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极位置对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左心室电极位置分为侧壁组(n=26)和后侧壁组(n=34)。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病死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LVEF、LVESD、LVEDD、6MWD及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侧壁组患者LVEF高于后侧壁组,LVESD、LVEDD短于后侧壁组,6MWD长于后侧壁组,血清BNP水平低于后侧壁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病死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室电极位置对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但将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者心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将电极植入后侧壁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心力衰竭病因,将76例实施CRT手术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分为缺血性心肌病组(36例)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组(40例),所有病人实施CRT手术后均进行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心脏彩超指标和死亡率。结果 CRT术后3个月,非缺血性心肌病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50%与66.67%,P0.05)。CRT术后3个月,两组B型利钠肽(BNP)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6 min步行距离均较手术前增加(P0.05),且术后3个月,非缺血性心肌病组BNP水平和6 min步行距离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CRT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手术前增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容积(LAV)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且非缺血性心肌病组LVEF高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LVEDD、LVESD和LAV均低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结论对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实施CRT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且非缺血性心肌病病人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超反应的预测因子及预后。方法:纳入2012-01至2016-01期间接受CRT的181例患者,无反应组63例、有反应组62例及超反应组56例,在CRT后第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CRT超反应发生率为30.9%(56/181)。与其他两组比较,超反应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Ⅱ~Ⅲ级比例更高,Ⅳ级比例更低,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更小,植入心脏再同步化除颤仪(CRT-D)患者人数更少。CRT后6个月,三组患者的心功能较基线状态都有明显改善。基线LVEDD、LVESD、CRT-D植入、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以及NYHA心功能Ⅳ级是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另外,相较于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NICM患者超反应率高(37.6%vs 7.5%,P0.001)。生存分析提示,NICM患者的全因死亡(HR=0.31,95%CI:0.14~0.80)、心原性死亡(HR=0.27,95%CI:0.09~0.48)、联合终点(HR=0.36,95%CI:0.27~0.78)事件发生风险均低于ICM患者。结论:基线状态下左心重构程度轻、CRT-D植入、NICM以及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CRT植入后更易发生超反应,NICM患者植入CRT后反应性及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力衰竭(HF)患者P波离散度(Pd)和心房高频事件(AHRE)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5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49例行CRT的HF患者,于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行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定期随访,根据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CRT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结果 有反应组33例(67%),无反应组16例(33%),与术前相比较,术后6个月,有反应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室性早搏(VPB )显著减少(P<0.05),左房最大内径(LAD)、Pd、房性早搏(APB)、AHRE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有反应组除LVEDD显著缩小,LVEF显著升高,VPB显著减少外(P<0.05), LAD、Pd显著减小、APB、AHRE显著减少(P<0.05)。无反应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各参数与术前相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有反应组术后12个月内总AHRE次数与术前Pd呈显著正相关(r=0.651,P=0.000),而与术前LAD无显著相关性(r=0.169,P=0.060)。结论 CRT中远期效果可以改善心房重构和Pd、减少AHRE的发生,Pd是CRT后发生AHRE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因顽固性心力衰竭行CRT术患者17人,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12月测定血浆B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功能。结果:CRT术后6、12个月的血浆BN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6、12个月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减小(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BNP与LVEF呈负相关(r=-0.653,P〈0.05),BNP与LVEDD呈正相关(r=0.608,P〈0.05)。结论:对于心力衰竭患者,CRT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改善其心功能;血浆BNP水平能够反应患者术后心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能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超反应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03-2015-01于天津市胸科医院住院并置入CRT-D/P的共78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据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提高≥15%分为超反应组和非超反应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超反应组平均LVEF增加23.82%,共28例(35.90%)。