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DNA甲基转移酶1(Dnmt1)、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m RNA的表达,探讨DNA甲基化与儿童ITP发病机制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36例新诊断ITP患儿与26例健康体检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中Dnmt1、Dnmt3a m 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新诊断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Dnmt1的m RNA表达为(3.02±0.49),较对照组(4.58±0.5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5,P0.01);ITP患儿Dnmt3a m RNA的表达为(1.49±0.44),较对照组(2.41±0.32)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P0.01)。结论新诊断ITP患儿可能存在DNA低甲基化,这种DNA低甲基化与儿童ITP发病机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sCD40L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儿童IT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儿童ITP患儿血清sCD40L水平,4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对sCD40L与血小板计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血清sCD40L浓度:ITP患儿血清sCD40L浓度为(2.93±1.22)ng/mL,正常对照组为(2.35±1.19)ng/mL,ITP患儿血清sCD0L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2.139,P=0.036)。(2)sCD40L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相关分析显示,ITP患儿血清sCD40L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r=0.178,P=0.273)。结论血清SCD40L增高与血小板活性增强有关,而与血小板数量无关。sCD40L高表达导致的CD40L/CD40传导通路异常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机制,阻断此传导通路可能为慢性难治性ITP患儿的靶向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向和思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凋亡信号蛋白死亡结构域(FADD)、Fas、FasL和核因子κB(NF-κB)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外周血T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对T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无菌采集35例ITP患儿及3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T细胞分离富聚柱法分离纯化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凋亡率及Fas、FasL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FADD、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ITP患儿T细胞凋亡信号蛋白Fas、FADD表达与正常儿童比较明显下降,FasL、NF-κB P65表达显著上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患儿外周血T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并与血小板计数呈对数正相关(r=0.880 P<0.05)。结论ITP患儿可通过下调引起T细胞凋亡的信号蛋白Fas、FADD表达,同时上调活化增殖蛋白FasL、NF-κB P65表达,导致ITP患儿T细胞凋亡减少、活性增强,引起血小板大量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MT)基因在A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对56例AL患儿和20例对照儿童的骨髓进行DNMT1、DNMT3A、DNMT3B 和p15、mdrl mRNA水平检测.结果 在56例AL患儿中DNMT1阳性率为73.2%(41/56例);DNMT3A阳性率为67.9%(38/56例);DNMT3B阳性率为64.3%(36/56例);三者同时阳性者31例,同时阴性者4例,至少1种DNMT阳性者21例;p15 阳性率为19.6%(11/56例);mdrl阳性率为28.6%(16/56例).AL患儿3种DNMT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AL患儿3种DNMT基因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协同高表达;p15、mdrl与DNMT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DNMT1-p15=-0.578;rDNMT1-mdr1=-0.603;rDNMT3A-p15=-0.463;rDNMT3A-mdr1=-0.396;rDNMT3B-p15=-0.624;rDNMT3B-mdr1=-0.735 Pa<0.01),p15、mdrl之间则无相关性(r=0.012 P=0.326).3种DNMT1、DNMT3A、DNMT3B同时阳性者,化疗后完全缓解率为87.1%(27/31例),三者同时阴性者无1例缓解,至少1种DNMT阳性者完全缓解率为66.7%(14/21例)(P<0.01).结论 DNMT基因在AL患儿呈异常高表达,尽管其阳性率较成人低,其通过促使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失活,从而导致白血病恶性克隆的形成.对于高表达DNMT的AL患儿,可能对化疗更敏感,提示DNMT基因高表达可能是AL患儿临床预后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80例ITP患儿GP Ⅰ b/Ⅸ、GPⅡb、GPⅢa、GPⅠ 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观察总ITP患儿、不同性别ITP患儿、急慢性ITP患儿GP阳性表达率与ITP疗效的关系.结果 80例ITP患儿中GP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5,P<0.01);44例男性ITP患儿与36例女性ITP患儿GP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3,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x2=4.156,P<0.05;女:x2=4.433,P<0.05);67例急性与13例慢性ITP患儿GP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3.513,P<0.001),急性ITP患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57,P<0.05),慢性ITP患儿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0,P>0.05).结论 儿童ITP患儿疗效与GP阳性表达率明显相关,GP阳性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儿的病情程度,作为判断儿童ITP疗效及监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Liu F  Wu CL  Xiao H  Chen Q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3):224-227
