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前临床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从脏腑辨证入手,选穴配穴也多用俞募、原络,往往忽略了经络辨证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医者根据经脉所属、所络及循行所过、所系,对相关经络循行路线切按、查压,通过特殊反应点进行循经选穴,配穴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经络辨证作为指导针灸临床的重要理论,具有辨证治疗简洁实用,疗效确切肯定的特点,不论是外的筋肉疾病,还是内的脏腑疾病,均可采用经络辨证治疗,提示临床应重视经络辨证的学习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查阅针灸治疗腹泻文献,探索其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以针灸、针刺、电针、灸法、穴位贴敷、腹泻、泄泻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上检索近11年来针灸治疗腹泻临床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共计1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50篇。经分析天枢、足三里应用频次最高,配穴以大肠的募穴天枢与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所组成的俞募配穴,胃经合穴足三里与大肠募穴天枢所组成的合募配穴,大肠的募穴天枢,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胃经的合穴足三里所组成的合募俞配穴最为常见,治疗方法以温针灸、灸法、电针疗法最为常见。结论:温针灸和灸法是治疗腹泻的常用和有效方法;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合募俞配穴为治疗腹泻的常见配穴方法;天枢、足三里是治疗腹泻出现频次最高的穴位,可作为针灸治疗腹泻基础方,并随症选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评价电针不同穴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差异,寻找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佳穴位组方。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19例)、合穴配穴组(34例)、合募俞配穴组(26例)和西药对照组(25例)。俞募配穴组电针双侧天枢、大肠俞;合穴配穴组电针双侧曲池、上巨虚;合募俞配穴组电针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以上3组前两周均每周治疗5次,后两周每周治疗3次。西药对照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每次1片(5mg),每天3次,连续口服4周。研究周期9周,包括基线评价1周、治疗4周、随访4周。以周自主排便次数为主要指标,排便困难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为次要指标进行治疗后和随访疗效评价。结果:根据意向性治疗(ITT)分析原则,将104例患者全部纳入分析。(1)治疗后4组患者周自主排便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P0.01),3个电针组与西药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随访时合穴配穴组可继续维持周排便次数的增加效应(P0.01),且优于俞募配穴组和西药对照组(P0.05,P0.01),而其余3组周排便次数没有良好改善(P0.05)。(2)治疗后合穴配穴组、合募俞配穴组和西药对照组对排便困难程度均有改善(P0.05,P0.01);随访时合穴配穴组和合募俞配穴组依然改善显著(均P0.01)。(3)治疗后合穴配穴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0.05),其余3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个电针组均可有效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与西药枸橼酸莫沙必利疗效相当。针刺双侧曲池、上巨虚的合穴配穴法能显著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改善排便困难程度和患者生活质量,针刺疗效可持续4周,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佳穴位组方。  相似文献   

4.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募穴位于胸腹部,二者都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部位,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发生疾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出现反应,某一脏腑有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进行治疗。俞募配穴法,是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的临床配穴方法,其属于前后配穴法的范畴。五脏俞穴加膈俞穴由双侧肺、心、肝、脾、肾五脏的背俞穴加膈俞穴组成,可从整体上调节五脏、振奋人体正气,进而达到气血双调、阴阳平衡之目的。针刺五脏俞穴加膈俞穴可以达到阴病行阳的目的,从而治疗五脏虚损。刺募补虚法是王老用于调补“五劳七伤”之法,是通过刺激募穴达到深度调整脏腑精气,肃肺、养心、健脾、和胃、疏肝、补肾、理肠、利膀胱,补虚健体的治疗方法。应用的募穴包括:中府穴、膻中穴、巨阙穴、期门穴、章门穴、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中极穴。募穴既是脏腑气血汇聚之处,也是邪气外泄之门枢,刺之既可深度调整脏腑精气,补虚健体,也可祛除邪气、和畅六腑。临床将已故针灸大家王乐亭先生创制的五脏俞穴加膈俞穴及其刺募补虚法相配合,加减运用于虚实夹杂的多种疼痛类疾病的治疗中,通补兼施,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背俞穴是临床常用穴,随配穴不同而主治有异,合理配穴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本文从背俞穴之间配伍、俞原配穴、俞募配穴、俞郄配穴试述背俞穴临床配穴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腧穴配伍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普通级健康家兔4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俞穴组、募穴组、合穴组、下合穴组、合募俞下合穴配穴组,每组6只。除模型组与空白组外,均采用不同腧穴针刺治疗。比较各组效果。结果:针刺后较针刺前各组首粒黑便时间减少,24h大便粒数增多,24h大便质量增加,各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募俞下合穴配穴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更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中脘(CV12)不同组穴(俞募配穴、募合配穴)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和募合配穴组,分别给予针刺中脘-胃俞(BL21)、中脘-足三里(ST36)为主,对GERD主要症状的积分进行观察评价。结果:俞募配穴组及募合配穴组分别在经过2个疗程及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积分出现显著下降(P〈0.05)。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俞募配穴组及募合配穴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80.77%,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脘之俞募或募合配穴均能有效地用于GERD的治疗,两者近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但针刺俞募配穴的起效时间快。  相似文献   

