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31-2633
目的:文章从经穴效应角度探讨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关系,尝试建立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的关系,以丰富和发展相对穴理论。方法:通过对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和经穴效应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经穴效应关系。结果: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在循经特异性、部位特异性、脏腑特异性、病证特异性及神经节段特异性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经穴效应关系。结论: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具有经穴效应关系,进一步提示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穴反应特异性是否与证型相关。方法:对5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辨证后分别探测三阴交穴、悬钟穴和非穴的皮肤温度和电阻并比较。结果:寒湿凝滞证患者各点温差无显著差异;三阴交穴电阻失衡度显著高于悬钟穴。气滞血瘀证患者各点温差和电阻失衡度无显著差异。结论:提示经穴电阻反应特异性可能与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调治作用的分析,探讨三阴交穴的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及经穴与脏腑的联系。梳理与三阴交穴直接相连的肝、脾、肾三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分析三阴交穴与心、胞宫间接相连的途径,归纳心、肝、脾、肾、胞宫的生理功能,结合具体病症,探讨三阴交穴对心、肝、脾、肾、胞宫的调治作用。认为刺灸三阴交穴可以调治心、肝、脾、肾、女子胞的功能,从而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三阴交穴可对与其直接或间接相连的脏腑功能产生治疗作用,是其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体现,说明三阴交穴与上述脏腑之间的确存在某种联系,且这种联系是通过经络作为媒介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总结经穴效应特异性相关的研究文献,探讨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是否存在,分析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对性与整体性关系。电子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结果共检索出39篇符合文献,分别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经络学说的整体观及现代研究3个方面总结分析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经穴效应特异性不仅具有相对性,还存在整体性;经穴效应特异性的整体性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经络学说的整体性密切相关;正是因为经穴效应特异性存在整体性,所以它才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与胞宫密切相关经脉的经穴、非相关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在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表现,探寻特异性反应月经来潮的穴位。方法:本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进行,招募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60min。结果:正常女大学生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的同名穴位温差值经期第1d显著低于经后第3d(P=0.0075)。其它经穴及非穴2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根据初步研究结果推测:肾经的原穴-太溪在体表温度上具有反应月经来潮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检索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收集整理"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国内发表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相关文献,总结近5年来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进展。通过归纳整理,初步认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生理状态下经穴效应特异性通过一些特定的指标实现;病理状态下,病症相关经穴疗效优于非相关经穴。目前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的研究应注重多学科交叉应用,加强实验设计严谨性,增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理论框架下的经穴理论与西方激痛点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经穴循经特异性及敏化特性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经穴与脏腑的相关性,它指导着针灸临床选穴、配穴,已经成为现代针灸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探索和验证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和敏化特性的基本规律特征。经穴的循经特异性、敏化特性与针灸基本理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以及经穴的脏腑相关性有密切的关系。以循经特异性、穴位敏化为关键词,对经穴进行二次检索,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出现相关文章100余篇。现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相关现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析,为中医针灸的发展提供可靠视角。  相似文献   

8.
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本文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认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并存在一定的规律.其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经脉循行是基础,经气会聚是关键",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产生与经脉循行和经气会聚多少(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一项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的关系。方法 通过超声对每位受试者子宫位置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干预前后各时点的疼痛情况,采用痛经伴随症状表(RSS)值评估症状缓解程度。结果 不同子宫位置间治疗前后各时点VAS值、起针即刻效应与后效应、反应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三阴交穴可以即刻缓解子宫前位患者的腹痛和痛经相关伴随症状,子宫后位其次,子宫中位者则未见缓解。结论 电针三阴交穴可能对子宫前位腹痛和痛经相关伴随症状的缓解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效应,子宫位置可能与相关经脉和脏腑有关。但现有统计结果提示子宫位置与经穴三阴交效应无关,其结果有待于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发表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关中文文献及国内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发现研究者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的经穴刺激效应特异性研究,从中枢机制的角度来看经穴的刺激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经穴的治疗效应明显优于非穴;不同经穴的治疗效应不同;病症相关经穴的效应优于非相关经穴,初步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但部分研究的研究结果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总结分析及凝练提升,需要在研究设计中尽可能避免低水平重复.  相似文献   

