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西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西部农村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比较西部农村AMI患者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抽取35家医院(其中32家最终参加),从抽样获取的AMI病历中排除不适宜评价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人群,最终获得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486例,其中247例适宜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239例存在高休克风险。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于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在适宜人群中分别为19.06%、54.30%和56.20%(趋势P=0.0020),在休克高风险人群中分别为31.53%、59.49%和69.62%(趋势P=0.0001)。适宜人群中,高血压病史[比值比(OR)=1.87,95%可信区间(CI):1.06~3.29],吸烟(OR=1.97,95%CI:1.11~3.48),或在2006年(OR=2.93,95%CI:1.22~7.03)、2011年(OR=4.67,95%CI:2.06~10.59)入院与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高相关。结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AMI患者中,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自2001年至2011年呈上升趋势,但仍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异,提高其使用规范性有助于改善AMI诊疗质量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东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选2001、2006和2011三个特定年份,抽取AMI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评价东部农村AMI患者β受体阻滞剂在入院24 h内的使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抽样获取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1227份,其中584例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存在高休克风险,其余643例绝对适宜。2001、2006和2011年β受体阻滞剂早期使用绝对适宜人群的使用率分别为43.5%、62.3%和57.6%(趋势P=0.0944),而高休克风险的人群所占比例为35.3%、50.2%和51.9%(趋势P=0.0206)。年龄偏高、有慢性肺病史的患者较少接受早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反之,就诊于教学医院的患者更易接受此治疗。结论 2001年至2011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AMI患者,适宜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理想人群中,使用率明显不足,而具有高休克风险的患者仍在普遍使用。提示可作为AMI诊疗质量改善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2001~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急性心肌梗死(AMI,包括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他汀药物应用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影响其使用的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东部城市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3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计算院内他汀药物使用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2家医院的5 940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药物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46.0%增加到2006年的82.2%和2011年的93.7%(趋势P0.001)。多因素模型分析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3.37 mmol/L的患者比LDL-C1.81 mmol/L的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比值比(OR)=1.59;95%可信区间(CI):1.10~2.30,P=0.013],入院有胸痛(OR=1.82;95%CI:1.14~2.91,P=0.012)、合并高血压(OR=1.44;95%CI:1.02~2.03,P=0.038)、院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2.99;95%CI:1.71~5.23,P0.001)的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他汀药物治疗。他汀药物使用率随LDL-C水平的降低而降低,21.3%的患者住院期间未测量血脂水平,未测量LDL-C的患者院内接受他汀药物治疗的比例最低。结论:过去的十年间,我国东部城市AMI住院患者的他汀药物使用率大幅增长,指南对于他汀药物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是,他汀药物应用仍然存在改善空间,尤其是在院内未测量LDL-C和LDL-C水平较低的患者中,仍需强调所有AMI患者,无论LDL-C如何均应采用他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s,ACEIs)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s)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的数据,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东部城市AMI患者的临床信息。为估算出三个研究年份ACEI/ARB的使用率和变化趋势,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计算,以代表东部城市整体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32家东部城市医院参加研究,入选5436份AMI病例,其中中国指南Ⅰ类推荐组5309例,Ⅱa类推荐组127例。2001、2006和2011年,指南Ⅰ类推荐患者ACEI/ARB加权使用率分别为61.5%、74.3%和65.8%,无明显改善(趋势P值=0.51);指南Ⅱa类推荐患者为30.0%、25.9%和49.3%,有明显改善(趋势P值=0.03)。在3个研究年份中,ACEIs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RBs。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OR 2.50,95%CI 2.2-2.84)、糖尿病(OR1.27,95%CI 1.08-1.49)和心力衰竭(OR1.51,95%CI 1.15-1.97)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ACEI/ARB;与入院时收缩压90-139mm Hg相比,收缩压≥140mm Hg(OR 1.86,95%CI 1.59-2.18)的患者更容易接受ACEI/ARB。相反,女性患者(OR 0.76,95%CI 0.63-0.92)、非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OR 0.65,95%CI0.55-0.76)、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OR 0.73,95%CI 0.57-0.94)、合并心源性休克(OR 0.70,95%CI 0.55-0.88)和估计肾小球滤过滤60 ml/min/1.73 m~2(OR 0.69,95%CI 0.50-0.97)的患者较少使用ACEI/ARB。结论 2001-2011年间,我国东部城市地区适宜使用ACEI/ARB的AMI患者中整体使用率明显不足,且在指南Ⅰ类推荐组中无明显改善。亟待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善措施将循证医学证据及时准确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2001~2011年辽宁省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他汀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辽宁省7家协作医院2001、2006和2011 3个特定年份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结果 7家医院共计1 284例适宜他汀治疗的AMI患者病历纳入研究。AMI患者院内他汀的使用率从2001年的43.18%增加到2006年的93.44%和2011年的96.22%(P<0.000 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患者他汀使用率均逐年增加(均P<0.05)。未检测LDL-C患者他汀使用率显著低于LDL-C检测的患者(P<0.000 1)。院内强化他汀的使用率由2001年的1.75%增加到2006年的25.96%和2011年的57.99%(P<0.000 1)。