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单侧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单侧股骨干骨折患者43例。根据术前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2组,A组22例,手术切皮前10分钟将氨甲环酸按20mg·kg~(-1)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B组21例,不使用氨甲环酸,术前10分钟予250ml生理盐水静滴。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患者的总红细胞丢失量,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及隐性红细胞丢失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氨甲环酸组总红细胞丢失量为(494.0±247.8)ml,显性红细胞丢失量(151.5±83.4)ml,隐性红细胞丢失量(342.5±186.3)ml,显著低于对照组总红细胞丢失量(804.6±368.0)ml,显性红细胞丢失量(248.0±133.5)ml,隐性红细胞丢失量(566.1±257.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的输入红细胞量为(234.1±292.5)ml和(524.3±348.3)ml,输血率分别是40.9%和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使用氨甲环酸能够减少单侧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显性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及总红细胞丢失量,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不同途径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行同期双侧TKA的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双侧膝关节均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关节囊切口注射氨甲环酸1.5 g/50 ml;B组双侧膝关节均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氨甲环酸1.5 g/50 ml;C组双侧膝关节均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生理盐水50 ml。比较三组术后24 h血红蛋白值(Hb),红细胞比容(Hct),术后72 h的Hb、Hct,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三组间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术后24 h、72 h的Hb及Hct值A、B、C三组呈下降趋势,其中C组最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h Hb:F=37.13,术后24 h Hct:F=49.74,术后72 h Hb:F=50.10,术后72 h Hct:F=48.94,均为P0.05)。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三组中以C组最多,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流量:F=58.31,隐性失血量F=4.05,总失血量F=42.98,均为P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在A、C两组间,术后24 h的Hb(t=7.87)、Hct(t=9.14),术后72 h的Hb(t=9.05),Hct(t=8.83),引流量(t=-10.00),总失血量(t=-8.75)以及隐性失血量(t=-2.4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C两组间,术后24 h的Hb(t=6.81)、Hct(t=7.83),术后72 h的Hb(t=8.04)、Hct(t=8.05),引流量(t=-8.31),总失血量(t=-6.84)以及隐性失血量(t=-1.8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有11.7%出现引流管近端血栓堵塞引流管,造成引流失败,A、C两组为0.0%。三组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率均为0.0%;输血率C组为16.7%,A、B两组均为0.0%。结论同期双侧TKA,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以明显减少围手术期血液丢失,降低输血率,并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但经引流管注射氨甲环酸有较高的引流失败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静脉使用单剂量氨甲环酸对失血量、输血率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6例,其中氨甲环酸组61例,于术前单剂量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健康对照组3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术后10 d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等;性别、输血比例、手术时间、住院日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氨甲环酸组术中出血量(327±187)ml低于健康对照组(514±342)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2,P0.01);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量(449±186)ml低于健康对照组(552±233)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1);氨甲环酸组输血率6.5%(4/61)低于健康对照组22.8%(8/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15,P0.05);氨甲环酸组术后10 d髋关节Harris评分(51±7)分高于健康对照组(47±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4,P0.01);氨甲环酸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1±9)分,与健康对照组(70±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3,P0.05)。结论对于初次单侧THA术前单剂量使用氨甲环酸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降低输血率,并促进患者早期恢复,但对后期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氨甲环酸关节腔注射联合不同时限引流管夹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选择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60例,分为A组(生理盐水关节腔注射联合引流管夹闭2 h)、B组(氨甲环酸关节腔注射联合引流管夹闭2 h)、C组(生理盐水关节腔注射联合引流管夹闭4 h)和D组(氨甲环酸关节腔注射联合引流管夹闭4 h)4组。记录血红蛋白含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血红蛋白丢失量、输血量、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皮下瘀斑面积,并对4组进行比较。结果:160例患者无切口感染、严重低氧血症以及有症状的肺栓塞等情况出现。术后1 d各组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6,P=0.000),术后7 d各组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4,P=0.000);术后各组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71,P=0.000);术后各组隐性红细胞丢失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41,P=0.000);术后各组总红细胞丢失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68,P=0.000)。术后7 d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总的下肢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3%(5/160),而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2),同时术后皮下瘀斑面积﹥1%发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结论:氨甲环酸关节腔注射联合引流管夹闭4 h的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操作简单,经济、有效,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30例):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B组(30例):不应用氨甲环酸,放置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患肢周径变化等指标,术前和术后3 h检查D-二聚体和相关凝血指标,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术中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24 h输液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A组(480 ml±140 ml)少于B组(908 ml±248 ml)(P0.05)。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B组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3 h的D-二聚体A组为(0.92±0.45)mg/L,B组为(1.22±0.67)mg/L,均明显高于术前的(0.36±0.12)mg/L和(0.35±0.14)mg/L(P0.05),且B组高于A组(P0.05)。术后凝血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肢周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不放置引流明显减少了术后隐性失血量,同时减少了输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其中44例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者为观察组,43例术中静脉滴注氯化钠溶液。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记录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方式、假体情况,分别记录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分别检测两组术前、术后1、3、7天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情况,记录两组输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方式及假体选择相比较,P0.05;观察组显性失血量为(236.71±145.49)ml与对照组(243.82±97.63)ml,t=0.267,P=0.790;隐性失血量(472.34±236.17)ml,明显少于对照组(713.18±398.77)ml,t=3.436,P=0.000。