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26岁,因阵发性心悸10余年入院。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口服β阻滞剂或普罗帕酮片仍有发作。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后拟行导管消融术。术前常规心电网、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m尿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检查均止常。  相似文献   

2.
窦性心律时心房激动顺序(SAA)呈前向性扩希;逆传激动的SAA应呈逆向性或离心性。但在少见的情况可不如此。我们收治1例逆行心房激动表现为前向性传导患者,与窦性SAA相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复极波(Ta波)增大引起PR段及ST段下移常见于心动过速及P波高大时,Ta波增大诱发异位心房激动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3例。例1患者女、88岁。临床诊断:重型颅脑外伤,低钾血症。因  相似文献   

4.
心室起搏电极感知心房激动二例张树林,李鲁光,贾慈阳(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北京100700)例1患者女性,74岁,因反复晕厥三个月,诊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于1993年7月安装CPI公司444型VVI起搏器,术中测试各项起搏参数正常。术后一个月...  相似文献   

5.
食道单极心房电图确定心房激动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食道单极心房电图和体表心电图同步记录,发现左右心房电图在食道近端—远端有恒定的形态变化规律;分析食道单极导联中反映左房除极的A峰和V_1导联中反映右房除极的P峰的时间先后以及近远端P峰-A峰间期的长短可判断左右心房激动的先后顺序和方向;而P-A峰间期则可用以判断房间传导速度。这些发现对无创性心脏临床电生理检查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曾通过国际联机检索,利用美国医学索引文档MEDLINE扫查1966—1986年5月的483万余篇文献,未发现有类似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心房晚电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0年Hombach等第一个报道用体表信号平均技术记录到延迟电位的改变以来,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VLP)的研究日趋广泛深入,目前已肯定信号平均心电图(Signal-averaging Electrocardiogram,SAECG)记录VLP在预测心肌梗塞病人发生室速或心脏卒死中有重要价值。随着R波触发型信号平均心电图机在诊断VLP中的应用,有人用这种心电图机,经过调整滤波频率、滤波方式及叠加次数等,检查心房晚电位(Artial Late Potential,ALP),取得了有意义的资料。近年来,Fukanami等首次用P波触发型信号平均心电图检查ALP,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心房晚电位(Artial Late PotenfiaL,ALP)是心房内存在有非同步性除极和传导延迟活动的表现。ALP与心室晚电位(VLP)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相同,亦均表明有形成折返激动的可能。VLP是通过R波触发型信号平均心电图机记录,而ALP是用P波触发型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  相似文献   

8.
比较快速心房起搏与急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诱发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以 15 0~ 2 0 0ms起搏周长(PCL)对 4 5例成功射频消融后 (RFCA)病人右房进行S1S1刺激诱发急性房颤 ,据能否诱发急性房颤分为非房颤组和急性房颤组 ;再以 4 0 0msPCL对心房快速激动前后高位右房、低位右房、His束周围等多部位进行S1S2 扫描 ,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ERP离散度 (ERPd)、右房内及房间的传导时间的变化 ;另以 35 0 ,4 0 0和 4 5 0ms三个PCL随机对RAA进行S1S2 扫描 ,观察ERP频率自适应性的变化。两组心房快速激动后 4 0 0msPCL下右房各刺激部位及三种不同PCL右心耳ERP均较心房快速激动前有明显的缩短 ,并且缩短的程度相同。两组病人心房快速激动前后房内和房间传导时间及ERPd没有明显改变。两组心房快速激动前后斜率均值均较激动后明显下降 ;心房快速激动前、后斜率均值两组间无显明差别 (P >0 .0 5 )。结论 :两种方式的心房快速激动可诱发相似的心房电重构现象。  相似文献   

