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评价年龄≥80岁(老老年)和80岁(中老年)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PCI)并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5-12因STMEI而行PPCI,并需IABP支持患者的临床、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排除标准为术前合并心原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将患者分为老老年组(≥80岁,n=51)和中老年组(80岁,n=237)。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PPCI术后1个月、1年及2年的死亡和术后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由死亡、心原性休克、新的或加重的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老老年组比中老年组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显著增加(41.2%vs 24.5%,P=0.029),其中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9.8%vs 0.8%,P0.001)。老老年组与中老年组术后1个月(17.6%vs 15.2%)和1年死亡率(25.5%vs 1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至术后2年时死亡率显著增高(35.3%vs 20.7%,Log-rank P=0.037)。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是MACCE的强独立预测因子(HR=3.41,95%CI:2.09~5.56,P0.001),均是各时间点死亡的最强独立预测因子(1个月:HR=9.51,95%CI:5.23~17.29;1年:HR=7.24,95%CI:4.13~12.69;2年:HR=5.85,95%CI:3.45~9.94;P均0.001)。年龄≥80岁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结论:老老年患者术后2年死亡率显著增高;术后1个月MACCE显著增高,主要为卒中事件显著增加。年龄≥80岁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龄(80岁以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PPCI)的临床疗效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行PPCI的STEMI患者114例,均完成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住院期间及随访24个月全因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12例和存活组102例,对比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24个月MACCE情况。结果死亡组女性、心率、气管插管、心源性休克、B型钠尿肽、肌钙蛋白I、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前降支闭塞及3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LVEF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LVEF、AST、气管插管、心源性休克为高龄急性STEMI患者行PPCI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0.639~0.908,P=0.002;95%CI:1.004~1.033,P=0.011;95%CI:0.023~0.848,P=0.032;95%CI:0.042~0.612,P=0.007)。结论高龄STEMI患者行PPCI是有效的,相对安全的,但术前低LVEF、心源性休克可升高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病12h内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PCI的STEMI患者。根据血型检测结果分为两组:非O型血组(n=662)及O型血组(n=220)。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生化指标及造影情况,通过电话及门诊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MACEs189例。两组患者相比,总的MACEs(24.2%vs.13.2%,P=0.001)、再发心肌梗死(7.7%vs.1.8%,P=0.002)及1年内MACEs(8.0%vs.3.2%,P=0.014)在非O型血组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O型血组。心源性死亡、再发心绞痛及院内死亡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O型血可能是STEMI患者PPCI术后远期MACEs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OR=1.717,95%CI:1.085~2.718,P=0.021)。结论:非O型血可能是STEMI患者PPCI术后远期MACEs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机械与手动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STEMI患者在接受PPCI治疗支架置入前,随机分为机械血栓抽吸组(AngioJet组,66例)和手动血栓抽吸组(Export组,58例)。主要终点是术后30 min时ST段回落(STR)≥50%比例及术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其他替代终点包括血栓抽吸术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染色分级(MBG)、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峰值时间、肌钙蛋白Ⅰ(cTnI)峰值等,比较组间基线资料以及主要终点、替代终点的差别。结果:术后30 min时STR≥50%比例在AngioJet组显著高于Export组(81.8%vs 65.6%,P=0.038),AngioJet组MACE事件发生率与Export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7.6%vs12.1%,P=0.398)。AngioJet组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显著高于Export组(86.4%vs 70.7%,P=0.032),cTFC、MBG、CK-MB质量峰值时间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重的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直接支架置入术前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相比手动抽吸导管清除血栓能取得更好的心肌灌注效果,但并不能改善术后3个月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初始他汀类药物用药强度的情况,评估不同强度他汀治疗与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的14 713例STEMI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初始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观察高强度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40~80 mg或瑞舒伐他汀20 mg)和中等强度他汀治疗(其他他汀类药物和剂量)的应用情况,并据此分为高强度组和中等强度组。根据治疗策略不同(175例患者治疗方式数据缺失),将患者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亚组(n=6 202)、溶栓亚组(n=1 435)、保守治疗亚组(n=6 901)三个亚组进行分析。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共2 394例(16.3%)患者初始应用高强度他汀治疗(高强度组),其余12 319例(83.7%)患者初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中等强度组)。24个月时,高强度组264例(11.0%)患者发生MACCE,中等强度组有1 783例(14.5%)发生MACCE(P0.01)。仅在保守治疗亚组中,高强度组24个月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中等强度组15.4%vs. 19.4%,P=0.0084),而在急诊PCI亚组(7.8%vs. 8.7%)和溶栓亚组(13.2%vs. 13.3%)中,两个他汀治疗组间的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初始他汀类药物用药强度并非STEMI患者24个月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HR=1.037,95%CI:0.885~1.215,P=0.6513)。两种初始他汀用药策略与急诊PCI亚组、溶栓亚组、保守治疗亚组三个亚组患者远期预后均无关。