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总结涎腺混合瘤与Warthin瘤的超声造影特征,分析二者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个涎腺混合瘤和16个Warthin瘤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混合瘤超声造影表现以同进(76.5%)、向心性(64.7%)、不均匀性(76.5%)、低增强(70.6%)为主,增强后边界多清晰(88.2%),大部分可见增强环(94.1%),增强后肿块范围多不增大(88.2%)。Warthin瘤超声造影表现以快进(50.0%)、非向心性(87.5%)、不均匀性(62.5%)、高增强(56.3%)多见,大部分增强后边界清晰、可见增强环和增强后肿块范围不增大(均为93.8%)。涎腺混合瘤与Warthin瘤的增强方向和增强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非向心性增强诊断Warthin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7.5%、64.7%、75.8%;以高增强诊断Warthin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56.3%、100%、78.8%。以向心性增强诊断涎腺混合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64.7%、87.5%、75.8%;以低增强诊断涎腺混合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0.6%、87.5%、84.9%。结论涎腺混合瘤与Warthin瘤的超声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强方向和增强强度指标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涎腺超声表现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35例确诊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22例早期组,13例中晚期组),选择非干燥综合征患者3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涎腺超声检查及Schirmer试验、抗SSA/SSB抗体、角膜荧光素染色等实验室检查。观察二维图像特征、涎腺大小、涎腺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涎腺超声检查与三种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35例中,30例弥漫性改变,5例为局限性改变,腮腺或颌下腺病区低回声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腮腺、颌下腺上下径、左右径和体积呈现早期组>对照组>中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期组腮腺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颌下腺PSV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中晚期组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涎腺超声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的灵敏度(80.00%)、特异度(93.33%)、准确率(86.15%)、阳性预测值(93.33%)、阴性预测值(80.00%)较Schimer试验(71.43%、83.33%、76.92%、83.33%、71.43%)和角膜染色(74.29%、86.67%、80.00%、86.67%、74.29%)均有所提高;而与抗SSA/SSB相当。结论超声可清晰观察涎腺实质回声、腺体大小、血流变化,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鉴别诊断干燥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超声诊断涎腺腺样囊性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声像图特点。 方法 结合病理特征,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均为单发,实质呈低回声,其中22例(22/36,61.11%)肿瘤形态不规则,21例(21/36,58.33%)肿瘤边界不清,28例(28/36,77.78%)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瘤血流信号少量及中等量各15例(15/36,41.67%)。超声定性诊断为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58.33%(21/36)。 结论 腺样囊性癌具有涎腺恶性肿瘤常见的灰阶声像表现,但彩色多普勒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涎腺淋巴上皮样癌(LEC)的临床特点及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LEC的临床特点及超声表现,与涎腺多形性腺瘤(PA)和腺淋巴瘤(AL)进行对比,总结涎腺LEC的临床表现及超声特征。结果 涎腺LEC与涎腺PA在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发病部位及肿块的数量、大小、回声、单纯性无回声、斑点状强回声和血流信号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块的结构、形态、边界、蜂窝样无回声和条网状高回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涎腺LEC与涎腺AL在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及肿块的回声、形态、边界和条网状高回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发病部位及肿块的数量、大小、结构、单纯性无回声、蜂窝样无回声、斑点状强回声和血流信号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涎腺LEC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超声表现为分叶状或类圆形的无回声团,内可见蜂窝样无回声或条网状高回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涎腺少见局灶性病变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经病理证实的20例涎腺少见局灶性病变的超声表现,包括病变部位、大小、形状、回声、边界、内部血流等情况。结果良性病变14例(包括良性淋巴上皮病变5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毛细血管瘤3例,肌上皮瘤1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11/14,78.6%)、低回声(10/14,74.1%)、边界清楚(11/14,78.6%)。14例CDFI分别为:1例无血流信号、4例血流稀少、9例血流丰富。恶性病变6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2例,腺样囊性癌1例,囊腺癌1例,腺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4例圆形或椭圆形(4/6,66.7%),2例形态不规则(2/6,33.3%)。大多为混合回声(5/6,83.8%)、边界不清(4/6,66.7%),其中3例(3/6,50.0%)病灶内见点状钙化。其中5例有CDFI资料,1例无血流信号、1例血流稀少、3例血流丰富。结论了解涎腺少见病变的超声表现有助于涎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部分良恶性病变超声表现有重叠,可能误诊。  相似文献   

6.
