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灸临床杂志》2017,(10)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烘热症状的疗效与频次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针灸科、妇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的针灸频次设为每周3次,隔日1次,共计24次,对照组针灸频次设为每周1次,共计8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第8周、随访第12周、随访第16周用平均24 h烘热积分、绝经症状评价量表进行评估,并于治疗第8周、随访第16周检查血清E2、FSH、LH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就平均24 h烘热积分比较,试验组治疗第4、8周及随访第12、16周时烘热积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对照组治疗第4周、随访第12、16周时烘热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绝经症状评价量表,试验组治疗4周及随访第12、16周时MR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第4周及随访第12周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评分仍高于同时期的试验组分值;试验组治疗第8周及随访第16周时血清E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每周3次与每周1次进行电针频次的比较,一周3次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优于一周1次。一周3次不仅能更好发挥针灸的即刻效应,且比一周1次的治疗能够更好地维持刺激量,较符合针灸后效应产生的持续的最佳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针灸》2017,(5)
目的:比较手针和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25例)和电针组(25例)。手针组采用普通针刺加假电针的方式,穴取关元、子宫、天枢、三阴交;电针组取穴同手针组,采用电针加假手针(针刺过程中不行手法操作)的方式,疏密波,频率10Hz/50 Hz,强度0.5~1.0 mA。两组均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治疗第4周、第8周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血清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治疗第4周、第8周MRS、MENQOL、SAS、SDS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第8周低于第4周(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FSH、LH降低,血清E2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手针及电针均可改善围绝经期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对血清性激素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方对围绝经期及绝经期肥胖妇女体质量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体质量指数( BMI)与性激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本院体检的120例围绝经期及绝经期肥胖妇女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补肾健脾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不予治疗。比较2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及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结果治疗组用药后,BMI、腰臀比较用药前均下降(P<0.01,P<0.05),且与照组同期比较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用药后E2水平明显升高(P<0.01),FSH、LH水平均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改善明显(P<0.01)。结论补肾健脾方能降低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的BMI及腰臀比,能改善其性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3)
烘热症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最突出最典型的症状,其频繁发作影响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并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烘热症的有效防治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研究之一。本文结合古医籍对围绝经期烘热症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对该症的现代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和分型归纳。病机上,本症以肾虚为本,并与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代谢异常和奇经病变关系密切;治疗上,在注重滋阴补肾的同时,根据不同病机采取调理阴阳、调和气血、清热祛湿、调治奇经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10)
目的观察利用电针治疗围绝经期患者潮热的疗效,并深入分析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理。方法随机选择33例围绝经期潮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同时与33例健康孕龄女性进行对照。利用电针疗法对2组进行相同方法的治疗后,对比治疗前后症状的轻重程度。结果经过电针三阴交、关元穴位治疗后发现患者潮热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电针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体内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激素(FSH)的含量(P0.05),测得临床有效率高达93.24%。结论电针三阴交、关元穴位治疗围绝经期潮热症状是安全的,健康有效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全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药结合心理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潮热出汗症状及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15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予中药配合心理治疗;对照组60例予更年安片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30 d,3个疗程后观察潮热出汗症状(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及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Kup...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目的:探讨妇女围绝经期抑郁症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22例围绝经期妇女共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进行抑郁症状评估,评定有抑郁症组62例和无抑郁症组60例,另随机选取正常育龄期组58例分别检测血清中血清雌二醇(E2)及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睾酮(T)、垂体催乳素(PRL)、(孕酮)P的水平。结果:围绝经期两组妇女血清E2水平均比正常育龄期组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组血清E2比无抑郁症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组血清FSH、LH均较无抑郁症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抑郁症组FSH及LH水平与正常育龄期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两组妇女PRL、T水平与正常育龄期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生与雌二醇(E2)减少及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15.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常见中医证素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7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采用辨证要素积分的方法,通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指标的观察,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位证素主要以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以阴虚、气滞、血虚为最多见;②E2与肾、血虚呈负相关;FSH与肾、血虚呈正相关;FSH/LH与肝、气滞呈正相关。结论:E2下降、FSH升高是肾虚形成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FSH/LH与肝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针刺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性激素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检索关于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价,最后应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4篇,涉及1 428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57,95%CI为-4.29~-0.86,P=0.003,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5.41,95%CI为-12.00~1.17,P=0.11;MD=6.95,95%CI为-1.62~15.51,P=0.1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针刺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对照,治疗后PSQI评分无显著差异,针刺组与假针组、健康宣教对照组,治疗后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可以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其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延经丸对围绝经期大鼠子宫系数、子宫微循环及血清雌激素(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含量的变化,验证经验方“延经丸”调节围绝经期神经内分泌的作用.方法:采用18月龄自然衰老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乙烯雌酚组、延经丸高剂量组、延经丸低剂量组.青年组大鼠作为对照组.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灌胃处理,连续21天.于末次给药后2h取血,测定给药前后血清中性激素含量;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子宫微血管血流,之后摘取子宫和卵巢,称重量并计算子宫和卵巢系数.结果:延经丸能降低衰老大鼠血清FSH、LH的含量,升高E2的含量,提高大鼠子宫体质量指数,增加子宫毛细血管的开放数,加速血流,尤以高剂量组作用显著.结论:延经丸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大鼠的症状,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微循环,增加子宫和卵巢的重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不同术式对女性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评估不同子宫切除术式的利、弊,分析不同术式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结论:需行子宫切除的患者有必要全面权衡子宫颈、卵巢去留的利弊,选择恰当的子宫切除术式,以降低围绝经期症状、保持正常性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中国针灸》2016,(11)
目的:比较手针与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34例)和电针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选穴均取双侧顶颞前斜线,留针30min,手针组在留针期间用平补平泻法捻转行针3次,各1min;电针组在针刺的基础上行电针疗法,予疏密波,频率5 Hz/20 Hz。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电针组低于手针组(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评分和BI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1),且电针组高于手针组(均P0.01);电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32/34),手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3%(29/34),电针组疗效优于手针组(P0.05)。结论:电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具有康复作用,可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手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挑疗法与电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对比.方法:180例中应用针挑疗法治疗(治疗组)90例,电针治疗方法治疗(对照组)90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针挑治疗组治愈率为91.11%,总有效率为100%,两者之间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无1例出现副作用.结论:针挑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为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