结论:中国真实世界中STEMI患者住院后主要启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他汀的初始用药强度与STEMI患者24个月MACCE的发生率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病史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因STEMI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行PPCI的高龄(年龄≥75岁)患者共29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一级研究终点为PPCI术后1年内的全因死亡;二级研究终点为PPCI术后1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治疗及新发卒中;安全终点为PPCI术后1年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策略的全球性研究(GUSTO)出血事件(包括轻微出血、中度出血及重度出血)。结果高龄STEMI患者PPCI术后1年内死亡37例(12.7%),发生MACE 125例(42.8%),发生GUSTO出血事件55例(18.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一级研究终点Killip心功能分级(HR 2.074,95%CI 1.377~3.125,P0.001)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HR 0.978,95%CI 0.957~0.999,P=0.04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CEI/ARB)(HR 0.333,95%CI 0.113~0.981,P=0.046)是独立保护因素;二级研究终点Killip心功能分级(HR 1.638,95%CI 1.339~2.004,P0.001)是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HR 0.943,95%CI 0.923~0.963,P0.001)、β阻滞药(HR0.610,95%CI 0.390~0.953,P=0.030)是独立保护因素。安全终点Killip心功能分级(HR 1.866,95%CI1.511~2.305,P0.001)是患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HR 0.991,95%CI 0.983~0.999,P=0.022)、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HR 0.610,95%CI 0.390~0.953,P=0.030)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心功能与高龄STEMI患者行PPCI预后关系密切。Killip心功能分级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ACEI/ARB、β阻滞药是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死亡、MACE或出血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是高龄STEMI患者PPCI术后1年内死亡的保护因素,也是死亡及出血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STEMI患者545例,依据白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274例(白细胞≤10.0×10~9/L)和B组271例(白细胞10.0×10~9/L),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病死率及长期MACCE发生率。结果 A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B组[(63.8±11.4岁)vs(60.4±11.4岁),P=0.001];A组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5.1%vs 10.3%,P=0.013)。随访28个月,A组MACCE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12.9%vs 16.9%,P=0.018),全因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2.6%vs 5.7%,P=0.045)。白细胞计数是STEMI患者长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HR=1.166,95%CI:1.104~1.231,P=0.036)。结论白细胞计数升高预示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远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363例,在我院行PCI置入DES(n=269)或CABG(n=94)治疗。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24个月时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住院期间,CABG组的病死率(7.4%vs.1.9%,P=0.023)和非致死性MI的发生率(3.2%vs.0,P=0.023),明显高于DES组,CABG组的MACCE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DES组(10.6%vs.1.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个月时,CABG组和DES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未见明显差异[22.3%vs.15.2%,风险比(HR)=1.62,95%CI 0.63~3.31,P=0.379],两组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没有明显差异;CABG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DES组(19.1%vs.8.2%,HR 3.87,95%CI:1.24~12.37,P=0.009)。结论:本研究提示,与DES相比,CABG可能会增加75岁以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而未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和MACCE。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PCI术中出现无复流和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81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依据ROC曲线确定诊断术中无复流的PLR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高PLR组和低PLR组,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结果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81例患者术前PLR和术后TIMI血流之间的关系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R≥162.72预测发生术中无复流现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62%和85.5%(AUC=0.835,95%CI为0.776~0.883,Z=6.611,P0.001)。根据术前PLR=162.72将所有患者分为高PLR组(PLR≥162.72,n=48)和低PLR组(PLR162.72,n=133),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与低PLR组相比,高PLR组术后CK-MB峰值浓度升高(313.55±212.76 U/L比216.64±152.41 U/L,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48.58%±7.30%比51.66%±6.82%,P=0.009)和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升高[20.83%(10/48)比9.77%(13/133),P=0.049]。术后随访6~72(25.57±18.7)个月,共发生MACCE 28例,包括不同原因死亡10例。其中,高PLR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低PLR组(27.08%比11.28%,P=0.009)。生存分析显示,高PLR组全因死亡率和无MACCE生存率显著高于低PLR组(P0.05或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高PLR为预测心肌梗死发生术后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HR=2.106,95%CI为1.794~5.586,P=0.035)。结论 PLR为一种预测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MACCE的独立而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探讨经桡动脉入径使用指引导管对罪犯血管进行造影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连续在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选经桡动脉入径行PPCI的STEMI患者318例。根据罪犯血管造影耗材分为指引导管组(205例)和造影导管组(113例)。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完成时间、再灌注完成时间、PPCI完成时间、并发症及3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PCI。