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不同抗血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搜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与抗血小板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的非随机对照实验,并分析其术后出血、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发生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9篇文献纳入此次研究。与抗血小板治疗比较,抗凝药的出血发生率增高(26.3%比20.3%;OR=1.20,95%CI:1.04~1.39,P=0.01),然而,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凝药组内,维生素K拮抗剂的全因死亡率低于非维生素K拮抗剂(9.8%比12.9%;OR=0.73,95%CI:0.55~0.97,P=0.03),然而脑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较,抗凝药患者出血发生率高;在抗凝药组内,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比较,维生素K拮抗剂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口服凝血酶抑制剂与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an Fang Data、CBM、CNKI,查找有关口服新型凝血酶抑制剂与维生素K拮抗剂对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定义为建库至2016年3月。各结局指标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RCT,共计29 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型凝血酶抑制剂组静脉血栓复发率较维生素K拮抗剂组并未见明显差异(OR=0.93,95%CI:0.81~1.06,P=0.28)。新型凝血酶抑制剂组大出血发生率较维生素K拮抗剂组明显降低(OR=0.61,95%CI:0.50~0.75,P0.00001)。结论新型凝血酶抑制剂能够为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提供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其安全性亦较高。但其对国内急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治疗效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尚需国内更多大样本量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东亚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和CBM数据库,收集东亚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相关研究,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比较INR 1.50~1.99组(低强度组)和2.0~2.5组的栓塞与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发现,低强度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并未增加[OR=1.12,95%CI:0.84~1.49,P=0.43],但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OR=0.72,95%CI:0.56~0.93,P=0.01];进一步比较低强度组与标准强度组(INR 2.0~3.0),结果显示,低强度组的栓塞事件仍未增加[OR=1.30,95%CI:0.97~1.75,P=0.08],而出血事件[OR=0.62,95%CI:0.48~0.80,P0.01],甚至致命性出血事件发生率[OR=0.58,95%CI:0.38~0.88,P=0.01]显著降低。另外INR 2.6~3.0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2.0~2.5组[OR=0.67,95%CI:0.46~0.97,P=0.04]。结论:低强度(INR 1.50~1.99)是华法林治疗的有效范围,且比较安全,而INR 2.6~3.0时出血风险较大,故东亚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治疗时,其INR维持在1.5~2.5是较理想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ULMCA行PCI与CABG术后长期随访的对比研究,研究的相关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11 332例患者,3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PCI组与CABG组全因死亡率(OR=1.02,95%CI:0.73~1.42,P=0.92)、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59,95%CI:0.33~1.07,P=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I组心肌梗死率(OR=1.74,95%CI:1.43~2.11,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60,95%CI:1.81~3.72,P0.000 01)显著增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5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91,95%CI:0.64~1.28,P=0.59)轻微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64,95%CI:0.28~1.48,P=0.29)无明显差异,但心肌梗死率(OR=2.08,95%CI:1.62~2.69,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70,95%CI:1.80~4.03,P0.000 01)仍显著增高。7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61,95%CI:0.46~0.80,P=0.000 4)、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23,95%CI:0.16~0.32,P0.000 01)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OR=2.00,95%CI:1.39~2.86,P=0.000 2)、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37,95%CI:1.65~3.41,P0.000 01)仍显著增高。结论:PCI与CABG治疗ULMCA患者3年随访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当,但PCI心肌梗死率与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分层分析后7年随访,与CABG相比,PCI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仍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SICH)合并肺栓塞(PE)患者应用低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SICH合并PE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未给予抗凝治疗)、足量抗凝组(B组:低分子肝素钙100i U/kg,1次/12h)、低剂量抗凝组(C组:低分子肝素钙3 000i U,1次/12h/5 000i U,1次/d);评估影响脑SICH合并PE预后的因素;对比不同剂量抗凝治疗肺栓塞疗效、再出血发生率和30d内死亡率。结果:(1)不同剂量抗凝药物是影响SICH合并PE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2)足量抗凝组(B组)与低剂量抗凝组(C组)对比肺栓塞疗效评价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再出血率和30d死亡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SICH合并中低危PE患者可能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动静脉血栓形成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需要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3类:维生素K拮抗剂、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存在很多局限性,如起效缓、安全窗窄、受饮食影响、频繁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及剂量调节、与多种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等。