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假体周围感染是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灾难性并发症,也是导致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其诊断及治疗十分困难,常需多次手术及长疗程的抗感染治疗,并发症高、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昂贵。尽管已采取多项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病率仍达1%~3%[1],并且随着接受关节置换的患者人数逐年增长,发生假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初次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存在无症状白细胞尿(asymptomatic leucocyturia,ASL)的情况,明确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性,探讨术前ASL患者是否应该推迟关节置换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739例.其中男性287例,女性452例;年龄16~89岁,平均53.7岁,收集不同性别、原发疾病及伴发疾病患者的病例数及尿常规检验结果,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14个月,平均为3.7个月.术前存在无症状白细胞尿患者131例,随访期间发生早期人工膝关节感染2例,无髋关节感染病例,女性患者术前ASL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不同原发疾病之间ASL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高血压病是发生术前ASL的高危因素(P<0.05),术前ASL不是术后发生早期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术前发生ASL的初次关节置换患者,在充分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推迟手术.  相似文献   

3.
感染后关节的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关节感染后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研究既往有关节感染史的8例初次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其中化脓性感染6例,结核性感染2例。全髋关节置换6例,手术时平均年龄38.1岁(24—51岁),感染平均静止22.0年(6—30年)。全膝关节置换2例。行关节置换术前,常规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除外活动性感染。术后随访2-11年。结果:既往有髋关节感染者患肢均有明显短缩畸形.股骨上段发育异常,并伴有屈曲挛缩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活动性感染。化脓性感染的6例,5例感染静止20年以上者均无感染复发:1例感染静止6个月后行全膝关节置换者,术后9个月感染复发,结核感染的2例术后均无感染复发。1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假体柄无菌性松动,其余患者功能良好,结论:关节感染后骨关节炎患者年龄相对较轻.关节置换手术难度较大,易出现并发症,术前应先排除活动性感染.在感染静止相当一段时间后进行一期置换.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髋膝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我国人口老年化逐渐加重,关节置换的患者越来越多,初次置换术后由于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假体周围骨折、聚乙烯磨损引起的骨缺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需要翻修的患者也逐渐增加。现阶段,人工髋膝关节翻修中主要面临的难题有:骨缺损处理、术前规划、个性化假体需求。随着软件工程技术、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3D打印技术将为复杂的髋膝关节置换翻修带来新的解决方案。3D打印技术在关节外科手术有以下方面的应用:优化术前规划、个性化手术;个性化内固定材料;个性化术中导航模板的制作;个性化假体设计。本文就髋膝关节翻修中的关键问题及3D打印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初次关节置换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行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共纳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PJI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假体周围感染(PJI)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上海长征医院进行的1 249例初次TKA术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糖尿病、高血压、炎性疾病、吸烟、患膝关节手术/注射史、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引流、输血、导尿等观察指标,明确PJ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回顾性研究TKA术后感染病例的致病菌的构成比。结果1 249例初次TKA术病例术后共出现12例PJI患者,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BMI≥30、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炎性疾病、手术时间90 min为TKA术后PJ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革兰氏阳性球菌10例(占比83.3%),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阳性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2例,头部葡萄球菌、缓慢葡萄球菌、革兰阳性棒状球菌阳性各1例;革兰氏阴性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杆菌;还有1例培养阴性。结论年轻、肥胖、低蛋白、糖尿病、炎性疾病、手术时间长为初次TKA术后PJI发生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PJI的致病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83.3%,为主要致病菌种类;综上结论可作为关节外科医师预防和治疗TKA术后PJI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低蛋白血症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住院时长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运动医学与成人重建外科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排除掉资料不全、围手术期对并发症进行过针对治疗、一期行双侧关节置换、行翻修手术、血友病性关节炎等病人,共纳入男253例,女640例,年龄范围19...  相似文献   