两组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发病至手术时间、造影完成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指引导管组患者更换指引导管比例显著大于造影导管组(5.9%比0.9%,P=0.032),而更改动脉入径比例(0.5%比3.5%,P=0.036)、前臂血肿发生率(5.4%比12.4%,P=0.026)、再灌注完成时间[(12.9±10.5)min比(16.3±13.7)min,P=0.025]、PPCI完成时间[(21.8±13.6)min比(27.5±18.7)min,P=0.005]显著小于造影导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30 d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指引导管组患者总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造影导管组(6.3%比13.3%,P=0.037)。结论经桡动脉入径使用指引导管对STEMI患者直接进行罪犯血管造影有助于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PPCI后30 d的总MAC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的老年患者287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90例,女性组9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平均年龄、高血压、LDL-C、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吸烟、血肌酐、血管病变支数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2组远期MAC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3.4%vs 18.6%,P=0.639)。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R=1.954,95%CI:1.058~3.608,P=0.032)、Killip分级(HR=2.017,95%CI:1.454~2.798,P=0.000)、术后TIMI分级(HR=0.552,95%CI:0.422~0.723,P=0.000)及急诊PCI(HR=0.240,95%CI:0.112~0.513,P=0.000)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无性别差异,提示性别可能不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高血压、Killip分级、术后TIMI分级及急诊PCI能独立预测老年STEMI患者远期转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对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的反应性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及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阜外医院行PCI且有术后12~72 h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的冠心病患者4606例,男3536例,女1070例。主要研究终点为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或靶病变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大出血事件。结果通过对血栓弹力图的分析显示:男性、女性患者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抑制率相似(81.0%±27.7%vs 79.7%±30.5%,P=0.178);男性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高于女性(49.6%±31.2%vs 37.9%±31.2%,P<0.001);男性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adenosine diphosphate-induced platelet-fibrin clot strength,MAADP)较女性更低[(32.6±17.1)mm vs(41.6±18.1)mm,P<0.001]。2年随访显示,男性、女性患者的MACCE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8.5%vs 7.9%,P=0.377)。各单一主要终点事件中,男性患者死亡(1.2%vs 0.8%,P=0.045)及靶血管或靶病变血运重建(8.9%vs 6.4%,P=0.021)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其余单一主要终点事件无显著性差异。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AADP并非MACCE及各单一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年随访显示,男性患者死亡及靶血管或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发生率高于女性,但MACCE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MAADP并非是MACCE及各单一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与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间于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住院且起病时间在12 h内的STEMI多支病变患者326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VD)定义为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存在2支或以上主要血管(直径≥2 mm)狭窄≥70%。发病12 h内对所有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131例患者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之后,同台或者择期(首次PCI后1~60 d)行PCI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完全血运重建),余195例仅干预梗死相关血管(不完全血运重建)。主要研究终点为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为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经过3年随访观察,完全血运重建组MACE (17.6%vs. 30.8%,P=0.005)、心源性死亡(1.5%vs. 7.7%,P=0.029)、心力衰竭(1.5%vs. 7.2%,P=0.031)及全因死亡(2.3%vs. 9.2%,P=0.022)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而两组再发心肌梗死(3.8%vs. 2.6%,P=0.622)、缺血驱动血运重建(14.5%vs. 17.9%,P=0.246)、顽固性心绞痛(24.4%vs. 27.2%,P=0.332)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3.8%vs. 3.1%,P=0.793)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STEMI多支病变患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显著减少PCI术后3年MACE发生风险,且这一风险的降低可能主要由完全血运重建组有更低的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事件驱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SYNTAX评分(SXscore)和临床SYNTAX评分(CSS)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5个月主要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共纳入547名接受择期PCI或直接PCI患者,记录病变SXscore和CSS评分,随访PCI术后终点事件发生情况,评估评分与事件的关系.结果 随访15个月,高、中、低SXscore三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分别为13.5%、6.8%及0.0%(P<0.0001).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Xscore(RR=1.101,95%CI 1.070~1.134)及CSS(RR=1.017,95%CI 1.009~1.022)均是MAC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均为P<0.0001).结论 SXscore评分和CSS评分是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术后MAC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经微导管注射尿激酶逆向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1年临床随访。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2015年3月确诊的急性STEMI并行直接PCI患者92例,随机分为冠状动脉内经微导管注射尿激酶逆向溶栓组(逆向溶栓组)46例和血栓抽吸组46例。主要终点为直接PCI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逆向溶栓组PCI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发生率显著低于血栓抽吸组(6.5%vs 21.7%,P=0.036),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血栓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2±6.5)%vs(50.6±8.0)%,P=0.027]。