低分子肝素虽然优于肝素,但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两种手术方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后球囊扩张术(ESBD)处理巨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至2019年7月8日的Pub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中的文献,同时检索相关会议论文等,纳入ESBD vs EST治疗巨大胆总管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RCT,共计1926例患者,其中ESBD组973例,EST组95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ESBD组和EST组结石清除率[比值比(OR)=1.53,95%可信区间(95%CI):1.03~2.29,P=0.04]、一次清除率(OR=1.77,95%CI:1.06~2.93,P=0.03)、机械碎石率(OR=0.40,95%CI:0.25~0.63,P<0.0001)、出血率(OR=0.23,95%CI:0.11~0.50,P<0.001)、胆管炎发生率(OR=0.31,95%CI:0.12~0.78,P=0.01)、早期并发症(OR=0.59,95%CI:0.42~0.84,P=0.003)、手术时间(MD=-8.89,95%CI:-17.56^-0.22,P=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穿孔(OR=0.27,95%CI:0.05~1.30,P=0.10)、内镜后胰腺炎(OR=1.03,95%CI:0.66~1.61,P=0.91)方面二者结果相似。结论在内镜下处理巨大胆总管结石中,ESBD在结石清除率、机械碎石率、出血率、胆管炎发生率、手术时间方面比EST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收治的房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左心耳血栓分为血栓组(n=49)和非血栓组(n=638)。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参数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血栓组相比,血栓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P=0.040)、阵发性房颤患者比例更低(P=0.007)、CHA2DS2-VASc评分更高(P=0.004)、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治疗比例更低(P=0.004)、维生素K拮抗剂(VKA)抗凝比例更高(P=0.022)、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P=0.0001)、左房内径(LAD)更大(P=0.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年龄增加(OR=1.126,95%CI:1.006~1.259,P<0.001)、CHA2DS2-VASc评分升高(OR=2.154,...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维普、万方、中国知网、Pub Med、Embase及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数据库,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与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方案的所有文献,提取即刻完全栓塞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等)、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发生率、随访治愈率、复发率等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入选18篇文献,其中包括1篇随机对照研究和17篇观察性研究。两种治疗方法的术后即刻完全栓塞率(OR=0.98,95%CI:0.72~1.32,P=0.93)、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OR=1.04,95%CI:0.54~1.99,P=0.91)、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OR=1.57,95%CI:0.96~2.55,P=0.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支架辅助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OR=1.35,95%CI:1.04~1.74,P=0.02);随访治愈率(OR=1.65,95%CI:1.25~2.17,P0.01)、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发生率(OR=2.56,95%CI:1.97~3.33,P0.01)、复发率(OR=0.45,95%CI:0.35~0.57,P0.01)支架辅助栓塞较单纯弹簧圈栓塞具有优势。结论就目前研究现状,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有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趋势,但尚需更多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并且支架辅助栓塞技术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干预措施以降低OH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在新华医院老年医学科诊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17例,OH组57例,非OH组(NOH组)160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基础疾病情况。危险因素的筛选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35,95%CI:1.125~1.584,P=0.002)、α受体阻断药(OR=1.582,95%CI:1.239~2.020,P=0.000)、降压药物≥3种(OR=1.452,95%CI:1.169~1.804,P=0.018)、心房颤动(OR=1.362,95%CI:1.206~1.538,P=0.008)和合并疾病≥2种(OR=1.485,95%CI:1.241~1.777,P=0.001)是O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OH的发生率与高龄、α受体阻断药、心房颤动、合并多种疾病以及联合应用≥3种降压药物有关,必须对这些因素加以有针对性的干预,以降低OH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该结论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于通过系统性评估前瞻性队列研究来进一步分析OSA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系统性检索PubMed与EMbase等电子数据库,查找关于OSA与成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冠心病)、卒中及总心血管疾病(CVD)发生率之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4项研究。与对照组相比,OSA组的心血管死亡率(OR=2.16,95%CI:1.4~3.18,P=0.03)、冠心病发病率(OR=1.49,95%CI:1.16~1.91,P=0.002)及高血压发生率(OR=1.82,95%CI:1.24~2.68,P=0.002)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心血管事件(OR=1.25,95%CI:0.38~4.13,P=0.72)、卒中发生率(OR=1.17,95%CI:0.75~1.82,P=0.50)及高脂血症发生率(OR=2.06,95%CI:0.96~4.44,P=0.06)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亚组中,体质指数(BMI)≥30的OSA人群(OR=3.82,95%CI:1.90~7.68,P=0.0002)、OSA持续10年以上(OR=3.66,95%CI:2.07~6.47,P<0.00001)及中重度OSA患者(OR=3.52,95%CI:1.59~7.79,P<0.05)具有更高的心血管死亡率。