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池持续引流对破裂动脉瘤患者血浆和脑脊液内皮素(ET)浓度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经栓塞治疗后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354例分为引流组和对照组。引流组268例,栓塞后行腰池持续引流;对照组86例,每天腰穿放脑脊液一次。用放免法测定栓塞后不同时间血浆和脑脊液中ET浓度,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引流组血浆和脑脊液中ET浓度轻度增加,对照组ET浓度增加明显,两组差异显著(P<0.01)。引流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流速轻度增加,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显著(P<0.01)。血浆和脑脊液中ET浓度与脑动脉血流速度呈正相关(r=0.95,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浆和脑脊液中ET浓度异常增加有关,腰池持续引流能够有效地清除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脑脊液引流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颅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63例颅脑外伤出现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1)和联合治疗组(n=32),在止血、降颅压、预防感染以及补充水电解质等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法舒地尔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滴,30 min,2次/d,连用14 d;治疗组给予法舒地尔联合脑脊液引流,患者取侧卧位,取L3~L4间隙为穿刺点,引流量控制在200~300 mL/d,一般尽可能保持匀速引流,置管5~14 d.对比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联合治疗组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P&lt;0.01);联合治疗组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2,P&lt;0.001).结论 联合应用脑脊液引流与法舒地尔可明显降低颅脑外伤患者脑血管痉挛与脑梗死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山莨菪碱(654-2)对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法(RIA)测定急性颈髓损伤患血浆及脑脊液中ET-1含量。结果:急性颈髓损伤后血浆及脑脊液ET-1明显升高,经山莨菪碱治疗组ET-1较创伤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急性颈髓损伤后神经元坏死可能与ET-1水平升高有关,山莨菪碱可通过降低ET-1水平而发挥对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外伤性颅底骨折常并发脑脊液漏,发生率高达25%-50%。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早期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11例,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颅脑伤后脑脊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刘子生张洪俊路长林王成海我们通过测定33例中、重型颅脑伤病人早期CSF中抗利尿激素(ADH)含量变化,旨在观察ADH在急性颅脑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本组男22例,女11例,年龄7~68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7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损伤程度分组(轻、中、重及特重型组),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及IL-6水平,并对比了不同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上述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轻型、中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IL-6水平均显著增加,而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两种因子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患者,死亡患者IL-1β及IL-6水平高于其他所有患者。结论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及IL-6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能够作为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脑创伤后继发性脑缺血损害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就是脑血管痉挛(CVS).因此,颅脑损伤后早期确诊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9.
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神经生化改变是影响神经细胞恢复和转归的重要因素。目前对颅脑损伤后氨基酸的变化,尤其是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本文报告30例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ET)分泌的调控作用。 方法选取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血浆ET表达、颅内压(ICP)及临床预后。 结果治疗后第1~5天,观察组患者血浆E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第1~5天,观察组患者IC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预后良好7例、轻残8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对照组预后良好3例、轻残4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5例,观察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ET分泌,降低ICP有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TNF、ET及CGRP含量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4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动态测定血浆及脑脊液TNF、ET、CGRP含量,比较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中TNF、ET、CGRP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浆及脑脊液TNF、ET含量显著升高;CGRP含量显著降低,且与伤情轻重程度明显相关;TNF、ET与CGRP呈负相关,TNF、ET与CGRP在血浆及脑脊液中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血浆及脑脊液TNF、ET水平增高和CGRP水平降低可能是急性颅脑损伤继发性病理生理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TNF及ET受体拈抗剂可成为治疗颅脑损伤的有效途径;血浆及脑脊液TNF、ET、CGRP动态含量,可作为判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后内皮素含量变化及其病理意义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观察颅脑损伤后血浆、脑脊液(CSF)、不同脑区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临床与实验结果均表明颅脑损伤后早期ET含量明显升高,而且与伤情的轻重密切相关;分析了ET变化的特点,对其原因及病理意义进行了讨论。提示ET浓度的监测可作为判定伤情轻重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血性脑脊液(BCSF)对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川芎嗪(LZ)、尼莫地平的干预作用。方法 建立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ET含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的代谢产科NOx含量,并观察血性脑脊液和尼莫地平及川芎嗪的作用效果。结果 川芎嗪和尼莫地平可抑制正常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分泌ET,而对NO的产生无影响;不同时间血性脑脊液均使内皮细胞ET分泌增加,NO分泌减少;川芎嗪既能减少BCSF引起的ET升高,又可抑制NO的下降,而尼莫地平仅能抑制ET的增高,对NO的变化无明显影响。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红细胞溶解破坏,释放出氧合血红蛋白(OxyHb),进而通过破坏ET/NO的平衡,导致脑血管痉挛(CVS)。川芎嗪和尼莫地平可通过抑制这一作用而防治CVS。  相似文献   

14.
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递质类氨基酸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递质类氨基酸的变化与损伤程度的临床关系。方法 急性脑外伤患者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中型组(35例)和重型组(33例),分别于伤后入院第1d、第3d、第7d采集脑脊液标本,同时取正常脑脊液样本作对照组,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其中6种递质氨基酸即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牛磺酸(Tau)、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和丙氨酸(Ala)的含量变化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重型组脑脊液中Asp、Glu、Gly、GABA、Tau和轻、中型组脑脊液中Asp、GABA、Tau3次取样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轻、中型组脑脊液中Glu浓度第1d和第3d高于对照组,第7d下降至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该组Gly始终与对照组不存在差异。重型组Asp、Glu、Gly、Tau3次取样浓度均高于轻、中型组。GABA重型组第1d高于轻、中型组,第3d与轻、中型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第7d再次显著高于轻、中型组。Ala3次取样两患病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轻、中型组均较对照组降低,重型组除第7d低于对照组外,前两次取样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兴奋性氨基酸的增高和其神经毒性作用与颅脑损伤程度以及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抑制类氨基酸在颅脑损伤后的反应性改变可能起到脑保护作用,其机制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的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按标准选取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香丹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及2周分别采取肱静脉血,采用非平衡法测血浆内皮素含量,检测试验组病人的血压,治疗后1、3、7天两组病人行CT检查。两组病人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天、1周分别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血浆ET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GC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病人头CT均未见脑出血增加。结论丹参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池持续引流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的综合疗效。方法选取2007-08—2012-06本院收治的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的45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采用常规腰穿放液治疗的45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GOS评分结果及治疗前后的颅内压、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d及5d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池持续引流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的综合疗效较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颅内压及脑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配合尼莫地平能否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方法。通过对近3年来6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32例行腰大池引流配合应用尼莫地平。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中仅有2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对照组有8例发生脑血管痉挛。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配合静点尼莫地平能显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和脑脊液(CSF)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LYJ-1型颅内压监护仪动态观察了30例重型颅脑 损伤病人不同ICP对血浆和CSF中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含量变化。结果 创伤早期重型病人血浆和CSF中EAA含量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ICP的升高EAA与之平行上升,二呈正相关。结论 颅脑损伤病人持续的ICP升高是引起EAA过度释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辅助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患者的病死率在35%左右。经开颅血肿清除大骨瓣减压术及按Mashall降颅压措施后颅内压仍然显著升高者,治疗十分困难。我科于2005年12月~2006年10月对4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开颅术后辅助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该病起病急、头痛重、常易形成蛛网膜粘连及交通性脑积水.SAH的治疗原则是止血,降颅压,并去除病因,防止复发.近一年来,我们采用终池置管持续外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实例证明能够明显缓解头痛,防止血管痉挛及蛛网膜粘连和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