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王长谦  臧敏华  应小盈 《新医学》2006,37(5):333-335
进修医生教授,请问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主要病因是什么? 教授常见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有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有报道,在健康人群常规心电图中室性期前收缩检出率为0.78%~6.1%,用24 h心电图监测(Holter检查)时,室性期前收缩的检出率为30%~50%,且有随年龄增高检出率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886-4887
选取我院符合标准的心脏病患者78例,均实施心电图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本次研究中,动态心电图检查监测患者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速、阵发性心房纤颤、室上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窦性静止与窦房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心房纤颤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上两种心电图检查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心脏病诊断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提高了临床诊断率,效果显著,是临床诊断心脏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浅析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316例,对其分别开展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就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常规心动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室性、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成对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室性、房性频发期前收缩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动态心电图,能有效进行早期诊断,特别是无症状患者,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心律失常患者12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种检查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观察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结果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及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变异性和非室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变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小儿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测定心率变异性有助于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种方法的阳性诊断率,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具体检查结果。结果: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2.1%和60.9%,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对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阳性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两种方法对室性期前收缩早发及房性期前收缩早发的阳性诊断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动态心电图表现特征及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SMI高度疑似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超声检查和血液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动态心电图诊断SMI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并分析SMI的动态心电图特征。结果经超声检查和血液检查证实,120例患者中有104例为SMI,动态心电图诊断SMI的准确性度为81.67%,灵敏度为82.69%,特异度为75.00%;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率失常为SMI动态心电图监测下的典型特征,其中频发期前收缩是室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形式,分别占54.81%、57.69%。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捕捉到心律和期前收缩变化,可及早发现SMI,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66例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应用常规心电图(ECG)、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同时应用DCG分析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结果损伤型ST段抬高(0.2~1.2 mV)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T波高耸对应导联T波倒置或低平,室性期前收缩,加速性室性逸搏,房室传导阻滞,巨型R波,U波倒置检出率DCG为25.8%、72.7%、54.5%、36.4%、40.9%、22.7%、10.6%;ECG检出率为3.0%、7.6%、4.5%、1.5%、3.0%、1.5%、1.5%;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心电图异常发作高峰时间在00∶00~08∶00。结论 DCG能够表现变异型心绞痛的全过程,对提高VAP的诊断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宏 《临床荟萃》2002,17(5):292-293
动态心电图 (DCG)作为一种有价值的非侵入性心脏诊断方法 ,已广泛用于临床评价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率变异性 ,为探讨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 ,我们收集了1995年 6月至 1998年 6月间 ,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的室性期前收缩 6 5 0例患者 DCG资料 ,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三年间我院共行 DCG检测 14 5 0例患者 ,发现室性期前收缩 6 5 0例 ,占 4 4 .83% ,其中男性 4 0 2例 ,女 2 4 8例 ,年龄 6 1~ 90岁 ,平均年龄为 (6 8± 19)岁。按有无心脏病分为两组 :心脏病组 395例 ,其中冠心病 2 95例 ,肺心病 4 8例 ,…  相似文献   

9.
池洪杰  刘凤岐 《临床荟萃》2005,20(15):859-860
目的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TEB)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0例DCM心律失常患者,仅接受TEB治疗(未曾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4周佩带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比较TEB治疗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TEB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以胸3~4棘突间隙为中心穿刺,插入并留置硬膜外导管,0.5%利多卡因3~5ml,每2小时注射1次,持续3~4周,阻滞T1~5交感神经。结果10例DCM患者,TEB治疗(28±9)天后,24小时内室性期前收缩减少(6309.9±8527.8vs474.4±640.6)次,室速发生次数减少(48.1±28.0vs2.9±3.3)次,RonT室性期前收缩亦明显减少(24.7±34.8vs5.1±13.8)次,室上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亦有减少趋势,但不及室性期前收缩减少明显。以ESVEM标准,10例患者中,9例为有效,1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亦明显减少,但未达上述标准。结论TEB治疗可减少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岑雪玮 《临床医学》2020,40(6):76-7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有效性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房性症状检出情况、心律失常室性症状检出情况及两组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结果。结果 研究组房性早搏二、三连律、期前收缩成对、房性传导阻、房性早搏早发等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室性早搏二、三连律、期前收缩成对、室性传导阻、室性早搏早发等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阳性检出率(90. 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72. 