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ST段抬高型心电图在心肌梗死患者检查中的价值进行研究、讨论,以为临床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抽选60例心电图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心电图ST段未抬高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患者各项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疾病多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共有31例,患者疾病发生部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末峰间隔时间平均为(1.33±0.21)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J波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1.5%,无缺血性J波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征非常明显,可以作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疾病的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ST段抬高型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收治无ST段抬高型的超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表现特征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性J波患者与无缺血性J波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概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末峰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性J波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概率相对于未出现J波患者要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心电图存在极为明显的特征,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114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探讨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ST段抬高与非ST段进行分组,抽取我院2005年1月~2009年8月114名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对其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2例为ST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22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2例;42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3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2例死亡。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灌注后的心电图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收治的15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50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根据有无再灌注把15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未再灌注,另一组为观察组再灌注,对两组患者再通率和心电图ST段抬高及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率是68%,观察组频发室性早搏、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和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灌注后的心电图有ST段的反常抬高和心律失常表现,这个参考指标可以当作患者进行心肌再灌注与灌注受到损伤时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断及预后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ST段抬高将8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心梗部位分布、末峰间隔时间及TIMI分级,随访1周,观察两组发生心律失常、再次心梗及心源性休克的比例。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心梗的部位主要是非透壁性,对照组发生心梗的部位主要为下壁性,两组心梗发生部位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末峰间隔时间和TIMI分级水平相比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再次心梗、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的危险程度高、预后差,心电图相关指标可作为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心律失常出现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以近三年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电图检查方法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具体表征,并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状况与心律失常出现率之间的相关变化程度。结果 70例患者中,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与心律失常出现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出现率与诊断时的心电图改变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以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应用中。  相似文献   

7.
苏文坚 《微创医学》2005,24(1):27-2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非墓碑形和墓碑形ST段抬高临床与心电图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患者54例,分成非墓碑形(对照组)和墓碑形(观察组)各27例,观察AMI发生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AMI时出现墓碑形ST段抬高提示病情重,预后差,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给予积极治疗,防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苏文坚 《医学文选》2005,24(1):27-2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墓碑形和墓碑形ST段抬高临床与心电图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患者 5 4例 ,分成非墓碑形 (对照组 )和墓碑形 (观察组 )各 2 7例 ,观察AMI发生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在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AMI时出现墓碑形ST段抬高提示病情重 ,预后差 ,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给予积极治疗 ,防治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向光录 《中外医疗》2011,30(3):65-65,6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其并发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选择于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通过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心电图表现特征,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典型心电图表现者42例,占52.5%;不典型心电图表现者38例,占47.5%;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57例,占71.3%;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7例,占30.0%。ST段抬高性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的相关性,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简芳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64-1165
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按临床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42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STE MI组,5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NSTE MI组,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非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以3支病变为主,所占比例大大高于抬高组,抬高组单支病变所占比例较大,大大高于非抬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糖尿病患者易出现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而抬高组易发生心律失常;再灌注心肌治疗率明显高于非抬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容易反复心绞痛发作,冠脉病变多为多支,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李妮妮  李超  邹延新 《当代医学》2021,27(6):105-107
目的探究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108)。比较两组临床结局,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确定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再发心梗、死亡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应激血糖、高血压史、BMI、心功能、病变长度、NT-proBNP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会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远期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12.
马立东 《中外医疗》2012,31(25):47-48
目的研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4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依据心电图的显示有无ST段的抬高进行区别随机分为两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为甲组患者70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为乙组患者72例,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依据分析的临床特点进行治疗指导。结果甲组患者既往较多患有心绞痛、糖尿病等病史,患者冠状动脉存在侧支循环,较容易发生弥漫性病变。乙组的患者较容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情况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较多发生在单支。统计两组患者的致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常发生于患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既往存在反复发作的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变化较多发生与多个分支,较容易并发多个侧支循环,治疗预后情况较差。  相似文献   

13.
