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特点及对围术期临床转归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5年间我院儿童心脏中心收治的心上型TAPVC患儿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并外科手术证实为心上型TAPVC 69例,男性46例,女性23例,中值年龄5.0个月(21d~180个月)。69例术前超声心动图诊断均与手术诊断一致,符合率100%。设定超声测量房间隔交通≤5mm为限制性房间隔交通(限制性房水平分流)。本组研究提示限制性房间隔交通组就诊年龄(P=0.005)、体表面积(P=0.015),经皮血氧饱和度(P=0.039),房间隔交通直径指数(P0.001)等均明显低于房间隔交通直径5mm患儿组(非限制性分流);而肺动脉收缩压(P=0.002),右心室舒张末径指数,右心室与左心室前后径比值则明显高于非限制性分流组(P0.001),且术后ICU时间明显长于非限制性分流组(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上型TAPVC首选且准确的方法。心上型TAPVC尽早诊断手术预后良好。房水平分流大小,引流血管是否梗阻,术前右心室与左心室内径比值与心上型TAPVC患儿围术期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75岁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生存情况及围术期事件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至2012-1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单纯OPCAB且年龄75岁的患者233例,男性173例(74.25%),平均年龄(77.1±2.3)岁。研究影响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时按围手术期是否发生死亡分为围术期死亡组(n=15)和生存组(n=218)。研究影响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时将生存组218例患者,根据随访时是否发生死亡分为随访死亡者(n=97)和随访生存者(n=121)。收集围术期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定义终点事件为围术期死亡及随访期间全因死亡,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数据,对随访患者采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15例(6.44%),随访218例,随访时间1~182(92.84±45.52)个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6.767,P=0.002)、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OR=4.292,P=0.040;OR=19.455,P0.001)、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OR=1.500,P=0.001)、呼吸机辅助时间(OR=1.004,P=0.002)、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OR=30.000,P0.001)、二次开胸(OR=26.750,P0.001)、术后脑卒中(OR=5.889,P=0.041)是影响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121例随访生存者术后1、3、5、8、1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99%、87.55%、85.31%、68.93%,56.7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随访死亡者与随访生存者比较,男性比例、术前心律失常和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发生率较高,高血压病的患者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HR=4.387,95%CI:1.876~10.259,P0.010)是影响中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75岁的高龄患者行OPCAB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及中远期生存。术前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应用IABP辅助、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二次开胸、术后脑卒中是高龄OPCAB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再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是影响高龄OPCAB患者术后中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438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分析发生院内死亡的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多支闭塞(≥2支)、近段闭塞、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IRA开通后即刻血压下降与存活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原因中,心源性休克8例(38.1%)、恶性心律失常6例(28.6%)分居第1和第2位。结论: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是急诊PCI手术住院期间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肌酐与瘤体直径对老年腹主动脉瘤(AAA)围术期死亡的影响与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6例老年AA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围术期患者结局分为存活组(n=85)和死亡组(n=21)。收集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术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围术期同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年龄更大、术前平均动脉压更低、血肌酐更高、术前血红蛋白更低、瘤体直径更大、术中输血量更大,手术时间更长,且输血/血浆量更大,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75岁、平均动脉压<100 mmHg、血肌酐>95μmol/L、瘤体最大直径>7 cm、术中出血量>1 000 ml和手术时间>3.5 h是影响AAA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AAA围术期死亡风险受血肌酐、瘤体直径等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降低死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1例A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134例)和死亡组(1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11.3%。死亡组患者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9%比18.7%,20.1%比52.9%,均为P<0.05),累及冠状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率死亡组高于存活组(41.2%比4.