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2001~2011年辽宁省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他汀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辽宁省7家协作医院2001、2006和2011 3个特定年份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结果 7家医院共计1 284例适宜他汀治疗的AMI患者病历纳入研究。AMI患者院内他汀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43.18%增加到2006年的93.44%和2011年的96.22%(P<0.000 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患者他汀使用率均逐年增加(均P<0.05)。未检测LDL-C患者他汀使用率显著低于LDL-C检测的患者(P<0.000 1)。院内强化他汀的使用率由2001年的1.75%增加到2006年的25.96%和2011年的57.99%(P<0.000 1)。多因素模型中,高脂血症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1.53,95%CI 1.09~2.13,P=0.013)。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较非PCI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2.70,95%CI 1.99~3.66,P<0.001)。心源性休克患者他汀治疗率明显降低(OR=0.43,95%CI 0.20~0.93,P=0.033)。结论 2001~2011年辽宁省AMI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率明显增加,但2011年仍然有超过40%患者未接受强化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2001年至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在适宜人群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确定东部城市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采用加权计算方法,评价中国东部城市AMI患者早期β受体阻滞剂使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抽取35家医院,最终32家参加,从抽样获取的AMI病历中排除不适宜评价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最终获得1399例β受体阻滞剂早期使用绝对适宜人群。在入组患者中,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早期β受体阻滞剂加权使用率分别为64.7%、69.7%和60.9%(P=0.0447)。入院时有胸部不适症状[比值比(OR)=2.22,95%可信区间(CI):1.19~4.13],收缩压偏高(OR=1.40,95%CI:1.11~1.77)或心率偏快(OR=2.01,95%CI:1.58~2.55)的患者更倾向于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反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比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更少接受此早期治疗(OR=0.55,95%CI:0.37~0.81)。结论:中国东部城市地区,AMI早期适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中,2001年至2011年整体使用率不足,且无改善趋势,这可能与医生对于循证医学证据及指南推荐的理解不到位、过度担心药物副作用有关。若能充分利用β受体阻滞剂这类相对便宜且疗效明确的治疗措施,将有利于资源最大化利用,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01至2011年间中国中西部城市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使用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获得中国中西部城市地区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2006和2011 3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分别进行加权处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 结果 共计31家医院3354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06和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的使用率随着年份递增而大幅增加,分别为19.7%、79%、91.1%(趋势P值<0.00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患者院内接受他汀治疗率均随年份递增显著增加。主要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类型所占比例变化明显,2001年洛伐他汀使用比例最大,2011年阿托伐他汀成为最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吸烟患者较不吸烟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OR 1.6,5%CI 1.07~1.73, P=0.011)。 结论既往10年间,中国中西部城市AMI住院患者的他汀使用情况明显改善,指南对于他汀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仍存在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西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西部农村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比较西部农村AMI患者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抽取35家医院(其中32家最终参加),从抽样获取的AMI病历中排除不适宜评价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人群,最终获得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486例,其中247例适宜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239例存在高休克风险。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于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在适宜人群中分别为19.06%、54.30%和56.20%(趋势P=0.0020),在休克高风险人群中分别为31.53%、59.49%和69.62%(趋势P=0.0001)。适宜人群中,高血压病史[比值比(OR)=1.87,95%可信区间(CI):1.06~3.29],吸烟(OR=1.97,95%CI:1.11~3.48),或在2006年(OR=2.93,95%CI:1.22~7.03)、2011年(OR=4.67,95%CI:2.06~10.59)入院与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高相关。结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AMI患者中,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自2001年至2011年呈上升趋势,但仍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异,提高其使用规范性有助于改善AMI诊疗质量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的数据,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西部农村AMI患者的临床信息。