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本刊主编刘忠厚教授的邀请,福永仁夫教授在第四届骨质疏松研讨会上做了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特邀演讲  相似文献   

2.
老年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老年骨质疏松症骨密度(BMD)诊断标准进行深入探讨。以美国Lunar公司DPX-L型双能X线BMD测定仪,随机对北京市60~94岁734名老年人进行BMD测定,并分别以同性别、同部位峰值减低2.0及2.5SD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以减低2.5SD较减低2.5SD所得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1倍左右,如以Ward’s三角为例,男性60~69、70~79及80岁以上组,以减低2.0SD为诊断标准,其患病率各为25.5%、47.6%及48.2%;若以减低2.5SD为诊断标准其患病率则下降为10.6%、19.0%及23.2%,两者相差1倍以上。结论:若以减低2.5SD为诊断标准很可能造成一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被误诊、漏诊。鉴于国人BMD峰值较白人低0.5SD左右,应以峰值减低2.0SD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为宜。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81,自引:26,他引:55  
本文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权威定义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外大量的骨密度的测量数据,结台中国的国情,探讨了中国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为了进一步搞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出了今后工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应用QCT探索骨质疏松症诊断及分级诊断标准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应用QCT检测健康成年人腰椎骨密度 ,探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分级诊断标准。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制造 60 0HQ的CT(单能 ) ,对 12个年龄段 (5年为 1段 ) 5 14名 (男 2 0 6人 ,女3 0 8人 )健康志愿者 (除外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及严重腰椎疾病者 ) ,进行L3松质骨BMD检测。结果①峰值骨密度位于 3 0岁年龄段 ,男性 (2 2 7 8± 2 7 0 )mg/cm3;女性 (2 40 9± 2 9 0 )mg/cm3。②峰值骨量过后BMD随增龄而逐渐降低 (P <0 0 1) ,至 45岁年龄段时 ,男女均进入骨量减少期 :女性 5 0岁、男性5 5岁年龄段时BMD均值进入骨质疏松期。③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有二 ,第一 ,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BMD均值降低 2 5SD以上。第二 ,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BMD减少 3 0 %以上可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④首次提出骨质疏松分 4级 (Ⅰ、Ⅱ、Ⅲ、Ⅳ级 )诊断标准及诊断量化表。结论 ①QCT诊断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②骨质疏松分级诊断标准 ,给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科研提供具体客观指标。③诊断量化表能帮助临床医师直接、准确、快捷的做出骨质疏松症的分级诊断并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9,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对既往国内文献复习 ,提出一种更方便、更科学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方法 检索国内期刊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文献 ,摘录骨密度丢失率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分析 ,得到不同年龄段、不同作者、使用不同型号仪器、不同部位的骨密度丢失百分率及相关曲线。结果 中国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推荐使用骨密度丢失百分率 2 5 %或 2SD ;中国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推荐使用骨密度丢失百分率 2 5 %或 2SD ;测量部位推荐使用如下顺序 :股骨颈 >前臂远端 1/ 3、1/ 10、1/ 6 >RA法手指骨 2 ,3,4中节 >股骨Troch区 ;不推荐使用股骨Ward区和腰椎侧位。结论 使用骨密度丢失百分率这个指标作为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非常有意义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专家共识(第三稿• 2014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组织专家在2000年第二稿的基础上,复习了近年来国际国内在骨质疏松症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人群特点和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实际情况,制定本共识为各级医疗机构开展骨质疏松症诊疗工作提供参考。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参照WHO-2.5 SD的标准,也可以根据中国人群的实际情况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OCCGS)建议的-2.0SD或者骨量下降25%作为诊断标准。并提出了在使用DXA骨密度诊断时需要注意DXA的局限性,避免漏诊。根据近年来定量CT研究的成果,首次在共识中建议采用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和美国放射学院(ACR)推荐的腰椎QCT骨密度低于80 mg/cm3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首次建议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FRAX应用。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推荐综合影像检查诊断脆性骨折和鉴别诊断。强调了骨生化检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诊断原则诊断骨质疏松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在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同时,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橙,可参考病史、生化和骨折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中国人上万倒髋部、腰椎及前臂骨密度值数据,对WHO推荐的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及西方国家推荐的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进行研究,发现WHO及西方国家推荐的男女性骨质疏松谚断标准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因而提出国人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峰值骨密度-20OSD更适合于临床,但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   总被引:200,自引:30,他引:20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件一、诊断原则诊断骨质疏松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在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同时,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可参考病史、生化和骨折进行综合考虑。二、基本手段1.判断骨密度减少尽可能以骨矿含量和脊椎X线片相结合,本标准目前主要以DXA(双能X线吸收法)为手段制...  相似文献   

10.
