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143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微小残留病(MRD)监测对儿童ALL的无事件生存率(EFS)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我院接受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143例ALL患儿,采集骨髓样品使用流式细胞学检测化疗第15d,第33d及第12周MRD表达水平并调整分度,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EFS,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以P <0. 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根据MRD调整分度后标危组42例(29. 4%)、中危组74例(51.7%)、高危组27例(18.9%),5年EFS率分别为77.3%、67.3%、56.3%,采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比较,第15d MRD≥10~(-3)、第33d MRD≥10~(-4)、第12周MRD≥10~(-3),最终分度和BCR-ABL(+)组间EFS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测第33d MRD≥10~(-4)、最终危险分度、BCR-ABL(+)为影响EFS的危险因素(P<0.05)。随访至2018年1月1日,共有29例复发(20. 3%),标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复发率分别是6. 9%、44. 8%、48. 3%(P <0. 05)。结论监测第33d MRD是ALL治疗方案重要的分层参数,对进行危险度分级,判断复发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单中心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CCLG-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单中心疗效,为改进该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ALL患儿,接受了CCLG-ALL 2008方案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结果及治疗相关毒副作用。结果 100例中低危ALL 49例,中危23例,高危28例。诱导缓解率97%。化疗期间发生严重感染24例(24%),并发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6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TRM)8例。本组病人的2年和5年累积复发率均为(12%±0.04),2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0S)均为(83%±0.04),2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均为(79%±0.04)。低危组与高危组间0S差异有显著性(χ~2=12.026,P=0.001);低危组与高危组间EFS差异有显著性(χ~2=14.291,P=0.000),中危组与高危组间EFS差异亦有显著性(χ~2=5.356,P=0.021)。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是诱导期严重感染所致TRM、疾病复发以及病人治疗途中失访。结论 CCLG-ALL 2008方案治疗儿童ALL完全缓解率高、复发率低,降低诱导期严重感染所致TRM,减少高危疾病复发,并改进高危病人综合管理以使病人能接受完整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合并症情况.方法 根据诱导缓解方案的不同将15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分为两组,A组采用CODLP方案,B组采用VDLP方案.比较两种不同诱导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第33天完全缓解率、感染率、足否延迟化疗及骨髓抑制时间.结果 两组方案在第33天骨髓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治疗期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髓抑制时间为(15.52±0.83)d长于B组(9.64±0.70)d,(P<0.05),A组延迟化疗率为30.3%,高于B组(11.7%),(P<0.05).结论 与CODLP相比,VDLP诱导治疗方案缩短了骨髓造血恢复时间,也即缩短了达诱导缓解的时间,降低了化疗合并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CCLG-ALL2008 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8 年4 月至2013 年6 月间初诊为儿童ALL,并接受CCLG-ALL2008 方案治疗的591 例患儿,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观察其中80 例复发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CCLG-ALL2008 方案治疗后标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复发率分别为7.0%、10.7%、28.7%(P<0.05)。TEL/AML1 阳性ALL 患儿复发率为8.0%,其复发患儿5 年预期总生存率(OS)为37.04%;MLL 阳性与BCR/ABL 阳性ALL 患儿复发率分别为35.0% 和24.2%,5 年OS 为0。复发者以超早期为主,占53%,超早期复发者5 年OS 为0;早期和晚期复发分别占34% 和14%,其5 年OS 分别为11.44% 和60.00%。复发部位以单纯骨髓复发为主(83%),单纯骨髓复发患儿5 年OS 为9.23%;骨髓伴有骨髓外复发患儿占11%,其5 年OS 为25.00%;单纯骨髓外复发患儿占6%,其5 年OS 为100%。T 细胞型ALL 患儿复发率为9.5%,其复发患儿5 年OS 为0;B 细胞型ALL 患儿复发率为14.3%,其复发患儿5 年OS 为15.52%。结论 CCLG-ALL2008 方案治疗后高危组患儿复发率较高;MLL、BCR/ABL 等基因阳性是高危复发因素。免疫分型与复发率无明显相关性。早期复发、单纯骨髓复发、T 细胞型ALL 复发及伴有BCR/ABL、MLL 等基因异常者复发后生存率极低。  相似文献   