多因素模型中,高脂血症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1.53,95%CI 1.09~2.13,P=0.013)。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较非PCI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治疗(OR=2.70,95%CI 1.99~3.66,P<0.001)。心源性休克患者他汀治疗率明显降低(OR=0.43,95%CI 0.20~0.93,P=0.033)。结论 2001~2011年辽宁省AMI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率明显增加,但2011年仍然有超过40%患者未接受强化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2001~(-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RB)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的数据,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2006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西部农村AMI患者的临床信息。为估算出3个研究年份ACEI/ARB的使用率和变化趋势,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计算,以代表西部农村整体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32家西部农村医院参加研究,入选999份AMI病例,其中中国指南Ⅰ类推荐组967例,Ⅱa类推荐组32例。2001、2006和2011年,指南Ⅰ类推荐患者ACEI/ARB加权使用率分别为56.1%、62.5%和67.6%,有明显改善(趋势P值=0.01);指南Ⅱa类推荐患者为41.1%、28.9%和49.3%,无明显改善(趋势P值=0.59)。在3个研究年份中,ACEIs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RBs。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OR:1.43,95%CI:1.09~1.88)、合并高血压(OR:2.84,95%CI:2.08~3.89)和心力衰竭(OR:1.91,95%CI:1.25~2.94)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ACEI/ARB。相反,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OR:0.45,95%CI:0.29~0.70)、估计肾小球滤过滤(eGFR)60ml·min~(-1)·1.73m~(-2)(OR:0.52,95%CI:0.29~0.94)和eGFR 60~89ml·min~(-1)·1.73m~(-2)(OR:0.59,95%CI:0.41~0.86)的患者较少使用ACEI/ARB。结论:2001~(-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指南Ⅰ类推荐的AMI患者中ACEI/ARB整体使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亟待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善措施将循证医学证据及时准确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直接PCI术并使用过β受体阻滞剂的STEMI患者351例,其中男性260例,女性91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5.4±10.1)岁。根据β受体阻滞剂治疗时机不同,STEMI患者分为早期组(229例,行直接PCI术前即使用)和晚期组(122例,行直接PCI术后至出院前使用)。提取患者资料,随访1.5年,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5年,早期组再住院率、病死率显著低于晚期组,为19.7%vs.29.5%,1.7%vs.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OR=2.361,95%CI:1.132~4.924)、糖尿病(OR=1.897,95%CI:1.243~2.895)、高血压(OR=3.348,95%CI:1.587~7.063)、冠状动脉多支病变(OR=1.873,95%CI:1.024~3.426)、发病到再灌注时间12 h(OR=1.453,95%CI:1.097~1.925)、入院时心率90次/min(OR=1.236,95%CI:1.078~1.417)、Killip≥Ⅱ级(OR=2.818,95%CI:1.204~6.596)是STEMI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行直接PCI术STEMI患者的再住院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01年~2011年间中国中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研究"(以下简称China PEACE回顾性AMI研究)的数据,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有代表性的中部农村AMI患者的临床信息。为评估ACEI/ARB使用情况,按照中国指南将患者分为指南Ⅰ类推荐组[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合并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40%、高血压或糖尿病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指南Ⅱa类推荐组(无Ⅰ类推荐指征的NSTEMI)。为估算出三个研究年份ACEI/ARB的使用率和变化趋势,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计算,以代表中部农村整体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35家中部农村医院参加研究,入选1 657份AMI病例,其中中国指南Ⅰ类推荐组1 580例,指南Ⅱa类推荐组77例。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指南Ⅰ类推荐组患者ACEI/ARB加权使用率分别为61.0%、65.5%和66.5%(趋势P值=0.15);指南Ⅱa类推荐组患者为57.2%、55.6%和58.4%(趋势P值=0.89)。两组人群随时间变化ACEI/ARB使用率均无明显改变。在三个研究年份中,ACEI使用率均显著高于ARB。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比值比(OR)=1.73,95%可信区间(CI):1.28~2.35]、心力衰竭(OR=1.92,95%CI:1.40~2.62)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ACEI/ARB;与入院时收缩压90~139 mm Hg(1 mm Hg=0.133 k Pa)相比,收缩压≥140 mm Hg(OR=1.90,95%CI:1.40~2.62)的患者更容易接受ACEI/ARB,相反,收缩压90 mm Hg(OR=0.42,95%CI:0.22~0.80)的患者较少使用ACEI/ARB。结论:2001年~2011年间,我国中部农村地区的AMI患者中ACEI/ARB使用存在明显不足,且随时间推进无明显改善。ACEI/ARB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亟待改善,以缩小临床实践与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推荐之间的差距,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2001至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早期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获取2001、2006、2011年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患者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分析3个研究年份患者水平住院早期阿司匹林加权使用率及变化趋势,以代表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住院患者的整体情况。分析医院水平阿司匹林使用率时排除入选人数<5的医院,以期反应医院的整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阿司匹林使用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32家西部农村地区医院的1006例AMI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女性占26.9%。2001至2011年,阿司匹林早期加权使用率有明显改善(2001年69.9%、2006年84.9%和2011年88.8%,趋势P值<0.0001),而且从医院水平看,早期阿司匹林服药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即使在2011年,仍有2家医院(约占10%)早期阿司匹林使用率低于80%(分别为55.6%和69.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合并胸部不适(OR 4.6,95%CI 2.7~7.8)和有PCI能力医院(OR 3.2,95%CI 1.5~6.7)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阿司匹林,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较少使用阿司匹林(OR 0.5,95%CI 0.3~0.8)。 