彩超对涎腺结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涎腺结石彩超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超高分辨率探头对患者涎腺多切面扫查,观察腺体及导管形态结构。结果共检出颌下腺结石58例,腮腺结石9例,5例颌下腺及腮腺合并结石。结石声像图多为强回声,部分为中等回声,强回声者后方声影明显。最大结石12mm,位于颌下腺导管内。其中70例与手术相符,两例误诊,正确率97%。结论彩超是诊断涎腺结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对涎腺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各类疾病的声像图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54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疾病的灰阶超声声像图。结果 灰阶超声鉴别涎腺囊、实性病变准确性较高,囊肿诊断准确率100%;混合瘤和腺淋巴瘤可根据肿块形态,内部及后方回声,病灶个数等方面进行鉴别;恶性肿瘤的声像图与良性肿瘤比较,缺乏一定特征,鉴别尚有一定困难,结合临床资料有一定帮助。涎腺弥漫性炎症根据腺体内部回声及肿块无明显边界诊断容易,涎腺导管结石诊断可靠。涎腺淋巴结炎症或结核为多发、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光团。结论 灰阶超声对良性病变有较好的鉴别价值,对良、恶性肿瘤鉴别尚有一定困难,结合临床表现有助超诊断。  相似文献   

8.
涎腺疾病的超声诊断近况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高频实时超声仪的发展,超声显象在涎腺疾病的诊断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临床的注意。新近的报道认为,这一技术为许多涎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应列为涎腺疾病的常规检查。 正常涎腺的扫查方法与声象图特点 除下颌骨声影遮盖的部分以外,超声可用于下颌下腺,舌下腺及整个腮腺的检查。探头频率5~10MHz,线阵和扇扫均可,以后者为佳。探头与皮肤之间放置弹性硅来消除检查部位近场产生的伪象。双侧涎腺对比扫查。腮腺检查从下颌后接近背侧到下颌支。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从颏下部进行。正常涎腺回声均匀,较周围肌肉或脂肪组织回声强,与正常甲状腺回声相似。腮腺大小约4.0  相似文献   

9.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声像图特点,进一步细化研究涎腺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方法对25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声像图作综合观察,结合病理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总结分析。结果13例(52%)境界不清晰,16例(64%)形态不规则,19例(76%)回声不均匀,3例(12%)同侧颈深上淋巴结转移。根据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恶性程度不同其超声表现可分为三型:(1)类良性型;(2)典型恶性型;(3)交界瘤型。低度恶性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超声误诊率较高。结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具有涎腺恶性肿瘤常见的声像图表现,但是仍存在本病较为独有的特点。超声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特征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111例涎腺良性肿瘤和13例恶性肿瘤患者病历资料,比较良恶性病灶患者性别、年龄、最大径、纵横比、病灶数、回声均匀性、形态、边界、后方回声、囊性变、钙化灶和血流分级等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在边界和钙化灶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界指标诊断恶性肿瘤敏感度46.15%,特异度95.50%,准确率90.32%,曲线下面积为0.708。钙化灶指标诊断恶性肿瘤敏感度30.77%,特异度72.97%,准确率68.55%,曲线下面积为0.64。性别、年龄、最大径、纵横比、病灶数、回声均匀性、形态、后方回声、囊性变和血流分级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诊断涎腺肿瘤良恶性较为困难,当肿瘤出现边界不清和内部多发钙化灶时需考虑为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鉴别诊断涎腺肿瘤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1例诞腺肿瘤患者(124个病灶,良性111个,恶性13个)的超声资料,比较良恶性病灶最大径、纵横比、病灶数、回声均匀性、形态、边界、后方回声、囊性变、钙化灶及血流分级等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特征性超声指标预测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恶性病灶最大径、纵横比、病灶数、回声均匀性、形态、后方回声、囊性变及血流分级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边界和钙化灶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边界指标诊断恶性肿瘤敏感性46.15%,特异性95.50%,准确率90.32%,曲线下面积为0.708;钙化灶指标诊断恶性肿瘤敏感性30.77%,特异性72.97%,准确率68.55%,曲线下面积为0.640。