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46-1947
目的:从《黄帝内经》热病五十九俞出发,从腧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以及与针灸诊治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热病五十九俞"同功穴"。方法:手工检索《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王冰、张介宾考注。结果:研究发现热病五十九俞在所属经脉上多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所在部位上多分布于头部、腰背部;针灸证治上与温热病三焦证治关系密切。结论:由于其所属经脉,所在部位的不同,热病五十九俞具有清诸阳之热、胸中之热、胃中之热、四肢之热、五脏之热等不同的清热作用。据此,可为针灸临证治疗热病选取"同功穴"配伍,提供选穴思路。  相似文献   

2.
“热病五十九俞”是治疗热性病的五十九个腧穴,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篇中。在《素问·气穴论》篇中又谓之“热俞五十九穴”。然却与《灵枢·热病》篇的“五十九刺”又不尽相同。笔者试就其理论与临床方面,对此做一初步探讨。一、“热病五十九俞”与选穴方法《素问·水热穴论》篇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据王冰、张介宾等考注:此指中行的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次两傍的五处、承光、通光、络却、玉枕,又次两傍的临泣、目临、正营、承灵、脑空。五行共二十五个穴。上述穴位分別  相似文献   

3.
热俞水俞析     
热俞和水俞是《内经》记载的治疗热病和水肿的两组用穴。热俞有五十九个;水穴有五十七个。一、热病之热俞:《灵枢·热病》涉及热俞使用的诊治方法有两:一是以经脉辨证为主,只用于病在阳分浅层。一是以脏腑辨证为主,这种诊治方法没有限定“五十九刺”使用范围。《素问》有关热病热穴的内容分散于《热论》、《刺热篇》《水热穴论》等,辨证也是从经脉、脏腑两种角度,但不同之处颇多。关于热俞的部位,《灵枢·热病》所选腧穴的部位突出的是阳的性质;《素问·水热穴论》在总体上重头部穴,同时突出躯干部用穴。《刺热篇》将位于背部近于内脏而治内脏  相似文献   

4.
"水俞五十七处"是《黄帝内经》提出治疗水病的一组针灸成方。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分析,发现"水俞五十七处"理论来源包括气街、标本、背俞、冲脉等理论;而"水俞五十七处"证治则包括风水、肤胀和鼓胀。笔者认为"水俞五十七处"是《内经》时期对于水病治疗方法的系统总结,对我们认识理解针灸组方原则,研究腧穴配伍规律,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58-959
对《针灸甲乙经》中《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和《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两篇中针对热病的取穴、配穴规律进行了探讨。发现《针灸甲乙经》中六经受病取穴以五十九刺、督脉穴位独取和六经辨证取穴为主;五脏传病取穴则以特定穴和膀胱经腧穴为主。以求对热病的临床实践提供相关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统文化中较多重要的概念及引申义都被古代医家引入到中医学中,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精、气、神"等。"针灸学"在中医学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分析针灸学中的腧穴名称,发现一些有意思的规律,这些规律中亦从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出中医的博大精深。根据2006年颁布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2346—6),简单统计362个十四正经的腧穴。基于这些腧穴,我们筛选频次出现最多的汉字"俞""门""阳""中""天""阴""大"、"谷"等。通过说文解字的方式,明确腧穴含义,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及扶正补阳的理念。带"俞""门"等字的腧穴均有主管机体气机开阖的作用;带"阳""阴"的腧穴皆有补阳滋阴,平衡阴阳的功效;带"泉""谷"等字的腧穴都是经穴汇聚合流之所。正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取类比象,联系机体的生理功能,总结出较为恰当的腧穴主治功能,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趣味话题和资料。  相似文献   

