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缙教授针刺单式手法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ang YJ 《中国针灸》2010,30(10):853-855
张缙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对针刺手法进行钻研,研究领域涉及7大方面,在窦汉卿《针经指南.手指补泻》14法基础上,参考《琼瑶神书》《针灸大成》等古代文献总结出二十四式单式手法。本文将张缙教授单式手法的几个重点部分——循摄、盘法、搓法、飞法等手法的基本理论、具体术式、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透天凉手法是我国传统针刺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复式补泻手法,对肌热骨蒸等热证有较好疗效。张缙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毕生致力于针刺手法研究,他从传统行针手法中归纳总结出二十四式单式手法,并对循经感传、虚实补泻等手法也予以系统阐释。本文针对张瑨教授"透天凉"手法作简要介绍,并对透天凉手法操作技术的关键环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张缙教授针刺手法的特点,阐明其操作规律。方法:对张缙教授针刺手法的操作方法系统的研究,详述其操作术式、流程及注意事项。结果:系统阐明张缙教授二十四时单式手法中循摄二法的操作方式方法。结论:张缙教授针刺手法操作方法具有规律性、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4.
张园园  甘霖  林咸明 《中国针灸》2020,(11):1229-1231
基于高镇五教授对《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微,在速迟"的理论阐述与临床应用,对其创立的"速迟刺法"的3个核心要素进行归纳总结:针刺即刻得气之速迟提示机体邪正盛衰以指导补泻手法选择;行针调节气机阶段以进出针速迟、行针速迟、留针久暂调控得气速迟;针后气机转归阶段详审行针前后气机速迟之变以察补泻之效。高氏"速迟刺法"理念贯穿针刺过程始终,并以得气速迟为补泻效应核心,简化针刺补泻手法操作,更切合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述针刺补泻手法的实质。方法:回顾《内经》中所述补泻手法及现代临床运用补泻手法的现状,并分析其内涵。结果;《内经》补泻手法感应标准为针下寒热,其补泻实质为“力”的物理效应。针刺时针力结合力向的变化,将产生补泻两种不同质的效应。现代轻、中、重刺激法实是在“以知为数”的基础上结合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理论而形成的,易于被掌握,其形成与现代针灸科痛症、瘫症为主要病种的临床现实有直接关系。结论:针刺应接受多元理论指导。传统针刺补泻与现代轻、中、重刺激法各有所长,互相融合是趋势,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张缙是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教授、著名针灸学家,从事针灸工作50余年来,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运用针刺手法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研究。张师临床用针少,取穴巧,擅长飞经走气、气至病所及针刺取热取凉等手法,尤其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眼科、妇科及胃肠等疾病疗效颇佳。笔者有幸师从张缙教授,获益匪浅。现撷其疑难杂症验案4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剌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法,是医生利用针具刺激人体腧穴,通过经气的作用,调整经络、脏腑气机,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操作方法。针法运用是否恰当,是促进人体正气旺盛,邪气衰退的关键所在。《难经》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为针法篇。主要论述了针刺手法、针刺补泻和针刺因时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对《内经》的有关方面作了补充发挥,反映了战国以后至秦汉时代的针法概貌,对国内外针刺疗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针刺手法针刺手法,主要介绍针刺的进针与出针、角度与深度、行针与候气等多种手法。 (一)进针与出针:一般右手持针,称之为“刺手”;左手辅助,称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针具,持针姿势,一般以姆、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讨张缙教授24式单式手法之刮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 毫针基本手法操作规范为针刺手法核心内容之一,张缙教授通过对历史古籍中诸多单式手法和近现代诸多医家的操作手法进行研究、甄选、厘定和总结后形成了24式单式手法;简称为张缙教授24式单式手法。整理之后分成6组,按韵归类写成口诀:揣、爪、循、摄,摇、盘、捻、搓,进、退、提、插,刮、弹、飞、摩,动、推、颤、弩,按、扪、搜、拔。刮法为24式单式手法之一,操作简便,易学易用,张缙教授对刮法的定义、操作要领、主要作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阐述,为临床运用刮法提供了方便。结果 张缙教授对针刺手法刮法的操作关键进行了厘定,临床可单独运用,亦可作为复式手法烧山火、透天凉中的一种变法。结论 刮法在行针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水波样的舒适感,患者易于接受,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缙教授针灸学术人生和学术成就。方法:从张缙教授幼年经历、立志学中医针灸、苦志攻"针经"、研究针刺手法等方面入手,对其学术观点和成就进行分析。结果:张缙教授对针刺手法的研究深入透彻。结论:张缙教授作为"全国名老中医"及全国针灸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在针灸研究领域贡献甚宏,堪称针灸大师。  相似文献   

