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3例贲门失弛缓症施行胸腔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手术。结果全组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有2例食管黏膜破裂给予修补,术后留置胃管7天。全组治愈出院,无并发症。结论胸腔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首选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5例贲门痉挛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让患者接受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改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都接受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外科治疗,有10例患者在术后能够流畅吞咽,并且恢复正常的进食功能,4例患者在术后偶尔出现吞咽不顺畅的现象,但基本恢复正常的进食功能;仅有1例患者在术后时常出现吞咽不顺畅的现象,仍需调整饮食,没有患者术后无法顺畅吞咽。肌层切开术的有效率为93.3%,在手术期间没有患者死亡。结论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可有效解决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吞咽困难等问题,并有着并发症少以及疗效可靠等微创优势,值得国内心胸外科医师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贲门失弛缓症的外科治疗开始于19世纪末,食管贲门黏膜外肌层切开术目前仍是贲门失弛缓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8月应用电视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2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滕寅  张舰  刘文  林鹏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1):96-97,10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下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6.66%(3/45).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吞咽困难均有好转;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均明显下降.结论:胸腔镜下Heller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故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贲门失弛缓症肌层切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1995年11月至2006年4月,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术28例、腹腔镜迷走神经切断术24例和贲门失弛缓症肌层切开术3例。结果手术时间1.0~4.5h,平均2.5h;术后24~72h即可开始进食流质。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6d出院。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贲门失弛缓症具有疗效确定、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点,腹腔镜手术适合用于处理胃食管结合部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三腔二囊管辅助经胸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90例的临床经验。方法9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接受食管肌层切开术,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经左第7肋床作8-10cm切口进胸,利用术前插的三腔二囊管充气辅助游离肌层,注水检查黏膜有无损伤,全组均未作抗反流手术。结果全部病例无死亡,术后平均住院9d,1例术中损伤黏膜于术中修补,未发生食管瘘等并发症,术后吞咽困难消失,无胃食管反流症状,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三腔二囊管辅助经胸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改良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2年16例行腹腔镜下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前180°胃底折叠缝合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6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2例因食管黏膜穿孔行一期缝合修复,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无明显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改良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切口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网膜覆盖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方法:收治贲门失弛缓症患者45例,在前外侧小切口下行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游离下段食管及胃贲门部,自下肺静脉至胃贲门部下1cm,纵行切开食管下段肌层,并以大网膜覆盖食管黏膜.结果:45例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手术时间113.5±5.5分钟,胸腔引流2.5±0.5天,术后住院10.5±0.5天.术后3、6、9个月,症状评分由术前3.3±0.5分别降为1.4±0.3分,1.6±0.4分和1.5±0.3分(P<0.05);食管末端直径由术前6.8±1.1cm分别降为3.7±1.5cm,3.5±1.1cm和3.5±1.2(P<0.05);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由术前30.3±4.2mmHg分别降低到19.6±2.5mmHg,20.1±2.7mmHg和19.7±3.1(P<0.05);食管末端pH由术前3.5±0.4分别升至术后5.4±0.4,5.7±0.3和5.5±0.6(P <0.05).结论:小切口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网膜覆盖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可行.  相似文献   

9.