建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实质内容是建立骨密度正常参考值。1963年先进的高精度、无创伤的骨密度测量方法问世以来,国外经历了30年制订一个诊断标准的艰辛历程,证明其难点是认识“把成人一生的骨量当成一个变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诊断标准应遵守选择对象的同质性、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定界的合理性,建立骨密度诊断标准特殊性及流调峰值骨密度的问卷和方法等一系列要求。Kanis1994年的诊断标准是针对白人妇女的,本文为推动建立适合中国人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而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脊椎压缩性骨折及髋骨骨折人群骨矿含量(BMC)、骨密度(BMD)的改变来探讨国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方法 对成都地区≥20岁健康人群共1460人采用:DEXA测量L2-4和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的BMC、BMD和BMC/体重(W);对≥50岁摄T5—L4侧位片。用本次流调获得的骨峰值(PBM),分别减2.0SD和2.5SD作为骨质疏松(OP)的诊断标准,对脊椎压缩性骨折、髋骨骨折人群的BMC、BMD和BMC/W骨质疏松检出率进行分析,并对L1-L4骨质增生骨密度进行修正。结果 脊椎压缩性骨折人群的:BMD、BMC、BMC/W在PBM减去2.0SD,OP的检出率L2—4BMD女性为89%,男性为60%。修正骨质增生后女性为93%,男性为74%。两组均明显高于女性BMC(72%)、BMC/W(70%)及男性BMC(56%)、BMC/W(40%,)和减去2.5SD为标准的各指标检出率。用PBM-2.0SD对髋骨骨折人群OP检出率在NeckBMD女性为89%,男性为100%,两组均高于BMC、BMC/W及Ward’s、Troch和减去2.5SD各指标检出率。结论 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应为骨峰值L2—4:BMD-2.0SD,当其腰椎有明显骨质增生时可给予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中老年人骨量减少(Osteopenia)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病率的变化规律,为防治O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居住广州市内及郊区农村20年以上的40岁以上人群进行整群随机抽样,样本共1160人,准确记录其性别和年龄后,用美国Lunar公司的DEXA测试受试者L2-4和髋部的骨密度(BMD),然后进行统计、比较与分析。结果:40岁组女性L2-4及Ward‘s区BMD高于男性,该组骨量减少患病率男女性都超过样本数的1/3,50岁以男性高于女性,男性70岁组L2-4下降才明显,女性L2-4及髋部BMD从50岁起加速下降,L2-4BMD70岁以后减慢,男性60岁以后髋部BMD下降明显,不论男、女性髋部BMD下降直到80岁以上都较显著,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50岁组起变化开始明显,60岁组OP患病率85%,并一起以重度OP占多数,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男性在70岁组起OP患病率显著上升,结论:广州地区中老年人骨量减少及OP患病率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区近似,老年女性以重度OP占多数,50岁以上男性OP患病率达到30%,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状况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和发生率   总被引:114,自引:27,他引:114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约占世界人口的1/5。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对于骨矿研究和骨质疏松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参考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提出的高加索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和日本骨代谢学会制定的日本人群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根据我国近5年来大量DEXA测量的结果,得出如下中国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的股骨颈、正位腰椎L2-4的平均骨密度值和上世纪80年代末4万人群用SPA测前臂中远端1/3的结果为依据,凡其骨密度值与当地同性别的峰值骨密度相比,减少1%-12%为基本正常,减少13%-24%为骨量减少,减少>25%为骨质疏松,其中>37%为严重骨质疏松。又结合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预测原发性骨质疏松约为88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97%。60岁以上的女性将患有 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75岁以上的男性将患老年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15.