李淑香 《中原医刊》2011,(19):123-124
目的探讨心电图u波倒置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ACS患者62例,其中发生U波倒置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U波倒置32例为对照组,观察u波倒置与ACS患者类型的关系、两组心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生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心舒张和收缩功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图u波倒置对判断ACS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92例,计算各种心律失常在病例中占有的比例,根据是否伴有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组及非ST段抬高组,计算两组患者病死率。结果心肌梗死患者以并发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主。心肌梗死合并心室颤动患者病死率高达100%。ST段抬高组患者病死率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1)。结论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各个类型均可发生,其中心肌梗死合并心室颤动患者病死率达100%;ST段抬高组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病死率低于非ST段抬高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预后.方法:将166例AMI患者分为两组:(1)ST段呈"墓碑形"抬高组(A组40例);(2)ST段呈常态形抬高组(B组126例).对两组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ST段呈"墓碑形"抬高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及室壁瘤发生率较常态形抬高组显著增高.结论:AMI心电图"墓碑形"ST段抬高是严重的心肌损伤和预后险恶的一种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电图对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多支冠脉病变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根据患者入院前的心电图和冠动脉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确诊为多支冠脉病变,对照组只存在单支血管病变,其中包括观察组48例,对照组40例。分别将两组患者入院前的心电图和冠动脉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心电图对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多支冠脉病变的预测效果。结果:两组ST段抬高患者中,a VL导联共22例,其中观察组13例,对照组9例;V6导联共38例,其中观察组27例,对照组11例,两组的ST段抬高心电图a VL导联和V6导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与多支冠脉病变情况进行比较,均以左前降支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ST段抬高0.05~0.1 m V和0.1 m V的三支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抬高程度0.1 m V比抬高0.05~0.1 m V敏感性好、准确性高、特异性相近且阴性预测价值较低、阳性预测价值较高。结论:心电图对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多支冠脉病变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价值,多支冠脉病变与前壁ST段抬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电图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重要性。方法选择2017年06月至2017年12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8例ST段抬高的患者为实验组,另外ST段未抬高的38例患者为参照组,对所有患者给予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记录监测结果。结果实验组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有11例,发生率为28.95%;参照组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有1例,发生率为2.63%。简单而言,处于ST段抬高患者的心律失常率发生情况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患者,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在经过心电图检查之后,患者均进行积极的治疗,包括低流量吸氧、确保患者能够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以保证患者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需要进行溶栓治疗,对于疼痛患者而言,其应该应用镇痛药物治疗,以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治疗。当经过有效治疗与护理一个月后,实验组中患者的ST段抬高死亡的情况有1例,病死率仅为2.63%,心力衰竭的患者有3例(7.89%),轻微胸闷症状患者有5例(13.15%)。参照组中非ST段抬高患者均都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且经过护理后顺利出院;即实验组ST段抬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低于参照组非ST段抬高的患者。结论心电图诊断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同时及时的进行救治,从而不断提升患者的生存率,需要推广在临床诊断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2014年6月—2016年7月)急性心梗超急性期患者120例,按照病程分为A组(75例),B组(25例),C组(20例),A组病程<2 h,B组2 h6~8 h.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相比,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心电图机对所有患者进行24 h不间断心电监测,观察记录A、B、C 3组心电图T波、Q波、ST段的变化情况,对比其阳性变化率.结果 A组发生心电图阳性变化有61例,其心电图阳性变化率为81.30%;B组发生心电图阳性变化有10例,其心电图阳性变化率为40.00%;C组发生心电图阳性变化有4例,其心电图阳性变化率为20.00%.将A、B、C 3组患者心电图阳性变化率进行对比,其中A组心电图阳性变化率较B、C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病发2 h内,观察ST段抬高与非抬高情况,把心梗患者分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和ST非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两种类型,其中属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型死有55例,其心电图诊断阳性例数为19例,心电图阳性率为34.54%;属于ST非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型有23例,其心电图诊断阳性例数为4例,,心电图阳性率为17.39%,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型心电图诊断阳性率较ST非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型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性心梗超急性期患者采取24 h心电监测,可以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判断,便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世汉 《中外医疗》2011,30(9):39-40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原因和对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体表心电图分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2组,观察2组住院期间观察心肌酶、心电图变化及临床特征、预后比较。结果 ST段抬高组单支病变高于非ST段抬高组;非ST段抬高组3支病变率高于ST段抬高组。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期间病死率非ST段抬高组明显低于ST段抬高组。结论由于2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不同,ST段抬高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高,非ST段抬高AMI患者远期预后欠佳。ST段抬高AMI溶栓治疗效果好,如有条件首选介入治疗。而非ST段抬高AMI溶栓无益。对中高危者,有条件亦可首选紧急介入治疗,以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期间医院于2016至2017年收治的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予以急诊(PCI)术进行急救治疗,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取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前30 min予以前列地尔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较之对照组明显更轻(P0.05)。结论前列地尔能够对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挥心肌保护效用,降低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症状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