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狭窄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8例,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斑块稳定性、分布差异,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患者(54.7%)(χ~2=11.38,P0.01)。脑梗死组比对照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更高(54.8%比31.3%,χ~2=1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更高(P0.01),分布范围更广,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吸烟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斑块患者和无斑块患者血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情况分为斑块组(51例)和非斑块组(3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冠心病史、饮酒、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白细胞计数、CRP等指标,对危险因素予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精神抑郁及压力过度、缺乏体育锻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斑块组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高于非斑块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患者的比例也明显高于非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的脂蛋白a(Lp-a)、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计数、CRP显著高于非斑块组[(38.21±3.12)mg/dL vs.(25.12±2.45)mg/dL,(62.32±5.37)mg/dL vs.(53.12±3.69)mg/dL,(5.87±0.87)mmol/L vs.(5.12±0.53)mmol/L,(3.98±0.46)mmol/L vs.(3.12±0.23)mmol/L,(10.54±2.24)×10~9/L vs.(7.47±1.21)×10~9/L,(8.92±0.87)mg/L vs.(4.87±0.63)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Lpa、OX-LDL、TC、LDL-C、白细胞计数、CRP是促进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伴颈动脉斑块组的Lpa、OX-LDL、TC、LDL-C、白细胞计数、CRP显著高于非斑块患者,即上述指标是促进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E(ApoE)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评价ApoE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2-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行颈动脉超声的体检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体检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异常组(182例,包括IMT增厚组65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117例)和双侧颈动脉正常的对照组(118例)。所有受试者均收集基本资料,检测空腹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E水平。结果 IMT异常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BMI)及部分既往史(吸烟、饮酒、运动、高血压和冠心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异常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IMT增厚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构成、BMI、部分既往史(吸烟、饮酒、运动、高血压和冠心病患病率)比较,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IMT增厚组的年龄高于对照组(P0.01)。IMT增厚组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对照组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水平在IMT异常组高于对照组[(3.13±0.77)mmol/L vs.(2.89±0.75)mmol/L,P0.05],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IMT增厚组与对照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oE水平在IMT异常组低于对照组[40.69±11.38)mg/Lvs.(46.84±13.46)mg/L,P0.05];ApoE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38.82±14.82)mg/L]低于IMT增厚组[(44.93±10.24)mg/L]和对照组(P0.05)。结论 ApoE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ApoE水平不仅在IMT异常与健康者之间有差别,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发展可进一步识别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测量颈动脉斑块的灰阶中位数(GSM)和斑块总体积(TPV),分析GSM、TPV及二者比值(Q)与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颈动脉斑块患者107例,根据其颅脑CT和MRI检查结果,将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发生部位为同侧者66例判定为脑梗死组(A组),将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发生部位为异侧者41例判定为非脑梗死组(B组)。两组患者均行三维超声检查,应用QLAB-VPQ软件获取GSM和TPV,并计算其比值Q,分析GSM、TPV及Q值与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比较GSM、TPV及Q值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和95%可信区间。结果 A、B组GSM、TPV及Q值行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644、-4.515、-4.857,P=0.032、0.043、0.00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SM的OR值为1.078(1.024~1.135),TPV的OR值为1.037(1.019~1.056),Q值的OR值为1.015(1.007~1.024)。ROC曲线显示GSM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95%可信区间0.729~0.894(P=0.000);TPV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06,95%可信区间0.729~0.891(P=0.000);Q值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95%可信区间0.743~0.899(P=0.000)。结论 GSM、TPV及Q值均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Q值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并探讨其评价SSS-TOAST 1型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常规超声检查伴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SSS-TOAST 1型脑梗死患者113例,为脑梗死组,及选取伴有颈部动脉硬化斑块但未患有脑梗死的患者48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比较2组间弹性成像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根据梗死后病情变化分为梗死后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2组间弹性成像检查结果。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间颈动脉斑块长轴长度、斑块厚度、斑块短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0.88、0.33,P均>0.05)。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弹性成像以黄绿色为主,非梗死组斑块弹性成像以绿蓝色为主。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较对照组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1、10.77、4.52,P均<0.05)。脑梗死后进展组与非进展组间颈动脉斑块长轴长度、斑块厚度、斑块短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1.34、0.17, P均>0.05)。脑梗死组中梗死后进展组比非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9、2.30、3.80,P均<0.05)。结论 RTE可以评价斑块的软硬度以反映斑块的易损性,SSS-TOAST 1型脑梗死组患者斑块弹性值、管壁弹性值及斑块硬度较对照组低,其易损性高;且RTE对评价梗死后病情变化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6月~12月入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4例纳入研究,检测患者血清HCY水平。应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对患者行颈部CTA扫描。根据血清HCY水平差异,将其分为高HCY组(80例观察组)和正常HCY组(7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数量及稳定性,并比较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程度组间HCY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管总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506,5.980,5.594,均P0.05)。