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中医学是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医学学科,而奠基于先秦两汉、成熟于金元时期的中医哲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儒、释、道等多种文化形态相渗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奠定了基础。在研究刘完素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中医哲学体系,即中医哲学主要由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构成。提出中医哲学大体可以分为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术"两个层面,"医乃仁术"是中医哲学人文精神的高度体现。认为中医学的根本即中医哲学受到严重影响致使目前医学人文精神出现衰弱,导致医患关系呈现日趋紧张的态势。重视中医哲学和现实人文意义的研究,对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中医思维、造就哲医大家、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而现代医学哲学的发展逐渐落后于其在技术上的进步.中医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与时俱进,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和现代医学发展的"双赢"出路.现代医学可以在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指导下,发展一种新的医疗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道教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受到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但在近代,由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滥殇,对道教哲学和中医药理论以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相当薄弱,道教被斥之为形而上学,中医甚至被视为"科学上无根据",中药甚至被认为"治病效能渺茫".  相似文献   

4.
阮见  黄洁  常小荣 《国医论坛》2019,34(2):15-18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深刻影响着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进行了进一步诠释和发挥,形成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在针灸理论体系构建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并主要探讨《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观在经络腧穴理论体系、针灸治则和治法中的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中医的古代哲学内涵,认为中医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古代"象思维"奠定了其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则促进了整体观和平衡观的形成;"以人为本"强调医者的医德修养,以"治人"为核心理念,秉承"顺应自然"和"治未病"的养生预防观;这些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医朴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贯穿在医者诊病处方,医患交流的整个医疗实践中。肯定中医独特的哲学内涵,是在中西医学激烈碰撞下中医寻求发展与创新所必须坚守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赵奕 《新中医》2017,49(10):162-164
<正>李东垣,名杲,字明之,金代真定人,师从张洁古,金元四大家之一,为脾胃学派的代表人物~([1])。后世多重视其在中医方药上的成就,忽视了他在针灸学术上贡献。明·高武为弘扬东垣针灸学术,从东垣名著中摘录若干内容,"表而出之,引伸触类"命题为"东垣针法"。笔者通过梳理李东垣的学术著作,将其针灸之学术思想归结为一下几点供参考学习。1学宗内难李东垣临床以《内经》、《难经》为宗,从《脾胃论》中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诸多理论的形成都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精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故从哲学及中医学典籍的相关论述着手整理归纳精的含义,旨在探究精理论与两者的联系及其发展。通过理论梳理得出,中医学精理论既是对哲学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与其存在质的转折,突出表现在对人体"精"、"气"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以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中的哲学思想影响与传承为线索,探讨了中医养生康复理念对生理病理的认识方式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渊源及其与当代哲学思想的相通之处,以期为其形成找寻思想脉络根源。中医养生康复理论中最重要的基本观点包括"精气神"理论与"天人相应"的人与自然互参理念,这两种观点的形成,受到先秦时期儒家"中和"、"修德"思想,道家"精气神"学说、"道法自然"思想和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同时,中医养生康复理论对病因所坚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与当代唯物主义思想与辩证法亦有相通之处。中医学养生康复理论观念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及当代哲学思想的受承、吸收、融合与体现,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养生原则、康复理念,从而奠定了中医学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养生康复思想体系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杨峰  朱玲 《中国针灸》2021,(4):462-466
"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出于《丹溪心法》,后世医家对其理解与评价一般局限于针灸理论知识体系的范围。从原文语境、原书语境、医学背景、学术渊源等方面进行考察,提出对此论断的理解与认识需要更新视角、转换立场,认为从更大的范围来看,需要立足于金元时期医家对疾病有余不足的分类以及据此确立的补泻认识;从相对具体的层面来看,也应当注意到窦太师、刘完素有关学术认识(体现在有关医著中)的影响。由此提示,对于古代针灸理论中一些论断或命题的理解与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针灸理论知识体系的范围,有时也需要从大中医的层面去考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针道自然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自然疗法,表面上看是"针术",而深层次去理解却是"针道",体现了中医由外治内、内外相通的整体观思想。明经辨络为针道之基石,掌握了经络,就抓住中医针灸之灵魂;顺势而调为针道之方法,只有顺应病人的自然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才不至犯虚虚实实之戒,避免太过或不及的弊端;而针灸治病,立足于"和",调阴和阳为针道之终级目标。因此,临证时宜用心炼术,潜心悟道,只有明经辨络、顺势而调、调阴和阳等诸多环节完美组合才能构成针道之最佳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医及针灸热的兴起 ,针灸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针灸不仅是正规院校针灸系列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而且也是其他形式中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如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和职业培训等。教育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及专科进修等。检查各形式、各层次教与学的质量 ,考试是十分重要的手段。长期以来 ,举行考试 ,大多由专业教师命题 ,学生作答。命题前后 ,主讲教师一般要对学员进行考前辅导 ,其间或多或少地将考题透露 ;再则人为命题往往会有个人主观偏向 ,致使一些学员平时不努力 ,不求甚解 ,考前找老师套题、押题 ,临时突…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学观主要阐述了生命与天地的关系,即"天人之道",提出了"生命秉天地之气"的观点,即阴阳五行,其哲学思想中主要有唯物观和辩证法。中医气、形、神及阴阳平衡都受到了老子"道"学观的影响,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完善,促进了医学与哲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云:医者,意也。说出了中医的主要特点、难点、要点。中医的主要特点是从宏观角度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由于中医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水平还比较低,当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还主要是在哲学的领域内。中医与哲学思想相结合,而且结合得还比较密切,是很  相似文献   

