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他已证实的媒介也都是伊蚊。国外有人曾提出致倦库蚊有可能传播登革热。国内陈文洲等(1982年)在海南岛曾从病家捕获的致倦库蚊中分得登革3型病毒。为了进一步证明致倦库蚊能否成为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本文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致倦库蚊是传播班氏丝虫病的主要虫媒之一。由于蚊对化学药物的抗药性和化学杀虫剂引起环境的污染,生物防治法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势。本文报道在丝虫病高发地区巴西沿海城市奥林达检测生物防治效果的实验结果。在综合分析了该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致倦库蚊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试剂性质等相关因素后,用Epi Info软件检测分析实验地区致倦库纹的密度以及居民丝虫感染率以检测球形芽胞杆菌控制和杀灭致倦库蚊幼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1988~1992年连续5年对蚊媒进行纵向监测观察,各年致倦库蚊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仅在前3年有发现感染期幼虫;而中华按蚊则未发现自然感染蚊只。每年计算致倦库蚊的年传播潜势分别为350.48、186.92、186.92、0和0,均未达到起传播作用的量。横向监测,1992~1996年在原流行区40个县市119个乡镇的225个管理区共解剖致倦库蚊117404只,中华按蚊1256只,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结果表明广东省丝虫病的传播已完全被阻断。  相似文献   

4.
我国流行的班氏丝虫为夜现周期型,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微丝蚴(mf)在外周血液中周期性出现的机理虽然有不少学说,至今未完全阐明。我们在贵州省思南县华溪沟村对12例班氏mf血症者的mf在人体外周血液中出现的时间与当地传播媒介致倦库蚊叮人吸血活动规律,以及不同mf密度患者对致倦库蚊幼丝虫的感染情况等有关参数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可膨胀塑料珠浮于水面,对库蚊的幼虫、蛹及雌蚊产卵构成屏障,可有效控制厕所化粪池内库蚊的孳生。在桑给巴尔岛的一些村庄,此方法已成功地控制了由致倦库蚊传播的丝虫病。为观察塑料珠对露天污水中库蚊孳生的控制效果,作者在坦桑尼亚Ifakara的St.Francis地区一所医院内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实验,确定被SA14—14—2乙脑减毒活疫苗免疫的宿主动物和人在被媒介蚊虫叮咬后,是否存在感染和传播的可能。方法建立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的实验室种群,用乙型脑炎SA14—14—2疫苗株病毒和乙脑野毒株经口感染两种库蚊,感染后不同时间取一定数量的蚊,研磨制成悬液,应用空斑试验方法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蚊体内的病毒存在情况和病毒滴度。结果在用6.0610gPFU/ml SA14~14—2病毒经口感染的两种库蚊中,没有检测到病毒空斑,即没发现蚊虫的感染;在用较高的6.1810gPFU/ml病毒经口感染的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中,分别有一组蚊虫出现低滴度感染,空斑形成单位分别是1.24和1.11log10PFU/ml;在用野毒株经口感染的两种库蚊,共计19组蚊虫中,有14组发生感染,空斑形成单位在3.18~4.7910g10PFU/ml。结论作为乙脑主要传播媒介的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对SA14—14—2疫苗株病毒的经口感染和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严重受限,当叮咬接种疫苗的人后,不具备发生乙脑病毒感染和传播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用杀虫剂处理蚊帐已作为一种灭蚊措施而广泛应用,但是关于蚊虫对有蚊帐保护者的反应和蚊帐的保护程度知道的甚少,为此,进行了以下观察。选择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马当城以北11公里滨海的Badip村为观察点,当地主要蚊种为科里按蚊(An. koliensis)、法氏按蚊(An.farauti)和致倦库蚊。在同一户内面积相同的二间卧室,A间住2个青少年,无蚊帐也无其它防蚊设施,B间住1对夫妻,有蚊帐保护。全夜每小时在每间卧室的墙上捕蚊10分  相似文献   

8.
1974~1977年,广东省阳山县犁头镇以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5.08%,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9.33%,经4年4次查治后,微丝蚴率降为0.45%,未发现致倦库蚊自然感染。防治后12年,分层抽样进行远期效果观察,血检5711人,解剖致倦库蚊672只,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蚊媒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传播阻断后班氏丝虫病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消长、持续时间及人群新感染情况。 方法 选择湖南省吉首市儿科坨寨作为观察点,进行22年纵向观察(1984-2005年),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定期进行全民血检,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消长和自然转阴情况,以及新感染情况。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以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方法观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果 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19年间,10次全民血检共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例,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3例,新感染者1例。4例微丝蚴血症者中,1例7年内自然转阴,1例第9年转阴后第12年又查到微丝蚴,至第13年自然转阴,另1例第14年转阴后第19、20年又分别查到微丝蚴,至第21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新感染者微丝蚴血症持续5年,经乙胺嗪治疗后转阴。血清学(IFA、 IgG4)检测未发现新的抗体阳性者。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丝虫病传播阻断后,个别残存传染源的微丝蚴血症可持续2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0.
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的淋巴系统,是引起淋巴丝虫病的病原。蚊是班氏丝虫的中间宿主。本研究旨在观察Maceio地区班氏丝虫的传播与当地的致倦库蚊和埃及伊蚊的关系。 将两种蚊分别置于一备有供产卵的去氯  相似文献   