5.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费用及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的成本及成本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及降低成本的方法,对34例急淋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的两种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用成本效果分析的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化疗方案的成本费用、费用构成比、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与住院总费用相关最密切的前三位费用为药费、输血费、检查费,VDLP1持续完全缓解率为66.67%,VDLP2持续完全缓解率为81.25%,VDLP2成本低但效果好。因此,药物经济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优选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情况,为诱导缓解期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初发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对诱导缓解期的感染情况、致病菌菌株及耐药菌谱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感染和/或微生物感染发生率为76.2%,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46.2%)。严重感染占52.3%,包括60例肺部感染和/或21例败血症。130例患儿中共检出病原菌50株,其中细菌29株、真菌21株,28.5%的患儿至少有1种微生物感染。细菌29株中G-菌19株(65.5%)、G+菌10株(34.5%)。最常见的G-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最常见的G+菌为绿色链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真菌占16.2%,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与非严重感染患儿相比,严重感染患儿粒细胞缺乏出现更早、持续时间更长,发热事件的比例和CRP更高,住院天数也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感染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常见的感染;G-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并适时联合万古霉素或抗真菌药能有效控制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GD-ALL-2008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复发情况,明确诱导缓解后复发的因素,为临床更准确地评估早期治疗反应和预测复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5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GD-ALL-2008方案化疗的AL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电话随访评估患儿复发情况。通过X~2检验或t检验分析比较计数资料或计量资料的组间情况,用Kaplan-Meier法对复发率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4名患儿,复发率为19.5%(71/364),中位复发时间14.2(2.7~52.2)个月;5年生存率(OS)为(75.0±3.0)%,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71.0±3.0)%。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患儿年龄(RR=1.099,95%CI:1.022~1.182)、初诊白细胞数(RR=1.003,95%CI:1.001~1.005)及BCR/ABL基因阳性(RR=0.013,95%CI:1.313~9.753)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岁、初诊白细胞数≥100×10~9/L及BCR/ABL基因阳性是ALL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利于识别ALL复发的高危患儿,利于临床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CLG-ALL2008方案治疗具有不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长期疗效。方法 选取按照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940例初诊ALL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分子生物学特征ALL的长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0例ALL患儿中,男570例,女370例,中位年龄5(1~15)岁,中位随访时间65(3~123)个月。完全缓解(CR)率为96.7%,预期10年总体生存(OS)率为(76.5±1.5)%,无事件生存(EFS)率为(62.6±3.0)%。患儿经治疗达CR后,总复发率为21.9%,其中ETV6-RUNX1阳性患儿复发率最低,且易于晚期复发;MLL重排阳性患儿复发率最高,且易于早期复发。ETV6-RUNX1阳性患儿的预期10年OS率明显高于伴有TCF3-PBX1阳性、BCR-ABL阳性、MLL重排及无分子生物学特征患儿(P < 0.05)。ETV6-RUNX1阳性患儿的预期10年EFS率明显高于伴有BCR-ABL阳性和MLL重排患儿(P < 0.05)。结论 分子生物学特征是影响ALL患儿长期预后的指标,MLL重排、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是预后的不良指标,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长期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10.
左旋天冬酰胺酶治疗儿童ALL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旋天冬酰胺酶(L-ASP)是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重要药物之一。近年国外一些科学家为了设计出一套合理的L-ASP给药方案以获得最佳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了一系列L-ASP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临床对照试验及不良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1.
During the period July 1986 through December 1991, 67 children were treated for non-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t The Juliane Marie Centre, GGK,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Rigshospitalet, Copenhagen. Twenty-five children were susceptible to varicella zoster (VZ) virus at diagnosis. For these patients the cumulated risk of VZ exposure was 90% after 32 months. Five patients developed varicella (two of whom had pneumonitis)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leukemic treatment. Two of these had received prophylactic treatment with acyclovir. The 2 year cumulated risk of having chickenpox or herpes zoster in children with previous VZ infection was 24% and 34%, respectively. VZ vaccination ought to be considered for this group of children in order to diminish transmission and morbidit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染色体变化的意义.方法 ALL患儿67例均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标本1~2 mL,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查,经短期培养法,收获有丝分裂期细胞,常规制片,应用G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显带,分析20~30个中期细胞,根据人类染色体国际命名法描述核型.结果 1.初诊.ALL患儿67例中,克隆性核型异常37例,其中结构异常核型18例,数目异常核型16例,同时有数目和结构异常核型3例.2.t(9;22)易位的发生率为4%,且有1例t(9;22)易位中伴附加异常患儿死亡,说明t(9;22)易位核型也是小儿ALL预后不良的标志.3.t(12;21)易位是儿童ALL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其预后良好,本组3例全部缓解.4.超二倍体和多倍体核型是预后良好的标志,而具有其他数目和结构异常核型的白血病,则预后不良.5.染色体核型正常组3例未能缓解,可能与染色体核型中微小片段改变而肉眼无法分析、临床治疗方案和病例的选择有关.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小儿ALL的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高二倍体核型和t(12;21)易位的ALL预后良好;而其他数目异常,t(9;22)易位和结构异常核型的ALL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效果。方法ALL患儿153例按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两组,甲组诱导采用VP、CVP、DVP或CDVP方案,预防髓外白血病主要是三联(MTX、Ara-C、DEX)鞘注。乙组诱导采用VDLP或CDVLP方案,预防髓外白血病采用HD-MTX和三联鞘注。结果坚持治疗的乙组人数较甲组明显增多(P<0.01),骨髓复发率甲组显著高于乙组(P<0.01),髓外白血病发生率甲组高于乙组(P<0.05),长期缓解率乙组明显高于甲组(P<0.01)。结论多药联合诱导治疗,尤其加入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使骨髓复发率明显下降,长期存活率提高;HD-MTX能有效预防髓外白血病。  相似文献   