结论仅根据常规超声单一特征鉴别诊断涎腺肿瘤良恶性较为困难,当肿瘤出现边界不清和内部多发钙化灶时应考虑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涎腺的超声表现。方法对15例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利用高频超声观察其涎腺(主要是腮腺和颌下腺)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进行总结。结果 15例患者的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声改变。根据声像图特点将其主要分为4种类型:不均匀型、结节型、纤维化型和混合型。结论干 燥综合征患者的涎腺改变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这对我们评价干燥综合征患者涎腺受累的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软组织上皮样肉瘤临床及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17例软组织上皮样肉瘤患者,女10例(58.8%),男7例(41.2%),年龄28~63岁,平均(44.29±11.40)岁,复发9例(52.9%),原发8例(47.1%),均为扪及质硬肿块就诊,2例(11.8%)伴溃疡。灰阶超声:8例为单发(47.1%),9例为多发(52.9%),远端型12例(70.6%),近端型5例(29.4%),多发者包块均位于同一部位,呈融合状,且超声表现相同。同时累及皮肤皮下层2例(11.8%),仅累及皮下层5例(29.4%),仅累及肌层5例(29.4%),同时累及皮肤、皮下层及肌层5例(29.4%),均表现为弱回声团块,团块最大径线0.8~15 cm,平均(6.36±4.02)cm,边界不清楚12例(70.6%),形态不规则15例(88.2%),内部回声不均匀16例(94.1%),伴液化13例(76.5%),伴钙化4例(23.5%)。CDFI示0级3例(17.6%),Ⅰ级4例(23.5%),Ⅱ级3例(17.6%),Ⅲ级7例(41.2%)。结论软组织上皮样肉瘤多发生于中青年,易复发,临床表现为软组织质硬包块,部分皮肤伴溃疡,好发于四肢,超声表现为软组织内弱回声团块,边界多不清楚,形态多不规则,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常伴液化,偶伴钙化,血流信号较丰富。掌握其临床及超声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可占涎腺肿瘤的12%~18%。由于对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尚未能完全认识,在诊断和治疗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资料显示,涎腺恶性肿瘤的误诊率达31.7%[1]。我科1992~2002年共收治涎腺恶性肿瘤52例,其中术前误诊为良性肿瘤17例,误诊率32.6%,现报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3~73岁,平均48.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其中16例病程为1个月~5年,仅1例病程为20年。1.2临床表现本组多无自觉症状,均无疼痛表现,无面神经受损症状。临床检查肿瘤病变部位于腮腺10例,腭部4例,颌下腺3例。最大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怀疑胆囊占位性病变患者行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超声造影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胆囊腺肌症15例,胆囊癌25例,胆囊息肉17例,胆泥胆囊结石6例,慢性胆囊炎2例,其中胆囊腺肌症15例17个病灶,二维超声正确诊断胆囊腺肌症8例8个病灶,超声造影正确诊断胆囊腺肌症12例13个病灶,二维超声与超声造影诊断胆囊腺肌症的诊断正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17(47.05%)vs.13/17(76.47%),P<0.001]。结论超声造影对于胆囊腺肌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可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涎腺混合瘤与Warthin瘤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超声造影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17个涎腺混合瘤和16个Warthin瘤的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混合瘤超声造影表现以同进(76.47%)、向心性(64.71%)、不均匀性(76.47%)、低增强(70.59%)为主,增强后边界清晰(88.24%),可见增强环(94.12%),增强后肿块范围不增大(88.24%)。Warthin瘤超声造影表现以快进(50%)、非向心性(87.5%)、不均匀性(62.5%)、高增强(56.25%)多见,增强后边界清晰、可见增强环和增强后肿块范围不增大(均为93.75%)。