为估算出3个研究年份ACEI/ARB的使用率和变化趋势,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计算,以代表西部农村整体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32家西部农村医院参加研究,入选999份AMI病例,其中中国指南Ⅰ类推荐组967例,Ⅱa类推荐组32例。2001、2006和2011年,指南Ⅰ类推荐患者ACEI/ARB加权使用率分别为56.1%、62.5%和67.6%,有明显改善(趋势P值=0.01);指南Ⅱa类推荐患者为41.1%、28.9%和49.3%,无明显改善(趋势P值=0.59)。在3个研究年份中,ACEIs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RBs。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OR:1.43,95%CI:1.09~1.88)、合并高血压(OR:2.84,95%CI:2.08~3.89)和心力衰竭(OR:1.91,95%CI:1.25~2.94)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ACEI/ARB。相反,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OR:0.45,95%CI:0.29~0.70)、估计肾小球滤过滤(eGFR)60ml·min~(-1)·1.73m~(-2)(OR:0.52,95%CI:0.29~0.94)和eGFR 60~89ml·min~(-1)·1.73m~(-2)(OR:0.59,95%CI:0.41~0.86)的患者较少使用ACEI/ARB。结论:2001~(-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指南Ⅰ类推荐的AMI患者中ACEI/ARB整体使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亟待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善措施将循证医学证据及时准确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s,ACEIs)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s)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的数据,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东部城市AMI患者的临床信息。为估算出三个研究年份ACEI/ARB的使用率和变化趋势,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计算,以代表东部城市整体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32家东部城市医院参加研究,入选5436份AMI病例,其中中国指南Ⅰ类推荐组5309例,Ⅱa类推荐组127例。2001、2006和2011年,指南Ⅰ类推荐患者ACEI/ARB加权使用率分别为61.5%、74.3%和65.8%,无明显改善(趋势P值=0.51);指南Ⅱa类推荐患者为30.0%、25.9%和49.3%,有明显改善(趋势P值=0.03)。在3个研究年份中,ACEIs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RBs。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OR 2.50,95%CI 2.2-2.84)、糖尿病(OR1.27,95%CI 1.08-1.49)和心力衰竭(OR1.51,95%CI 1.15-1.97)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ACEI/ARB;与入院时收缩压90-139mm Hg相比,收缩压≥140mm Hg(OR 1.86,95%CI 1.59-2.18)的患者更容易接受ACEI/ARB。相反,女性患者(OR 0.76,95%CI 0.63-0.92)、非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OR 0.65,95%CI0.55-0.76)、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OR 0.73,95%CI 0.57-0.94)、合并心源性休克(OR 0.70,95%CI 0.55-0.88)和估计肾小球滤过滤60 ml/min/1.73 m~2(OR 0.69,95%CI 0.50-0.97)的患者较少使用ACEI/ARB。结论 2001-2011年间,我国东部城市地区适宜使用ACEI/ARB的AMI患者中整体使用率明显不足,且在指南Ⅰ类推荐组中无明显改善。亟待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善措施将循证医学证据及时准确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3年在我院住院期间,确诊为AMI的患者61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AMI患者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62例)和存活组(552例),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方法与院内死亡的关系。结果:62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6.58±12.87)岁,男性39例(62.9%),院内死亡率为10.10%(62/61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AMI院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3.065,95%CI:1.188~7.915)、女性(OR=2.775,95%CI:1.200~6.419)、心率(OR=2.836,95%CI:1.405~5.722)、血糖(OR=1.943,95%CI:1.186~3.184)、Killip IV级(OR=1.744,95%CI:1.211~2.513)、3支或左主干病变(OR=3.157,95%CI:1.244~8.014),P<0.05~<0.01。结论:高龄、女性、心率增快、入院血糖水平高、KillipIV级、3支或左主干病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2001至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早期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获取2001、2006、2011年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患者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分析3个研究年份患者水平住院早期阿司匹林加权使用率及变化趋势,以代表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住院患者的整体情况。分析医院水平阿司匹林使用率时排除入选人数<5的医院,以期反应医院的整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阿司匹林使用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32家西部农村地区医院的1006例AMI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女性占26.9%。2001至2011年,阿司匹林早期加权使用率有明显改善(2001年69.9%、2006年84.9%和2011年88.8%,趋势P值<0.0001),而且从医院水平看,早期阿司匹林服药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即使在2011年,仍有2家医院(约占10%)早期阿司匹林使用率低于80%(分别为55.6%和69.