结论 从2001年至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医院AMI住院患者中早期阿司匹林使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一些医院和某些特征人群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2006、2011年中国西部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的应用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抽取西部农村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6和2011年两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评估住院早期(入院24 h内)氯吡格雷的应用情况。分别对每年度的研究数据进行加权计算,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的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的因素。结果共计32家医院的874份AMI病历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65岁,女性患者占27.5%。2006—2011年,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从1.49%增加到62.87%(P<0.001)。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吸烟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高于非吸烟患者(OR:2.10;95%CI:1.10~3.99,P=0.024);相对入院时未合并胸痛患者,入院时有胸痛患者更易接受氯吡格雷早期治疗(OR:3.24;95%CI:1.78~5.90,P<0.0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氯吡格雷应用率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OR:1.87;95%CI:1.05~3.32,P=0.034)。结论 2006—2011年,我国西部农村AMI患者住院早期氯吡格雷应用严重匮乏的局面得到改善,但其应用率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亟待全面提高早期氯吡格雷应用,进一步改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01至2011年间中国中西部城市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使用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获得中国中西部城市地区AMI患者代表性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2006和2011 3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分别进行加权处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他汀使用的因素。 结果 共计31家医院3354份AMI病历纳入研究。2001、2006和2011年,AMI患者院内他汀的使用率随着年份递增而大幅增加,分别为19.7%、79%、91.1%(趋势P值<0.001)。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患者院内接受他汀治疗率均随年份递增显著增加。主要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类型所占比例变化明显,2001年洛伐他汀使用比例最大,2011年阿托伐他汀成为最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多因素模型分析中,吸烟患者较不吸烟患者更容易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OR 1.6,5%CI 1.07~1.73, P=0.011)。 结论既往10年间,中国中西部城市AMI住院患者的他汀使用情况明显改善,指南对于他汀的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快速普及,但仍存在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2001~2016年南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4个年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住院病历,提取临床信息,分析STEMI的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结果本研究共抽取AMI病历758例;其中STEMI 558例,2001~2016年间,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的比例上升(P0.05),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由24 h缩短至12 h(P0.0001)。未行再灌注治疗率无明显差别,2001年38.9%,2006年16.7%,2011年35.7%,2016年38.4%(P=0.34),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比例由0增至39.4%(P0.002)。24 h内阿司匹林使用率由79.2%增至96.9%(P0.0001),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使用率由0增至96.9%(P0.001),他汀类使用率由0增至96.6%(P0.001),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由52.1%增至72.4%(P0.001),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的使用率由54.9%降至43.3%(P0.002)。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死亡率分别为8%、10.2%、9.2%、7.1%(P=0.76),放弃治疗率2%、6.1%、7.3%、8.1%(P=0.53),死亡与放弃治疗率10%,16.3%,16.5%,15.2%(P=0.76)。结论 2001~2016年,该院STEMI患者医疗质量有改善,但与指南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患者结局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恢复期(心肌梗死28 d后)出现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全部212例因AMI入住长征医院治疗且无房颤病史的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检查结果,以及心肌梗死1年内后续治疗、转归情况,并对可能影响患者恢复期新发房颤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P<0.05,OR=5.61),高血压病(P<0.05,OR=5.89),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1,OR=6.3),未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P<0.01,OR=6.01),糖尿病(P<0.05,OR=3.59)以及出院后无法耐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P<0.01,OR=6.1)等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 AMI患者恢复期出现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高血压病,LVEF降低,未行急诊PCI术,糖尿病以及出院后无法耐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东部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两阶段随机抽样,获得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全国代表性的STEMI患者样本。第一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协作医院三个特定年份的研究病历,以提取临床信息。对每年度的数据分别进行加权处理。结果:共计32家协作医院的2 820份STEMI病历纳入研究。2001年~2011年,STEMI住院患者中位年龄由66岁升至68岁(P0.01),女性患者比例由31.4%升至35.8%(P0.05)。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逐渐上升。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比例由0%增至27.5%(P0.01),再灌注治疗率由49.7%升至58.8%(P0.01)。阿司匹林使用率由80%升至87.8%,氯吡格雷使用率由0%升至72.6%,他汀类药物使用率由16.7%升至89.6%,入院24 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由41.5%升至55.5%(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由58.3%升至69%(P0.01)。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住院7天内病死率分别为6.8%、8.3%和5.7%,死亡+放弃治疗率分别为10.2%、12.4%和9.5%。调整后,2001年~2011年的7天病死率、死亡+放弃治疗率均无下降趋势。结论:既往十年间,我国东部农村STEMI住院患者的介入治疗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有效药物使用严重不足的局面得到改善,但整体诊疗情况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患者结局并未改善。  相似文献   

15.