混合瘤与Warthin瘤的增强方向和增强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混合瘤与Warthin瘤的超声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强方向和增强强度指标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Ig G4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 G4-AIP)的超声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0例Ig G4-AI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胰腺大小、形态、回声,有无肿物及肿物的大小、形态、回声及血流情况,同时观察主胰管、肝内外胆管有无狭窄或扩张,胆管壁有无增厚,腮腺、颌下腺有无肿大或肿物,其中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胰腺病灶的增强-消退过程。结果本组患者男女比例为5. 7︰1,50~79岁者占90%。临床表现以黄疸、腹痛为主。胰腺超声表现分为3型:节段型8例(20. 0%),胰腺大小、形态正常,局部回声不均匀,以回声减低为主;弥漫型17例(42. 5%),胰腺弥漫性肿大,回声不均匀减低;肿块型15例(37. 5%),胰腺局限性肿大,回声与周围胰腺类似或减低,"肿块"位于胰头10例,胰尾5例。3例肿块型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2例动脉期呈高或等增强,延迟期呈等增强,1例动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低增强。本组合并Ig G4相关胆管炎29例(72. 5%),其中超声确诊胆管炎10例,表现为肝内和(或)肝外胆管管壁不均匀增厚;合并IgG4相关涎腺炎6例(15. 0%),表现为腮腺和(或)颌下腺回声弥漫不均匀,伴或不伴有纤维条索样高回声。结论 Ig G4-AIP超声表现以弥漫型及肿块型为主,超声检查在发现胰腺病变的同时,联合胆管、涎腺等多器官扫查可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超声评分法对干燥综合征涎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由两名医师对103例腮腺和颌下腺4个腺体的声像图进行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诊断最佳阈值及其诊断效力.结果 两名医师评分结果的Kappa值为0.80.疾病组腮腺、颌下腺评分和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腮腺、颌下腺评分和总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0.95、0.99,总评分的最佳诊断阈值为8,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97%、95%、95%.结论 腮腺和颌下腺4个腺体的超声评分法评价干燥综合征涎腺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细针穿刺细胞学与超声造影在诊断涎腺肿瘤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20例涎腺肿瘤患者,术前162例采用超声造影,86例采用细针穿刺细胞学,28例采用联合诊断,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诊断结果,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 176例良性肿瘤,44例恶性肿瘤被纳入研究。在良性和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超声造影、细针穿刺细胞学及联合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69.2%、83.3%、100%;特异性分别为96.3%、96.8%、95.5%;准确率分别为91.9%、93.0%、9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组织病理学诊断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88、0.822、0.90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0.901,0.977,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超声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超声造影及细针穿刺细胞学在涎腺肿瘤的应用中均有较高的价值,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对涎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9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多形性腺瘤(PA)与腺样囊性癌(ACC)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和复习94例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特征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鼻腔和鼻窦涎腺型肿瘤患者中,涎腺型腺瘤21例,涎腺型癌73例.涎腺型腺瘤中PA 20例(95.2%);涎腺型癌中ACC49例(67.1%).免疫组化:GFAP在PA和ACC中的刚性率分别为100%(10/10)和10%(1/10),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50%(5/10)和100%(10/10).PA的GFAP阳件率明显高于ACC,差异极显著(P<0.01).ACC的Ki-67阳性率高于PA,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PA与ACC鉴别诊断困难的病例,可根据两者瘤细胞巢的结构,细胞成分、形态,腔隙结构、内容物等方面的区别,并结合免疫组化GFAP和飚一67抗体染色结果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