8.
俞募原配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江峰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709-710
目的观察俞募原配穴对中风后便秘的针刺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采用俞募原配穴,选取大肠俞、天枢、太溪、太白穴治疗,药物组口服果导片,15d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对其他主要临床症状如大便干结、艰涩不畅、腹胀腹痛、胃纳减退等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俞募原配穴针刺可显著改善中风后便秘患者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合募配穴的理论依据及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募配穴是将下合穴与本经募穴相配的一种配穴方法。合募配穴相互协调,在脾胃病的治疗中疗效确切,是针灸特定穴相配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就近年来合募配穴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中关于合募配穴在脾胃病治疗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俞募配穴法治疗泌尿系疾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永奋  王丹华 《河北中医》2004,26(12):927-928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其中俞穴与募穴均分布于躯干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可以治疗脏腑病证。我们采用俞募相配的取穴方法治疗常见的泌尿系疾病,疗效满意,现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脏腑背俞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贾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5,25(6):414-416
目的:探讨脏腑背俞穴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背俞穴及其主治的由来,背俞与标本、气街理论的关系以及背俞所反映的腧穴主治的部位特点,探讨脏腑背俞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结果:背俞作为足太阳经循行线上的一组腧穴,其主治病症未见该经的经脉病候,从十二经脉理论很难解释.而标本、气街理论,腧穴主治部位特点与主治的关系,以及因腧穴归经而出现的经脉分支等,有助于解释背俞主治五脏六腑病症的原因.结论:腧穴主治与经脉病候、经脉循行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以<灵枢·经脉>而论.  相似文献   

12.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组方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病证结合诊疗方式是当今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形式,建立在现代病证结合基础上的中医临床组方思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病机结合病理的组方模式不仅弥补了辨证论治的不足,也使病证结合论治有了新的发展;药性结合现代药理组方模式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向中药药性理论回归的体现;针对基本病机形成专方的组方模式是辨证论治的升华;古方加减化裁仍是临证组方的主要模式;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使中西药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在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独特效果;有效组分配伍组方模式的形成是中药现代研究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结晶,是配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背部排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评价背部排罐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91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排罐组142例,用火罐沿脊柱两侧密排群拔;针刺组49例,按照中医辨证取穴.依据临床症状及疲劳评定量表(FAI)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排罐组总有效率为97.9%,针刺组为79.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间FAI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背部排罐疗法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体质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对体质的正确把握,有助于对疾病一般规律的把握。方证辨证研究有助于把灵活的证向临床固定的类方靠拢。因此,体质与方证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或许为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隔药灸结合健康指导改善人体亚健康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延英 《中国针灸》2007,27(8):575-577
目的:观察运用隔药灸结合健康指导改善人体亚健康状况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中医健康评估的方法,从社区人群中选出亚健康个体5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发生原因、症候、临床表现进行健康指导及辨证取穴、配药施灸,同时监测治疗前后各项理化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临床症状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体液免疫中补体C3、C4含量下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结合健康指导能调节亚健康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针罐药结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针剌五志穴.背部河车路走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6倒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钟刺五志穴+河车路走罐+阿米替林)和时照组(单纯用阿米替林)。用麦吉尔疼痛调查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罐药结合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调神疏肝针法治疗郁证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杜元灏  李桂平 《中国针灸》2005,25(2):143-146
从中医理论、文献及临床角度研究郁证的发病机理,认为郁证发病关键脏腑为脑、肝,首次提出"脑神失调,肝失疏泄"为本病的中医病机.创立了"调神疏肝"针刺法,在选穴上以督脉和肝经穴为主.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方法:总结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果: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但亦有实中带虚者,临床治疗应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注重辨脏腑虚实,随证治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为主配合尿激酶离子导入治疗早期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113只眼)玻璃体积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67只眼),采用中医辨证中药治疗同时应用尿激酶离子导入;对照组42例(46只眼),单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力及眼底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04%,对照组65.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尿激酶离子导入治疗早期玻璃体积血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