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力衰竭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CRT治疗对于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患者疗效不佳。这可能与RBBB患者心脏病变更为严重有关。不过,RBBB患者也可能存在左室激动延迟,因此有可能从CRT治疗中获益。应用临床和超声学指标筛选CRT植入者有助于改善其反应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超声指标的差异。剔除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 ms的病例后,再次比较两组间CRT疗效差异。结果与LBBB组比较,RBBB组缺血性心肌病占比较高(26.0%vs 11.3%),肺动脉收缩压亦高[(50.14±17.10)mmHg vs(44.27±15.16)mmHg],QRSd则较窄[(152.36±26.84)ms vs(162.92±29.67)ms](P0.05)。CRT术后6个月,LBBB组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的提高均显著优于RBBB组(P0.05)。而将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ms的病例剔除后,CRT术后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相对较窄的QRS波可能是RBBB者CRT疗效欠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26例,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以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模式治疗7天,以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QRS波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N末端脑钠肽为疗效评价指标,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衰的短期疗效.结果: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术后第7天较术前比较,6分钟步行距离由术前的( 279±46)m提高至(312±37)m;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28±7)下降至(22±5);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由术前的(167±22)ms缩短至(132±8)ms;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29±0.07)提高至(0.33±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75±8)mm减小至(69±7)mm;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由术前的(105±29)ms下降至(62±8)ms;N末端脑钠肽由术前的(3 086±1 265)pg/ml下降至(1 976±760)pg/ml;患者的各疗效评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衰患者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的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1 病例简介患者,男,75岁,因头昏、黑蒙13d入院,2年前曾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外院住院治疗。查体:Bp165/65mmHg (1mmHg=0.133kPa),神志清楚,步入,双肺呼吸音清晰, 心脏临界大小,HR35次/min,心律齐,无杂音。平静心电图及Holter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见图1)。于局部麻醉下, 经左锁骨下静脉通路置入MedtronicSVVI103单腔起搏器,起搏电极头固定于右心室心尖部,解剖位置与腔内心电图显示满意;术中测得起搏电压阈值0.5V、电流阈值0.8mA、阻抗 580Ω;起搏频率为60次/min。术后心电图示右束支阻滞图形 (见图2)。7d后经X线片及心脏超声复查,证实起搏电极仍位于右心室游离壁近心尖处。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为起搏心律、仍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相似文献   