7.
背俞是临床常用腧穴,也是《黄帝内经》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根据《黄帝内经》对背俞的记载试论其含义、定位、取穴、主病规律及相关配伍应用等,以期为临床、科研、针灸术语的制订及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阿是穴在腧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究阿是穴的发展脉络,本文笔者从《黄帝内经》、《千金方》、各版教材及现代腧穴研究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阿是穴理论基础形成于《黄帝内经》时代,《千金方》创"阿是"之名,立"阿是之法",后世理解不一,近代针灸教材将阿是穴以腧穴种类归分,局限了阿是穴原有的内涵,现代腧穴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阿是穴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素问·水热穴论》"水俞五十七穴"是《黄帝内经》重要的针灸成方之一。古代大多数医家多从注释的角度进行整理,而对处方蕴含的深层次中医思路则涉及较少。文章试从肺与膀胱理论、肾为胃之关以及腧穴的分布特点三方面来分析水俞五十七的处方思路。笔者认为其构思巧妙,配伍精当,对于临床水肿类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原理基础、理论建设意义及理论结构呈现等3个方面来探讨腧穴诊断的若干问题。指出腧穴所具有的确定诊断意义依据腧穴自身内涵与特点,是其本具有的特性,但相关研究极为匮乏。《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腧穴诊断内容缺失的深层原因与其更重视针前的"诊色脉、辨阴阳"有关;腧穴诊断理论在针灸理论框架结构中地位重要,其诊察具象化、明朗化、简便化极具实践价值与理论发展意义,故其创新性系统构建体现了中医特色腧穴诊断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11.
《难经》是我国古典医籍之一,其中有三十二难涉及到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配穴、刺法等理论。兹择其中某些有关腧穴与配穴的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讨论如下:一、俞募穴理论的阐发与后世的运用背俞穴的载述,首见于《灵枢·背俞》,但仅有五脏俞的名称及位置。募穴,《内经》没有具体的记载,仅在《素问·奇病论》中提到:“胆虚气上溢而口苦,治之以胆募俞”。对俞募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该书中有近一半的篇幅阐述了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内容,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该文对《黄帝内经》腧穴的名称、数目、分布、位置、别名、归属经脉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以探求《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8个方面探讨《黄帝内经》寒热理论。《黄帝内经》寒热概念涉及病、证、症和病因层面,寒热病性则是基于五行属性,创立了"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著名的病机学说。寒热致病特点包括影响体温、影响腠理开阖、影响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运行、影响经脉功能和影响脏腑功能。可通过触扪皮肤寒温、审查皮肤及血络颜色和审切脉象变化来诊察寒热。《黄帝内经》辨寒热包括内伤热病和外感热病,为后世外感病诊治构筑了基本理论框架,所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则至今仍是中医临床之准绳,在针灸治疗方面还具有审证用针、明确腧穴、辨证施术、补泻有法和刺有宜忌等特点。用寒热理论指导养生,则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  相似文献   

14.
论热症刺井     
胡玲 《中国针灸》1998,18(7):430-430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的理论被视为井、荥穴临症选用之总纲。因此,热症取荥穴治疗已成常规。然而,笔者根据古今文献和临床体会,认为井穴更具疗效,特提出“热症刺井”的观点,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1 理论渊源热症刺井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该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热症刺井”观点,但在《灵枢.热病》提出的热病“五十九刺”中,首先提及的穴位就是井穴:“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即少泽、关冲、商阳,少冲、中冲、少商,左右十二穴。同篇还提到:“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  相似文献   

15.
探析经络腧穴望诊思想,提炼、分析《黄帝内经》原文中相关论述并与临床实际相对应。从经络腧穴望诊概述、望经脉、望络脉、望腧穴四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中有关望诊内容在针灸临床辨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表明《黄帝内经》中望诊理论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史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史、完善史和创新史。《黄帝内经》中的3个主要理论系统与《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的七大医学流派有着直接联系。《内经》的热病理论与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关系密切。伤寒学派主要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理论及辨证论治规律,而《伤寒论》中所论述的伤寒又源于《黄帝内经》。同时,《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也源于《黄帝内经》。温病学派主要研究温热疾病的病因、病机、疾病发展规律及临床治疗、预防。温热类疾病未离开《昔帝内经》所提到的熟痛范畴.温痈的记裁始干《昔帝内经》.它的防治左《昔帝内经》中机有散在记栽。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对热病的认识,从《黄帝内经》开始,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到《温病条辨》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热病学理论体系,就《黄帝内经》一书来看,关于热病的记载颇多且有专篇论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黄帝内经》中所涉及的热病、病因及感邪途径、辨证体系、诊断、治疗和转归等方面做出汇总论述,以助广大中医工作者更好的了解《内经》中热病理论特点,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8.
赵京生  姜姗 《中国针灸》2022,(8):935-941
《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另一中医理论典籍,对主要出于《黄帝内经》的理论进行诠解与阐发。五输穴是常用的一类重要腧穴,《难经》所提出的“五输主病”,在针灸腧穴的理论和运用上都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但经考证,实际却只是从五行学说推演的一种虚构。通过深入分析其理论建构的源头与方法,考辨、发现具体主治病症来源,明确该理论谬误所在;继而对比《内》《难》中五输应五季的根本差异,深入发掘《黄帝内经》五输与季节关系的社会观念背景,进一步从理论推衍方法上佐证《难经》五输穴主病的问题所在,从而形成对其意义与价值的理性判断,避免盲目实践。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17-2318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和"思想成为《黄帝内经》基本理论体系的核心,奠定中医学理论的文化基础。探讨《黄帝内经》养生中的"天人合一""阴平阳秘""饮食有节""和于术数""情志调节"等养生要诀,无不渗透着中庸之道。深入研究其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婧 《中医教育》2021,(2):27-31
目的 探究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助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有效途径,为中医药典籍外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以译介学理论为基础,对文树德《黄帝内经》英译本进行解析.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以及"译介效果"五大因素对译本进行译介和海外传播模式的分析.结果 文树德版《黄帝内经》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