2组患者比较发现7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比例、合并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真性LBBB)、基线肺动脉收缩压(PASP)、基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电极位置、术后QRS波时限和心衰病程(P0.05)。2组患者基础疾病构成、年龄、基础QRS时限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反应患者在随访期间具有较低的病死率及心衰住院率。结论:女性、术后较短时限的QRS波、左室扩张程度较轻、正常的肺动脉收缩压、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在心肌病的早期予以CRT,其左室电极置入位于非心尖部位,更可能出现超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舒张充盈模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2-03至2014-03于我院接受CRT的61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术前舒张充盈模式,分为非限制性充盈组(n=36)和限制性充盈组(n=25)。随访12个月,根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各组CRT疗效。以心力衰竭再入院或心原性死亡为终点事件,绘制生存曲线,评估各组预后。结果 :(1)非限制性充盈组:CRT反应率为66.7%(24/36),高于限制性充盈组的28.0%(7/25)(χ2=8.826,P=0.003);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显著改善(P均0.01)。(2)限制性充盈组(n=25):仅出现术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1);术后6个月LVEF,FS及LVESV均无显著改善,LVEDV较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疗效差异显著(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充盈模式是CRT有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随访12个月,2例患者死亡,限制性充盈组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76.0%(19/25),高于非限制性充盈组的44.4%(16/36;χ2=5.213,P=0.022)。结论:舒张充盈模式影响CRT疗效,非限制性充盈模式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获益显著,限制性充盈模式的患者,CRT反应率低、疗效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心脏的电学重构和机械重构效应,并且比较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后短期及长期疗效的差别。方法选取因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效而住院行CRT的老年患者50例,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1例,非缺血性心肌病39例。分别对其术前、术后1、6个月进行电学重构指标、机械重构指标检测并随访其短期及长期的疗效。电学重构指标包括心电图P波、PR间期、起搏QRS间期、自身QRS间期、校正QT间期值(QTc)及QT离散度(QTd);机械重构指标包括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肺动脉压(PAP)、室间机械延迟(IVMD)、左室间隔与后壁运动延迟(SPWMD)。结果 5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均成功完成CRT。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2.13±1.25)年,随访过程中共10例患者死亡。非缺血性心肌病组和缺血性心肌病组术后1个月时各项电学重构及机械重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指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缺血性心肌病组的电学重构及机械重构效应明显低于非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亦有显著差异(P<0.05),非缺血性心肌病组长期生存率明显好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0.05)。结论非缺血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两组患者在接受CRT治疗后短期临床效果相类似,但长期随访临床效果有显著性差异,非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CRT术后的电学重构及机械重构效应明显好于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非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行CRT的有效率亦明显好于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4例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42),两组均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措施,仅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20 mg)治疗每日3次。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结果 6个月后,对照组E/A比值、LVESD及LVEDD与入院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LVEF、血清NT-pro BNP的随访结果与入院时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VEDD与入院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LVEF、E/A比值、LVESD及血清NT-pro BNP随访结果与入院时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组间比较,两组除LVEDD无统计学意义外,LVEF、E/A值、LVESD及血清NT-pro BNP的随访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曲美他嗪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脏重构及左室射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定期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优化AV及VV间期在长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成功植入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8例.根据AV及W间期优化频率分为定期系统优化组(n=35)及非定期系统优化组(n=73).经过长期随访比较2组患者长期疗效.非致命心血管事件或因心力衰竭进展死亡为主要终点事件,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作为次要终点事件.结果 2组患者基线特征、随访时间(P=0.122)及应答率(P=0.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期系统优化组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或因心力衰竭进展死亡较未定期优化组发生率更低(P=0.035).多因素Cox分析中,未定期系统优化显著提高患者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或因心力衰竭进展死亡发生风险(风险比3.192,95% CI l.536 ~5.176,P=0.012).定期系统优化显著提高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P<0.001),生存质量评分(P=0.001)及6min步行试验(6-MWT,P=0.002).此外定期系统优化组LAD较未定期优化组显著缩小(P=0.009),LVEF(P=0.039)显著提高.结论 定期超声心动图引导下AV及VV间期优化能够提高CRT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