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5.433, 95%CI:1.618~18.240,P=0.006)、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OR=1.011, 95%CI:1.004~1.020,P=0.019)、同期行CABG(OR=10.288, 95%CI:2.513~42.118,P=0.001)为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累及冠状动脉同期行CABG是ATAAD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患儿血清和肽素水平辩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102例作为重症肺炎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根据预后将102例重症肺炎患儿分为死亡组(n=9)和存活组(n=93),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血清和肽素水平与重症肺炎患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症肺炎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重症肺炎组患儿血清和肽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和肽素水平与重症肺炎患儿PCIS呈负相关(r=-0.544,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性别、年龄、入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儿PCIS低于存活组,血清和肽素、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IS[OR=1.965,95%CI(1.245,3.104)]及血清和肽素[OR=1.811,95%CI(1.151,2.848)]、PCT[OR=1.893,95%CI(1.211,2.959)]、CRP[OR=1.802,95%CI(1.155,2.912)]水平是重症肺炎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血清和肽素水平明显升高,且其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和肽素水平高是重症肺炎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脏手术后非计划二次开胸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脏外科术后,共79例患者行非计划二次开胸手术,分为死亡组(n=17),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64.05±8.78)岁。存活组(n=62),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龄(61.43±9.2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既往心外科手术史(17.7%vs.1.6%,P=0.031)更多、术前肾功能不全史(82.4%vs.51.6%,P=0.023)更多,术后血清肌酐明显升高[202.00 (102.40,333.35)vs.95.60 (81.08,134.63)μmol/L,P=0.002]、术后LVEF下降更明显(41.2%vs. 17.7%,P=0.039),术后输注血浆数量更多[800(400,1,200)vs.400 (200,800)mL,P=0.044],并且死亡组患者并发症更多,机械通气时间[190 (95.5,356)vs.51(30.8,82.3)h,P0.001]、再次插管率(29.4%vs. 1.6%,P=0.003)、ICU天数[8(3,12)vs.3 (2,4)d,P=0.002]均明显增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急诊手术(OR=0.050,95%CI:0.003~0.875,P=0.04)、术前肾功能不全(OR=8.418,95%CI:1.482~47.810,P=0.016)为非计划二次开胸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计划二次开胸手术死亡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并发症,急诊手术与术前肾功能不全是非计划二次开胸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行非心脏手术的高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匹配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24)和非死亡组(n=72)。记录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手术时间更长(P=0.034),出血量更多(P=0.001),术中最低收缩压(P=0.009)/舒张压(P=0.044)更低,平均动脉压<70 mmHg时间更长(P=0.049),术中最快心率更快(P=0.039)。且2组手术类型和麻醉方法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死亡组比较,死亡组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更多,入住ICU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高,术后并发症更多(P<0.01)。ASA分级(IV~V)和神经外科手术是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和更高的ASA分级可能是高龄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因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自2007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施行心脏瓣膜再次手术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32.3%),女性193例(67.7%),年龄2~72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死亡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生物瓣毁损、机械瓣功能障碍或其他病因;全组围手术期死亡18例,病死率6.31%,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官衰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OR=3.530,P=0.049),术前心功能IV级(OR=4.025,P=0.025),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OR=5.748,P=0.004),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h(OR=4.770,P=0.025),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较高,准确的把握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的保护,术后加强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监护和处理,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术前心功能IV级,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是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OPCABG)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0年1月—2016年12月行OPCABG病人883例,经影像学检查[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2例(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88例(对照组),采取1:4配对研究设计。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22例(2.5%)病人发生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体重指数[(24.6±1.9)kg/m~2和(23.5±2.3)kg/m~2,P=0.01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6.8±3.7)mmHg和(40.2±2.9)mmHg,P=0.000]水平较高,高血压、卒中史、术中低血压、术中酸中毒、颈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OPCABG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史(OR=5.170,95%CI 1.714~15.595,P=0.004)、术中低血压(OR=3.649,95%CI 1.559~8.542,P=0.003)、颈动脉狭窄(OR=2.532,95%CI 1.476~4.343,P=0.001)是OPCABG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有脑卒中史,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在行OPCABG时注重围术期麻醉管理,保证血流动力学平稳,对于减少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着显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研究左冠状动脉(左冠脉)起源于肺动脉矫治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回顾北京安贞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左冠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51例患儿围术期的相关数据,观察生存组及死亡组的相关数据,统计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51例临床资料中死亡7例(13.7%),存活44例(86.3%);女患儿29例,男患儿22例,年龄2月~15岁;体重4~97 kg。