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俞穴概述     
<正>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  相似文献   

2.
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内经》对于背俞穴的论述,奠定了该特定穴的理论基础。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理论不断探讨,尤其在临床应用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见仁见智,使对背俞穴的认识更臻完善。本文试对古今背俞穴的临床应用具代表性的观点,作一归纳。  相似文献   

3.
根据"二十一节定位考"及"背俞穴定位考"两文,笔者对背俞穴重新定位,并结合神经解剖、神经发育、经穴-脏腑相关神经节段机制研究成果,探讨其定位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背针疗法就是针灸背部腧穴治疗人体相关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脏刺背,背俞也。”即指背俞穴接近内脏,人体内脏都集中于胸背之间,脏腑有病,即可针刺以疗疾。可见,在背部腧穴进行治疗,早在我国古代已盛行。《内经》对于背俞穴的论述,奠定了该特定穴的理论基础。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理论不断探讨,尤其在临床应用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见仁见智,使对背俞穴的认识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直刺12胸椎以上背俞穴的安全针刺深度以指导临床。方法选择适合背俞穴针罐疗法的患者,进行辨敏探穴、在背俞穴敏感点采用直刺法针刺得气后,以卡尺测量得气后皮肤外的针体长度,以mm表示,然后以针体长度减去留在皮肤外的针体长度,即得出针刺深度,进行CT定位下验证针刺安全性。结果 12胸椎以上的肺、心、肝、脾俞穴以及膈俞、胃俞的针刺深度与标准的穴位危险深度相比,有极显著意义。结论背俞穴直刺法是安全的针刺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背俞穴治疗哮喘的疗效。方法将61例患者分为背俞穴组、背俞穴加艾灸组、常规针刺对照组,三组均每星期治疗2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与结论背俞穴组和背俞穴加艾灸组控显率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背俞穴加艾灸组控显率略高于背俞穴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背俞穴治疗哮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背俞穴是临床常用穴,随配穴不同而主治有异,合理配穴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本文从背俞穴之间配伍、俞原配穴、俞募配穴、俞郄配穴试述背俞穴临床配穴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对《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斜刺”操作提出商榷。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的起源、针刺深度、针刺角度与方向等溯源,说明《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为了避免伤及内部脏器的斜刺操作,有违于《黄帝内经》背俞穴的形态、经脉循行走向的本义,不符合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针刺深度以及针刺操作规范。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针刺深度的现代研究,指出背俞穴针刺操作必须要掌握内脏准确的解剖位置以及规范的针刺深度与方向,才能避免针刺伤及内部脏器。  相似文献   

9.
对《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斜刺”操作提出商榷。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的起源、针刺深度、针刺角度与方向等溯源,说明《针灸学》教材胸椎部背俞穴为了避免伤及内部脏器的斜刺操作,有违于《黄帝内经》背俞穴的形态、经脉循行走向的本义,不符合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针刺深度以及针刺操作规范。通过对胸椎部背俞穴针刺深度的现代研究,指出背俞穴针刺操作必须要掌握内脏准确的解剖位置以及规范的针刺深度与方向,才能避免针刺伤及内部脏器。  相似文献   

10.
《灵枢经》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指出了五脏病变与原穴、背俞穴有密切联系,这一理论在针灸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素问》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揭示了人体内阴阳失调产生寒热变化的规律。根据以上理论,当内脏阴阳失调时产生的寒热变化必然会在原穴和背俞穴上反映出来。为了观察它们之间的这一联系,我们选择了肝实热患者60例,对其太冲、肝俞穴各120穴数(双侧)进行穴温测定,从而观察内脏与原穴、背俞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2):362-364
目的:探讨五脏背俞穴物理特性的改变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与意义,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搜集、整理五脏背俞穴物理性质的相关现代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学中的文献统计分析法对五脏背俞穴的物理性质、涉及的疾病与具体五脏背俞穴进行分析。结果:穴位温度的文献量最多,主要研究健康人;辐射光谱的文献量次之,涉及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在疾病方面,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最多;在背俞穴涉及疾病种类方面,肾俞穴的物理性质对疾病最敏感,多系统疾病其物理性质均有相应改变,其他背俞穴位多表现为与本脏相关疾病的变化。结论:五脏背俞穴物理性质改变不仅可以反映疾病,还能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等做辅助诊断,表明五脏背俞穴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议胃脘下俞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靳冬 《世界中医药》2007,2(5):294-295
胃脘下俞穴(现代临床常称为“胰俞“),位于背部,属经外奇穴,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穴位.笔者将从该穴的名称及定位、局部解剖和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其虽属奇穴,但与背俞穴较为相似,与足太阳膀胱经联系密切,应将该穴归入膀胱经.……  相似文献   