胸腔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Heller)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997年至2006年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2例术中发生食管穿孔,其中1例胸腔镜下修补成功,另1例改行Muscle-Sparing剖胸切口进行修补后愈合,1例在术后第一天发生食管穿孔后开胸修补,仍继发脓胸,经积极治疗后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排除学习曲线的影响,1999年至今26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6~11d,平均为6.7d;手术时间为57~94min,平均为(74.7±13.2)min。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个月24例患者综合症状VAS评分由术前的6.8±1.6降至1.6±0.9(P<0.05);随访至6个月的21例患者VAS评分降至1.6±0.8(P<0.05)。结论胸腔镜下Heller术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合理使用纤维胃镜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李世群  李琳 《海南医学》2013,24(5):774-776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护理配合技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采用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被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0例,分析主要护理问题,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1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成功接受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吞咽困难症状完全消失,生理功能恢复良好。钡餐透视显示食管收缩、贲门松弛、钡剂通过顺畅。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访视,完成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特殊用物的准备,合理实施手术区域中的无菌布局,以及掌握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的配合技术至关重要。结论做好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配合,是经口内镜下贲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6年9月间10例行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Heller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病例,统计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症状缓解率等指标。[结果]手术时间1.5~2.0 h,平均1.6 h。胸腔引流管置管3~7 d,胸腔引流130~360 mL,术后症状缓解率100%。患者住院时间10~22 d,平均14 d。术中发现黏膜破损2例,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食管瘘,无手术死亡。除1例失访外,其他9名患者随访均3个月以上,吞咽困难症状得到良好缓解。[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Heller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6年9月间10例行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Heller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病例,统计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症状缓解率等指标。【结果】手术时间1.5-2.0h,平均1.6h。胸腔引流管置管3~7d,胸腔引流130-360mL,术后症状缓解率100%。患者住院时间10~22d,平均14d。术中发现黏膜破损2例,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食管瘘,无手术死亡。除1例失访外,其他9名患者随访均3个月以上,吞咽困难症状得到良好缓解。【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Heller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作者于1970~1989年应用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2例,取得满意效果。术后无1例发生胃食管返流。 Dor手术方法:经上腹正中切口,行食管贲门肌层切开术(按Heller's法)。以胃底缝于切开肌两缘,先左后右。胃底部挡于食管肌缺损部前面,以防两侧缘肌重合。 贲门痉挛治疗的争论问题主要是肌层切开长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内镜下球囊扩张术、胸腔镜Heller手术及开胸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内镜/钡餐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的53例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组(扩张组)14例,胸腔镜Heller手术治疗组(胸腔镜组)11例,开胸Heller手术治疗组(开胸组)28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症状、食管中下段直径及食管pH值;以首次扩张治疗后6个月~1年为中期疗效、1年以上为远期疗效,计算该疗法的中远期有效率。结果开胸组和胸腔镜组近期疗效均优于扩张组(P均<0.05),三组中期疗效及胸腔镜组远期疗效均达100%,开胸组远期疗效为97.73%,扩张组远期疗效为86.96%。3例复发再次扩张治疗后症状缓减。无食管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球囊扩张术、胸腔镜Heller手术及开胸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均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球囊扩张术可经门诊治疗、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创伤小,是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为最有效的方法,但不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探讨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临床内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临床80例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取药物治疗,食管引流,扩张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治疗效果满意,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近期疗效达100%。结论:通过治疗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解除LES失弛缓,以便食物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腔。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经腹贲门肌松解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例,随访患者贲门段扩张良好,可进正常饮食,无呕吐。手术操作:左侧上腹经腹直肌切口(剑突到脐下2指),显露肝三角韧带切线和胃体交界处,切开肝三角韧带后助手将左肝叶向上牵开显露食管膈孔内食管贲门、右膈肌脚、右侧迷走神经前、后支,主刀用示指游离食管贲门,将右侧迷走神经前、后支切断结扎,将食管下1/3段牵拉至腹腔6~8cm,用手术刀纵形切开食管贲门纵、环形纤维直达食管贲门粘膜层,避免切开食管贲门腔内。作者认为本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操  相似文献   

17.
我科自1985年6月~2004年12月共收治贲门失弛缓症患者52例,均行食管贲门肌层切开术(Heller手术),其中经胸手术50例,经腹手术2例。经长期观察,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贲门失弛缓症属神经原性疾病,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导致出现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等症状.手术方法较多.以Heller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为最常用.本病发病率虽低(估计为1/万),但临床上经常能遇到,现就贲门失弛缓症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治疗贲门失弛症的新方法。方法 在行食管肌层切开术 (Heller术 )切开狭窄段食管肌层后 ,使用三腔胃管扩张狭窄段食管 ,使其肌层与粘膜层分离 ,粘膜膨出。结果  33例患者在短时间内按手术标准要求完成手术 ,成功率 1 0 0 % ,术后复发率低。结论 实施食管肌层切开术的同时 ,配合使用球囊扩张技术 ,有利于食管狭窄段肌层与粘膜层快速分离 ,与传统的食管肌层切开术对照 ,有缩短手术时间、肌层离断完全、粘膜膨出充分、粘膜层不易损伤、复发机会少等优点 ,提高了手术和愈后效果 ,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6年3月确诊的2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男15例,女6例,就诊时年龄7个月至16岁9月,病程40 d至4年,呕吐和吞咽困难是最多见的症状,其次为咳嗽、反酸、胸骨后疼痛、体重增长缓慢等.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消化道造影、电子胃镜、食管高分辨测压等诊断,治疗包括口服硝苯地平、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和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开胸及腹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Heller手术).结论 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食管高分辨测压可对本病进行分型和手术疗效评估,腹腔镜下Heller手术+胃底折叠术和POEM术损伤小、恢复快、手术效果显著,是本病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