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五苓散配合腹部推拿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脊髓损伤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盆底肌训练、间歇性导尿。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五苓散配合腹部推拿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膀胱残余尿量均减少(P0.05),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苓散配合腹部推拿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疗效确切,并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肺经太渊、孔最穴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按传统针刺取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水道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以太渊、孔最,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膀胱功能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之间日均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及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膀胱容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疗效比较,愈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太渊、孔最穴可有效提高中风后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针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后实施头针及针刺八髎穴)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0例。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排尿次数、均次尿量、膀胱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P0.05)。观察组排尿次数、均次尿量高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后尿潴留采用头针联合针刺八髎穴治疗能提升排尿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足运感区结合"俞募配穴"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中风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足运感区结合"俞募配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溴吡斯的明片口服治疗,根据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及患者症状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功能积分、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减少,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00%,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足运感区结合"俞募配穴"针刺治疗能明显减少中风后尿潴留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改善症状,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组,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芒针与毫针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34例)和毫针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骨科常规治疗和膀胱功能训练,芒针组采用芒针针刺秩边、水道穴,毫针组采用毫针针刺秩边和水道穴,两组针刺均隔日1次,共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指标(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和安全性指标,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均P0.01),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明显改善(均P0.01);在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芒针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低于毫针组(均P0.01),芒针组患者膀胱容量、最大尿流速、膀胱压力的改善均优于毫针组(均P0.01)。芒针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高于毫针组的71.9%(23/32,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肾功能损害,无晕针或断针现象出现。结论:芒针在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方面疗效优于毫针针刺,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与中频电疗法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0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为宫颈癌并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组、观察组和对照组。针刺组56例,术后接受针刺治疗,每日1次,至拔管日;观察组58例,术后接受针刺加中频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至拔管日;对照组56例,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留置导尿管至拔管日。各组均于术后第14 d给予导尿法测定膀胱残余尿量,观察尿潴留的发生率及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各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针刺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尿潴留的发生率分别为16.1%、20.7%及46.4%,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针刺组、观察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针刺组与观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病例膀胱功能恢复率分别为42.9%、60.3%及41.1%,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每两组间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有优于针刺组及空白对照组的趋势。结论:单独使用针刺疗法即可有效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而针刺与中频电并用可有效提高膀胱功能恢复率,最大程度降低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隔姜灸联合腕踝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隔姜灸联合腕踝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变化;采用排尿日记记录治疗前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日均尿失禁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均尿失禁次数、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膀胱容量、日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32/35),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27/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隔姜灸联合腕踝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膀胱区和骶尾区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及单纯间歇导尿法三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连续73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外伤科脊髓损伤(SCI)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治疗组2(膀胱区和骶尾区中频电刺激配合合间歇导尿)、对照组(单纯间歇导尿)。3组患者均以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及常规膀胱功能训练为基础治疗。分别记录治疗0,7,14,21及28d后的残余尿量,并计算出治疗7,14,21,及28d后残余尿量的下降幅度。结果:共有68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治疗组1为25例,治疗组2为23例,对照组为20例。治疗前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损伤节段、治疗方式、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残余尿量及其下降幅度数据经球形统计检验,拒绝球形检验(P0.0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3组间不考虑时间交互效应,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经LSD重复多重t检验表明,残余尿量在治疗组1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而下降幅度则在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时间交互效应条件下,3组实验治疗前、治疗7,14,21及28d后残余尿量及其下降幅度的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对于SCI后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的影响作用最明显,能有效地降低SCI后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且临床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0.
陈慧 《山西中医》2020,(5):35-36
目的:以三焦治水理论为指导观察针刺治疗神经外科患者拔除留置尿管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神经外科拔除留置尿管后尿潴留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46例予针刺治疗,对照组40例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记录患者留置尿管时间、临床症状、残余尿量、恢复自主排尿时治疗总次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6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自主排尿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针刺组尿潴留临床症状较对照组缓解明显,膀胱残余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三焦治水理论为基础针刺治疗神经外科患者拔除留置尿管后尿潴留的疗效优于单纯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八髎穴烧山火针刺法治疗脊髓损伤(SCI)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9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就诊的80例SCI后尿潴留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予八髎穴烧山火针刺法,对照组予八髎穴单纯针刺法,两组均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天、28天时记录患者排尿日记并检查膀胱残余尿量,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在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漏尿次数、日单次最大尿量、膀胱残余尿量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14天后治疗组在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漏尿次数方面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28天后,治疗组在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漏尿次数、膀胱残余尿量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在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单次最大尿量方面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7/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32/4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髎穴烧山火针法可有效改善SCI后膀胱功能,减轻尿潴留,其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间歇导尿法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用中药敷脐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提升,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叶霈智  赵娜 《中医杂志》2014,(18):1575-1577
目的观察针刺防治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107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术后第4天针刺中极、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并用电针30min,每日1次;对照组用常规术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9天及术后第14天残余尿量及尿管留置时间,并判定尿潴留疗效。结果治疗组尿潴留疗效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尿管留置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第9天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14天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减少术后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推拿辅治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GB)的效果.方法:97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用间歇性导尿方法治疗,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推拿方法.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升高幅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每日漏尿次数...  相似文献   

15.
李祯祥  张春霞  姜涛  周欣 《四川中医》2020,38(9):204-206
目的:观察穴位针刺治疗老年男性患者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60例因肛肠疾病行手术治疗并发尿潴留的老年男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观察组(n=30)、对照组(n=30),观察组应用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溴吡斯的明,两组以10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2个疗程后的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量、自主排尿时间等,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拔出尿管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平均自主排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留置24h拔管后,自行排便好转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针刺对老年男性肛肠病术后尿潴留效果较好,可以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缩短自主排尿时间,加快拔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压力、残余尿量及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31/33)较对照组72.73%(24/33)高(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膀胱压力、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给予俞募配穴针刺法联合视觉反馈排尿训练,可明显降低患者膀胱压力,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新型熏灸器隔药饼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与单纯膀胱功能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新型熏灸器隔药饼灸治疗,穴取神阙、关元、气海、中极,每天1次,每次30 min。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30/34),优于对照组的64.7%(22/34,P0.05);观察组膀胱最大容量的增加和膀胱残余尿量的减少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4、6、8周,观察组患者的尿路感染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的同时,采用新型熏灸器隔药饼灸治疗可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  相似文献   

18.
刘艳丽  于甲锋  郭园丽 《新中医》2020,52(23):141-144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与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2 例。2 组患者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治疗,并接受间歇性导尿术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加予电针与艾灸,2 组均治疗 6 周。每天护理人员和患者一起记录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残余尿量、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记录膀胱安全容量、膀胱内压和残余尿量等指标值,进行尿常规检查;比较 2 组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每天漏尿次数、尿失禁量、排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每天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1)。2 组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残余尿量值及膀胱内压均低于对照组 (P<0.01)。2 组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 (P<0.01),观察组膀胱安全容量多于对照组 (P< 0.01)。结论:在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联合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可明显改善膀胱神经功能,促进膀胱正常容量和可控制性排尿的恢复,减少残余尿量,促进膀胱达到平衡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新膀胱俞"穴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新膀胱俞"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经典膀胱俞穴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新膀胱俞"穴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较针刺经典膀胱俞穴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对糖尿病性膀胱病患者的护理疗效。方法:将65例2型糖尿病性膀胱病患者按入院号单双分类,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在膀胱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疗程为两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试验组的显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合埋线疗法可以促进糖尿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