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变化趋势,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中的检测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具有西部农村有代表性的AMI住院患者样本,通过收集住院期间病历资料及对其所在医院进行问卷调查,获取AMI患者住院期间病历资料及医院一些基本特征,描述各医院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丁酶(CK-MB)检测的开展情况,AMI患者中心肌标志物检测率及变化趋势,以及在具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计算心肌标志物检测的使用率。结果共有来自西部农村地区32家医院的1023份AMI住院病历被纳入研究。2001年、2006年、2011年开展心肌标志物检测(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19.05%、62.96%和90.32%(趋势P值0.001),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4.76%、37.04%和67.74%(趋势P值0.001)。十年间AMI住院患者中肌钙蛋白或CK-MB的检测率显著增加,分别为56.5%、74.3%和96.8%(趋势P值0.001),其中肌钙蛋白的检测率2001年为6.34%, 2011年升至75.69%(趋势P值0.001)。在具备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各医院检测率差异仍然十分明显,2011年仍有21.1%的医院检测率不足50%。结论 2001~2011的十年间,西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应用已经得到广泛推广,但肌钙蛋白检测的开展及应用情况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应提高肌钙蛋白检测能力,加大推广肌钙蛋白检测推广力度,提高AMI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的应用情况,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检测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具有中部农村代表性的AMI患者样本,通过收集相应病历及对协作医院开展问卷调查,分别获取AMI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及医院特征信息,描述各医院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开展情况,AMI患者中心肌标志物检测率及变化趋势,以及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心肌标志物的应用率。结果来自中部农村地区35家医院的1694份AMI病历被纳入研究。2001年、2006年、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0.0%、72.9%和91.6%(趋势P值0.001),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9%、31.5%和67.0%(趋势P值0.001)。十年间AMI患者中肌钙蛋白或CK-MB的检测率明显增长,分别为15.0%、54.9%和89.8%(趋势P值0.001),其中肌钙蛋白的检测率2001年为0.77%,2011年升至39.8%(趋势P值0.001)。在具备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各医院检测率有明显的差异且十年间无明显变化,2011年仍有40.9%的医院检测率不足50%。结论 2001年至2011的十年间,中部农村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肌钙蛋白检测的开展及应用情况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应提高肌钙蛋白检测能力,着力推广肌钙蛋白检测,提高AMI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001-2011年我国中西部城市地区医院心肌标志物检测的普及情况,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10年来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我国中西部18省的城市地区医院在2001、2006、2011年因AMI住院患者的代表性样本,并对病历资料进行集中式信息提取,描述医院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开展情况,及其在AMI患者中的检测率,并比较不同年份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来自中西部城市地区31家医院共计5 667份AMI病历纳入研究,其中三级医院28家,二级医院3家。2001年、2006年、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88.7%、97.6%、100%,其中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39.6%、86.2%、97.9%,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能够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中,AMI患者肌钙蛋白的检测率分布差异显著,2011年,有1/4的医院AMI患者肌钙蛋白检测率超过95%,而另外仍有1/4的医院不足50%。结论:2001-2011的10年间,中西部城市地区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在有检测能力的医院尚未广泛应用于AMI的诊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方案,特别是提高肌钙蛋白检测的应用率,改善AMI患者识别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定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内3种心肌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的含量,探讨其对检测AMI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医院2008年3月—2011年2月急诊心内科收治并确诊的3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30例疑似AMI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并对比其自入院后24h内不同时刻血清CTn-Ⅰ、CK-MB、Mb的含量变化趋势。结果早期急性AMI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段内3种心肌标志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含量变化。30例AMI早期患者的CTn-Ⅰ、CK-MB、MB含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标志物CTn-Ⅰ、CK-MB、Mb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AMI,从而能够准确地分析病情,及早对患者做出治疗,有效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2001至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早期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获取2001、2006、2011年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患者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分析3个研究年份患者水平住院早期阿司匹林加权使用率及变化趋势,以代表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住院患者的整体情况。