轻、中、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3.16±6.73,15.19±5.93和26.13±11.18μmol/L,中、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4,5.270,2.684,均P0.01)。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053,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及混合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稳定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70,4.067,14.95,均P0.05)。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6.14±5.49,21.91±6.32和26.74±10.59μmol/L,混合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70,4.628,均P0.01),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混合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49,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具有密切相关性,高HCY血症可使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增高,颈动脉斑块总数及不稳定斑块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作用。方法:本次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是否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为未发生脑卒中患者,观察组4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血管造影,观察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的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易损性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管腔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易损性斑块、稳定性斑块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血管造影能够有效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适合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对于临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EUS评估颈动脉低回声斑块强化程度与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观察组(发生前循环脑梗死)与对照组(未发生脑梗死)。两组接受颈动脉低回声斑块CEUS检查。结果观察组的斑块厚度、EI、DE、颈动脉狭窄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AT、DTTP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强化程度的增加,斑块厚度、EI水平逐步增加,DAT、DTTP水平逐步降低(P0.05)。不同强化程度斑块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低回声斑块的强化程度越强,脑梗死发生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灰阶中位数(GSM)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价值及3D-US GSM联合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评估脑卒中风险的价值。方法 (1)选取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获得病理结果的患者,3D-US计算GSM值,根据病理结果将斑块分成易损斑块组及不易损斑块组,对比分析斑块GSM值在组间差异;(2)追踪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数据;(3)通过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GSM与同型半胱氨酸、GSM与脂蛋白a的相关性;(4)GSM联合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评估脑卒中风险,计算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1)39例患者GSM值16.20~62.33,平均值44.03±10.75,其中33例不稳定斑块组GSM值36.69±12.47,6例稳定斑块组GSM值53.44±10.39,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同型半胱氨酸值(15.57±10.86)μmol/L,脂蛋白a值(316.49±107.93)mg/L。(3)GSM与同型半胱氨酸、GSM与脂蛋白a比较相关性系数,P<0.05,两者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4)GSM对易损性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弹性模量,评估脑梗死患者斑块的易损性。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脑梗死组)和91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两组颈动脉斑块的杨氏模量值[平均值(Emean)、最小值(Emin)、最大值(Emax)及标准差(Sd)],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Emean、Emin分别为(18.17±15.29)k Pa、(10.36±8.73)k Pa,均低于对照组[(27.11±17.10)k Pa、(15.86±15.60)k 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通过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杨氏模量平均值和最小值评估斑块的易损性,或可作为预测脑梗死发生的风险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斑块定量参数在评估颈动脉斑块患者脑卒中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34例存在颈动脉斑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超声检查,并获取斑块定量参数;根据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将6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归为脑卒中组,将仅存在颈动脉斑块而未发生脑卒中的71例患者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三维超声斑块定量参数,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三维超声斑块定量参数评估脑卒中风险的价值。结果 脑卒中组患者斑块体积、斑块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3.02、2.83,P均<0.05),脑卒中组患者灰阶中位数(GS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9.23,P<0.05)。年龄、吸烟史、斑块性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斑块体积、斑块厚度、GSM值是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OR分别=1.08、1.05、1.21、1.26、2.92、1.27、0.98,P均<0.05);斑块体积、斑块厚度、GSM预测颈动脉斑块脑卒中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67、0.80,GSM值的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三维超声斑块定量参数GSM值与颈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至2018年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并检测血脂、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脂蛋白[(296±3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8±0.09)]mmol/L及血纤维蛋白原[(3.51±0.07) mmol/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47±14)mmol/L,(3.18±0.09)mmol/L,(3.51±0.0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血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监测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7例,稳定斑块组50例,易损斑块组74例。检测各组血液尿酸浓度、血脂、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结果:3组的年龄、糖尿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Hb A1c、尿酸浓度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冠心病、血脂、Hb Alc、颈动脉IMT、性别、吸烟、糖尿病、FBG及血清尿酸含量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尿酸的含量可能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斑块评分研究三维超声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患者41例(45例次,其中4例双侧),术前均行常规颈部血管超声、三维超声(3D-US)、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术后观察粥样斑块大体形态并行HE染色。在二维超声基础上,依据3D-US图像示斑块形态、均质性、回声特征及血管狭窄程度设定斑块评分标准,计算责任斑块综合评分,并与术后相应层面病理学结果对照。根据病理结果,将责任斑块分为易损斑块组(35块)及稳定斑块组(10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斑块评分。根据术前6个月内患者是否首发缺血性卒中分为缺血组(27例)与非缺血组(14例),采用Pearson X~2比较缺血性事件与易损斑块发生率。结果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的斑块评分比较(5.3±0.2 vs3.