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进行检查诊断,其诊断效果比常规心电图更理想,阳性检出率更高更准确,且安全无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心肌缺血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各起源部位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300例心肌缺血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列为观察组,选取同期296例体检健康伴室性期前收缩人群列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24h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左心室和右心室各起源部位期前收缩的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不同心室起源部位期前收缩的发生率与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左心室总期前收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右心室流出道及右心室总期前收缩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高于右心室前壁及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高于左心室流出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有效检测评价心肌缺血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期前收缩不同起源部位,其中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容易合并发生心肌缺血,同时对于心肌缺血早期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心电图检查方法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常规心电图57例分为对照组,动态心电图55例分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情况、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8.18%、58.18%、14.55%、30.91%、41.82%,均高于对照组(50.88%、31.58%、0、10.5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不同类型房性心律失常(房早)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心房颤动、阵发性房扑房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不同类型室性期前收缩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室性逸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有较好的诊断效果,监测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与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部位的差异.方法 选择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186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其中ACS患者91例、健康体检者95 例,计算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CS患者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健康体检者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显著高于ACS患者(P<0.05).结论 判定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要结合期前收缩发生的部位.ACS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则应及时监测电生理活动,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或处理威胁生命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新医学》1970,(3)
从5129例16岁以上成年人心电图检查中表明:264人(5.1%)有室性或室上性期前收缩。多见于男性,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俱增。其中30岁以上者,有室性期前收缩者出现明显冠心病的为:158/1000(26/165),而没有期前收缩,发现冠心病者为50/1000(173/3459)。又6年中45人由于症状出现而于一小时内死亡,其中10例(22%)在死前已长期有室性期前收缩。165例30岁以上伴有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014-01—2015-01收治的110例来院做心电图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先后采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电检查,并对结果加以记录。结果实验组对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速、缺血性ST-T异常等6项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诊断的阳性率(65.5%)明显高于对照组(5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于患者心电异常的检出率高,诊断的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对RVOT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2011年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0例,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结果及术中精确定位,分析室性期前收缩对RVOT结构的影响.结果 射频消融术前RVOT直径为(31.76±3.33)mm,术后6个月为(30.93±2.68)mm(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RVOT直径与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呈正相关(r=0.484,P<0.05).RVOT间隔部来源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为(157.69±18.33) ms,游离壁来源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为(179.23±16.05)ms(P<0.01),QRS时限与来源部位相关(r=0.566,P<0.01).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与RVOT直径无相关性(r=0.097,P>0.05).结论 RVOT来源室性期前收缩经射频消融治疗后,RVOT直径有减小的趋势,其与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呈正相关,与室性期前收缩形态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曾文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5):3567+3572-3567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06例心电图异常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予以2组对象超声心动图检查,统计2组对象左室假腱索发生率。确诊后,予以左室假腱索患者超声心动图追踪观察,分析假腱索性质参数与心电图异常类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左室假腱索检出率为21.84%,对照组为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期前收缩组室假腱索患者左室假腱索2条以上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左室假腱索者(P0.05);T波倒置组组左室假腱索患者横型左室假腱索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左室假腱索者(P0.05)。左室假腱索的发生与心电图异常有关,且通过超声心动图追踪观察,可得出左室假腱索数目增多可能是引起室性期前收缩的关键因素,而横型假腱索可能是引起室T波倒置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4 2例室性期前收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其中 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以室性期前收缩在放电后 10秒内消失 ,并维持窦性心律 30~ 6 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为 90 .5 % (38/ 4 2 ) ,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94 .4 % (34/ 36 ) ,游离壁 6 6 .7% (4/ 6 )。 2 0例患者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分别为 (2 0 80 0± 10 4 0 )次 / 2 4h和 (110± 12 0 )次 / 2 4h(P <0 .0 0 1)。 1例患者消融术中出现室颤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4~ 1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 89.5 % (34/ 38) ,复发率为 5 .3% (2 / 38) ,均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性期前收缩。随访期间亦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地治疗症状重、药  相似文献   

19.
魏群  徐轶  宁芳  胡坚  尹绢 《中国临床医生》2003,31(11):62-62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早搏 )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 0例室性期前收缩病人 ,男性 33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4 6± 11(2 2~ 70 )岁 ,给予稳心颗粒 1袋 (9g) ,温开水冲服 ,1日 3次 ,以 4周为 1个疗程。分析治疗前后的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常规心电图。结果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 ,有效率为 6 9% ,并缩短QT离散度 ,不良反应少。结论 稳心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观察@魏群!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干部病房 @徐轶!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干部病房 @宁芳!330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RVOT-VP)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本文对687例RVOT-VP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87例患者中,女性395例(57.4%),男性292例(42.5%),女性/男性比为1.35,平均年龄(59.8±12.9)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94例(13.7%)曾出现过黑朦症状,22例(3.2%)曾经出现晕厥。动态心电图记录室性早搏204~28472次。检出右室流出道室速39例(5.7%)其中非持续性室速31例(79.5%),发作性持续性室速8例。室速发作时未见一例晕厥发生。结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较常见,动态心电图能揭示室早特征、分布、室速发作情况与症状关系,射频消融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