14.
三才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对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就三才思想在针灸学理论与实践中的体现,从腧穴命名、治疗原则、针具、选穴组方、针刺手法方面阐述并简单评析,旨在说明历史上三才思想应用于针灸的全面性,同时也说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气一元论"是以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的要素之一。在"气一元论"思想体系中,气是哲学、医学乃至整个民族传统文化最基本、最独特、最高的范畴,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质结合点,是中医理论体系整体观、功能观、运动观特点形成的哲学基础,以此产生了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变易思维等思维方式,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建构,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美中医药学会特邀11位专家展开海外针灸发展方向的讨论。刘保延教授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探索,小样本RCT和全样本大数据两法并举;田小明教授阐述针灸在美国医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推动医改,从常见病到疑难病扩大针灸适应证是针灸在美国的出路;吴滨江教授号召学习、发展中医理论,阐述循经感传存在的八大规律,传承经典手法;马寿椿教授提出针灸或者靠拢西医,或者走进中医,没有第三条道路,专病专方,回归经典是出路,一旦针灸在美国全面沦陷,中医将是针灸的最后保障;金观源教授指出系统医学是针灸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继往圣,开来学,用经典针灸的合理内核来发展现代针灸;焦望义博士认为针灸和中医不可分,中医针灸是我们的闪亮名片;郝吉顺教授提出扩大适应证,增加病种,针灸急需创新,争取话语权;陆飚教授提出传承经典,在真假难辨面前,我们应反思我们的"真"水平;何崇博士反思中医针灸的度量模糊性、不精确性、兼容性、逻辑性,评判和发展中医更需大智慧者;潘晓川教授认为中医由道及术,中医有独特的方法论,需要纠正理念偏差、实践偏差、疗效偏差;冷三华博士认为整合与创新是针灸发展的出路,循证医学是推动针灸发展的强大工具。  相似文献   

17.
全美中医药学会特邀11位专家展开海外针灸发展方向的讨论。刘保延教授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探索,小样本RCT和全样本大数据两法并举;田小明教授阐述针灸在美国医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推动医改,从常见病到疑难病扩大针灸适应证是针灸在美国的出路;吴滨江教授号召学习、发展中医理论,阐述循经感传存在的八大规律,传承经典手法;马寿椿教授提出针灸或者靠拢西医,或者走进中医,没有第三条道路,专病专方,回归经典是出路,一旦针灸在美国全面沦陷,中医将是针灸的最后保障;金观源教授指出系统医学是针灸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继往圣,开来学,用经典针灸的合理内核来发展现代针灸;焦望义博士认为针灸和中医不可分,中医针灸是我们的闪亮名片;郝吉顺教授提出扩大适应证,增加病种,针灸急需创新,争取话语权;陆飚教授提出传承经典,在真假难辨面前,我们应反思我们的"真"水平;何崇博士反思中医针灸的度量模糊性、不精确性、兼容性、逻辑性,评判和发展中医更需大智慧者;潘晓川教授认为中医由道及术,中医有独特的方法论,需要纠正理念偏差、实践偏差、疗效偏差;冷三华博士认为整合与创新是针灸发展的出路,循证医学是推动针灸发展的强大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中医针灸发展与国际化的需要,提高针灸核心竞争力,彰显中医药软实力,以《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为指导,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对建立国家级针灸临床实用技术应用与发展基地进行前瞻性的软科学研究。国家级针灸基地建设坚持以加强针灸临床病种研究为主体,强化针灸临床科研规范和高水平中医针灸临床科研人才队伍培养为两翼,走"一体两翼"基地业务建设模式,集医疗、科研、国际培训、国际交流为一身,形成全国一流的针灸临床中心。  相似文献   

19.
运用本体论哲学分析法,探寻当代针灸文化迷失的自我因素,及其文化回归的理论构建与临床发展模式.结果表明,针灸技术特点与文化内涵的剥离以及现代针术与古典针道的脱离是导致当代针灸文化迷失的重要因素;针灸理论与临床"和而不同"、并行并重的发展模式是当前针灸文化回归的有效途径.以针灸自身的文化命脉为根基,增强传统意识、文化观念,让文化在和谐中回归针灸理论与临床.  相似文献   

20.
范新六  李峰 《中医教育》2011,30(2):65-66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大学生的成长,介绍了3种哲学思想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即存在主义思想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构建、苏格拉底精神对其科学方法论的培养、"剥极而复"思想对其中医观的塑造作用.这些过程需要哲学思想的辅助,哲学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哲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能使大学生获得人格自由和完整的存在、并将人格引向卓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