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合并胸部不适(OR 4.6,95%CI 2.7~7.8)和有PCI能力医院(OR 3.2,95%CI 1.5~6.7)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阿司匹林,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较少使用阿司匹林(OR 0.5,95%CI 0.3~0.8)。 结论 从2001年至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住院患者中早期阿司匹林使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一些医院和某些特征人群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评价2001~2011年台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特征、诊疗模式和院内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是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为AMI回顾性研究,台州医院为162家协作医院之一。本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数据设计。选取台州医院有效合格AMI患者197例,其中2001年25例、2006年59例、2011年113例,对3个特定年份患者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比较。结果 AMI患者以老年、男性(69.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9.3%)为特点。直接PCI从2001年的0上升到2011年的50.4%(P<0.05)。入院24h内应用阿司匹林2001年96.0%,2006年96.6%,2011年97.3%,入院24h内应用氯吡格雷2001年4.0%,2006年96.6%,2011年97.3%、他汀类药物2001年60.0%,2006年96.6%,2011年97.3%(P<0.05,P<0.01)。2006年与201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50.8%vs31.1%,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0.036,P<0.05)、Killip分级(OR=2.682,P<0.05)和院内死亡(OR=177.970,P<0.05)是AMI患者院内心源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台州地区AMI的发展趋势为,尽管某些治疗措施在过去的10年改善明显,仍需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A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2006、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的应用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西部农村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6和2011年两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评估住院早期(入院24 h内)氯吡格雷的应用情况。分别对每年度的研究数据进行加权计算,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2家医院的874份AMI病历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65岁,女性患者占27.5%。2006—2011年,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从1.49%增加到62.87%(P<0.001)。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吸烟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高于非吸烟患者(OR:2.10;95%CI:1.10~3.99,P=0.024);相对入院时未合并胸痛患者,入院时有胸痛患者更易接受氯吡格雷早期治疗(OR:3.24;95%CI:1.78~5.90,P<0.0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OR:1.87;95%CI:1.05~3.32,P=0.034)。结论 2006—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严重匮乏的局面得到改善,但其应用率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亟待全面提高早期氯吡格雷应用,进一步改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术(OPCABG)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1 050例OPCABG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肾功能状况,分为AKI组139例(13.2%)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因素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G术后AKI的风险因素。结果:高龄、代谢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急诊手术、明显外周血管粥样狭窄、左心室低射血分数(35%~40%)患者的比例,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前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水平,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与外科手术的时间间隔,AKI组明显短于于对照组;术前规律应用他汀药物患者比例,AK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用量、术中目标冠状动脉吻合总时间,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因冠状动脉弥散狭窄无法完全再血管化、术中及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AK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液体补给容量,AK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55;95%CI:1.34~4.45;P0.01)、代谢综合征(OR=2.35;95%CI:1.42~4.76;P0.01)、术前高CRP水平(OR=2.24;95%CI:1.31~4.46;P=0.01)、术前高胱抑素C水平(OR=2.54;95%CI:2.11~5.36;P0.01)、急诊手术(OR=3.23;95%CI:2.22~6.76;P0.01)、明显外周血管粥样狭窄(OR=1.67;95%CI:1.21~4.06;P=0.04)、左心室低射血分数(OR=4.12;95%CI:2.26~7.76;P0.01)、术前短时间冠状动脉造影(OR=1.75;95%CI:1.34~3.76;P=0.03)、术前未规律应用他汀药物(OR=1.81;95%CI:1.37~3.96;P=0.03)、无法完全再血管化(OR=3.05;95%CI:2.21~5.39;P0.01)、术后急性心肌梗死(OR=4.12;95%CI:3.54~8.09;P0.01)、术中及术后IABP辅助(OR=3.23;95%CI:2.34~6.19;P0.01)为术后肾损伤的风险因素。结论:术前对比剂等肾毒性物质加重肾脏负担,他汀类药物一定程度提供保护作用;高龄、术前较差的机体代谢状况、慢性肾功能受损,预示肾功能储备下降;术前应激状态、术中心肌供血改善不足、围术期低下的心肌收缩状态,加重了肾脏损害或导致肾脏损害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院内死亡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治疗的ACS合并CK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间RDW水平的差异。