9.
L-型钙通道与心房快速激动诱发的心房电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L 型电压依赖钙通道 (LVDCC)由α1c、α2 、β2 和δ四个亚单位构成的四肽复合物 ,在心房电重构中起主要作用。心房快速激动时通过LVDCC进入细胞内的Ca2 + 流增加 ,使心房细胞内发生钙超载 ,短时间钙超载足以使LVDCC的电化学梯度发生下降 ,即L型钙通道电流 (ICa L)下调 ,是LVDCC的生理性反应 ,可能是短阵心房快速激动诱发心房电重构的基础 ;慢性心房快速激动可诱发心房组织LVDCC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 ,提示心房细胞LVDCC数量减少可能慢性心房颤动心房电重构的基础 ,也是慢性心房颤动难以自发终止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不同部位及不同方式心房起搏对心房激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不同部位、不同方式心房起搏时P波、P-R间期以及心房激动顺序的特点,从而寻找最佳的心房单部位起搏方式。方法 对20例射频消融成功后的患者,分别放置高位右房、右心耳、Koch三角、希氏束以及冠状窦电极,若为左侧旁路则加置左心房电极,行不同部位、不同方式心房起搏。结果 Koch三角、Koch三角+高位右房、左房、双房起膊时P波宽度、P-R间期无差异,但右心耳起搏时各导联P波增宽,P-R间期延长。从心房激动顺序分析,右心耳起搏时,激动传至希氏束区及冠状窦区的时间最长,而Koch三角、Koch三角+高位右房及双房起搏时则较短,尤其是Koch三角、Koch三角+高位右房起搏缩短更明显。另外,不同部位、不同方式起搏时右心房压力无差异。结论 Koch三角起搏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高位右房+冠状窦起搏及双房起搏。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66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3年,加重5天入院。入院行心电图检查示两种形态的P波,一种窦性P波,另一种P′波窄小,自成节律,不下传心室,也未侵犯窦房结节律,排除伪差干扰,拟诊为心房分离。入院第2天复查心电图仍存在此现象。该例患者心房分离可能与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造成的心肌缺氧和缺血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房复极波增大诱发异位心房激动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方法对7例心房复极波间歇性增大致PR段及ST段同步下移并诱发房性早搏及心房扑动的临床表现和常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出现这一心电现象的导联广泛,以V3、V4导联显著,房性早搏及心房扑动的配对问期短且固定,而配对间期较长的房性早搏则无PR段及ST段下移。患者存在心脑肺结构破坏及功能损害或低钾血症,病情好转时上述现象减轻或消失。结论在病理条件下心房复极波增大致心房复极离散度增大,提示心电活动不稳定,易于诱发折返性异位心房激动。  相似文献   

13.
心房分离又称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临床少见,现报道1例。 患者女性,66岁,因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于1985年3月11日入院。入院时连续描记心电图的Ⅱ导联(附图)可见三种P波:①窦性P波,其P规律出现,P-P为0.60秒,P-R为0.14秒,每个窦性P波均下传心室产生QRS波群;②倒P’,提早出现,P’-R为0.12秒,QRS波呈室上性,可能由于起源于心房下部的房性早搏或房室交接区性早搏伴有Ⅰ度前向传导阻滞所致,如第1行R_(13)(梯形图以房早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肺静脉内存在自律性激动,这种自律性激动的存在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现报告1例阵发性房颤的病例,在行肺静脉标测和消融过程中存在肺静脉内折返现象.病例资料:男,62岁,阵发性房颤病史10年,应用倍他乐克、普罗帕酮、可达龙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房间隔起搏方式下心房电活动的变化。方法:对52例置入DDD永久起搏器并以房间隔部位起搏心房患者,进行起搏前、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描记,测量右心耳及房间隔起搏前后最长P波时相(Pmax)及P波离散度(Pd)。结果:房间隔起搏后Pmax及Pd较起搏前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房间隔起搏方式使心房电活动稳定,有助于预防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窦房结功能不全是临床上常见的起搏器适应证,临床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新近一些国外文献称为窦房结病。从致心律失常机制看,窦房结病既可以是窦房结内冲动形成障碍,也可以是冲动传至周边组织障碍,甚或两者兼而有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等所致缓慢型心律失常是窦房结病最常见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7.
外科手术已证实,左心房与冠状静脉窦之间存在电连接。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形态学与心房肌相同的肌束环绕于冠状静脉窦,这些肌束以不同方式与左心房相连,这种连接越靠近远端越少。犬心脏实验表明,左心房起搏时冠状静脉窦电图上的双心房电位分别来自左心房和冠状静脉肌束。我们观察到1例预激综合征患,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和心室起搏时冠状静脉窦电图记录到双心房电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26岁。3年前起劳累后感心悸、头晕乏力。近3个月心悸、乏力加重且伴下肢水肿。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检查血、尿常规及血清电解质均正常。心电图检查示各导联无P波,RR规则,室率30~40次/min,QRS波群呈右束支并左前分支传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 ,2 3岁 ,因“反复头昏 ,乏力 ,活动后心悸 11月”入院 ,患者病程中多次心电图及长程心电图示交界性逸搏心律 ,心率 3 5~5 2次 /分。胸透及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心房收缩搏动 ,食管电生理检查未引出心房激动波 ,进一步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心房静止 ,随即置入VVIR起搏器。术后无不适出院。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17岁.因阵发性心悸就诊.查体:神志清,血压130/80mmHg,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查超声心动图未示心内结构异常.临床诊断:心肌炎.图1为心悸时12导联同步心电图Ⅱ、V1导联记录.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50次/分(图略),P1、P12为窦性P波,P-R间期0.18 s,QRS波形态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