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1999年1月-2003年10月,我院共收治3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3-30岁,平均9.4岁,导管直径<1.0cm 22  相似文献   

2.
1996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院采用左腋下垂直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末闭(PDA)结扎闭合术4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2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外科治疗经验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的应用。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动脉导管结扎或缝合术以及VSD修补术,其中男性121例,女性138例,年龄2个月~38岁;合并畸形有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下狭窄;瓦氏窦破裂;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等;直接分离结扎导管89例;其余病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其中利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3例;合并畸形均同期手术矫治。结果:全组早期5例死亡,病死率1.9%,1例死于顽固心律失常,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手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肺部感染,随访3个月~7年,复查心脏超声均未发现VSD残余分流,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一旦明确诊断,应该早期手术治疗,以避免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手术中探查和进行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比值测定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VSD合并PDA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 (PD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一般应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进行手术治疗。如未能及早治疗 ,2 0~ 3 0岁时可发生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 ,使手术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 ,甚至失去手术机会 ,最终死于心力衰竭或其他并发症。本文结合 70例 1 8岁以上 PDA患者的临床资料 ,就成人 PDA的手术治疗问题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1 6例 ,女 5 4例 ;年龄 3 0~3 9岁 3 2例 ,40~ 49岁 6例 ,5 0岁~ 5 9岁 4例 ,6 6岁1例。术前心功能 级 5例 , 级 2 1例 , 级 42例 , 级 2例。1 .2 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经导管Rashkind双伞闭合器半闭5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1例杂音即刻消失,主动脉造影未见分流,4例术后心脏杂音明显减轻,主动脉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PDA处有微量残余分流,其中2例术后2个月复查杂音消失,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无残余分流。经导管Rashkind闭合器闭合PDA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供  宋惠民 《山东医药》1990,30(6):13-14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在外科手术中容易发生并发症,如灌注肺等。我院自1987~1989年收治15例,现将手术方法及经验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男5例,女10例。年龄2.5~21岁,平均10.5岁。所有病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后心慌气短,其中12例发育较同龄儿童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外科经胸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完成23例经胸PDA封堵术.其中13例为小切口(小切口组),左胸骨旁第2肋间3~5 cm小切口;10例常规正中大切口(大切口组).于主肺动脉前壁缝2个荷包,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将输送装置穿刺送入降主动脉释放直径大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分析42例动脉导管未闭外科(patent duct arterious,PDA)治疗效果。方法 ①单纯PDA或同时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小~中,可采用左前或左后外侧胸切口或胸部正中切口结扎(30例单纯PDA,3例合并心内畸形);②动脉导管粗大、钙化或同时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胸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经肺动脉切口闭合(9例);③同期或分期矫治心内畸形。结果术中死亡1例(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其他手术并发症包括小量残余分流2例、短暂声音嘶哑2例、乳糜胸2例。除2例残余分流病例外,其余病例无导管再通,心功能明显改善,痊愈出院。结论单纯结扎简便易行,适用于大多数病例:导管粗大、重度肺动脉高压、怀疑有动脉内膜炎、钙化、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病例,应采用CPB(结合深低温、低流量)下缝闭,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9.
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4年4月-2004年2月我院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168例,经左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13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 1 980年 3月~ 2 0 0 2年 5月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 (PDA) 670例 ,在深低温、低流量 ,体外循环下治疗 1 2 6例。其中并发其他心脏畸形 81例 ,现将此 81例手术结果回顾性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81例PDA患者 ,男 34例 ,女 47例 ,年龄 3~ 36(平均 1 9.5 )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和活动受限。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史 4例 ,咯血 2例 ,结扎后再通 1例 ,左胸后外侧切口探查找不到PDA 1例 ,高血压 1例 ,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4例。体检 :差异性紫绀 4例 ,有典型连续性杂音 41例 ,其余病例杂音均不典型。常规行…  相似文献   