RDW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准确性通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结果:本研究共入选346例患者,众位RDW水平为13.5%(12.9,14.1)%.院内死亡66例(19.1%),死亡患者RDW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14.3%(13.7,14.8)%vs.13.4%(12.8,13.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RDW是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57,95%CI=1.067~1.724,P=0.013)。RDW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8(95%CI:0.721~0.84,P0.001);GRACE评分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66(95%CI:0.821~0.911,P0.001)。两者联合后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91(95%CI 0.883~0.962,P0.001),明显高于单独GRACE评分预测院内死亡的准确性(P=0.035)。结论:RDW预测ACS合并CKD患者院内死亡率有良好的价值,联合RDW可以明显提高GRACE评分预测ACS合并CKD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01年~2011年间中国中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以下简称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的数据,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中部农村AMI患者的临床信息。为评估ACEI/ARB使用情况,按照中国指南将患者分为指南Ⅰ类推荐组[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合并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40%、高血压或糖尿病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指南Ⅱa类推荐组(无Ⅰ类推荐指征的NSTEMI)。为估算出三个研究年份ACEI/ARB的使用率和变化趋势,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计算,以代表中部农村整体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35家中部农村医院参加研究,入选1 657份AMI病例,其中中国指南Ⅰ类推荐组1 580例,指南Ⅱa类推荐组77例。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指南Ⅰ类推荐组患者ACEI/ARB加权使用率分别为61.0%、65.5%和66.5%(趋势P值=0.15);指南Ⅱa类推荐组患者为57.2%、55.6%和58.4%(趋势P值=0.89)。两组人群随时间变化ACEI/ARB使用率均无明显改变。在三个研究年份中,ACEI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RB。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比值比(OR)=1.73,95%可信区间(CI):1.28~2.35]、心力衰竭(OR=1.92,95%CI:1.40~2.62)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ACEI/ARB;与入院时收缩压90~139 mm Hg(1 mm Hg=0.133 k Pa)相比,收缩压≥140 mm Hg(OR=1.90,95%CI:1.40~2.62)的患者更容易接受ACEI/ARB,相反,收缩压90 mm Hg(OR=0.42,95%CI:0.22~0.80)的患者较少使用ACEI/ARB。结论:2001年~2011年间,我国中部农村地区的AMI患者中ACEI/ARB使用存在明显不足,且随时间推进无明显改善。ACEI/ARB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亟待改善,以缩小临床实践与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推荐之间的差距,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发生AMI的非糖尿病患者,分别调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以及口服药物,分析入院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1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33例,年龄47~89(67±12.8)岁。33.23%(105例)患者发生了应激性高血糖。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2.992,95%CI:1.045~8.565,P=0.041),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OR=2.852,95%CI:1.051~7.741,P=0.040)为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促进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诊治的2771例患者,根据是否规范化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分为规范治疗组2305例和未规范治疗组46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组间各个临床资料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规范治疗组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83.2%;未规范治疗组为16.8%。吸烟(OR=2.23;95%CI:1.75~2.83;P=0.001)、冠心病(OR=2.03;95%CI:1.60~2.58;P=0.000)、糖尿病(OR=1.74;95%CI:1.38~2.20;P=0.000)的患者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较好,年龄≥75岁(OR=0.39;95%CI:0.32~0.49;P=0.001)、PCI术后(OR=0.73;95%CI:0.58~0.92;P=0.000)、外周动脉粥样硬化(OR=0.66;95%CI:0.50~0.87;P=0.000)、贫血(OR=0.45;95%CI:0.32~0.64;P=0.004)的患者往往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较差。结论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3.2%患者能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但仍有16.8%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存在不规范现象。年龄≥75岁、并存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介入治疗、出血顾虑等是影响我院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阿托伐他汀降VLDL-C的作用效果,并进一步探讨不同人群特征对于阿托伐他汀降VLDL-C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在北京市安贞医院门诊收集566名冠心病或脑卒中患者,给予20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共持续4周,在入选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同时检测治疗前后各血脂水平。