目的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cute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AITP)患儿外周血T细胞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的活性变化及其与T细胞活化和血小板减少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无菌采集35例急性ITP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外周抗凝血,用T淋巴细胞分离富集柱法分离纯化T细胞,分别用非同位素标记法检测T细胞PKC的活性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活化标志FasL蛋白的表达,血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结果急性ITP患儿T细胞PKC的总活性与正常儿童相比明显增强[(0.97±0.21)nmol/(min.ml)、(0.55±0.13)nmol/(min.ml),P<0.01],T细胞活化标志FasL蛋白表达与正常儿童比较显著升高[ThFasL:(32.7±3.4)%、(14.7±4.2)%;TcFasL:(17.3±9.7)%、(11.6±8.5)%,P<0.01],并且T细胞PKC的活性变化与ThFasL、TcFasL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r1=0.68,r2=0.53,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5)。结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PKC活性增强可引起患儿T细胞的活化,活性T细胞增多可导致患儿血小板大量损伤,并引起临床症状,提示PKC信号传导在急性ITP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中Foxp3 及NFAT1 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再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60 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和68 例治疗有效的再障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Foxp3、NFAT1 蛋白的表达,并分析Foxp3、NFAT1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外周血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数量的相关性。结果 再障组患儿治疗前(发病期)外周血中Foxp3、NFAT1 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Pr=0.812,PP结论 再障患儿外周血中Foxp3、NFAT1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提示其在再障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Foxp3、NFAT1 蛋白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小板表面天然免疫分子TLR2、TLR4表达的变化及相关性在儿童特发性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24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儿、20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儿和20例对照儿童外周血血小板表面TLR2、TLR4的水平。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ITP组、CITP组患儿CD41+TLR2+、CD61+TLR4+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AITP组显著低于CITP组(P<0.01);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s=0.65,P<0.01)。结论联合检测外周血血小板表面TLR2和TLR4表达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儿童ITP的发病机制,有望成为ITP患儿早期分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B细胞激活因子(BAFF)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2008年4-11月初次在本院住院的42例ITP患儿(试验组)治疗前的血清BAFF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小板计数(BPC);同时检测40例拟择期手术患儿(对照组)血清BAFF水平。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BAFF水平的差异,应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试验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BAFF水平与血小板的相关性。结果ITP患儿治疗前BAFF水平为(0.943 3±0.583 5)μg.L-1,治疗后BAFF水平为(0.454 5±0.216 0)μg.L-1,对照组BAFF水平为(0.538 9±0.234 7)μg.L-1。ITP患儿治疗前血清BAF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TP患儿治疗后(Pa<0.01),治疗后BAFF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外周BPC与血清BAFF水平呈负相关(r=-0.305,P<0.01)。结论增高的BAFF可能参与IT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BAFF)表达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初诊ITP患儿纳入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血清中BAFF、抗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PAIgA水平及血小板计数,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急性型和慢性型ITP患儿外周血BAFF、PAIgG、PAIgM、PAIg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LT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提示,BAFF含量与PAIgG、PAIgM、PAIgA的含量呈正相关(β=1.87~2.25,P均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β=-2.42,P0.05);同时BAFF含量与疗效呈负相关(β=-1.88,P0.05)。当BAFF取值为1.35时,其诊断治疗有反应的灵敏度为0.84,特异度为0.7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CI:0.73~0.98,P=0.000)。结论 ITP患儿血清中BAFF表达量增加,且与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计数以及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