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目的:探究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椎间孔狭窄间的关系,为临床经椎间孔侵入性治疗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套成人干燥腰椎骨上测量双侧L_3~S_1椎间孔的高度、椎间孔的最小矢状径及最大矢状径,并模拟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椎间隙狭窄时相应节段椎间孔大小的变化情况。结果:L_(3~4),L_(4~5)和L_5S_1椎间孔平均高度分别为(19.27±1.78)mm,(17.45±1.88)mm,(14.01±1.38)mm;椎间孔最小矢状径分别为(9.39±1.45)mm,(8.33±1.6)mm,(10.16±2.09)mm;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分别为(11.14±1.28)mm,(10.95±0.85)mm,(11.13±1.17)mm.在移除椎间盘后,椎间孔高度、最小和最大矢状径均减小。各节段椎间孔高度在轻度和中度的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最小矢状径在椎间盘高度正常时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3~4)和L_(4~5)节段,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在椎间盘正常时与无椎间盘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所导致的椎间隙狭窄可造成椎间孔的高度明显减小,对椎间孔最小矢状径的影响最大;而对椎间孔最大矢状径影响较小。在L_5S_1节段,椎间孔的最宽处与椎间隙的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压敏点分布与MRI影像学表现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广西柳州市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LDH患者共136例,均行X线片及MRI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75例、女61例;年龄19~67岁,平均(47.47±11.54)岁;病程1d^3个月,平均(11.74±11.23)d.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神经根支配区放射性麻胀痛,其中L_(3~4)为9例,L_(4~5)为64例,L_5S_1为63例。收集患者腰臀部压敏点分布情况及在MRI上明确突出节段、突出类型及改良Pfimnann椎间盘退变分级情况。利用SPSS_19.0的对应分析模块对LDH患者腰臀部压敏点与MRI影像表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突出节段方面:L_(3~4)突出最常见压敏点为腰三横突;L_(4~5)突出最常见压敏点为臀上皮神经、梨状肌;L_5S_1突出最常见压敏点为髂腰韧带。不同突出类型在压敏点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退变分级方面:Ⅵ级最常见压敏点为梨状肌;Ⅶ级最常见压敏点为臀上皮神经、髂腰韧带;Ⅷ级最常见压敏点为棘突及棘间。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臀部压敏点与MRI影像学存在一定联系,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外治。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用隔物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共56例,均为2016年1月至11月我科收治患者。男30例,女26例;年龄22~50岁,平均32岁;病程1周~2年,平均3个月;L_5/S_1突出29例,L_(4/5)、L_5/S_1突出27例;椎间盘突出偏左侧22例,偏右侧19例,中央型突出15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后路椎间孔镜THESSYS技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后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男37例,女9例;年龄32~61岁,平均43.6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9例,中央旁型突出26例,椎间盘脱出8例,椎间盘部分钙化3例。病程3~12个月,平均4.5个月。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随访观察症状缓解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0.5~1.0h,出血量3~5mL.4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本组优42例,良3例,可1例。无神经根损伤、大血管破裂、椎间隙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置入工作通道时硬脊膜破损,术后因有液体灌注未影响手术进行,术后患者出现头痛症状,予以去枕平卧,增加静脉液体量,1周后症状消失。结论:经皮后路椎间孔镜THESSYS技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损伤小,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彩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彩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患者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62~76岁,中位数67岁。病变节段L_(3~4)8例,L_(4~5)36例,L_5S_115例,L_(4~5)、L_5S_14例,L_(3~4)、L_(4~5)、L_5S_11例。单侧27例,双侧37例。病程3~13个月,中位数8个月。每周治疗1次,3次为l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64例患者,治疗前VAS评分(8.97±1.94)分,治疗后VAS评分(1.59±0.84)分;治疗前ODI评分(24.82±1.19)分,治疗后ODI评分(13.91±1.37)分;均无眩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彩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可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笔者以牵引、电针、推拿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2例,均经CT扫描确诊,其中,男66例,女46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2.5岁;22~30岁8例,31~40岁42~,41~50岁44例,51岁以上18例。