分析医院水平阿司匹林使用率时排除入选人数<5的医院,以期反应医院的整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阿司匹林使用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32家西部农村地区医院的1006例AMI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女性占26.9%。2001至2011年,阿司匹林早期加权使用率有明显改善(2001年69.9%、2006年84.9%和2011年88.8%,趋势P值<0.0001),而且从医院水平看,早期阿司匹林服药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即使在2011年,仍有2家医院(约占10%)早期阿司匹林使用率低于80%(分别为55.6%和69.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合并胸部不适(OR 4.6,95%CI 2.7~7.8)和有PCI能力医院(OR 3.2,95%CI 1.5~6.7)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阿司匹林,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较少使用阿司匹林(OR 0.5,95%CI 0.3~0.8)。 结论 从2001年至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住院患者中早期阿司匹林使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一些医院和某些特征人群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东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选2001、2006和2011三个特定年份,抽取AMI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评价东部农村AMI患者β受体阻滞剂在入院24 h内的使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抽样获取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1227份,其中584例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高休克风险,其余643例绝对适宜。2001、2006和2011年β受体阻滞剂早期使用绝对适宜人群的使用率分别为43.5%、62.3%和57.6%(趋势P=0.0944),而高休克风险的人群所占比例为35.3%、50.2%和51.9%(趋势P=0.0206)。年龄偏高、有慢性肺病史的患者较少接受早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反之,就诊于教学医院的患者更易接受此治疗。结论 2001年至2011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AMI患者,适宜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理想人群中,使用率明显不足,而具有高休克风险的患者仍在普遍使用。提示可作为AMI诊疗质量改善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西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西部农村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比较西部农村AMI患者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抽取35家医院(其中32家最终参加),从抽样获取的AMI病历中排除不适宜评价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人群,最终获得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486例,其中247例适宜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239例存在高休克风险。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于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在适宜人群中分别为19.06%、54.30%和56.20%(趋势P=0.0020),在休克高风险人群中分别为31.53%、59.49%和69.62%(趋势P=0.0001)。适宜人群中,高血压病史[比值比(OR)=1.87,95%可信区间(CI):1.06~3.29],吸烟(OR=1.97,95%CI:1.11~3.48),或在2006年(OR=2.93,95%CI:1.22~7.03)、2011年(OR=4.67,95%CI:2.06~10.59)入院与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高相关。结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AMI患者中,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自2001年至2011年呈上升趋势,但仍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异,提高其使用规范性有助于改善AMI诊疗质量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2001年至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在适宜人群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确定东部城市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采用加权计算方法,评价中国东部城市AMI患者早期β受体阻滞剂使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抽取35家医院,最终32家参加,从抽样获取的AMI病历中排除不适宜评价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最终获得1399例β受体阻滞剂早期使用绝对适宜人群。在入组患者中,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早期β受体阻滞剂加权使用率分别为64.7%、69.7%和60.9%(P=0.0447)。入院时有胸部不适症状[比值比(OR)=2.22,95%可信区间(CI):1.19~4.13],收缩压偏高(OR=1.40,95%CI:1.11~1.77)或心率偏快(OR=2.01,95%CI:1.58~2.55)的患者更倾向于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反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比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更少接受此早期治疗(OR=0.55,95%CI:0.37~0.81)。结论:中国东部城市地区,AMI早期适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中,2001年至2011年整体使用率不足,且无改善趋势,这可能与医生对于循证医学证据及指南推荐的理解不到位、过度担心药物副作用有关。若能充分利用β受体阻滞剂这类相对便宜且疗效明确的治疗措施,将有利于资源最大化利用,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我国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出院患者予以生活方式改善建议的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研究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数据,根据患者出院接受的生活方式改善建议条目数,将其分为0条建议组、1~2条建议组和3~5条建议组,描述各组比例及十年趋势,以及五个区域(东部城市、中西部城市、东部农村、中部农村、西部农村)未予以任何建议的情况;此外,报告具体各项(饮食、运动、血脂评估、戒烟、控制体重共五条建议)的建议率及十年趋势。结果:研究共纳入全国162家医院的16 100份AMI病历。2001年、2006年、2011年,AMI出院未接受任何建议的比例分别为76.6%,65.7%和54.4%(P_(trend)0.001);接受到1~2条建议者从2001年的23.2%逐渐升至2011年的42.9%(P_(trend)0.001);2011年接受到3~5条建议的比例为2.7%。