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9,P0.05);斑块评分诊断易损斑块的准确性较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诊断的最佳界值为4.5分(最大Youden指数为0.671,敏感度为77%,特异度为90%);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与斑块易损性有显著相关关系(r=0.858,P0.05)。结论三维超声可准确、定量评估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呈相关关系,为临床准确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河南省鄢陵县人民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作为观察组并抽取同期非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检出率、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总狭窄率81.25%(52/64)高于对照组41.94%(26/62),且其中轻度狭窄率、中度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总检出率72.93%(194/266)高于对照组51.85%(56/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颈内动脉、左颈内动脉、右颈动脉、左颈动脉斑块分布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做出有效评估,可明显提升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颈动脉斑块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其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169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性脑梗死组101例和非颈动脉斑块性脑梗死组68例,根据斑块性质将颈动脉斑块性脑梗死组分为稳定性斑块组30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71例,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比较各组LP-PLA2水平,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颈动脉斑块稳定的预测价值。结果颈动脉斑块组LP-PLA2水平(212.90±117.69 ng/m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127.70±57.98 ng/ml;t=3.016,P0.01);无斑块组与健康对照组(108.34±42.58 ng/ml)无明显差异(t=0.779,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236.24±128.33 ng/m1)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157.65±59.27 ng/ml;t=3.442,P0.01)。结论血浆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脑梗死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脑梗死鉴别和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王全懂  李松  杨华 《临床荟萃》2015,30(12):137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表达水平与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关系,评价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有颈动脉内膜(IMT)增厚或颈动脉斑块的入院患者126例,同时记录患者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浆 Hcy 及 hs-CRP 表达水平。结果依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声学特点,126例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7例、稳定斑块组44例及易损斑块组45例。3组间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易损斑块组血浆 Hcy、hs-CRP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2.32±8.60)μmol/L,(9.78±3.16)mg/L,(3.28±0.31)mmol/L]表达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14.26±4.22)μmol/L,(4.32±3.56)mg/L,(2.32±0.44)mmol/L]及内膜增厚组[(14.02±4.61)μmol/L,(4.22±2.37)mg/L,(2.28±0.60) mmol/L ],稳定斑块组及内膜增厚组 Hcy、hs-CRP 及 LDL-C 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浆 Hcy、hs-CRP 水平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905、0.870,P <0.01),Hcy、hs-CRP 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越不稳定。结论血浆 Hcy、hs-CRP 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测定其表达水平可能对斑块易损性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并探讨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我院神经内科的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病患者156例,选择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青中年145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完成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学检查指标,分析两组入选者颈动脉超声特点.按超声检测结果将1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率、血管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Crouse积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在各相关危险因素中,年龄、男性、吸烟史、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同型半脘氨酸血症(Hcy)、高尿酸血症在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846,95% CI =1.293~2.636,P<0.01)、吸烟史(OR=1.277,95% CI=1.221~1.675,P<0.05)、高同型半耽氨酸血症(OR =1.845,95% CI =1.040~3.273,P<0.05)、高尿酸血症(OR=1.033,95%CI=1.010~1.057,P<0.01)是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IMT增加、斑决检出、颈动脉狭窄及不稳定斑块等颈动脉超声特征性改变对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有提示意义.年龄、吸烟、高尿酸血症是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2(sfgl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住院患者88例作为病例组,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0例)、稳定斑块组(34例)和无斑块组(14例)。选择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血浆sfgl2、IL-10水平,同时分析二者与CAS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斑块组患者sfgl2水平[(23.70±7.35)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斑块组[分别为(33.4±8.34)、(28.06±7.7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水平[(3.40±2.13)pg/mL]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稳定斑块组[分别为(10.42±3.80)、(5.63±3.9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gl2、IL-10均为CAS斑块易损性的保护因素[优势比(OR)=0.943、0.763,95%可信区间(95%CI):0.889~0.998、0.615~0.945,P0.05]。结论 sfgl2、IL-10均参与了CAS斑块的发生、发展,并对CAS斑块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Essen卒中风险评分,利用高分辨MR黑血序列及CE-T1WI比较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及成分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一周内行颈动脉3D-TOF成像、高分辨MRI黑血序列及CE-T1WI成像,其中低风险组25例,高风险组16例,并对脑梗死的责任颈动脉进行影像分析,比较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及成分的差异。结果 (1)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患者再发脑梗死、年龄、糖尿病、吸烟及周围血管病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患者的标准化管壁指数、管腔直径、管壁厚度及管腔狭窄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风险组斑块内纤维帽破裂发生率、出血发生率、脂质坏死核心(lipid-rich necrotic core,LRNC)发生率及管腔狭窄率50%发生率、LRNC面积、LRNC指数及出血面积、出血指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存在差异,利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结合高分辨MRI可以对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度进行分层,对具有再发风险的高危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脑卒中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