病程最短7天,最长20年。髓核突出部位:L_(3、4)椎间盘突出5例,L_(4、5)椎间盘突出42例,L_5S_1椎间盘突出24例。多个椎间盘突出41例,其中L_4~S_1突出31例,L_3~L_5突出9例,L_3~S_1突出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口服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采用补阳还五汤口服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神经症状患者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龄22~52岁,中位数42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7例,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旁侧型腰椎间盘突出2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2例。手术涉及节段,L_(3~4)8例、L_(4~5)17例、L_5S_116例。所有患者于椎间孔镜术后腰腿痛均显著减轻,但术后7 d出现反复或进行性加重的腰腿部疼痛及下肢麻木。病程7~30 d,中位数14 d。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腰腿部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分及下肢尼龙绳实验评分,并于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改良Mac Nab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腰腿部SF-MPQ评分由治疗前(16.17±0.53)分降至(5.76±0.34)分,下肢尼龙绳实验评分由治疗前(0.63±0.09)分升至(1.80±0.06)分,优22例、良13例、可4例、差2例。结论:补阳还五汤口服联合浮针疗法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的腰腿疼痛和下肢麻木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6月,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接受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5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系统护理,男41例、女15例。年龄35~75岁,中位数56.5岁。病变节段,L_(1~2)2例、L_(2~3)7例、L_(3~4)5例、L_(4~5)42例。病程1~12年,中位数4.5年。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并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80.2±27.2)min,术中出血量(121.3±87.9)mL,住院时间(6.5±2.6)d,住院费用(7 571.0±1 907.9)元。术后出现尿路感染2例、压疮3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接受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MRI分析椎旁肌横截面积与腰椎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诊为腰椎椎管狭窄症且资料齐全的患者159例(病例组)及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78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用Image J2x软件测量MRI T2W1上L_3~L_5椎体下方平面的两侧椎旁腰大肌及多裂肌的横截面积。根据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中医症候评分评估症状持续的时间、行走的距离、腿部放射性疼痛或者麻木。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腰大肌及多裂肌横截面积的改变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在L_5层面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t=5.165,P=0.0240.05;右侧,t=4.078,P=0.0310.05);在L_4~S_1节段狭窄患者中,L_5层面双侧多裂肌面积减小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侧,t=8.38,P=0.030.05;左侧,t=9.23,P=0.040.05);病例组L_4~S_1节段狭窄症患者中腰部疼痛及腿部疼痛的VAS评分较其他节段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部疼痛,t=10.35,P=0.020.05;腿部疼痛,t=12.35,P=0.010.05),而各狭窄节段间歇性跋行程度(中医症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3,P=0.12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病例组患者中腰部疼痛及腿部疼痛的VAS评分较高者,其L_5层面双侧多裂肌面积减小较为显著,有明显相关性(腰部疼痛,r=0.334,P0.05;腿部疼痛,r=0.212,P0.05)。结论:多裂肌在L_5椎体平面横截面积的改变与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腰及腿部疼痛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痛及腰腿痛的主要因素,先天禀赋不足,劳累过度是主要病因。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382例,均为2008至2013年我科门诊患者,男203例、女179例,年龄23~75岁,均有椎间盘突出或(和)膨出,其中L_4/L_5和L_5/S_1突出(左或右)或膨出者142例,L_5/S_1突出或膨出119例,L_4/L_5突出或膨出53例,L_3/L_4突出68例。均经X线和CT检查确诊。部分伴有腰椎  相似文献   

11.