上海地区年轻女性颧骨颧弓测量及诊断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探讨颧骨颧弓肥大的诊断指标。方法 通过对上海地区152名年轻女性进行面部、头颅骨线性测量,头颅X线定位片投影测量及三维CT数据,确定正常成年女性的颧骨颧弓大小、突度和位置。结果 计算出面宽度比值为0.75。结论 为诊断颧骨颧弓肥大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北京市社区中老年人群骨量状态及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以期了解社区高危人群的骨量异常发生发展趋势。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现场采集10个社区1 540例中老年人口信息数据,其中男415例,女1 125例;年龄45~80(63.02±7.15)岁;身高(161.34±7.24) cm;体重(65.90±10.19) kg;身体质量指数(25.29±3.32) kg/m2。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受试者腰椎(L_1-L_4)、双髋部位骨密度,评价各年龄段人群骨密度及骨量水平差异,计算受试者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采集受试者空腹状态下肘静脉血,检测并比较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性别差异。结果:调查对象β-CTX水平(0.27±0.12) ng/ml,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酸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水平为(51.03±22.36) ng/ml,25(OH)D3水平为(16.68±6.24) ng/ml,血钙水平为(2.34±0.09) mmol/L,血磷水平为(1.43±0.37) mmol/L,血镁水平为(0.94±0.07) mmol/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为(79.28±20.48) U/L,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为(3.09±1.60) pmol/L,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ST)水平为(13.29±6.65) ng/ml。除血镁外,其余指标不同性别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人群骨密度T值与骨量水平提示:腰椎与双髋骨密度均随年龄递增而波动下降;女性各部位骨量水平在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除腰椎外,其余部位骨量水平在不同年龄段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人群腰椎骨质疏松检出率为27.89%,左髋骨质疏松检出率14.80%,右髋骨质疏松检出率14.47%。结论:不同部位之间的骨质疏松及低骨量检出率具有较大差异,建议临床应联合骨密度与骨代谢标志物共同诊断骨质疏松症。随着北京市社区中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患病率上升,以社区基层医疗单位为哨点,持续开展随访研究工作可促进社区中老年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大庆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的认知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361名60岁以上患者进行骨质疏松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并行骨密度检查。骨密度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er Prodigy Advance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将361例检测结果按不同性别每5岁为一年龄组,应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骨密度测量指标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大庆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对于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钙饮食少或素食40.2%,长期使用激素34.9%,光照少29.9%,运动少25.5%,吸烟16.1%,饮酒15.5%,身体瘦小7.2%,骨质疏松家族史6.1%,肝肾功能不全4.2%,器官移植1.4%,绝经后或绝经过早1.1%。60~64岁年龄段男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15.2%,女性为28.3%;65~69岁年龄段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6.7%,女性为29.4%;70~74岁年龄段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5.0%,女性为44.4%;75~79岁年龄段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6.4%,女性为77.8%;8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率为66.7%,女性为83.3%。结论大庆地区60岁以上人群对于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较低,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广泛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对其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及其患病率进行研究,进而加强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防治教育宣传工作。方法对来我院及多家区中心医院就诊的840例60岁以上患者进行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知晓问卷调查,并行腰椎骨密度检查。将840例检测结果按不同性别每间隔10岁为一年龄组,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骨密度测量值、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患病率。结果上海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对传统的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知晓率较高,如低骨密度(100%)、缺钙(100%)、高龄(96.5%)、偏食(96.1%)、缺乏锻炼(85.1%)等;而对于临床偏专业性的危险因素知晓率较低,如吸烟/饮酒(36.5%)、肥胖(25.1%)、家族骨折史(14.9%)、跌倒/跌倒倾向(10.2%)、糖尿病(7.5%)、独居(6.7%)等。上海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跌倒(51.7%)、高龄(43.4%)、独居者(34.1%)、糖尿病等基础疾病(30.5%)、低骨密度者(27.6%)、既往或者家族骨折史(22.8%)、超重(17.1%)、缺乏身体锻炼(13%)、嗜酒吸烟者(11.6%)。结论上海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对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两者呈负相关;亟需积极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在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不同部位骨密度时应关注检测的部位。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行双能骨密度检测的中老年女性,比较腰椎、髋部、前臂桡骨下1/3的骨密度(BMD)和T值。结果 中老年女性腰椎、髋部、前臂桡骨下1/3 3个部位的BMD和T评分比较,P<0.001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腰椎、髋部和前臂BMD逐渐降低,但70岁以后腰椎BMD趋于平稳。腰椎T评分在40岁和50岁年龄段下降幅度较快,60岁以后下降有所减缓,70岁以后趋于平稳。髋部T评分在各年龄段呈匀速下降。前臂T评分随着年龄的增大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腰椎和髋部。骨质疏松检出率也随年增加而增加,重度骨质疏松检出率也以前臂为最高。结论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髋部、前臂3个部位,经比较发现老年女性前臂骨密度和T评分明显低于腰椎和髋部,提示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诊断应同时检测前臂骨密度,以免出现骨质疏松的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