结论这项研究证实OSA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同时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相关风险,尤其是中重度OSA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不同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22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AVR治疗且存在抗凝指征的患者, 根据口服抗凝药的种类分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两组, 随访时间为30 d。终点事件包括主要终点及其组分。主要终点为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瓣膜血栓、心腔内血栓和大出血的复合终点。比较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共入选80例患者, 年龄(74.4±7.1)岁, 男性43例(53.8%)。其中, NOAC组49例(61.3%), 华法林组31例。抗凝指征为心房颤动的患者76例(95.0%)。NOAC组和华法林组相比, 校正后的主要终点发生风险(OR=0.23, 95%CI 0.06~0.94, P=0.040)更低, 主要归因于大出血的风险(OR=0.19, 95%CI 0.04~0.92, P=0.039)更低。结论 TAVR术后合并抗凝指征的患者使用NOAC的短期结局可能优于华法林, 但研究结论尚需大样本随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在肝硬化伴门静脉血栓(PVT)患者中, 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在PubMed, Web of Science, 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检索数据库中, 通过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 检索自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6月20日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随机分组模型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PVT再通方面, 与传统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相比, 新型口服抗凝药再通率更高(OR = 13.75, 95%CI 3.58~52.90,P = 0.000 1)。出血方面, 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于传统抗凝药物并不增加出血风险(OR = 2.42, 95%CI 0.62~9.41,P = 0.20)。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PVT再通的发生方面优于传统抗凝药物, 在出血的发生方面,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共168例,男性70例,女性98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7.3±6.8)岁。所有患者依据预后分为2组,术后早期死亡即死亡组8例,治愈出院即治愈组160例。术前采用i E33飞利浦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胸比等。手术过程测定置换瓣膜、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结果所有入选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8例,死亡率为4.76%,治愈出院160例,治愈率为95.24%。死亡组体重≥70 kg、术前左心房内径≥70 mm、体外循环转机时间≥160 min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比例较治愈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体重≥70 kg(OR=4.372,95%CI:1.424~14.955)、术前左心房内径≥70 mm(OR=1.592,95%CI:1.224~2.142)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OR=10.227,95%CI:3.781~28.792)是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体重、术前左心房内径以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及预测因子。方法:全面检索Pub Med、Springer、Elsevier-SDOL、EMbase、SSCI、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在2009-01至2016-01期间发表的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房颤的研究文献。利用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质量准则评价文献质量,运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软件版本2.0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个研究,其中4个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6 626例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1%[95%可信区间(CI):10.3~11.9]。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经心尖途径[比值比(OR)=2.16,95%CI:1.58~2.94,P0.001]、手术相关心脏事件(OR=1.59,95%CI:1.08~2.36,P=0.01)、手术相关出血事件(OR=1.56,95%CI:1.00~2.45,P=0.04)、心房过大(每增加1mm/m~2,OR=1.21,95%CI:1.09~1.34,P0.001)。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且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不良事件。深入研究其预测因子有利于提高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everolimus-eluting stent,EES)与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SES)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NKI全文数据库,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公开发表的有关EES和SES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手检已获文献的参考文献、会议摘要及相关网站。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后,对符合要求的RCTs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Rev 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RCTs,Meta分析显示,EES组与SES组之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OR=0.94,95%CI:0.76~1.17,P=0.60)、心源性死亡发生率(OR=0.97,95%CI:0.74~1.27,P=0.81)、心肌梗死发生率(OR=1.03,95%CI:0.83~1.27,P=0.80)、血运重建发生率(OR=0.89,95%CI:0.76~1.04,P=0.1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ES组确定或者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低于S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5,95%CI:0.44~0.97,P=0.04)。