死亡组的阻断时间(111.00±31.96)min比存活组(90.16±21.02)min显著增加。死亡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5.7%(6/7)比存活组27.3%(12/44)显著增高。出院前LVEF较术后24h LVEF改善,术后24h LVEF较术前LVEF显著下降。术后并发症为ALCAPA术后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96,P=0.042,95%CI:0.01~0.915)。结论 术后并发症为ALCAPA术后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及时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可提高生存率。术前LVEF不是ALCAPA术后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70岁以上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住院的141例≥70岁确诊NSCLC病人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有感染并发症,将其分为术后感染组65例和术后无感染组76例。比较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在性别、淋巴细胞计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全身炎症指数、术后住院天数、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天数和抗生素联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临床病理特征在肿瘤突破脏层胸膜、术中淋巴结清扫、肺癌根治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OR=266,95%CI:1107~6464)、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天数(OR=1176,95%CI:0998~1386)是老年NSCLC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术中淋巴结清扫(OR=0337,95%CI:0094~1206)是术后肺部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性别、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时限、术中淋巴结清扫为老年NSCLC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各年龄段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2000-01至2006-12 诊断TAPVC并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婴幼儿(除外合并法乐四联症、右心室双出口、完全性房室通道、单心室等复杂畸形的患儿)共137例.分为≤28天新生儿组(组1,n=7)、>28天~≤6个月组(组2,n=70)、>6个月~≤1岁组(组3,n=26)、>1岁~≤3岁组(组4,n=34)4个年龄组.137例患儿伴房间隔缺损119例,卵圆孔未闭18例,动脉导管未闭27例,室间隔缺损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0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50.4%(69/137).其中≤6个月患儿(组1、组2)占71.0%(49/69).心上型49.6%(68/137),心内型37.2%(51/137).心下型1.5%(2/137),混合型11.7%(16/137).合并肺静脉狭窄18.2%(25/137),其中≤6个月患儿(组1、组2)占88.0%(22/25).结果:手术死亡率11.7%(16/137),组1和组2占87.5%(14/16).主要死亡原因为肺部感染和低心排综合征.有随访资料99例,随访率81.8%(99/121),随访期限2~86个月,平均(25.5±22.3)个月.晚期死亡9例,均为组1和组2患儿,晚期死亡率9.1%(9/99).结论:年龄>6个月的TAPVC患儿可获得满意的外科治疗效果,而年龄≤6个月尤其是新生儿患儿病情重,合并限制性房间隔缺损、肺静脉狭窄和重度肺动脉高压比例高,往往需要急诊手术,手术及远期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ACS患者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74例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374例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MACE 86例,发生率22.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2.6岁、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8mmol/L、CysC1.53mg/L是ACS患者PCI术后1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50~4.723,P0.05或0.01),围术期强化他汀治疗和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是其保护性因素(OR=0.672、0.596,P均=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MACE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术前CysC水平升高与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胆道疾病患者围术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监测指标, 以期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维持围术期心功能稳定、提高围术期安全保障。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22年2月北京电力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老年胆道疾病手术患者246例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围术期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心功能和凝血功能监测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围术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计算其ROC曲线危急值, 并建立Logistics多因素预测模型。结果 MACE组较非MACE组患者年龄更大、术后并发症增多、病死率升高、术后住院天数增加(均P<0.05), 术后高敏肌钙蛋白-I(Hs-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B-型钠酸肽(BNP)、D-二聚体(D-D)显著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术后BNP、D-D为围术期MACE的两项独立危险因素, 二者在ROC曲线的截断值分别为382.65 pg/ml和0.975 mg/L。Logistic多因素预测模型为P=ex/(1+ex), X=-5.7...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罗定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45例,均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男性123例,女性122例。依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心脏事件分为发生心脏事件组(n=55)和未发生心脏事件组(n=190)。收集入选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手术资料、病史、心电图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围手术期心脏事件为结局事件,包括术中及术后(仅限住院期间)发生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非致死性心跳骤停等。