13.
经外奇穴胃脘下俞穴医籍时有记载,但大都较为简略.本文将从其名称及定位,局部解剖结构和功效主治方面进行介绍论述,并结合现代研究理论,说明该穴可以脏腑疾患,与胰脏有密切的关系,和膀胱经的背俞穴存在相似性,故应将其归入膀胱经.  相似文献   

14.
摘要:背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直接以脏腑命名的一类特定穴,对治疗脏腑病症具有特异性。董氏奇穴在颈、背、腰部分布了大量的腧穴,且多个穴位与背俞穴重合,对治疗脏腑病证、痛症、疑难病症、局部及全身病症等疗效较佳。董氏“背奇穴”与背俞穴有一定联系,且扩大了背俞穴的分布及主治范围,在临床治疗中,二者可相互补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中医脏腑不同证候背俞穴红外热图特征。方法: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医脏腑辨证等,从全国亚健康红外测评协作网数据库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9500例脏腑功能异常的红外案例,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不同中医证候肾阳虚、心阳虚、脾虚湿困、胆气虚、肾气虚、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肺阴虚、肝阴虚、大肠湿热、肝气郁结、胃热、膀胱湿热对应脏腑背俞穴温度依次增高。结论:(1)阳虚、气虚人群对应脏腑背俞穴温度较其他为低,且阳虚更为明显;(2)阴虚人群多表现为背俞穴温度稍高的虚热状态;(3)肝气郁结人群肝脏背俞穴温度较高;(4)实热、湿热人群背俞穴温度较气虚、阳虚、阴虚为高;(5)右侧背俞穴的温度一般较左侧微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总结《内经》等经典在应用背俞诊断疾病、调节脏腑气机以及背俞穴取穴规则等方面的特点,探讨经典对临床运用背俞穴针罐疗法的指导作用,以及探敏取穴、直刺背俞穴、针罐结合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阐述了刘玉檀教授对华佗夹脊穴的名称、定位及与华佗取背俞法关系的认识,归纳了刘玉檀教授对华佗夹脊穴的局部选穴、按神经分布、根据脏腑经络理论、根据压痛点和阳性反应4种选穴方法以及华佗夹脊穴和募穴、俞穴、原穴、下合穴4种配伍方法,为临床、科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任媛媛 《陕西中医》2011,32(10):1370-1371
目的:观察以背俞穴为主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13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采用背俞穴为主埋线治疗,取穴:脾俞、胃俞、胃管下俞、大肠俞、小肠俞、三焦俞等。结果:总有效率90%。结论:背俞穴为主埋线是治疗单纯性肥胖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方法:针刺膈俞、脾俞、胃俞、肾俞、肺俞、肝俞穴。结果:总有效率97.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脏腑背俞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贾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5,25(6):414-416
目的:探讨脏腑背俞穴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方法:通过分析背俞穴及其主治的由来,背俞与标本、气街理论的关系以及背俞所反映的腧穴主治的部位特点,探讨脏腑背俞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关系.结果:背俞作为足太阳经循行线上的一组腧穴,其主治病症未见该经的经脉病候,从十二经脉理论很难解释.而标本、气街理论,腧穴主治部位特点与主治的关系,以及因腧穴归经而出现的经脉分支等,有助于解释背俞主治五脏六腑病症的原因.结论:腧穴主治与经脉病候、经脉循行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以<灵枢·经脉>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