两组术后第1、3、7天时Hb、Hct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然组间比较,P0.05,术后第1天与第3天、第7天比较,P0.05;术后第3天与第7天间比较,P0.05。两组输血率及输血量比较,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可较好的预防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静脉滴注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的影响。方法将100名TK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第3天RBC、HGB、HCT水平变化及输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第3天RBC、HGB、H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有效地减少TKA总失血量及RBC、HGB、HCT水平等指标变化,并不增加输血量及并发症发生,且使用方便,理论上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干骺端内局部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控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初次行TKA治疗并有完整临床病历资料的患者40例。氨甲环酸组20例,其中男1例,女19例;年龄(72.00±7.02)岁,身高(1.53±0.06)m,体重(58.37±8.96)kg,身体质量指数(25.02±3.61)kg/m^2,术前血容量(3.41±0.39)L;TKA术前10min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15mg/kg),并在术前3-5min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干骺端内各注射氨甲环酸50mg(稀释为5mL),无止血带下常规行TKA。对照组20例,其中男2例,女18例;年龄(70.00±7.54)岁,身高(1.54±0.05)m,体重(63.26±9.65)kg,身体质量指数(26.47±3.56)kg/m^2,术前血容量(3.64±0.49)L;TKA术前10-20min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15mg/kg),无止血带下常规行TKA。所有患者术前以Nadler公式计算术前血容量,记录术前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术后以Gross方程计算失血量,记录术后Hct。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并将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在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红细胞压积比较,氨甲环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干骺端内局部注射对无止血带全膝关节置换减少术中显性失血、术后总失血量方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注射氨甲环酸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和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 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术中注射氨甲环酸2 ml,对照组术中不使用氨甲环酸。对比两组病人的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及对病人D-D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215.26±58.37)ml、(453.06±83.01)ml、(673.75±103.42)ml和(110.53±32.46)ml;对照组分别为(218.44±62.95)ml,(608.83±92.63)ml,(822.77±115.48)ml和(231.04±25.38)ml。治疗组的隐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手术后1天和3天的血红蛋白(HGB)、手术后1天的D-D以及手术后3天的红细胞积压(HCT)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手术后1d的HCT和手术后3天的D-D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术中注射氨甲环酸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可以有效降低病人围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同时也将稳定病人的D-D水平,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采用切皮前半小时将氨甲环酸按15mg/k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安慰剂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3±20.7)ml和(200.5±23.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00.5±30.5)ml和(180.3±35.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和安慰剂组总失血量分别为(600.6±25.2)ml和(820.3±25.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无肺栓塞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切皮前半小时静脉静滴氨甲环酸15mg/kg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内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的疗效。方法将50例行单侧TKA患者随机分为TXA组(25例,将1 g TXA融入50 ml生理盐水关节内注射)及对照组(25例,将50 ml生理盐水关节内注射),比较两组输血率、总引流量、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2个月。TXA组患者输血率、总引流量、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局部应用TXA能显著减少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膝关节一期置换术中氨甲环酸给药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于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75例,通过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EA)方式不同分为三组,每组25例。A组术中在第一侧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放止血带前10min静脉点滴1g氨甲环酸,术后3h视情况决定是否再次应用;B组双膝TKA术中均在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氨甲环酸0.5g/50mL并夹闭引流管2h;C组双膝术中在第一侧TKA放止血带前10min静脉点滴1g氨甲环酸,同时缝合关节囊后经引流管注射氨甲环酸0.5g/50mL并夹闭引流管2h。比较三组患者引流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中B组在第1天引流量最多(644.1±97.8)mL,C组(418.7±92.4)mL最少,但第2天引流量B组最少(148.6±99.7)mL,C组最多(167.5±87.5)mL,B组较其他两组总引流量(792.7±94.6)mL最多。三组患者引流量、第1天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率中B组最多(80%),C组最少(48%),B组较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均无患者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氨甲环酸局部联合静脉应用于双膝关节一期置换术,可以有效减少引流量,降低输血率,并不增加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同途径应用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自2016-12—2017-12行单侧TKA治疗的10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4例静脉应用氨甲环酸(静脉组),38例关节腔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局部组),36例不用氨甲环酸(空白组)。比较3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24 h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以及术后1、3、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结果静脉组与局部组术后输血率低于空白组,静脉组术后输血率低于局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组与局部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少于空白组,且静脉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少于局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静脉组与局部组术后24 h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空白组,术后1、3、7 d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高于空白组,术后6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侧TKA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输血率,同时可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对患者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而且静脉应用较局部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5年7月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68例,均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静脉应用组(A组)和局部应用组(B组)。A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0±6.4)岁,血红蛋白(121.33±8.15)g/L,红细胞比容(0.470±0.039)L/L;B组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0±7.5)岁,血红蛋白(125.28±9.37)g/L,红细胞比容(0.490±0.041)L/L。