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498例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大量临床实验已经证实早期再灌注治疗和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B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存活率,我国2001年制定的AMI诊疗指南强调了这些治疗的必要性[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37例,记录病人病史、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情况以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OR=0.54,P=0.021)、再发心绞痛(OR=0.54,P=0.027)以及再梗死(OR=0.29,P=0.035)的发生是保护因素,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明显影响(OR=0.61,P=0.32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再梗死的发生,而对于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001~2011年间我国东部农村地区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中心肌标志物检测的使用情况,及其十年变化趋势。方法: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我国东部13省32家医院的农村地区医院在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因AMI住院的代表性样本,并集中进行病历信息提取,描述医院中具备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能力的比例,以及在AMI患者中的检测率,比较不同年份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将来自东部农村的32家医院共2 853份AMI病历纳入研究,其中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27家。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开展肌钙蛋白或CK-MB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64.0%、97.4%、100%。其中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比例分别为29.3%、70.5%、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在能够开展肌钙蛋白检测的医院中,AMI患者的检测率分布差异显著,仅2011年,有四分之一的医院AMI患者检测肌钙蛋白比例超过90%,另外仍有四分之一的医院AMI患者这项检测比例不足50%。结论:2001~2011年的十年间,东部农村地区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已逐渐普及,但即使在有检测能力的医院中,尚未广泛应用于AMI的诊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方案,特别是提高肌钙蛋白检测的应用率,改善AMI患者识别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正>目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无心力衰竭(心衰)患者,β受体阻滞剂是否能降低死亡率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确定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和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方法:这项队列研究使用英国和威尔士注册数据,纳入2007年7月1日~2013年6月30日179 810例AMI后无心衰的心室功能不全患者。采用倾向评分逆处理概率加权和工具变量分析研究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与1年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在91 895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和87 915例非ST段抬高型AMI患者中,分别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3年在我院住院期间,确诊为AMI的患者61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AMI患者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62例)和存活组(552例),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方法与院内死亡的关系。结果:62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6.58±12.87)岁,男性39例(62.9%),院内死亡率为10.10%(62/61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AMI院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3.065,95%CI:1.188~7.915)、女性(OR=2.775,95%CI:1.200~6.419)、心率(OR=2.836,95%CI:1.405~5.722)、血糖(OR=1.943,95%CI:1.186~3.184)、Killip IV级(OR=1.744,95%CI:1.211~2.513)、3支或左主干病变(OR=3.157,95%CI:1.244~8.014),P<0.05~<0.01。结论:高龄、女性、心率增快、入院血糖水平高、KillipIV级、3支或左主干病变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病史分析方法,分析老年人与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使用剂量以及影响老年人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因素。结果①β-受体阻滞剂4年的平均使用率为56.83%,使用禁忌率为20.10%,排除使用禁忌后4年的平均使用率为71.17%。老年及非老年病人平均使用率分别为66.41%、75.10%(P<0.01)。②4年的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日用量为(30.12±20.36)mg,老年人与非老年人分别为(25.89±19.31)mg、(31.61±20.18)mg(P>0.05);应用β-受体阻滞剂达最大耐受量者占33.52%,老年人和非老年人分别为34.38%、32.71%(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影响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因素有心肌梗死部位、心功能状态及医院级别(OR值分别为0.568、0.256、2.267),非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Ⅱ级(Killip分级)、非三级甲等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β-受体阻滞剂较少。结论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呈普遍趋势,但仍有一些因素限制了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尤其在老年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