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于1991年8月收治一名严重腹部、左上肢高压电击伤患儿,我们应用腹部皮瓣移植修复腹壁组织缺损,取得成功,现将手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摘要:患儿于1991年8月18日被高压电击伤,左上肢肿胀,手指呈曲屈样有焦痕,腹膜璧击穿坏死15cm×7cm,胃击穿坏死中心区4cm×5cm,探查见,腹内有黄色液体及瓜子等胃内容物,胃肠充血明显,腹膜及膜层变性坏死,腹膜坏死面积达8%,我们给患者施行了以胃坏死区为中心,胃大弯中点切去7cm×7cm  相似文献   

2.
我科于2006年收治1例臀骶部大面积压疮患者,经臀大肌皮瓣转位等治疗失败后,采用新设计的点状植入植皮法治疗,压疮治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病人男,76岁,车祸伤致胸5、6椎体骨折伴全瘫17d入院,并发多发性肋骨骨折,臀骶部Ⅳ度压疮。查体:意识不清。剑突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完全丧失。胸廓挤压分离征(+)。骶尾部及双侧臀部共有5块约8cm×7cm,6cm×5cm,5cm×4cm,4cm×4cm,3cm×2cm各目独立的压疮。经胸部胶布固定,截瘫护理,抗感染,全身营养支持,高压氧等治疗后,病人一般情况好转。给予压疮换药,将坏死液化组织清除,见其深达骶骨表…  相似文献   

3.
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高压电击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背阔肌肌皮瓣在修复高压电电击伤伤面中的疗效。方法13例患者均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上肢、面颈创面,切取皮瓣最小面积8.5 cm×14 cm,最大面积14 cm×35 cm。结果13例患者移植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背阔肌肌皮瓣是修复高压电电击伤创面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德  黄耀斌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604-1605
目的 总结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前足缺损创面13例,缺损范围8 cm×5.5 cm~18 cm×8cm.采用带腓动脉皮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创面,皮瓣范围9.0 cm×6.5 cm~20 cm×10 cm,旋转点最低于外踝上3~5 cm,皮瓣供区植皮.结果 13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 带腓动脉皮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用于修复前足中远端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电击伤后,机体局部不仅有皮肤的坏死,深层的肌肉、血管等组织的损害也相当严重,出现凝固性坏死,以及血运不良所造成的渐进性坏死。因此电击伤的局部治疗需稳妥处理。我们通过对两例电击伤病人皮瓣修复创面的处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22岁,右手背电击伤,创面约4cm×4cm,皮肤炭化,伤后20天去痂后,肌腱裸露,部分坏死,部分指骨裸露,创面周边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创面培养:类产硷假单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肌腱、骨外露创面及皮瓣感觉重建。方法自1995年10月以来,应用该类型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0例,Ⅰ期邻近皮神经吻合皮瓣感觉重建10例,皮瓣面积最大17cm×12cm,最小8cm×7cm,蒂长2~5cm,宽4~5cm。修复膝、小腿及足部创面32例,皮瓣面积最大26·5cm×9cm,最小10cm×6cm,蒂长7~12cm,宽3~6cm。Ⅰ期邻近皮神经吻合皮瓣感觉重建12例。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48例,边缘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2例。经过3个月至2年的随访表明皮瓣感觉重建病例组感觉恢复S29例,S313例,较未吻合皮神经组的皮肤感觉有明显的差别。结论逆行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岛状皮血供可靠,不损伤肢体主要动脉。皮瓣所携带的皮神经与临近神经吻合可同时重建手掌及足底等重要部位的感觉功能,可作为四肢创伤皮肤缺损骨外露修复的首选皮瓣。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3岁。不慎被高压电烧伤双手及右足48h入院。检查:双手明显肿胀,右手拇指背侧与2~5指掌侧分别见2.5cm×2.0cm、3.0cm×2.0cm、2.5cm×2.0cm及1.5cm×1.5cm的创面,左手掌可见10cm×2.0cm的创面,拇指及小指掌侧分别有2.5cm×2.0cm及2.0cm×1.0cm的创面;右足5趾及第5跖趾关节背侧可见2.5cm×2.0cm不规则创面,深达肌腱,趾伸肌腱及关节囊均严重受损。所有创面均为Ⅲ度,形状不规则,手指及足趾感觉、运动仍存在,血运接近正常。入院后即行右手创面腹部带蒂皮瓣转移,…  相似文献   

8.