2011年,五个区域未接受到任何建议的比例从47.1%到69.5%不等;十年间,中部农村、西部农村未接受到任何建议的比例无明显变化(P_(trend)分别为0.11和0.10),余三个区域则呈下降趋势(P_(trend)均0.001)。单独各条生活方式改善的建议率随年份上升:饮食的建议率在2001年为16.6%,2006年为27.8%,2011年为38.3%(P_(trend)0.001);三年的运动建议率分别为9.2%、10.9%、14.3%(P_(trend)0.001);血脂评估建议率和戒烟建议率分别从2001年的0.9%和2.2%,升至2011年11.9%和8.8%(P_(trend)均0.001);而控制体重的建议率在十年间无明显变化,2011年在体重指数≥24 kg/m2的人群中为1.3%(P_(trend)=0.32)。结论:2001~2011年十年间,我国医生对AMI出院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改善建议率有所上升,但总体仍严重不足,亟待改善。应强调对AMI出院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改善建议的重要性,通过提高相应建议率切实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01至2011年间中国中西部城市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使用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获得中国中西部城市地区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2006和2011 3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分别进行加权处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 结果 共计31家医院3354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06和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的使用率随着年份递增而大幅增加,分别为19.7%、79%、91.1%(趋势P值<0.00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患者院内接受他汀治疗率均随年份递增显著增加。主要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类型所占比例变化明显,2001年洛伐他汀使用比例最大,2011年阿托伐他汀成为最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吸烟患者较不吸烟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OR 1.6,5%CI 1.07~1.73, P=0.011)。 结论既往10年间,中国中西部城市AMI住院患者的他汀使用情况明显改善,指南对于他汀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仍存在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文亚莉 《山东医药》2011,51(49):111-112
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是心肌损伤的确诊标志物。2010年2月~2011年2月,我们对10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血清cTnI和心肌酶谱检测,评价其在诊断AMI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3种心肌标志物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定12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3种血清心肌标志物的浓度,比较其对AMI诊断的性能价值。结果 120例心肌梗死患者在胸痛发作6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率分别是81.4%、60.5%和97.7%,以MYO浓度升高最快,出现最早;发病6h~24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率分别是99.0%、79.4%和79.0%,以cTnT浓度最稳定;在发病8h内检测cTnT、CK-MB和MYO的敏感性分别为91.0%、70.0%和99.0%,特异性分别为100%、91.0%和79.0%;漏诊率分别是9.0%、30.0%和1.0%;误诊率分别是0、9.0%和21.0%。结论 cTnT在AMI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是早期诊断AMI的"金指标",MYO可作为AMI的过筛,三者结合可提高早期AMI的诊断率,并有助于病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表达及水平变化情况,探讨cTnI、CK-MB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对老年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纳入同期接受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者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比较两组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及CK-MB表达及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以0. 997 pg/L为截点值,cTnI诊断老年AMI的敏感性为85. 00%,特异性为88. 33%;以42. 573 U/L为截点值,CK-MB诊断老年AMI的敏感性为75. 00%,特异性为76. 67%; cTnI联合超声心动图诊断老年AMI的敏感性为96. 67%,特异性为75. 00%,与单项cTnI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血清cTnI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测可显著提高对老年AMI心肌梗死的诊断率,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2001~2011年辽宁省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他汀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辽宁省7家协作医院2001、2006和2011 3个特定年份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结果 7家医院共计1 284例适宜他汀治疗的AMI患者病历纳入研究。AMI患者院内他汀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43.18%增加到2006年的93.44%和2011年的96.22%(P<0.000 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患者他汀使用率均逐年增加(均P<0.05)。未检测LDL-C患者他汀使用率显著低于LDL-C检测的患者(P<0.000 1)。院内强化他汀的使用率由2001年的1.75%增加到2006年的25.96%和2011年的57.99%(P<0.000 1)。多因素模型中,高脂血症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1.53,95%CI 1.09~2.13,P=0.013)。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较非PCI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2.70,95%CI 1.99~3.66,P<0.001)。心源性休克患者他汀治疗率明显降低(OR=0.43,95%CI 0.20~0.93,P=0.033)。结论 2001~2011年辽宁省AMI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率明显增加,但2011年仍然有超过40%患者未接受强化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浆中microRNA-499(miR-499)与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性地招募2011-10-2014-03因胸痛而就诊于无锡市第二人医院急诊科及心血管科的患者进入本研究。