手术切口采用统一的后外侧入路并按照常规手术方式手术,假体选择生物型假体。通过不同途径给予氨甲环酸控制术中及术后出血。静脉应用组:于术前10 min给予10 mg/k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局部应用组(B组):将3 g氨甲环酸溶于120 ml的生理盐水中并分成3等份,用2块纱布浸入40 ml氨甲环酸溶液,分别填塞于在髋臼锉刨削好髋臼壁和股骨侧扩髓之后的髓腔内,持续5 min。剩余40 ml在切口关闭之前注射入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并将引流管夹闭3 h后开放。术后72 h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血液学指标,计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输血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结果:术后A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32.34±7.42)g/L,总失血量(833.6±81.4)ml,隐性失血量(276.3±57.9)ml,红细胞比容(10.1±1.4)L/L;B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8.2±6.1)g/L,总失血量(792.5±61.8)ml,隐性失血量(297.5±50.3)ml,红细胞比容(9.2±1.2)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组PT(12.78±2.03)s,APTT(34.27±3.91)s,INR 32.34±7.42;B组PT(13.17±2.19)s,APTT(32.36±3.18)s,INR 28.24±6.1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检查证实两组患者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B组。结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能同样有效地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输血率,并没有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万方数据库有关TKA术中应用TXA行关节腔注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对照试验(qRCT),同时手工检索图书馆馆藏期刊。依照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后,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 Man5.2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合计1 4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性:静脉组与局部组对比,术后总失血量[SMD=0.14,95%CI(-0.28,0.57),P=0.51]、TKA术后血红蛋白(Hb)的丢失量[SMD=-0.29,95%CI(-0.91,0.33),P=0.36]、术后输血率[RR=1.06,95%CI(0.72,1.58),P=0.76]以及术后引流量[SMD=0.31,95%CI(-0.36,0.98),P=0.37];2安全性:静脉组与关节组对比,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RR=0.64,95%CI(0.28,1.46),P=0.29]。[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静脉与关节腔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对血红蛋白(Hb)丢失量、输血率、引流量、总失血量以及DVT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关节腔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有着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同样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预防术后失血的效果。方法将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试验组缝皮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1 g溶于1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l。观察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及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少(P0.01),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和输血率均降低(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术后出血,但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30-223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术前30 min静脉单次静滴氨甲环酸,对照组予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出血量,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04.7±19.9)ml和(348.5±14.8)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82.7±134.9)ml和(533.8±111.7)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有2例,对照组有10例需要输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使用组间比较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拟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2例,男42例,女140例;年龄(68.1±7.1)岁(范围60~7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氨甲环酸1组45例、氨甲环酸2组46例、氨甲环酸3组46例和非氨甲环酸组45例,分别于术后12 h、18 h、24 h、24 h拔除引流管。氨甲环酸1~3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非氨甲环酸组术后仅以100 ml生理盐水关节腔内局部灌注。比较四组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关节肿胀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差异。结果氨甲环酸1~3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85.5±34.3) ml、(189.4±72.3) ml、(215.3±93.4) ml,少于非氨甲环酸组的(351.3±113.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P=0.005),其中氨甲环酸1组术后引流量少于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术中静脉注射联合术后持续滴注氨甲环酸在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全身麻醉下行脊柱手术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术中单次注射联合术后滴注氨甲环酸组(B+I组,37例)和术中单次注射氨甲环酸组(B组,38例)。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 g。B+I组患者则于术中持续泵注氨甲环酸0. 5 g(10 g/L,25 ml/h),并于术毕静脉滴注氨甲环酸0. 5 g(1 g/L,250 ml/h)。记录两组患者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术中红细胞输注例数、术中红细胞输注量及不同红细胞输注量例数。同时记录患者返回病房后24 h引流量及术后1、2、4、8、12、16、20、24 h累计引流量。结果 74例完成本研究,最终每组各纳入37例。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术中红细胞输注量、术中红细胞输注例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中不同红细胞输注量例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返回病房后24 h引流量及术后1、2、4、8、12、16、20、24 h累计引流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4 h红细胞输注例数、红细胞输注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术中静脉注射联合术后持续滴注氨甲环酸并未较术中单次注射氨甲环酸提供更好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半程使用止血带联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科行初次TKA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2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并不使用氨甲环酸(A组),41例全程使用止血带并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B组),38例半程使用止血带并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C组)。收集并比较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水平,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A组和B、C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两组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A组和B、C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C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输血A组13例(30.23%),B组3例(7.31%),C组2例(5.12%),术后输血率A组和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1年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4,P=0.681)。结论 TKA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大幅度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半程使用止血带能缩短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但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建议对于血栓栓塞高风险患者减少止血带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