<正>自1990年以来,我们选择腓浅动脉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22例,皮瓣全部成活,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7~49岁,平均28. 3岁.17例为伤后皮肤坏死、创面感染,5例为脊髓损伤后发生压迫性溃疡.足跟部皮肤缺损面积为 6cm×5cm~7cm×7cm,转移腓浅动脉皮瓣面积为9cm×8cm~10cm×10cm.术后大多数皮瓣出现轻度静脉瘀血现象,均在几天内消失.皮瓣均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5例,二期愈合7例.所有病例经6~36个月随访,转移皮瓣的皮肤血运良好,无破损,足和踝关节活动好,皮瓣感觉12例在术后半年遂渐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在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踝部、足背及跟部缺损共16例,皮瓣面积最大20cm×13cm,最小6cm×4cm。结果皮瓣均成活,1例出现皮缘部分坏死,1例皮瓣静脉回流不足渗液1个月余,经换药后均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在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广泛,效果满意,适合各级医院开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严重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胫后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严重缺损,移植皮瓣大小5cm×9cm~8cm×20cm。结果本组中的24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例患者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换药治疗后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胫后动脉逆行皮瓣血供充分,皮瓣切取面积大,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严重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1.
李文胜  郑承泽 《河北医药》2002,24(8):638-639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及经验。方法 以腓肠神经伴行血管为蒂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小腿远端、踝部、足跟及足背部外伤性软组织缺损、贴骨瘢痕、溃疡共 10例。皮瓣切取面积 5cm× 5cm~ 15cm× 9cm。结果  8例皮瓣成活良好 ,伤口Ⅰ期愈合 ;1例皮瓣远端边缘 0 .5cm坏死 ,经清创、换药 2周后伤口愈合 ;1例皮瓣坏死 ,创面后经植皮愈合。结论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 ,切取简单安全 ,不牺牲主要血管 ,覆盖范围广 ,是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部软组织缺损较好方法 ,对年龄较大者 (>60岁 )要慎重。  相似文献   

12.
颈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睿文  王达利 《中国医药》2006,1(5):301-302
目的探讨颈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的治疗效果。方法颈部瘢痕挛缩患者14例,行瘢痕松解后以颈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皮瓣面积最大38cm×18cm,最小22cm×10cm。结果全部存活12例,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更换敷料后痊愈,术后随访3个月~2年,皮瓣色泽好,外形满意,颈部功能恢复好。结论颈浅动脉皮瓣是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一种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药实践》2017,(3):179-182
目的:观察早期外用肝素联合改良负压吸引技术在高压电击伤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42例高压电击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彻底创面清创,清除焦痂及坏死组织,过氧化氢、生理盐水、碘伏彻底反复清洗创面,清创后外用肝素联合改良封闭负压吸引技术(VSD),行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根据创面治疗情况更换敷料,待创面培养出符合手术封闭创面条件的肉芽组织,二期采用皮瓣移植或游离皮片移植封闭创面,观察术后皮瓣及皮片的成活情况。结果:23例使用1次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后,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16例使用2次后,创面新鲜,肉芽组织丰富,二期行刃厚皮片或中厚皮片移植,皮片均存活良好;3例创面伴有骨外露,行邻位或随意皮瓣转移,皮瓣存活良好。结论:早期外用肝素联合改良负压吸引技术能改善高压电击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便于操作和护理,在治疗电击伤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病例】 男 ,3 4岁。因煤气中毒后倒在火炉旁致右小腿烧伤 15天入院。一般情况良好 ,右小腿可见一 2 5cm× 10cm烧伤创面 ,胫骨外露约 15cm× 2cm大小 ,呈灰白色 ,胫前肌组织大部分呈黑色坏死 ,界限清楚 ,痂下有少许脓性渗出。