术后3个月、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排便功能均有影响,排便功能得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6个月上段直肠癌组患者的排便功能有明显改善,得分下降趋势较中下段直肠癌组差异明显.中下段直肠癌组患者根据是否行末端回场预防性造瘘分为两个亚组,亚组分析得出预防性造瘘会影响回纳后短期内(3个月)排便功能,但长期(6个月)与同组未造瘘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上段直肠癌患者,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低位特别是超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影响较大,术后6个月直肠肛门排便功能仍无法恢复至术前水平,选择保肛手术时须加强术前沟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保肛术治疗,术后7 d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平民版评估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将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纳入研究组(24例),未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纳入对照组(52例)。比较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括约肌功能长度),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对肛门功能的影响。结果 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中,有24例患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31.58%。研究组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评分为(58.25±3.66)分,高于对照组的(33.29±3.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括约肌功能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及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评分与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均呈负相关(r<0,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排便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71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术前由主管护士指导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术后1周持续进行盆底肌肉训练3个月.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术后1个月、3个月评价患者排便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排便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持续有效的盆底肌肉训练,可防治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大便失禁,有效促进排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对超低位直肠癌患者Williams分级及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82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观察组采用TME+ISR.对比两组术后7 d Williams分级及肛门功能.结果:比较两组术后Williams分级情况,观察组A级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术后7 d最大直肠耐受容积(MTV)、最大收缩压(MSP)及肛管静息压(ARP)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TME+ISR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肛门功能,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的直肠功能。方法:直肠癌患者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2组都给予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治疗组同时给予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的手术。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进行调查,治疗组的直肠排便功能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为73.3%,治疗组的直肠排便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应用可以提高直肠排便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段外剥内扎加括约肌单点浅切改良术式对环状混合痔患者术后症状和体征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观察条件的环状混合痔患者12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采用分段外剥内扎法,治疗组加括约肌单点浅切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水肿程度及创面愈合时间,跟踪肛门狭窄及肛门失禁的发生情况;定期监测肛门测压相关指标。结果:术后治疗组患者的创面水肿程度、肛门狭窄程度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创面愈合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肛管最大收缩压与对照组相当(P0.05),而直肠初始阈值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肛门失禁、继发感染。结论:分段外剥内扎加括约肌单点浅切术式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术后肛门狭窄的风险,有效保护肛管直肠压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该研究以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方式对部分外括约肌受累的患者进行了保留肛门括约肌的手术,并通过问卷调查及肛门直肠测压回顾性时比研究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与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肛门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方法 对16例接受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及25例接受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后1个月及1年的wexner评分,术后1年的FIQL生活质量问卷以及直肠肛管向量测压.选择40~68岁无肛门直肠疾惠、无排便功能障碍的正常志愿者25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术后的wexner评分在术后1个月明显高于经括约肌间切除组,经1年的适应及功能锻炼后,臀大肌组评分明显下降,但对照经括约肌间切除组仍有显著性差异;对自身生活质量满意方面,臀大肌组与经括约肌间切除组在1年以后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二者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结果 在术后1年却仍有差异,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一直有显著性.结论 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的手术方式是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低位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的适应证,尽管其有更高的大便失禁风险,但就其对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来看.臀大肌替代部分外括约肌的术式亦使部分外括约肌受累而保肛愿望强烈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三维向量测压评估无肛术后患儿的肛门括约肌功能及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便失禁的效果.方法:利用该方法对41例无肛术后远期患儿进行随访,并对其中存在排便功能障碍的20例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结果:根据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患儿各组的肛管最大压力值与向量容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以劣组最为明显.经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无肛术后患儿各组肛管最大压力值与向量容积下降,压力分布不对称,肛门括约肌功能不良,经生物反馈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增加,最大限度的恢复了肛门括约肌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保肛手术,观察组采用完全腹腔镜保肛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直肠保肛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同时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