5.
一例 65岁女性 ,因高度房室阻滞而行VVI起搏治疗。术后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示起搏电极头端位于右室近心尖部流入道。体表心电图示类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检测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正常。提示 ,正常右室心尖部或近心尖部起搏 ,可以出现类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组织多普勒(TDI)筛选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效果。方法 8例心力衰竭合并RBBB患者接受了CRT,其中5例并发左侧束支的部分阻滞(LHB),3例为单纯RBBB,所有患者符合CRT治疗的I类适应证,并在CRT治疗前应用TDI进行了严格筛选,所有患者均存在心室间及室内收缩不协调,左室电极尽量放置在收缩最延迟处,观察患者术后症状及超声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CRT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存活,其中5例并发LHB患者及1例单纯RBBB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至少1级,射血分数改善大于5%,其余2例单纯RBBB患者对CRT治疗无反应,NYHA心功能分级未改善,射血分数改善小于5%。结论经TDI筛选的RBBB心力衰竭患者可从CRT治疗中获益,但获益的患者多数合并有LHB,而只有较少单纯RBBB患者从CRT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合并右束支阻滞(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方法 本中心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植入CRT-P/D的合并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规每3~6个月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距离、Minnesota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及程控等指标.结果 共7例合并RBBB心力衰竭患者植入CRT-P/D,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19 ~74(57±19)岁.随访0.3~43.0(17.6±16.7)个月.随访期间发生心力衰竭住院事件7次,3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加重死亡.6例患者为CRT无反应者,1例为CRT反应者.结论 合并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CRT无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8.
经食管心房起搏研究功能性右束支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食管心房起搏检出101例功能性右束支阻滞。右束支阻滞的早期表现为SV1变浅,右束支阻滞由不完全性到完全性在V1导联演变规律为rS-rs-rR或rS-rs-rsr‘-rsR’。功能性右束支阻滞组的房室交接区功能不应各短于右束支有效不应期,而心房有效不应期不应期与房室交接区有效不应期则显著短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前已证实对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最佳方法.有试验表明单纯左室起搏和双室起搏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结果是基本等同的,两种方法对伴LBBB的心衰患者的长期获益基本相同,除改善心功能外,两组在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再住院人数及死亡事件方面均无差异.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射血分数(EF)值降低心力衰竭的的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共有3例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女性患者,因EF值降低心力衰竭植入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局麻下采用微创介入方法,在钢丝导引下送一根左室电极至心大静脉或侧静脉;另送一根左室电极至侧静脉或后静脉;再送心室电极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连接脉冲发生器的心房、左室和右室孔。结果 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起搏参数满意,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2,24个月,1例患者出现导线移位和起搏阈值增高,患者心功能恶化。其他2例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超声提示心脏缩小,左室EF升高,起搏器参数理想。结论对于EF降低心力衰竭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有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征的患者,经皮左室双电极行心室三部位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安全、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VV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在保留原起搏器及导线的情况下,新置入2根电极导线分别至右事,及左室侧后静脉,与DDD起搏器心室及心房接口连接,行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临床疗效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窦性心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QRS波时限≥120 ms的CHF患者36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化(CRT)起搏器后,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先以右房左室起搏模式治疗(LV起搏模式)7天,然后以右房双室起搏模式治疗(Biv起搏模式)7天;第二组先以Biv治疗7天,然后以LV治疗7天。收集术前、术后第7天、第14天的临床资料,所有数据应用交叉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及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 6 min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等6种评价指标的结果相似:评价指标测量值在处理效应即LV、Biv两种起搏模式上、在顺序效应即两种起搏模式顺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阶段效应即术后第7天、第14天两阶段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CHF的疗效相仿;对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CHF患者,单纯左室起搏可作为CRT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62岁,因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病窦综合征于7年前安装DDD起搏器,后发生心房颤动及心房静止,起搏模式改为VVI,全心衰竭加重并起搏器电池耗竭需要更换。经纠正心力衰竭后,选用DDD起搏器,程控AV延迟,用心房输出起搏冠状静脉窦、左心房,心室输出仍接右室心尖部,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左束支起搏可维持左心室电与机械同步性,对起搏诱导性心肌病、心房颤动快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和需要再同步化治疗及常规双心室起搏失败后的心力衰竭患者有显著疗效,现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观察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纠正右束支阻滞(RBBB)的临床效果及心电图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入院有心室起搏指征,存在基线RBBB图形且QRS波群时限≥120 ms、左心室射血分数>50%并接受LBBAP的患者,分析LBBAP纠正RBBB的临床...  相似文献   

16.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可导致心室电传导延迟、收缩不同步, 是加重心力衰竭(心衰)的重要因素, 亦是心衰治疗的重要靶点。传统双心室起搏可纠正LBBB、改善心功能, 但其受到技术及解剖的限制, 仍有部分患者难以从中获益。随着对希氏-浦肯野系统认识的深入、导线置入工具的改进及技术的发展,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 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可纠正LBBB、恢复电机械同步性, 有望作为传统双心室起搏的替代疗法用于心衰伴LBBB患者。该文对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心衰伴LBBB患者中应用的理论及临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右束支3位相阻滞伴超常传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随着起搏器工程技术及心脏病理生理认识的发展,起搏器治疗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主要针对引起患者反复晕厥甚至猝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拓展到致死性快速心律失常,由治疗心电疾病扩展到非心电疾病,如肥厚性心肌病,严重心衰等。生理性起搏,包括起搏模式和起搏部位的选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将来起搏的发展方向。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起搏模式及部位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对以后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83岁。病窦综合征伴阿-斯发作,于1986年安置VVI心脏永久起搏器后,伴右房逐年扩大,先后更换4次起搏器,重置1根电极,93年后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至2007年右房内径达11.5 cm×9.7 cm,呈瘤样极度扩张。  相似文献   

20.
右束支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可发生在正常人群,但较少,以儿童和青年人较多,并且以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较常见。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发生率为0.25%~1.0%,绝大多数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RBBB可以发生在多种病理和生理情况下,其本身不产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故临床上常无症状,如出现症状,多为原发疾病的症状,因此既往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但是近年来发现RBBB与室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威胁患者生命。本文主要对右束支阻滞及室颤的相关研究及进展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