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血小板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择91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于PCI术后次日晨采集静脉血进行TEG检测,并同步测定血常规。结果:①血栓最大弹力度(MA)、血小板计数(PLTs)、血小板压积(PCT)分别在ACS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ACS患者血小板参数中PLTs与TEG参数中血凝块形成时间(K)呈负相关(r=-0.251,P0.05),与血凝块形成速度(Angle)、MA、凝血指数(CI)呈正相关(r=0.308,0.525,0.388;均P0.01);PCT与K呈负相关(r=-0.239,P0.05),与Angle、MA、CI呈正相关(r=0.327,0.477,0.390;均P0.01);③PLTs与MA高度相关,但异常的PLTs对应的MA值范围较广泛。结论:ACS患者TEG与血小板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二者联合监测对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方法选取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8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42)与替格瑞洛组(n=42),通过TEG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中11例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19%,替格瑞洛组中1例患者出现替格瑞洛抵抗,发生率为2.38%,两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22,P=0.002);氯吡格雷组中有1例(2.38%)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替格瑞洛组中有2例(4.76%)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0.346,P=0.557)。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部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存在抗血小板抵抗,TEG监测结果显示,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血小板抑制率,评估药物疗效。方法:选取2018-01—2019-06住院的老年ACS患者(年龄≥60岁)234例,应用TEG监测并比较在不同诱导途径下抗血小板药物的抑制率,随访出院后6个月内患者出血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发生情况。结果:2组发生四烯酸(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4,P=0.078);A组较B组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高,药物抵抗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1,P=0.035)。2组抗血小板药物AA途径低反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623);A组ADP途径低反应性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P=0.004)。A组MACE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43);A组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P=0.005);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90)。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疗法疗效确切,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存在血小板抵抗患者更换或加量抗血小板药物改善抗血小板药物的低反应性,取得良好效果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9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TEG)以及凝血功能检测,比较3组患者TEG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及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性差异。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3组患者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成形时间(K),MA后30min振幅减少百分率(LY3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较值(INR);水平均值逐渐下降,描记图最大曲线弧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Angle),描记图最大幅度(MA),凝血指数(CI),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均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05)。SAP组、UAP组、AMI组三组患者TEG图高凝图形分别为0.0%,33.3%,50.0%,AMI组患者高凝图形发生率明显多于SAP组及UAP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正常组(9.2%)比较,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组(20.0%)患者3个月内缺血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7,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有助于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抗血小板用药,对降低缺血心脏事件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老年糖尿病病人PCI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2月在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心内科住院老年(年龄60岁以上)PCI术病人163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92例)和非糖尿病组(71例)。使用5000型TEG凝血分析仪测定术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对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病人增加氯吡格雷剂量后再次测定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同时观察3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结果术后3 d及3月两组阿司匹林花生烯酸(AA)血小板抑制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阿司匹林AA与氯吡格雷二磷酸腺苷(ADP)对血小板抑制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氯吡格雷ADP对血小板抑制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人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增加剂量后氯吡格雷抵抗降低,氯吡格雷抵抗病人MACE事件发生率高。结论血栓弹力图能指导PCI术后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达到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降低MACE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血栓形成最大振幅、血小板参数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连云港临床学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老年患者129例,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组(34例),双支组(41例),三支组(54例),比较3组间TEG(MA)和血小板参数水平差异。