结果:小剂量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Non-HDL-C的达标率高达88.3%,VLDL-C的达标率为62.9%,远远高于LDL-C的20.1%的达标率(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影响VLDL-C达标率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OR=2.16,95%CI:1.29~3.61,P=0.003),基线VLDL-C的水平(OR=1.249,95%CI:1.224~1.863,P<0.001)及TG水平(OR=2.282,95%CI:1.247~4.176,P=0.007)。结论: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中,VLDL-C较LDL-C更易达标;根据个体间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使患者达到更好的降脂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载脂蛋白B(apo B)合成抑制剂(mipomersen)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截止至2016年10月31日,电子期刊,纳入mipomersen与安慰剂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提供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有效数据,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5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比,mipomersen能显著降低LDL-C水平的百分比(-31.69%,95%CI:-38.30~-25.08,P0.00001);降低apo B水平的百分比(-32.72%,95%CI:-38.05~-27.39,P0.00001),并能降低N-HDL-C、TC、TG、LP(a)等血脂水平。在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相比,mipomersen增加了患者注射部位反应的风险(OR=8.88,95%CI:4.09~19.28,P0.00001);流感综合征的风险(OR=2.08(95%CI:1.28~3.37,P=0.003));肝酶学升高的风险(ALT≥3ULN OR=9.92,95%CI:2.97~33.10,P=0.0002)及脂肪肝的风险(OR=13.56,95%CI:3.02~60.82,P0.0007)。结论:mipomersen能有效降低血脂异常患者的LDL-C、apo B、N-HDL-C、TG、TC、LP(a)的水平,但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纳入文献中并未观察到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东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选2001、2006和2011三个特定年份,抽取AMI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评价东部农村AMI患者β受体阻滞剂在入院24 h内的使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抽样获取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1227份,其中584例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高休克风险,其余643例绝对适宜。2001、2006和2011年β受体阻滞剂早期使用绝对适宜人群的使用率分别为43.5%、62.3%和57.6%(趋势P=0.0944),而高休克风险的人群所占比例为35.3%、50.2%和51.9%(趋势P=0.0206)。年龄偏高、有慢性肺病史的患者较少接受早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反之,就诊于教学医院的患者更易接受此治疗。结论 2001年至2011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AMI患者,适宜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理想人群中,使用率明显不足,而具有高休克风险的患者仍在普遍使用。提示可作为AMI诊疗质量改善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季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入住东莞市人民医院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的2610例冠心病患者,收集基础资料。依据国际通行的季节划分标准,按发病时间将患者分组:春季组(3~5月),夏季组(6~8月),秋季组(9~11月),冬季组(12~2月)。结果基础资料显示4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底脂蛋白胆固醇(LDL-C)、性别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春季组与冬季组的患者年龄稍大,而秋季组和冬季组的患者吸烟比例较高。各组男性AMI患者的发病比例均高于女性(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春季组作为参照,秋季组和冬季组与AMI的发病独立相关(OR=2.274,95%CI 1.487~3.478,OR=1.512,95%CI 1.023~2.235),男性(OR=2.424,95%CI 1.733~3.391)、吸烟(OR=1.862,95%CI 1.332~2.603)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R=2.797,95%CI 2.356~3.320)是AM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提示,秋、冬季诊断AMI的AUC值为0.540,95%CI 0.503~0.578,P=0.033。结论秋、冬季是AMI发病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东部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全国代表性的STEMI患者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协作医院三个特定年份的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处理。结果:共计32家协作医院的2 820份STEMI病历纳入研究。2001年~2011年,STEMI住院患者中位年龄由66岁升至68岁(P0.01),女性患者比例由31.4%升至35.8%(P0.05)。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逐渐上升。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比例由0%增至27.5%(P0.01),再灌注治疗率由49.7%升至58.8%(P0.01)。阿司匹林使用率由80%升至87.8%,氯吡格雷使用率由0%升至72.6%,他汀类药物使用率由16.7%升至89.6%,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由41.5%升至55.5%(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由58.3%升至69%(P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住院7天内病死率分别为6.8%、8.3%和5.7%,死亡+放弃治疗率分别为10.2%、12.4%和9.5%。调整后,2001年~2011年的7天病死率、死亡+放弃治疗率均无下降趋势。结论:既往十年间,我国东部农村STEMI住院患者的介入治疗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有效药物使用严重不足的局面得到改善,但整体诊疗情况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患者结局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