正本文应用808伤药膏结合磁热疗法及推拿、牵引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治疗组女65例,男55例;年龄18~58岁;L_(4-5)节段83例,L_5S_1节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探讨矢状面失衡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的影像学资料,与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而无腰椎侧凸的55例患者(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照比较。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射线及腰椎MRI检查,同时填写ODI、VAS及SRS-22总分量表。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矢状面平衡参数: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PA)、L1骨盆角(LPA)]。采用Adobe Photoshop 6.0软件测量MRI T2加权像矢状面椎间盘与相邻脑脊液的相对信号强度(RSI)。比较2组患者的各节段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及各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L_(1—5)各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_5—S_1椎间盘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矢状面整体平衡参数(SVA、TK、PI、PT、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平衡参数(SS、LL、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ODI、VAS及SRS-22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直线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总分与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SS、LL及LPA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L_5—S_1椎间盘退变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呈负相关(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及L_5—S_1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L_5—S_1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矢状面局部平衡参数(LL、SS、LPA)有显著影响,是引起腰椎矢状面局部失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柱绷拉摇晃手法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脊柱绷拉摇晃手法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紊乱患者40例,男35例、女5例;年龄22~62岁,中位数40岁。病变节段,L_(3~4)9例、L_(4~5)21例、L_5S_110例。病程1 h至7 d,中位数3 d。治疗后观察患者腰痛缓解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4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腰部疼痛消失、活动不受限31例,腰部疼痛减轻、活动略受限6例,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3例。结论:脊柱绷拉摇晃手法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紊乱,可缓解腰部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自1991年,我们采用手法整复JQ—Ⅰ型脊柱牵引床屈曲位成角牵引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2例,临床治愈率达73.6%。与传统的水平位牵引法相比,该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观察组72例,其中男52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37.8岁;病变部位L_(3~4)8例,L_(4~5)37例,L_5S_117例,L_(4~5)和L_5S_1同时突出12例;左突型39例,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女,50岁。2016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不适,疼痛不剧,合并四肢末端皮疹,在当地医院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中成药对症治疗后疼痛减轻,但未重视四肢皮疹。2个月后患者腰背部疼痛复发,程度加重。外院腰椎MRI示L_1椎体骨髓水肿,下缘许莫氏结节形成,L_(4~5)、L_5S_1椎间盘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模拟腰椎关节松动手法和冲击手法下椎间盘应变的变化特征,探讨两种手法对椎间盘应变作用的异同。方法:12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腰椎标本(T_(12)~S_2)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模拟松动手法(n=6):预加载15°,速度3°/s,最大加载角度20°,速度1°/s,L_5棘突水平加载9 N.另一组模拟冲击手法(n=6):预加载15°,速度3°/s,最大加载角度20°,冲击速度33°/s,L_5棘突水平加载22 N.于标本前面喷涂散斑,采用非接触应变测量系统采集手法全过程的图像。通过ARAMIS软件计算,自动输出Von Mises应变云图。结果:模拟两种手法过程中,腰椎旋转时椎间盘应变逐渐增大,回复过程中椎间盘应变逐渐减小,模拟冲击手法椎间盘应变变化速度更快;模拟两种手法下无论L_(4~5)还是L_5S_1椎间盘最大应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种手法下L_(4~5)和L_5S_1椎间盘最大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腰椎关节松动手法和冲击手法下椎间盘最大应变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常残留臀部疼痛症状,虽经术后常规处理但疗效常不理想,康复期可达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患者快速康复,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笔者于2017年3月~2018年7月间,对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残留臀部疼痛的患者采用手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次观察的对象为2017年3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后早期患者,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1岁~48岁,平均36.3岁;术前病程5 d~24个月,平均6.4个月。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突出术后,其中L_4/L_5节段12例,L_5/S_1节段15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华佗夹脊穴椎管内恢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对L_(4~5)和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进行华佗夹脊穴椎管内恢刺治疗。男26例,女14例;年龄21~65岁,平均(40.90±10.17)岁;L_(4~5)突出18例,L_5S_1突出18例,L_(4~5)并L_5S_1突出4例。治疗后记录不良事件,并于治疗后1周,1及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结果。结果: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VA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优良率分别为97.5%,92.5%及85%,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华佗夹脊穴椎管内恢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行,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56~62岁,中位数58岁。椎间盘突出节段,L_(3~4)5例、L_(4~5)16例、L_5S_11例。病程3~6个月,中位数4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腰腿疼痛情况,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0~140 min,中位数100 min。术后下床时间16~40 h,中位数26 h。住院时间4~8 d,中位数6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神经根粘连等并发症。腰腿疼痛VAS评分,术前(7.9±1.8)分,术后1 d(2.7±1.4)分、7 d(2.5±1.6)分、1个月(1.9±0.8)分、6个月(1.7±0.6)分。术后6个月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3例、良7例、可1例、差1例。差的1例非手术治疗2个月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最终疗效评价结果为良。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减轻腰腿疼痛,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正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指突出或脱出的椎间盘组织位于椎间孔内或孔外,从而导致同节段的脊神经根在腰椎间孔内或孔外受到脱出或突出椎间盘组织的直接机械性压迫或炎性刺激,造成同节段神经根支配区剧烈的下肢放射样疼痛或伴腰骶部疼痛,同时伴受损神经根支配区不同程度的皮肤感觉或运动功能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