11.
由于致倦库蚊染色体长而脆,分离困难,采用以往的方法很难获得完整清晰的多线染色体标本。本文作者介绍了一种简单、重现性好而且展开得较好的获自致倦库蚊马氏管的多线染色体方法。 实验用的致倦库蚊雌蚊采自印度加尔各答郊区。在pH7.3的磷酸缓冲液中,将马氏管从吸血成蚊体内解剖出来,移置于一滴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经注射感染的马来丝虫微丝蚴在幼龄中华按蚊、幼龄致倦库蚊和老龄致倦库蚊体内早期发育变化的情况。接种后60h,幼丝虫在这三类蚊虫体内的发育已有明显差异。幼龄中华按蚊体内正常发育的幼丝虫比例最高(72.3%);幼龄致倦库蚊体内黑化幼丝虫的比例最高(75.4%);而老龄致倦库蚊体内以滞育或畸形的幼丝虫比例最高(67.1%)。实验表明,蚊虫的免疫是影响幼丝虫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反应的强度在不同的蚊种间有显著差异,且随蚊虫日龄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个随环境因素的输入而变的丝虫病传播动力学模型。它能显示因气象变异和因媒介控制措施而致的环境变异所共同导致的种群波动对传播动力学的影响,并经印度南部本地治里市已采取五年媒介控制措施的部分地区所获得资料的验证。库蚊密度与气象因素有明显相关关系。假如库蚊全年死亡率不变且与蚊龄无关,则致倦库蚊种群密度写成微分方程式即为  相似文献   

14.
作者测定了西非象牙海岸布瓦凯地区的致倦库蚊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合成除虫菊酯4类杀虫剂的抗性,对参与各类抗性形成的生理机制也作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该株致倦库蚊对5种有机磷和2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有低而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残存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持续时间及传播丝虫病的作用。 [方法 ]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对残存微丝蚴血症进行追踪观察和定期对全民进行普查 ,在流行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 ,以及应用 IFAT进行人群抗丝虫抗体水平测定。 [结果 ]2例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持续时间长达 12年以上。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于第 16年的人群血检中发现 1例丝虫新感染者。 [结论 ]残存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班氏微丝蚴血症持续时间可超过 12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个别残存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仍具有传播丝虫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初加州奥兰治县的致倦库蚊在对DDT产生了抗性以后发展到整个州。六十年代末期有机磷杀虫剂在加州使用后不久,致倦库蚊对它也产生了抗性。作者调查了加州3个相隔很远地区的致倦库蚊幼虫对双硫磷、毒死蜱、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残杀威和DDT的抗性。试验蚊虫分别采自Coachella(CV株)、洛杉矶东南部(LA株)和圣华金(San Joaquin)山谷北部(NC株)。药物敏感实验用这些野外株的F_1和F_2代幼虫。对照株用1950年采自圣华金  相似文献   

17.
致倦库蚊是我国南方传播班氏丝虫的重要媒介。1983年5月至1984年7月在湘南丘陵区的桂阳县对其生态和感染丝虫进行了观察。 一、生态观察 (一)生活史周期:在实验室将蚊卵放入盆中(直径32cm),孵出幼虫后用酵母粉、面粉、兔肝粉按比例喂养,每日1-2次,隔两天换水。4-6小时观察一次。6、7、8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5.8℃,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1982-1991年先后进行了丝虫病纵横向监测、防治后期流行趋势现场研究和晚期丝虫病抽样核实调查及治疗等。1982-1991年横向血检599415人,仅1988年以前检出微丝蚴血症131例,1987-1991年纵向血检36586人次,仅1987年检出微丝蚴血症2例,在此期间横、纵向媒介监测致倦库蚊130121只、嗜人按蚊21070只、中华按蚊9559只,仅在监测早期分别发现阳性致倦库蚊10只和2只,现场研究表明防治后期丝虫病传播流行趋于终止。抽样核实调查结果显示在原高中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晚期丝虫病患病率约为6%,危害仍然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从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 fasciatus)分离和纯化的一种与有机磷抗性相关的酯酶的特性鉴定。材料为5个致倦库蚊株:Dar,Tan,Mon,TDK5和Apo(前两株为有机磷抗性株,后3株属敏感株)的抽提物.  相似文献   

20.
致倦库蚊是班氏吴策线虫的重要媒介之一,但其媒介能量因地理区域而有差异。这种差异究竟是由蚊株还是丝虫株的不同所造成,目前尚不清楚。为测定海地株致倦库蚊和班氏丝虫株组合的媒介能量,作者进行了以下试验:(1)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蚊对班氏微丝蚴(mf)的摄入量。(2)mf移行到胸肌的时间和在胸肌滞留的时间.(3)摄入mf发育为第3期幼虫(L_3)的比例。实验用蚊为海地Leogane株致倦库蚊第40~44代。含mf的虫血采自经常到海地旅行的感染者;按Lowrie(1983)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