11.
甄宏鹏 《中国针灸》2008,28(8):597-599
对陈全新教授的针刺手法作了初步的归纳总结,重点对陈氏针刺手法的核心--陈氏飞针手法、陈氏导气手法和陈氏分级补泻手法作较系统的阐述.陈全新教授认为,恰当地运用补泻手法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临床上,他认为针刺者必须细致观察针下气至的情况.笔者体会,临床中一定要细心学习,掌握好手法要领和技巧,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呼吸配合针刺作为补泻手法,早为古代针灸医家所重视。如《金针赋》指出:“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说明呼吸与针刺补泻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呼吸配合针刺补泻,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其后在元、明代各家著作中,都有不同的发挥和论述。由于各家的观点和临床经验的不同,故其所述操作手法亦异同各殊,繁简不一。现代针灸书刊中,将呼吸补泻法大多简单地解释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为此,笔者就管见所及,试作如下研讨。一、历代各家的不同操作和学术见解诸家著作中,有关呼吸配合针刺的补泻手法的记载,各说不一。《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  相似文献   

13.
张新河 《新中医》2014,46(5):244-245
根据针刺疗法中"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的认识,从立论观点、刺激量和留针时间、手法的操作和临床感应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认为"补泻"与"强弱刺激"不能完全划等号,"补泻"手法和"强弱刺激"手法基于各自的基础理论,作用机制不同,两者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运用时要灵活掌握并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4.
徐疾补泻是《内经》重要针刺补泻方法,通过进、出针快慢不同实现补泻效果,进出针时机的判断是决定其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对《内经》两种候气方法——"候呼吸之气"和"候针下气至"进行了探源性研究,同时阐述了其应用演变和临床意义。其中"候针下气至"多用于决定出针时机,与补泻疗效密切相关且后世应用发展丰富。《难经》演变为强调左手催气后进针,针下得气后再行提插操作,对后世补泻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疗病的基本法则,魏稼教授认为针刺补泻手法是针法中的精尖技术,其效果是评价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魏老不仅对针刺捻转补泻、提插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有独特见解,还对针刺补泻操作手法,补泻的顺序、特异性以及针具选择与疗效关系等有深刻认识。文章对魏教授针刺补泻理论及手法进行整理,以便于窥见其临床特色与学术思想崖略。  相似文献   

16.
阐述高玉瑃教授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系统研究和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治神"与"补泻"的方法及原理,认为"治神"是各种针刺操作的基础,而补泻手法又是针刺疗法调节虚实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此二者在针刺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指出针灸治疗中通过正确"治神"和"补泻"取得疗效的关键是要"志意和"以及对各种补泻操作方法内涵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论针法补泻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针刺手法操作中的高难度技术,古人曾用四难来形容补泻手法的操作难度:“针刺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说明补泻手法的难以掌握。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是否有其实际价值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笔者综合近几年有关文献,讨论针法补泻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现综…  相似文献   

18.
"摇"法是在针的横轴上做左右动作的针刺手法,其中涉及了"青龙摆尾"与"白虎摇头"两个术式,这两个手法被称作通经接气(飞经走气)的方法,是用于经气滞涩、停滞不前,止行至关节受阻不能向前继续传导时使用的手法。张缙教授根据多年的观察与临床实践,提出古典仿生学的概念,把"龙""虎"这两种通经接气的方法与"龟""凤"二法区分开来,将这四种方法合为古典仿生学的方法,使晦涩难懂的针刺手法变得简单易懂。本文就针刺手法中的摇法与张缙教授古典仿生学概念的提出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介绍姜辑君教授的针刺手法经验特点。关于针刺手法技巧,认为是针入的深浅、旋转的幅度、行针的速度与时间、针力的大小、力向的变化等因素的巧妙结合运用。关于针刺补泻,从提插幅度、捻转角度和频率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补泻的特点。进针时强调要从立体的角度看穴位,针刺时体会进针点、经过点和到针点。非常重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认为针刺治疗关键是手法,手法要到位。针灸刺激量的调节因病、因人而异,强调做全身调整时要使针感平衡,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述出针补泻的临床意义,为临床针刺提供参考。方法:以出针的临床现状为出发点,通过整理《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及各版本《刺法灸法学》中与出针补泻相关的内容,并回顾后世学者对出针补泻手法的研究和应用,来论证出针补泻的重要性。结果:出针补泻的应用和重视程度不够,但古今文献对出针在补泻手法中的作用均有记载,且后世对出针补泻的重要性论证丰富,出针补泻的疗效观察确切可靠。结论:出针过程中的补泻意义重大,临床工作者应重视出针的补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