足背动脉搏动强 ,末梢血运好。X线检查示右胫骨皮质密度降低。入院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小腿烧伤创面清创 ,凿除坏死胫骨并切除周围坏死肌组织 ,左小腿内侧交腿筋膜皮瓣覆盖右侧外露胫骨 ,取大腿中厚皮片覆盖筋膜瓣蒂部及右小腿其余创面。切取的筋膜皮瓣大小为 2 0cm× 8cm ,蒂位于左胫骨内侧。术后双下肢交腿位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逆行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6例,切取面积最大12cm×7cm,最小5cm×3cm。结果皮瓣远端坏死1例,经植皮后痊愈,其余35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皮瓣血运、弹性及质地良好。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质地良好、有感觉,手术切取操作简便,不损伤主干血管,是修复儿童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4岁,未婚。左乳房肿块7年,发现时位于乳头上方,大小约4cm×3cm×2cm,扁圆形、质硬、无痛,生长缓慢,5年后增至6cm×5cm×4cm。近2年增长加快伴胀痛,肿块充填整个左乳。于2月前中央红肿、破溃,伤口有较多坏死组织及分泌物,味恶性臭,不愈,首次来本院治疗。门诊连续两次取溃疡面组织活检,均报告“慢性炎症,未见癌细胞。”查体:营养中等,左乳房显著增大,巨大肿块占据左乳。大小25cm×18cm×10cm,质地坚硬,表面中央部破溃呈菜花样,创面10cm×8cm,灰黑色,有较多坏死组织及渗液,恶臭味,基底可推动。左腋窝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右乳正常。胸部X线检查心肺膈未见异常。1周后行左乳房单纯切除术,距肿块边缘3~5cm行梭形切口,游离两侧皮瓣,将胸大肌筋膜连同乳腺组织整块切除。标本观察:切面呈灰白色,有直径2.5~4.0cm多个结节,其间有多房性小囊泡,充满淡黄色浆液,可见陈旧性出血坏死灶,无钙化。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足部轮辐伤的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5例儿童足部轮辐伤创面。男3例,女2例。年龄6~9岁。创面部位:足跟部4例,外踝部1例。皮瓣大小7.5cm×6cm~12cm×10.5cm。结果 5例皮瓣中,3例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例表皮坏死,换药后创面愈合;1例边缘坏死,二期缝合后创面愈合。随访1~5个月,皮瓣外形良好,不影响穿鞋。结论儿童足部轮辐伤较为常见,该手术操作简单迅速,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是修复儿童足部轮辐伤的理想选择。但该皮瓣术后足部感觉缺失及腿部大面积瘢痕仍需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8.
[病例] 男,31岁。因间断上腹部隐痛不适4年,头晕、便血5天入院。患者于4年前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反酸、嗳气。疼痛无明显规律性,自服“胃仙U”及对症治疗好转。曾在当地医院行钡餐造影检查,未见异常。因进食后上述症状加重,遂来诊,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入院。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底后壁向腔内突出的约6cm×8cm分叶状团块阴影。在全麻下行贲门侧胃大部切除,术中见贲门周围有一“亚铃状”肿瘤,食管下段有一3.5cm×2.0cm外生性肿块,贲门口狭窄,胃底右后方有一8.0cm×1.0cm肿块位于腔内。诊断:贲门周围肿瘤。因肿瘤位置高,遂行胸腹联合切口,切除肿瘤。病理诊断:胃体后壁小弯侧粘膜及浆膜下多发性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四肢外伤性软组织缺损患者2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53岁;皮瓣受区位置:前臂1例,小腿15例,足部8例;切取皮瓣大小:6cm×10cm~10cm × 22 cm,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血运、质地、形态,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结果 24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全部存活,术后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部分坏死、创面感染难以控制等严重并发症,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大腿及受区功能及形态良好.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当骨折或骨髓炎等合并膝前软组织缺损时,处理往往较困难。钱云良、陈永流对小腿后侧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1,2],但未见有利用大腿内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膝部的研究报告。我科于1998年8月~2003年4月应用大腿内侧逆行筋膜肌皮瓣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12例,效果满意。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7~61岁。皮瓣面积(11~18)cm×(6~10.5)cm,平均12cm×9cm。病因:车祸碾压伤6例,机械压伤2例,慢性溃疡2例,热铁水烧伤1例,电击伤1例。结果:12例完全成活,1例电击伤患者,因深部坏死组织未彻底清除,炎性分泌物腐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