11.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相关文献,从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三方面总结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客观存在,且可能通过机体内在生物学机制发挥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等问题。今后当加强实验设计和评定方法的科学性,以广泛的疾病或疾病模型为载体,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展开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心率变异性(HRV)是临床评价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最常用的指标。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笔者通过检索收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HRV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经穴效应特异性产生与经脉循行和经气会聚多少(部位)有关,经穴效应不同于其安慰效应及非穴点效应,这种效应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与针刺调节HRV密切相关。然而研究多以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他们的自主神经功能调节有别于患者,且针刺对于与HRV相关的中枢ANS涉及较少。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应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刺效应与HRV相关的ANS中枢响应的研究,对于进一步阐释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规律的产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经穴—针刺效应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经穴特异性、经穴针刺方法及针刺量效关系3个方面对影响针刺疗效的作用环节及规律进行分析,为经穴—针刺效应研究提供可能的线索,丰富经穴—针刺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即刻电针同神经节段经穴与非穴对痛经大鼠模型子宫三磷酸肌醇(IP3)的影响。方法 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及电针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0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d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造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第10日各组给予即刻电针20min,盐水组及模型组束缚20min,同时观察扭体反应,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子宫IP3含量。结果①扭体反应: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每分钟扭体次数明显增多、每分钟扭体分数明显升高(均P0.01);各电针组每分钟扭体次数明显增多(均P0.01),每分钟扭体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每分钟扭体次数、扭体分数均明显降低(均P0.01)。各电针组之间每分钟扭体次数、扭体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子宫IP3水平:与盐水组比较,三阴交组、模型组、悬钟组、非穴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IP3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他电针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阴交组子宫IP3明显高于悬钟组(P0.01)。结论即刻各电针组明显抑制了大鼠扭体反应,且电针各组在改善痛经症状中无明显差异,可能与同神经节段支配有关。三阴交组在对IP3的调节上与悬钟组有明显差异,体现了经穴效应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在功能方面与非经穴人体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功能及感受刺激的功能。穴位反映病证具有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反映病证的穴位大多在与其相关脏腑所属的经络上,穴位反映病证与脏腑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等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电针三阴交、悬钟、非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累积镇痛效应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门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501例,随机分成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67例。在患者痛经开始发作并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0 mm时进行电针治疗,频率2/100Hz,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 d。分别在第1次治疗前、第1次起针后30 min及第2、3次治疗前以VAS测量疼痛程度。同时分别在第1次治疗前、第1次起针即刻及第2、3次治疗前记录患者的痛经总体伴随症状严重程度(retrospective symptom scale,RSS-COX2总分)。结果三阴交组VAS值降低程度显著大于悬钟组及非穴组(MD=﹣2.92 mm,P=0.028;MD=﹣3.47 mm,P=0.009),悬钟组与非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56 mm,P=0.674);3组RSS-COX2总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结论三阴交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累积镇痛效应优于悬钟穴、非穴,悬钟穴与非穴累积镇痛效应无差异。  相似文献   

17.
孙世伟  王舒 《山西中医》2012,28(5):40-40,62
针灸是以一定的手法针刺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所选腧穴以经穴的使用频率最高。而国外的一些文献报道,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经穴与非经穴比较在临床疗效上并无差异,进而否定经穴和经络的存在。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及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1]。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经穴与非经穴效应  相似文献   

18.
Li LX  Meng ZH  Fan XN  Shi XM 《中国针灸》2011,31(11):1053-1056
通过查询中国知网、SCI等数据库近10年发表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并且可能是通过机体内在生物学机制发挥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等问题.今后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采用严格、科学的实验设计和评定方法,以广泛的疾病或疾病模型为载体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Ren XX  Guo MW  Zhao YF  Ding XY  Li CH  Ji B  Zhu J  Zhang LF 《针刺研究》2012,37(1):1-7
目的:观察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经穴与非穴对实验性类痛经模型大鼠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雌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缩宫素制备类痛经模型。电针治疗20min,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大鼠相应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的表达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脑啡肽(ENK)、β-内啡肽(β-EP)的含量。结果: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扭体次数和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电针组扭体评分和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三阴交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三阴交组各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悬钟和非穴组仅分别在S1节段(P<0.05)和L6节段(P<0.01)表达明显增加;三阴交和悬钟组PAG内ENK(P<0.01,P<0.05)和β-EP(P<0.01)含量明显升高。各电针组之间相比,三阴交组L1、L2、L6节段κ-受体表达与悬钟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三阴交组各节段κ-受体表达与非穴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三阴交组的β-EP含量与悬钟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三阴交组的ENK和β-EP含量与非穴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悬钟组的β-EP含量与非穴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与非穴位均可缓解大鼠的类痛经反应,并可通过调节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的阿片肽类物质而达到镇痛作用。但穴位不同,其调节程度不同,说明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不仅与神经节段有关,而且与其所属经络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认为经穴具有生理效应、病理效应与治疗效应,其中治疗效应体现在经穴特异性和刺法特异性两个方面,影响经穴治疗的效应有五大要素:1脉气所发是构成经穴治疗效应的经络基础;2各经经气多少及逆顺流注等机体状态是体现经穴特异性的时间和空间要素;3经穴配伍是构成经穴治疗效应多种形式的必要条件;4得气补泻是针刺获取经穴治疗效应的关键;5经穴特异性与刺法特异性并重是发挥经络治疗效应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