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中国中医急症》2018,(12)
目的观察针刺"四间穴"治疗脑梗死后手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内科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针刺"四间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位治疗。两组针刺治疗均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前、首次针刺后及每个疗程后分别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比较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对比评价。结果在首次针刺后,两组评分均未见明显改变;在治疗1个疗程时,治疗组评分较本组疗前有显著改善(P 0.01),对照组无改善(P 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评分均较本组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显著增加(P 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针刺"四间穴"能促进脑梗死患者手部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析髂胫束综合征患者应用经筋排刺法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康复一科接受治疗的70例髂胫束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每次75 mg,每日1次;试验组应用经筋排刺法治疗,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复发率。结果 试验组治愈22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9%(33/35);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1.43%(25/3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437,P<0.05)。试验组VAS评分为(2.47±1.10)分,低于对照组[(4.66±1.05)分](t=8.520,P<0.05);试验组KSS评分为(70.48±5.16)分,高于对照组[(63.76±5.20)分](t=5.427,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8.57%(3/35),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项部横向刺法与单纯体针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项部横向刺法,用风府、百会、风池、完骨等穴,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两组均配合点刺井穴。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痊愈时间也比对照组短。结论:项部横向刺法配合点刺井穴对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早期伸肌康复治疗策略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92例脑梗死上肢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接受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和康复科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46例予早期伸肌康复治疗策略,对照组46例予早期屈肌康复治疗策略。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肢肌纤维长度(FL)、肌纤维厚度(MT)和回声强度(EI),并比较2组表面积肌电图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价2组上肢功能。结果 2组治疗后患肢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屈肘时肱二头肌、伸肘时肱三头肌RMS及患肢伸肘、屈肘时的CR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患肢肌肉FL、MT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0.05),EI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患肢肌肉FL、MT均高于对照组(P<0.05),EI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MA-UE、FMA-肩肘评分(FMA-SE)、FMA腕手部评分(FMA-WH)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相似文献
6.
《中国针灸》2019,(6)
目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关刺四缝穴对中风后手指痉挛性瘫的改善情况。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关刺患侧四缝穴。每日1次,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价量表(FMA)中的手指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分级、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分级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分级、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分级均改善(P0.01,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关刺四缝穴能有效改善中风后患者手指痉挛性瘫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8.
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分为头针排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头针排刺组从前发际至枕骨粗隆之间的督脉、膀胱经三线行排刺法,常规针刺组穴取印堂、风池、四神聪透百会、神庭透上星,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治疗8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于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头针排刺组总有效率为76.7%(23/3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43.3%(13/30,P<0.05);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且对MMSE评分的改善程度头针排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督脉、膀胱经头部三线排刺法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合谷刺动作针法帮助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重建,观察此治疗方案对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30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刺法+连续波)、B组(常规刺法+续断波)和C组(合谷刺+续断波),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腕部功能均有恢复,但C组MAX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和ADL值提高较明显(P〈0.05)。结论:合谷刺动作针法对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背伸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75例)和西药组(75例)。针刺组采用经筋排刺手三阳经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手三阴经治疗,每日1次;西药组采用脑复康、脑蛋白水解物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1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痉挛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6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上肢活动功能状况及上肢痉挛程度评定显示:治疗组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进行常规的平衡功能训练,平衡能力能训练按三级平衡渐进的原则进行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头穴丛刺组针刺取穴采用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顶区、顶前区、枕下区针刺治疗;针康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头穴从刺治疗。各组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量表评定患者平衡功能。结果:各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sheikh躯干控制积分量表评定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康复组与头穴丛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组、头八挑刺组均与针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能够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平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项丛刺疗法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TCD的影响,探讨项丛刺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项丛刺组、对照组,项丛刺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取风池、天柱、完骨、廉泉、旁廉泉、金津、玉液、风池、天柱、完骨震颤进针,针向喉结,入1.5~2寸,施以约100转/分速度捻转手法,各约15s,留针30min,期间施手法2次,廉泉,旁廉泉针向舌根直刺2寸,施以100转/分速度捻转手法,各约15s后出针,针感强烈,金津,玉液点刺放血(3天1次)。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结果:项丛刺组的总有效率达8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愈显率项丛刺组为70%,对照组为35%,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有显著差异,可见项丛刺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从TCD变化看,即经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处理,P〈0.05,组内、组间均有显著差异,提示项丛刺疗法可以调节脑梗塞,增加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结论:项丛刺疗法可以调节脑梗塞TCD,增加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是项丛刺疗法治疗脑梗塞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加灸治疗脑梗死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80例确诊为脑梗死后手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行常规西医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根据脑梗死后Brunnstrom分期给予不同的针刺加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ug1-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法中手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情况。结果:Brunnstrom分期,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脑梗死后手功能障碍疗效均肯定,在改善手腕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分期针刺加灸的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的对照组,且患者易于接受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眩晕,古又称"头眩"、"掉眩"、"风眩"等,"眩"是指眼花,"晕"指头晕,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觉症状。轻者平卧闭目片刻即安,重者状若乘车坐船,视物旋转翻覆,难以站立,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甚至昏倒等症状。脑血管疾病中表现以眩晕为主症也较常见。笔者所见以头针排刺治疗小脑梗死性眩晕,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61岁,主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1月余就诊于我院针灸科门诊。患者于1月前患脑梗死于外院治疗,经治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信息》2015,(4)
目的:探讨头穴扬刺顶颞前斜线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采用头穴扬刺顶颞前斜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平衡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Berg评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的评分要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扬刺顶颞前斜线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项丛刺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探讨项丛刺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项丛刺组、对照组,项丛剌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取风池、天柱、完骨、廉泉、旁廉泉、金津、玉液.风池、天柱、完骨震颤进针,针向喉结,留针30 min,廉泉、旁廉泉针向舌根直刺2寸,金津、玉液点刺放血(3天1次).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结果:项丛刺组的总有效率达8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愈显率项丛刺组为70%,对照组为35%,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有显著差异,可见项丛刺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处理,P<0.05,组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异.结论:项丛刺疗法可以调节脑梗塞BAEP,增加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这也是项丛刺疗法治疗脑梗塞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联合局部透刺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常规穴位针刺联合局部穴位透刺治疗,对照1组采用穴位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针具安慰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Jebsen Taylor手功能测试(JTHFT)完成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对照1组手功能障碍情况均较治疗前好转(P0.01),但治疗组手功能障碍恢复情况优于对照1组(P0.01);对照2组治疗前后手功能障碍情况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常规穴位针刺联合局部穴位透刺可有效改善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