结论在冠心病支架介入治疗中,EES能更显著降低支架术后的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但在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心肌梗死发生率、血运重建发生率与SES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Elsevier、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及中国万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ACS患者急诊P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利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观察短期(住院期间至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术后出血并发症、急性与亚急性支架血栓。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26 82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比伐卢定与肝素无论单用或者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两组全因死亡(RR=1.02,95%CI:0.85~1.22,P=0.85)、心肌梗死(RR=1.15,95%CI:0.95~1.40,P=0.16)、30 d支架内血栓(RR=1.36,95%CI:0.89~2.07,P=0.15)、亚急性支架血栓(24 h~30 d)(RR=0.88,95%CI:0.54~1.42,P=0.60)、再次血运重建(RR=1.15,95%CI:0.98~1.34,P=0.08)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比伐卢定组短期出血风险较肝素组显著降低(RR=0.61,95%CI:0.46~0.81,P=0.000 8),比伐卢定组24 h内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高于肝素组(RR=3.76,95%CI:2.12~6.66,P<0.000 01)。结论对ACS患者行急诊PCI时,比伐卢定与肝素在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30 d内支架血栓及24 h~30 d支架血栓的结局相似,比伐卢定在降低术后出血风险上较肝素更有优势,但会增加24 h内急性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meta分析探讨糖皮质激素对预防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Elsevier、Sciences online database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搜索2000-01-2017-12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搜索到1 204篇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将其中19篇纳入心房颤动分析,10篇纳入感染发生率分析,10篇纳入机械通气时间分析;共2 202例患者,其中1 113例为糖皮质激素组,1 089例为对照组;分析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能降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OR=0.66,95%CI:0.54~0.80;P0.000 1),但不影响感染发生率(OR=1.25,95%CI:0.74~2.12;P=0.40)和机械通气时间(OR=0.00,95%CI:-0.17~0.18;P=0.99)。结论:对于有冠状动脉搭桥术史的患者,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能降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但对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单纯瓣膜置换术(HVPI)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外科接受HVPI的400例患者。根据RIFLE标准,所有患者根据有无AKI将患者分为急性肾损伤组(AKI组,n=157)和肾功能正常组(n=243)。记录人口学特征、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等多种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AKI发生率为39.3%。400例HVPI患者的术前血清肌酐为85.0(72.0,98.0)μmol/L,术后血清肌酐为104.5(80.0,146.3)μmol/L,增高20.9%(1.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50岁(OR=2.12,95%CI:1.13~3.95)、高血压病史(OR=4.07,95%CI:1.23~13.47)、转机时间180 min(OR=5.38,95%CI:1.63~17.77)、术后血红蛋白70 g/L(OR=0.20,95%CI:0.06~0.74,)、血清谷丙转氨酶100 U/L(OR=12.10,95%CI:2.28~64.23)、手术当天胸液引流量500 ml(OR=2.12,95%CI:1.13~3.95)、手术24 h后拔除气管插管(OR=3.94,95%CI:2.07~7.52)、合并低心排综合征(OR=4.64,95%CI:1.06~20.29)是HVPI术后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HVPI后AKI是多因素造成的,术前主要与年龄、高血压有关,术中主要和转机时间有关,术后主要和延迟拔管、低心排综合征、贫血、胸液引流量增多以及谷丙转氨酶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用于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3种血管止血器(angioseal,perclose,桡动脉止血器)及传统人工按压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脏导管中心行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术(包括择期及急诊PCI)的患者4717例,男性3018例(64.1%),女性1699例(35.9%),平均年龄(60.6±10.3)岁。根据血管止血方法分为4组,Angio Seal组(1011例),Perclose组(1000例),人工按压组(1677例),桡动脉止血器组(1029例)。比较4组主要及次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析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人群中共出现10例主要血管并发症,均发生于人工按压组。与人工按压组比较,Angioseal组和Perclose组血肿及出血、迷走神经反射及血管痉挛发生率减少,血栓形成及血管闭塞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人工按压组比较,Perclose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增加,Angioseal组动脉夹层及动静脉瘘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人工按压组为对照,桡动脉止血器(OR=0.35,95%CI:0.25~0.49)和Angioseal(OR=0.26,95%CI:0.25~0.49)发生次要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明显降低(P均0.001),Perclose次之(OR=0.71,95%CI:0.54~0.93,P=0.013)。采用桡动脉途径的患者(OR=0.49,95%CI:0.36~0.69)次要血管并发症风险低于经股动脉途径。年龄(OR=1.06,95%CI:1.01~1.04)、女性(OR=2.33,95%CI:1.58~2.64)、高血压(OR=1.81,95%CI:1.23~2.23)、肌酐清除率下降(OR=0.94,95%CI:0.95~0.97)是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后次要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止血器相对于人工按压显著减少血管并发症。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较股动脉途径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