11.
沉默型动脉导管未闭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沉默型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对临床结合超声心动图诊断的 7例沉默型PDA病人进行心导管检查 ,术后 3个月、6个月及每年随访一次。结果  7例病人肺动脉平均压平均为 (16 0± 2 4 )mmHg ,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量比 (Qp/Qs)为 1 0 8± 0 0 2 ,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 (0 32± 0 0 8)L/min ,左向右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比例平均为 0 0 98± 0 0 2 4。PDA最窄处平均直径为 (0 9± 0 2 )mm。 7例病人均未行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平均随访 9 5个月 (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 ,未发现房室腔增大、肺动脉压增高 ,无感染性动脉内膜炎和心内膜炎发生。结论 沉默型PDA的左向右分流量很少 ,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沉默型PDA病人是否需要治疗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2.
应用Amplatzer房缺封堵伞堵塞成人特殊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Amplatzer房缺封堵伞(AASO)堵塞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及近期效果。方法:采用经导管Amplatzer AASO堵闭特殊类型巨大PDA并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术后24 h、60 d、180 d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心电图复查随访。结果:5例均堵闭成功;2例术后完全无分流,2例术后残余2mm左向右分流,1例残余明显穿伞分流,分别在60 d、180d随访中分流完全消失;血流动力学和心脏解剖在术后及随访期间有显著改善。结论:Amplatzer AASO可用于堵闭形态特殊、管径较大的PDA,即时残余穿伞分流率高,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us,PDA)的疗。方法 病例分为PDA组20例和ASD组16例。分别采用PDA及ASD封堵器(深圳先健产品)进行介入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成功置入封堵器,无即时并发症出现。PDA组有1例术后发生封堵口移位,需外科手术取出。其余病例术后追踪无残余分流、溶血、降主动脉狭窄等并发症。ASD组术后3个月时,彩超显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6个月后,2例残余分流消失,无心律失常、栓塞及心房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国产封堵器封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追踪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eonatal respr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NRDS)并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 ductus arterious ,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38例,出生体重920~2900 g,胎龄26.57~36.29周。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10 mg &#183; kg-1&#183;次-1,连用3次。用药期间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尿量、胆红素、电解质。用药前后检查血常规、肾功能、胆红素、超声心动图。结果经治疗32例(84.21%) PDA关闭。治疗前后血常规、胆红素、尿量、血清肌酐水平均无明显改变。治疗前后血常规、胆红素、尿量、肾功能的变化与胎龄、出生体重、呼吸支持天数、呼吸支持方式、用药日龄与是否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 surfactant ,PS)无关系。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NRDS并PD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PDA)导管封堵与外科缝扎术对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119例PDA患者中62例做外科缝扎手术,57例做Amplatzer封堵器封堵。观察术前、术后其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1)对心率的影响:手术组:术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介入组:术前、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介入组心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2)对血压影响:两组术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组术后心率增快比介入组明显。介入组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比手术组高。  相似文献   

16.
国产封堵器治疗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及近期效果。方法采用经导管国产封堵器堵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DA 9例,术后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及心电图复查随访。结果9例均封堵成功;2例术后残余分流,在30 d随访中完全消失;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在术后和随访期间均有显著改善。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DA,安全可行,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确定可控弹簧圈经皮导管封堵小儿未闭动脉导管的安全性和治疗成功率。方法 :70例小儿中、小型动脉导管未闭 (PDA) (最窄内径≤ 4mm)实施逆行经皮导管可控弹簧圈封堵术。男 2 5例 ,女 45例 ,年龄 0 .5~ 11(3.35± 3.0 )岁 ,体重 6 .0~ 2 9(13.4± 6 .8)kg ,心血管造影测定的最小动脉导管内径1.5~ 4.0 (2 .7±0 .9)mm ,1例并发室间隔缺损 ,2例并发主动脉缩窄 ,3例并发肺动脉瓣狭窄 ,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 3例。结果 :术后即刻采用心脏听诊 ,重复心血管造影 ,术后 10min重复造影 5 2例 ,12例有残余分流 ,再行置入 1~ 2个可控弹簧圈 ,直至残瘘消失 ;未重复造影 18例 ,4例发生机械性溶血 ,第 2天再行可控弹簧圈置入 ,溶血和残瘘终止。术后多普勒超声随访仅 1例至今尚有少数收缩期湍流频谱 ,正侧位胸部摄片可控弹簧圈位置无移动 ,平均可控弹簧圈 /PDA内径比值为 2 .6± 0 .4,平均术后 3d出院。结论 :逆行经导管应用可控弹簧圈封堵小儿中、小型PDA ,手术操作简便 ,安全易行 ,疗效满意 ,完全可以替代外科手术结扎 ,避免了外科创伤 ,并可缩短住院日和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platzer法介入封堵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经验,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婴幼儿PDA患儿资料,患儿年龄≤3岁,平均(13±5.5)月,体重(10.3±4.2)kg;做右心导管,实行封堵术,术后24h,1、3、6、12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32例患儿中29例(90.6%)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4.2±2.1)mm。失败者2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大量残余分流,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包括术后残余分流、股动脉搏动减弱及伤口出血等。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介入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