14.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特点为造血细胞的某一系列在骨髓中恶性增生 ,并进入血流浸润各组织器官 ,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小儿白血病是小儿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最常见的类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占所有小儿急性白血病的 8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白血病发病  相似文献   

15.
髓外白血病预防是儿童ALL治疗的关键之一.三联鞘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和颅脑放疗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常用预防治疗方法,其中颅脑放疗仅用于初诊时已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WBC≥100×109 L-1的T-ALL.当出现睾丸白血病时,应及时使用双侧睾丸放疗或患侧手术切除,并辅以全身强化治疗和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以避免睾丸白血病再次复发.  相似文献   

16.
The audiological and ophthalmological function in 59 children in continuous complete remission for at least 2 years since the completion of therapy f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as evaluated. Three of 42 tested had abnormal hearing assessments, but none was attributed to the leukemia or its treatment. Four of 54 patients had visual abnormalities: 3 had mild refractive errors and 1 patient had mild subcapsular cataracts consistent with steroid-induced cataracts. We conclude that as the frequency of visual and hearing impairment in these patients is low, it is not necessary to perform audiological or ophthalmological assessment during routine follow-up unless clinically indicated.  相似文献   

17.
儿童急性白血病预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基本治疗策略为按照预后的差别选择不同强度的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主要的预后因素为初诊年龄、白细胞计数、白血病细胞的MIC类型、早期治疗反应,其中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类型及早期治疗后微小残留病水平已成为更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The importance of a uniform coding system for cancer research, tumor registry, and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is recognized. However, tumors arising in children differ from those in adults, resulting in lack of precision when one coding system is used for both. Because the topographic code of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for Oncology for adult tumors does not lend itself well to pediatric tumor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aediatric Oncology (SIOP) developed a four-digit topographic coding system particularly adapted to childhood tumors. The four digits correspond to anatomic site, general and specific localization, and tissue of origin. An SIOP pilot study demonstrated the usefulness of this code.  相似文献   

19.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每年有15000例新发白血病儿童。其中70%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白血病危险因素分组指导多药联合化疗、改进治疗方案,使白血病化疗更合理并向个性化治疗迈进;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重视青少年白血病研究,有助于提高这种特殊类型儿童白血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随着心理和社会医学的积极支持和干预,使白血病患儿逐步获得与正常儿童相似的生存质量,最终达到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初治儿童ALL应用中剂量阿糖胞苷(IDAC)进行早期强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9月初治并接受序贯治疗的81例ALL患儿,根据其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危险分组,分为中危组和高危组.经标准的首次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达完全缓解后,采用IDAC[1 g/(m2·次)],每12 h 1次,持续3 h,共6次,在化疗第1-3天应用,联合环磷酰胺、6-硫鸟嘌呤组成的CAM方案或联合替尼泊苷组成TA方案进行早期强化治疗.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本组患儿的总完全缓解率为97.5%,3 a、5 a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6.1%和72.3%.中危组3 a预期EFS率[(85.9±6.0)%]显著高于高危组[(58.0±9.5)%](P=0.047).2.不良反应主要为各系血细胞减低、感染等,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1.采用早期IDAC强化治疗可显著提高中、高危ALL患儿的疗效,明显提高ALL患儿的长期无病生存率.2.IDAC强化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中、高危ALL的巩固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