逆向溶栓组心源性死亡及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血栓抽吸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冠状动脉内经微导管逆向溶栓较血栓抽吸术可降低患者1年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预防性主动脉球囊反搏术(prophylactic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P-IABP)对高危PCI术患者(high-risk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HR-PCI)的疗效,反映P-IABP用于HR-PCI的治疗现状。方法:在数据库中以HR-PCI为研究对象,进行P-IABP联合PCI治疗(治疗组)与单独PCI术治疗(对照组)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短期和长期死亡率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RCT,包括1634例患者。经Meta分析,P-IABP用于HR-PCI并不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短期死亡率[1.09,95%CI(0.68,1.78),P=0.73]和MACCE发生率[0.90,95%CI(0.66,1.23),P=0.51],但P-IABP组的远期死亡率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0.63,95%CI(0.45,0.89),P=0.009]。结论:现有证据表明P-IABP并不能显著降低HR-PCI患者的短期死亡率和MACCE,但能降低其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MHR)与PCI术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12月在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行直接PCI的老年STEMI患者276例,根据MHR预测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最佳临界值分为高MHR组(MHR≥0.48)86例和低MHR组(MHR<0.48)190例。记录临床终点MACCE。结果 2组就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高MHR组女性比例、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低MHR组[32.6%vs 16.3%,56(43,68)分vs 45(28,59)分,P<0.01]。老年STEMI患者MHR与GRACE评分、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74,r=0.210,P<0.01)。高MHR组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低MHR组(Plog rank<0.01)。年龄、就诊时间、MHR、Gensini评分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老年ST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对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中,应用替格瑞洛方案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联合应用依诺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了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NSTE-ACS患者440例,所有入选患者试验过程中均口服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治疗。将入选患者在PCI术后随机分为非依诺肝素抗凝组(非抗凝组)、依诺肝素皮下抗凝组(抗凝组)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次要终点为围术期心肌损伤及住院期间、1个月、3个月、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结果:(1)主要终点:抗凝组较非抗凝组明显增加了患者住院期间总出血事件的发生率(23.1%vs.12.8%,P=0.007),主要为TIMI小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增加(21.2%vs.12.3%,P=0.018),而未增加要出血风险(1.9%vs.0.5%,P=0.3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联用依诺肝素为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OR=2.171,95%CI:1.270~3.709,P=0.005)。对于院外12个月内的出血情况,两组患者在总出血、TIMI主要出血、TIMI小出血发生率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次要终点:PCI术后非抗凝组与抗凝组患者之间在术后PCI相关心肌损伤及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MACCE事件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NSTE-ACS患者,DAPT应用替格瑞洛联合依诺肝素皮下抗凝在PCI围术期应用并无额外的临床获益,且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本研究认为对于口服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NSTE-ACS患者,PCI术后应谨慎联合应用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STEMI入院的456例患者,根据入院随机血糖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n=86)和非应激性高血糖组(n=370),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辅助检查结果、用药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情况、院内转归等资料,随访患者1年内MACCE的发生情况,分析应激性高血糖与院内死亡的相关性及对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86例患者出现了应激性高血糖(18.9%),其中65例既往有糖尿病史。应激性高血糖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14.0%对3.2%,P0.001),院内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置入临时起搏器的比例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7.896, 95%CI:4.690~12.243,P=0.012)。应激性高血糖组的1年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41.7%对26.6%,P=0.011);将性别、年龄、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应激性高血糖、谷丙转氨酶、左室射血分数纳入Cox回归模型,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1年内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98,95%CI:2.409~8.777,P0.001)。入院随机血糖预测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3,P=0.002。结论: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STEMI患者术后1年内MACCE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休克指数(SI)对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无复流现象(NRP)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行PPCI的STEMI患者358例,根据手术过程中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分为冠状动脉血流正常组和NRP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的临床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不良事件情况,探讨NRP的预测因素。结果:NRP的发生率为20.1%。NRP组在SI[(0.70±0.13)vs.(0.65±0.11),P=0.001]、SI≥0.7(51%vs. 36%,P=0.014)等指标明显高于血流正常组。NRP组在术前随机血糖、入院时Killp3-4级、入院白细胞升高等指标高于血流正常组(P0.05)。NRP组高血栓负荷方面明显高于血流正常组(56%vs. 37%,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SI≥0.7是NRP的危险因素(OR=2.014,95%CI:1.126~4.105,P=0.021)。此外,术前随机血糖、入院时Killp3-4级、入院白细胞升高、高血栓负荷亦是NRP的危险因素(P0.05)。NRP组患者有更高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27.8%vs.13.2%,P=0.003)。结论:对于行PPCI的STEMI患者,NRP普遍存在,术前SI是NR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