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以便规范手术操作,提高远期疗效。方法总结自1999~2010年,对78例80髋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分析翻修原因。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关节置换40例,单极股骨头置换12例,双极股骨头置换26例。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内11髋,1~2年6髋,5~10年42髋,10~17年21髋。结果根据本组统计,翻修常见原因依次为假体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假体位置不良、术后感染、假肢周围骨折、人工关节脱位及假体断裂,而且其中某些病例失败原因往往存在合并症。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重建的一种有效方法,其远期疗效有赖于适当的假体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正确的手术操作以及出现并发症后的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留假体清创治疗急性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临床效果与炎性指标的早期变化.[方法]2010年1月~2017年8月,对28例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PJI患者采用保留假体清创联合抗生素治疗,设为感染组.随机选取同期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患者40例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实验室检验结果.[结果]两组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7-12完成的516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然后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血红蛋白、心脏病史、呼吸系统病史、糖尿病史、假体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引流放置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内有21例(4.07%)发生假体周围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体重指数、心脏病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性别、年龄、术前血红蛋白、呼吸系统病史、假体类型、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引流放置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0.216,95%CI(0.998,1.006),P=0.009]与手术时间[OR=1.035,95%CI(1.009,1.060),P=0.007]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及手术时间延长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假体周围感染与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无关。根据患者的体重情况优化手术策略、缩短手术时间可能有利于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正>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关节置换术的灾难性并发症,尽管已采取多项措施预防,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率仍分别高达1%~4%和1%~2%[1]。随着人口老龄化、关节置换患者数量的逐年增长、假体生存期的延长及患者预期寿命的提高,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数量也将不断增加[2]。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需结合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血清学、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等检查结果[3],明确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CCK髁限制性假体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35例(40膝)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状况,随访12~24个月,于术前、末次随访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功能评分及KSS临床与功能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23±6.41) min(75~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79.47±76.42) ml(435~1 390 ml)。术后胫骨后倾角(6.68±1.53)°,冠状胫骨角(91.02±1.48)°,冠状股骨角(90.05±1.51)°,髋膝踝角度(179.66±1.49)°。随访期内无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骨溶解、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结论]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髋假体关节感染 (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个灾难性的并发症,初次置换术后感染率约为1%,而翻修术后感染率增至3%.尽管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和无菌技术在不断改进,但每年关节置换手术需求不断增加,感染的发病率也持续上升[1],因此针对髋假体感染的基础和临床问题研究已成为关节外科当前的热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保留假体清创术治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及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的中期疗效以及导致清创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应用保留假体清创术治疗的45例THA及TKA后PJI患者临床资料。男19例,女26例;年龄23~78岁,平均58.4岁。THA 16例,TKA 29例。40例为初次关节置换术后、5例为翻修术后发生感染。关节置换或者翻修术至出现感染症状时间为0.5~72.0个月,平均15.5个月;出现感染症状至该次清创时间为3~270 d,平均35 d。早期感染13例,急性血源性感染24例,晚期感染8例。X线片检查显示假体未见异常。术前关节液细菌培养提示,17例阴性、28例阳性。12例患者原手术切口周围存在与关节腔相通窦道。记录患者住院时间,髋、膝关节功能评分,感染愈合情况;统计学分析影响感染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住院时间5~79 d,平均22.6 d。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74个月,平均52个月。末次随访时,THA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及TKA患者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3例感染控制,感染治愈率为73.3%。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症状持续时间、术前窦道形成是影响感染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窦道形成是其危险因素(P0.05)。结论保留假体清创术联合足量抗生素治疗THA及TKA术后PJI,可以达到控制感染、避免翻修的目的。对于已形成窦道、感染症状持续14 d以上的患者清创后感染复发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评价全髋翻修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3例34髋。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21例,双杯髋关节置换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3例24髋,髋臼位置不良1例1髋,股骨头置换后髋臼磨损5例5髋,感染4例4髋。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5髋,1~2年1髋,5~10年18髋,10~13年10髋。翻修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20髋,混合型假体7髋,骨水泥型假体7髋。结果平均随访3.5年。1例术后半年发生股骨柄松动进行再翻修,其余病例假体保留,优良率为82.4%。结论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髋臼磨损也是翻修原因之一,对较年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如行假体置换,最好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16.
正由于步态不稳、肌肉痉挛,帕金森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受到影响。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23例全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52例髋,71例膝)。平均随访5.3年,23.6%患者需要进行翻修术。最常见的膝关节翻修原因是假体周围感染,最常见的髋关节翻修原因是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术后第2、5、10年假体生存率分别为94.9%、87.9%、72.3%。  相似文献   

17.
齐进  桑安民  仇五一  王旭 《中国骨伤》2019,32(11):1066-1071
目的 :探讨Ⅰ期同侧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6年9月,采用Ⅰ期同侧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治疗7例髋、膝关节病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47~68岁;病程6~29年;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老年性髋膝关节炎1例。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期间局部伤口情况,并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膝关节HSS评分进行髋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患者手术时间297~362 min,出血量300~780 ml。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27.67~39.11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75.32~85.10分,其中良3例,可4例;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的40.90~51.36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73.56~85.33分,其中优1例,良6例。7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结论:Ⅰ期同侧髋、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同侧髋、膝关节疾病患者可以尽早及最大程度地恢复髋、膝关节功能,使患者早期下床负重,有效降低患者长期卧床而产生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但是Ⅰ期双关节置换术技术要求高,同时需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应用Profemur!Z柄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病例6例手术治疗后效果。方法纳入宁波市第六医院关节外科2009至2017年期间因终末期髋关节病或股骨颈骨折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外伤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病例共6例(7髋)。其中5髋为长螺旋、长斜形或粉碎性骨折,2髋为短斜形骨折;Vancouver B1型2髋,B2型5髋,术中股骨侧假体根据不同骨折情况选用不同翻修方式,分别行单纯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翻修术加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并随访其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溶解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3月X线显示骨折均愈合,患髋功能恢复好,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85.5±4.5)分。结论 Profemur~Z柄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可根据骨折分型给予内固定或翻修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显示功能恢复好,骨折与假体形态设计的相关性需要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晚期膝关节病患者应用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的386例(422膝)晚期膝关节病患者,纳入标准包括: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滑膜炎""创伤性膝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为期至少4年的随访时间。排除标准包括:使用限制型、铰链式假体;伴有精神、心理疾病史;由于文化、语言、认知等原因不能配合。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截至末次随访时,共有288例(317膝)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5.1%,随访时间平均(5.4±1.3)年。术后并发症:2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1例膝关节结周围软组织感染,1例假体周围感染,1例右足干性坏疽,1例金属过敏性皮炎,5例伤口延迟愈合,3例僵直膝(ROM50°),2例外伤后股骨假体周围髁上骨折,1例腓总神经一过性麻痹。患者术前膝关节ROM平均(94±23)°,与末次随访时(104±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5)。结论 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病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纠正关节畸形,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要做好对应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因此加强患者TKA术后定期随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风险人群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原因及手术室的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12月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例术后感染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清创术。并按不同情况行假体取出并二期再置换、关节融合、截肢术等处理。关节再次置换者按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行二期翻修置换,无再次感染病例。结论加强手术室感染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术后伤口充分引流等,是预防感染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