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ANOVA方差分析或Kruskall-Wallis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LSD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TEG(MA)值低于双支组及三支组[(58.60±7.17)和(61.41±7.44)及(62.07±6.5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支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低于双支组及三支组[(9.37±1.21)和(10.19±1.34)及(10.95±1.25)fL],双支组低于三支组,差均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TEG(MA)、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是冠状动脉病变三支病变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EG(MA)联合MPV预测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43%和67.18%。高MPV组(n=78)住院期间及出院3个月MACE事件发生率17.9%,全因死亡率2.6%;低MPV组(n=51)分别为7.8%,无死亡病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ACS患者入院时MPV与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相关,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有预测价值,且与住院期间及出院3个月MACE事件发生率较高相关;老年ACS患者入院时TEG(MA)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4例ACS患者,随访3个月,依据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为两组:MACE组(75例)和非MACE组(79例)。检测并比较两组FD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水平及血小板计数(PL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FDP、D-二聚体对ACS患者MACE发生的最佳预测值。结果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血浆FDP、D-二聚体水平增高(P0.05),但两组PLT、PT及INR水平均无差异(P0.05)。血浆FDP、D-二聚体是ACS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P0.05)。血浆FDP和D-二聚体预测ACS患者发生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2和0.796(P=0.028,P=0.014)。以FDP≥2.54μg/L和D-二聚体≥0.61 mg/L为切点,AUC为0.857,对判断MACE发生的灵敏度为67.9%,特异度为76.5%,准确度为69.1%。结论 ACS患者血浆FDP及D-二聚体水平与发生MACE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探讨吸烟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0月在火箭军总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且应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抗血小板疗效的患者151例。依据是否吸烟分为两组:吸烟组(n=72)和非吸烟组(n=79)。随访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 PCI术后3 d及术后1个月,吸烟组患者的ADP抑制率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0.94±22.57 vs 66.65±26.25,81.64±20.37 vs 69.15±22.89;P0.05)。随访6个月,吸烟组患者发生MACE 7例,轻微出血事件3例;非吸烟组患者发生MACE 9例,轻微出血事件4例;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两组患者的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可增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影响因素,评价AR、CR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以及MACE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CHD患者270例,其中非DM患者136例(NDM组),DM患者134例(DM组),记录患者临床情况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检查结果。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评价AR及CR。随访1年,记录患者MACE事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NDM组AR(33.8%︰62.7%,P0.05)及CR(33.1%︰58.2%,P0.05)发生率均显著低于DM组。NDM组无抵抗发生率显著高于DM组(54.4%︰22.4%,P0.05),半抵抗(24.3%︰34.3%,P0.05)和抵抗(21.3%︰44.3%,P0.05)发生率显著低于DM组。无抵抗、半抵抗与抵抗患者hs-CRP、CK-MB、TG、TC、LDL-C、ApoA1、CR、UA、WBC计数、病变血管(处)、严重病变(处)等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结果显示:DM组患者发生MACE事件44例(32.8%),NDM组发生MACE事件38例(27.9%)。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心率、BMI、TG、LDL、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抵抗是CHD合并DM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论:CHD合并DM患者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抵抗明显增高,药物抵抗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生药物抵抗患者MACE事件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氯吡格雷抵抗(CR)及PCI术后近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07例ACS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随机分成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测定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负荷量24 h后ADP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计算血管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根据糖尿病组中患者入院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正常或偏高进行亚组分析。电话随访患者PCI术后6个月,比较CR组与非CR组之间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此外,对CR组中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亚组分析,比较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合并T2DM的ACS患者中13例(38.2%)出现CR,非糖尿病患者中11例(15.1%)出现CR,糖尿病组患者CR的发生率、多支病变发生率、病变复杂程度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亚组分析发现,Hb A1c偏高组相比正常组,患者CR发生率更高(P<0.05)。CR组与非CR组相比,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CR组亚组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相比非糖尿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更易出现CR,且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较高、病变程度更为复杂,糖尿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抑制效果欠佳与患者近期血糖控制不佳相关。CR患者PCI术后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预后不良,合并糖尿病的CR患者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后的疗效。