结果与未发生心脏事件组比较,发生心脏事件组冠心病病史、METs≤4、ST段压低≥0.05 m V的比例以及术中输浓缩红细胞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病史(OR=4.672,95%CI:1.648~12.990),METs≤4(OR=2.727,95%CI:1.079~6.892),ST段压低≥0.05 m V(OR=4.642,95%CI:1.865~11.557),术中输浓缩红细胞(OR=7.102,95%CI:2.791~18.073)为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危险因素预测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7、0.693、0.656、0.672。结论高血压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冠心病病史、METs≤4、ST段压低≥0.05 m V、术中输浓缩红细胞,冠心病病史预测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P/Alb)在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Kaplan-Meier法分析CRP/Al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共165例患者纳入最终研究,术后1年内累计死亡率为20.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年龄、红细胞分布宽度、CRP、CRP/Alb、合并慢性肺部疾病比例和ASA分级均明显高于存活组,Alb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P/Alb(OR=2.472,95%CI 1.100~5.554)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CRP/Alb预测老年髋部骨折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95%CI 0.915~0.984,P0.001),均明显高于CRP或Alb单指标预测。当CRP/Alb取3.05为最佳截断点时,将患者分为CRP/Alb高比值组(n=37)和低比值组(n=128),CRP/Alb高比值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低比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07,P0.001)。结论 CRP/Alb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RP/Alb比值可作为预测不良临床结局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总结444例瓣膜置换围术期治疗效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病率、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07-2018-07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44例,其中男209例,女235例,年龄(49.62±12.92)岁;根据围术期感染标准将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71例),非感染组(373例),总结围手术期的各项数据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得出危险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1.6%),其中感染组死亡5例(7.0%),非感染组死亡2例(0.5%),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围术期感染71例,感染率15.9%,包括肺部感染61例(85.9%),肠道感染3例(4.2%),泌尿系感染2例(2.8%),心内膜感染5例(7.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单因素分析提示老年、男性、肥胖、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术前感染病史、术前肝肾功能异常、术前心功能、病程时限、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插管时间与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有关,而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肥胖(OR:5.777;P0.05)、糖尿病(OR:7.071;P0.05)、术前感染病史(OR:29.953;P0.01)、术前肝功能异常(OR:20.546;P0.01)、病程10年(OR:5.091;P0.01)、手术时间(OR:1.969;P0.01)、升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70;P0.05)、气管插管时间(OR:3.989;P0.01)为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气管插管时间预测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效能最高。结论:明确肥胖、糖尿病、术前感染病史、术前肝功能异常、病程10年、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综合评估和干预措施,可降低瓣膜置换术后感染风险、提高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成人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术后低蛋白血症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CPB心脏瓣膜手术的1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按照术后48 h内的最低血清PA水平分为低蛋白血症组(<150 mg/L)和非低蛋白血症组(≥150 mg/L),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基本资料,并对两组围术期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7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48例,发病率为27.74%,无院内死亡。成人心脏瓣膜术后低蛋白血症单因素分析提示体重(P=0.04)、术前血红蛋白(HGB)水平(P=0.001)、术前胆碱酯酶(ChE)水平(P=0.039)、术前PA水平(P<0.001)、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P=0.017),经统计学分析,与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有关。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低PA水平(OR=0.985,95%CI:0.977~0.993,P<0.001)、术前低LVEF(OR=0.945,95%CI: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TOF)一期根治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滞留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15例法洛四联症行一期根治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ICU时间分为滞留组46例(ICU时间≥7d)和对照组169例(ICU时间<7d),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相关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OF一期根治术后ICU滞留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儿在年龄(P=0.003)、体重(P=0.002)、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P=0.001)、McGoon比值(P<0.001)、Nakata指数(P=0.042)、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直径比值(AO/PA,P=0.012)、跨瓣环补片(P=0.022)、体外循环时间(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P<0.001)、机械通气时间(P<0.001)及术后并发症(P<0.001)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体外循环时间大于120 min[P<0.05,OR=3.445(1.241~9.561)]、体重低于8kg[P<0.05,OR=2.802(1.103~7.120)]及术后并发症[p<0.01,OR=7.660(3.464~16.941)]是TOF患儿一期根治术后ICU滞留的危险因素。结论 体外循环时间延长、低体重及术后出现并发症是TOF患儿一期根治术后ICU滞留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