在患者入院即刻即采集其血浆,以RT-PCR法检测miR-499表达。另从同期来医院体检的患者中募集105名个体作为对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分析miR-499在胸痛人群中诊断AMI的准确性,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浆miR-499与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外周血miR-499较健康个体和非心肌梗死性胸痛患者明显增高。AMI患者血清miR-499在胸痛发作后持续增高,胸痛发生10h后仍然无下降趋势。血清miR-499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为0.68。miR-499与肌钙蛋白呈正相关,与CK-MB不相关。结论:血清miR-499是诊断AMI的有益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2001~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急性心肌梗死(AMI,包括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他汀药物应用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影响其使用的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东部城市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3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计算院内他汀药物使用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2家医院的5 940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药物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46.0%增加到2006年的82.2%和2011年的93.7%(趋势P0.001)。多因素模型分析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3.37 mmol/L的患者比LDL-C1.81 mmol/L的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比值比(OR)=1.59;95%可信区间(CI):1.10~2.30,P=0.013],入院有胸痛(OR=1.82;95%CI:1.14~2.91,P=0.012)、合并高血压(OR=1.44;95%CI:1.02~2.03,P=0.038)、院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2.99;95%CI:1.71~5.23,P0.001)的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他汀药物治疗。他汀药物使用率随LDL-C水平的降低而降低,21.3%的患者住院期间未测量血脂水平,未测量LDL-C的患者院内接受他汀药物治疗的比例最低。结论: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东部城市AMI住院患者的他汀药物使用率大幅增长,指南对于他汀药物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是,他汀药物应用仍然存在改善空间,尤其是在院内未测量LDL-C和LDL-C水平较低的患者中,仍需强调所有AMI患者,无论LDL-C如何均应采用他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对决定溶栓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心电图呈非特异性改变的AMI患者,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等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太理想[1-3].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发病6 h内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蛋白(IL-1Ra)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80例AMI患者纳入AMI组,发病6 h内入院;40例心内科确诊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纳入CHF组;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3组血清hs-cTnT、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析hs-cTnT诊断AMI的价值。结果 AMI组的血清hs-cTnT、Myo、cTnT、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CHF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I组患者的血清hs-cTnT与Myo、cTnT、CK-MB均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9、0.714、0.520(P均0.05)。发病6 h内检测AMI患者的血清hscTnT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hs-cTnT取0.050 ng/mL时为最佳临界值,此时灵敏度为98.96%、特异度为97.33%、漏诊率为1.04%、误诊率为2.67%、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9。结论hs-cTnT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临床上联合检测四种心肌标志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内科接受治疗的胸前区部位疼痛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其中56例最终确诊为AMI,记为观察组,另外54例患者排除AMI,记为对照组;对上述选取对象采取免疫抑制法测定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采取化学发光法检测MYO(肌红蛋白)、cTnI(肌钙蛋白),对两组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56例AMI患者CK、CK-MB、MYO及cTnI含量水平较为对照组54例患者明显升高,两组间上述四项指标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对四种心肌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有利于该病症的早期确诊,这对确诊后采取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学者Goodman等报道,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登记处(GRACE)进行的大型、多国家、前瞻性研究中,除了标准的心肌酶(CK)升高,将心肌肌钙蛋白起始和/或峰值阳性加入心肌梗死(MI)的诊断标准,导致急性MI的诊断率显著提高,并且肌钙蛋白对于判断患者死亡危险性的增加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在这项基于14个国家、106所医院、2626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入院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肌钙蛋白阳性加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定义导致又有四分之一的患者(10·4%~29·0%)被诊断为AMI。此外,CK/CK-MB无升高,而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住院死亡率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