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657例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并进行血栓弹力图(TEG)监测的ACS患者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2个月内再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并分析再发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替格瑞洛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P0.001),且药物抵抗(ADP30%)发生比例低(P0.001);Kaplan-Meier法计算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11.74%和9.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采用Cox回归分析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心率(B=0.040,RR=1.041,95%CI:1.018~1.064,P=0.000),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B=-0.010,RR=-0.990,95%CI:0.981~1.000,P=0.048)。替格瑞洛组无致命性出血事件发生,非活动性出血事件与eGFR(B=-0.022,OR=0.978,95%CI:0.958~0.998,P=0.031)相关。结论替格瑞洛组的疗效并不优于氯吡格雷组,但其药物抵抗发生率低,eGFR低的患者易发生非活动性出血事件,心率快的ACS患者易再发生MA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行血栓弹力图监测糖尿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在该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PCI术治疗且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糖尿病患病情况分成糖尿病组(n=36)与非糖尿病组(n=66),在为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情况。结果 36例糖尿病患者中,12例(33.33%)患者对阿司匹林抵抗,14例(38.89%)对氯吡格雷抵抗,66例非糖尿病患者中8例(12.12%)对阿司匹林抵抗,9例(13.64%)对氯吡格雷抵抗,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有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PCI术后极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循环血小板微粒(PMPs)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53例ACS患者为ACS组,招募同期就诊的稳定性心绞痛(SA)及体检的非冠心病(CAD)患者共53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入院即刻检测循环PMPs水平,同时随访ACS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分析PMPs在各组及亚组间差异性。结果:①PMPs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12.78%±3.61%)最高,不稳定性心绞痛(UA)亚组(8.64%±5.29%)PMPs水平显著高于SA(4.27%±2.45%)及非CAD亚组(3.55%±1.81%);②高危亚组患者PMPs水平显著高于中危及低危亚组(P0.05);③发生MACE的ACS患者入院时PMPs水平显著高于非MACE患者(13.53%±3.54%vs 7.57%±1.69%,P0.05)。结论:PMPs是潜在的评估ACS疾病病情与近期临床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检测血小板聚集两项,对比分析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聚集率同近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32例,患者均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检测血小板聚集两项,根据出院前最后1次检测ADP血小板聚集率是否达标分为A组(n=160例,ADP聚集率≤46%为达标)和B组(n=172例,ADP聚集率46%为未达标),临床随访6个月,观察MACE(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脑卒中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结果A组6个月内总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28.1%vs. 41.3%,P=0.012)。A组6个月内发生心绞痛事件少于B组(24.4%vs. 35.5%,P=0.028),两组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为了筛选出预测近期临床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回归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纳入变量包括组别、冠脉支架植入术病史、心衰史、左心房内径、高血压、肌酐,经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组别(根据ADP血小板聚集率分组)(HR=1.754,95%CI:1.193~2.578,P=0.004),高血压(HR=2.373,95%CI:1.445~3.897,P=0.001),肌酐(HR=1.011,95%CI:1.004~1.019,P=0.004)是预测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DP血小板聚集率未达标及高血压病史、肌酐是预测患者近期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反映血小板功能有助于发现血小板高反应性(HPR)患者。ADP血小板聚集率达标的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更有效,发生MACE事件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住院治疗的高龄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n=32)、单用阿司匹林组(n=16)、单用氯吡格雷组(n=12)及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n=15)。比较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结果 75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占42.7%,单用阿司匹林占21.3%,单用氯吡格雷占16.0%,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占20.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97.9%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A)50%,70.5%服用氯吡格雷治疗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DP)≥3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R、K、Angle、MA值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MAADP、IRADP、IRAA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MAADP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IRADP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IRAA显著低于双联抗血小板组及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高,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疗效,但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栓弹力图(TEG)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ACS患者为研究组,其中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31例(UA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例(STEMI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8例(NSTEMI组);同时选择100例门诊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TEG检测。ACS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抗血小板治疗,PCI术后次日、抗血小板治疗后1个月进行TEG检测。比较各组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成形时间(K)、最大振幅(MA)、MA后30 min振幅减少百分率(LY30)、血凝块形成速率(Angle)、凝血指数(CI)],以MA、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结果:ACS患者R[(4.65±1.05) min对(5.62±1.13) min]、K[(1.68±0.61) min对(2.46±0.93) min]、LY30(1.02±0.23对1.62±0.31)低于对照组;Angle(66.41°±12.35°对54.69°±8.85°)、MA[(62.65±10.17) mm对(55.38±9.27) mm]、CI(1.48±0.59对-0.85±0.3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TEMI组MA[(66.38±10.27) mm]高于NSTEMI组[(62.27±9.38) mm]和UA组[(59.25±12.0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MA从(62.51±10.62) mm下降至(51.52±8.73) mm,AA从(43.62±12.51)%升高至(77.85±1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指标能有效反映ACS患者病情,评价临床抗凝治疗效果,可用于临床监测,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结果的检测,研究正常妊娠妇女在不同孕期的凝血状态。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妊娠妇女(早孕63例、中孕58例、晚孕79例)和100例健康非妊娠女性(对照组),分别进行TEG、常规凝血指标(APTT、PT、TT、FIB、FDP、D-D)和血小板(PLT)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TEG指标中,与非妊娠组相比,妊娠组的R、K值明显降低,α角、MA值及CI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凝血指标中,与非妊娠组相比,妊娠组的PT、TT值明显降低,APTT、FIB、FDP及DD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值:中、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降低(P0.05);K值: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降低(P0.05);α角: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增高(P0.05);MA值:妊娠组各时期无显著变化;CI值:中、晚孕组较早孕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与非妊娠妇女在TEG和常规凝血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EG指标中的R值、K值、α角以及CI值在不同的妊娠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PCI治疗的抗血小板聚集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ACS并成功完成PCI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n=45)和替格瑞洛组(n=45),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氯吡格雷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600 mg,后给予氯吡格雷标准剂量(75 mg,1次/日,口服)治疗;替格瑞洛治疗组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 mg,后给予替格瑞洛标准剂量(90 mg,2次/日,口服)治疗。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危险因素以及PCI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未予负荷剂量治疗前、给予负荷剂量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抗血小板聚集能力,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替格瑞洛组负荷量180 mg比氯吡格雷组负荷量600 mg起效更快;随访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42);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的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起效更迅速,能够更好地降低人群中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微小RNA-223(miR-223)、血小板抑制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60例PCI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双倍组(n=80,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和替格瑞洛组(n=80,替格瑞洛90 mg/次,每日2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miR-223、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活化血小板糖基化复合物(PAC-1)的变化。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及呼吸困难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 d、30 d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组(P均0.05)。治疗30 d后,替格瑞洛组血小板miR-223、CD62P、PAC-1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组(P均0.05)。随访6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双倍组(3.75%对13.75%,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双倍组(11.25%对16.25%,P0.05)。结论:对于PCI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替格瑞洛较双倍剂量氯吡格雷能够更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MACE,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替格瑞洛易引起呼吸困难,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检查指导下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PCI术后ISR的患者275例。完善血栓弹力图(TEG)检查,根据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和ADP途径曲线最大振幅(MA)是否达标,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84)、氯吡格雷组(n=57)和替格瑞洛组(n=34),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出院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分析3组患者长期预后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ISR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时间15~52[26(18,34)]个月。对照组患者ADP抑制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85.63±13.57)%和(37.60±8.19)%,(22.74±9.76)%;P<0.05];替格瑞洛组MA-ADP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氯吡格雷组[(52.16±4.82)和(17.01±9.08),(38.69±4.68)mm;P<0.05]。替格瑞洛组换药后ADP抑制率显著升高[(22.74±9.76)%和(81.04±15.01)%],MA-ADP显著降低[(52.16±4.82)和(17.06±9.2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替格瑞洛组(均P<0.05)。ADP抑制率是ISR患者治疗术后再次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再次PCI、心源性死亡及MACE的保护性因素。随着ADP抑制率的升高,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OR=0.56,95%CI 0.42~0.76;P<0.001)。结论 ADP抑制率是ISR患者治疗术后MACE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在TEG指导下采用有效的DAPT方案可以显著降低ISR患者MACE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