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卒中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 d。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HINSS)评分和疲劳严重程度(F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及F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及F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缓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相关症状,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穴位组和电针非穴位组各30例,治疗2个疗程;应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躯体及心理健康报告(SPHERE)、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定患者疲劳程度、潜在症状、疼痛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FSS、SPHERE、VAS量表积分降低,SF-36各维度积分均明显升高(P<0.01),且电针穴位组明显优于非穴位组(P<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患者FSS积分、SPHERE积分以及VAS积分较治疗后均有所升高,但电针穴位组低于电针非穴位组(P<0.01),SF-36各维度积分较治疗后下降,除总体健康维度外其他维度积分电针穴位组高于电针非穴位组(P<0.01)。结论电针肾俞、足三里能明显减轻CF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8例,脱落5例)和治疗组(48例,脱落2例)。治疗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大椎与命门、神阙与关元[电流强度(12±2)m A],对照组进行同穴位模拟经皮穴位电刺激(电流强度1 m A),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SF-36)评价生活质量,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对照组PSQI各维度分值、PSQI总分及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SQI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各维度分值及PSQI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SF-36评分显著上升(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PSQI评分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各维度的分值及PSQI总分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P0.05),睡眠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SF-36评分上升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睡眠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19年9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术后镇痛治疗,TEAS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基础镇痛治疗,观察比较2组术前术后各时点膝关节VAS评分、痛阈值和HS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组术前及术后第1天膝关节VAS评分及痛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TEAS组的膝关节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痛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术前及术后第14天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7天TEAS组的膝关节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以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组成部分,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疗法治疗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6例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6例),分别采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疗法和口服药物疗法,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分别为(22.5±4.3)和(12.0±4.3);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21.1±5.4)和(17.3±4.1);治疗前两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治疗后两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疗法治疗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无创伤性,疗效显著,为可选择性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面部刮痧联合下肢踩跷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疲劳症状及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脱落2例)与对照组(50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口服谷维素片、复合维生素B片剂治疗,每日3次,每次各2片,连续服药30 d。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头面部刮痧联合下肢足三阴经踩跷治疗,每3天1次,共治疗10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FS-14)、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S-14及SPHERE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44/48),高于对照组的54.2%(26/48,P0.05)。结论:头面部刮痧联合下肢踩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及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6,(4):478-479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IB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5例,经皮穴位电刺激(HANS);对照组44例,给予模拟经皮穴位电刺激(Mock-HANS),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愈显率、治疗有效率及焦虑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79.17%,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2周、4周HAMA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HANS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同时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为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盘源性腰痛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盘源性腰痛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采用口服止痛药、腰部外敷摩腰散,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法,疗程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ODI指数以及改良Macnab评分。结果:两组经过治疗后腰痛症状有缓解,VAS评分与ODI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末次随访ODI指数以及改良Macnab评分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结论: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盘源性腰痛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中有良好效果,不过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肾相济"理论下针刺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症状、潜在症状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谷维素和维生素B1口服,合理休息及适当运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脑肾相济"理论下针刺治疗,穴取百会、风池、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休息2 d。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FS-14)评分、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干扰素-γ(INF-γ)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FS-14评分、SPHERE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观察组血清IL-6、INF-γ含量较治疗前下降(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FS-14评分、SPHERE评分、PSQI评分及血清IL-6、INF-γ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基于"脑肾相济"理论下的针刺疗法能缓解CFS患者的疲劳症状及潜在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IL-6、INF-γ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法针刺对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症状及潜在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气虚质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针刺百会、太渊、中脘、气海、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治疗,对照组取治疗组穴位旁开13~15mm处针刺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3次,治疗4周。采用生活健康量表(SF-36)、疲劳量表-14(FS-14)、贝克抑郁量表(BDI)、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及随访6周时疲劳相关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生理机能(PF)、精力(VT)、社会功能(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上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随访时FS-14评分、BDI评分、SPHER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益气法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气虚质CFS患者疲劳症状及潜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于人体生物节律理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行针刺治疗,取穴及针刺操作均相同。观察组在每月患者体力波动周期和情绪波动周期临界日及其前后各2 d予以治疗;对照组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疲劳量表-14(FS-14)评分、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SPHERE)评分的变化,评定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FS-14及SHER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人体生物节律理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能明显改善患者疲劳程度、躯体和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针灸疗法抗大鼠运动性疲劳疗效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寻求足三里穴抗运动性疲劳的最佳刺激途径。方法:通过跑台法建立大鼠运动性疲劳模型,分别采用艾灸、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穴位注射等方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观察毛刷刺激频率及血清LD、SOD的改变。LD检测采用酶法,SOD检测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结果:第7周,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所需毛刷刺激频率明显少;TEAS组第7周所需刺激频率明显少于第5周。治疗前,各跑台组与安静对照组比较,大鼠SOD浓度、LD浓度明显升高;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治疗组SOD浓度、LD浓度明显下降。结论:TEAS、穴位注射和艾灸刺激"足三里"穴均能起到良好的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TEAS疗效略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腹泻(PCD)的疗效。方法 将84例PCD(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蒙托石散口服,观察组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3周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3周后,观察组周自主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临床症状评分、5-羟色胺水平和胆囊收缩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管活性肠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调节PCD脾胃虚弱证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针刀疗法联合多维元素片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慢性疲劳 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5 例。对照组予多维元素片(29) 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 基础上加用微针刀疗法治疗。比较2 组治疗前后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简式McGi1l 疼痛问卷(SF-MPQ) 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评估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2 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FSS 评分、SF-MPQ 维度[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现有疼痛强度(PPI)]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FSS 评分、SF-MPQ 维 度(PRI、VAS、PP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微针刀疗法联合多维元 素片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能明显缓解患者疲劳和疼痛症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SPID-CPP)寒湿凝滞证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辨证选取肾俞、次髎、子宫和水道等穴位,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疼痛程度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生理领域生活质量评分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缓解SPID-CPP寒湿凝滞证患者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临床症状、活动耐量和急性加重风险的影响。方法:COPD患者随机分为TEAS组25例及对照组24例。TEAS组患者于双侧肺俞、定喘、足三里、脾俞实施TEAS治疗,每次40 min,隔天1次,4周为1个疗程,每3个月治疗1个疗程,共4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在相同穴位上安置TENS电极但不通电,其余治疗措施与TEAS组相同。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1年后记录患者肺功能(FEV1%、FVC%)、临床症状CAT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D)和急性加重风险(中重度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的变化,并对患者急性加重风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加重风险与FEV1%、FVC%呈负相关(P0.01),与CAT评分呈正相关(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1年后的FEV1%、FVC%、6MWD均下降(P0.001,P0.01),CAT评分升高(P0.05);TEAS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FEV1%升高(P0.001),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1年后的CAT评分降低(P0.001,P0.05),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1年后的6MWD明显升高(P0.001),治疗1年后中重度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显著减少(P0.001)。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TEAS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FEV1%升高(P0.05),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1年后的FVC%升高、6MWD升高(P0.05),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1年后的CAT评分降低(P0.05),治疗1年后中重度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均减少(P0.001,P0.01)。结论:TEAS可以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临床症状、活动耐量,并降低急性加重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疗效。方法:选取拟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输尿管镜碎石术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TEAS组(30例,脱落1例)和假刺激组,(30例,脱落2例)。TEAS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取关元、中极、足三里及三阴交穴进行TEAS,持续30min,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6~10 mA;假刺激组患者取相同穴位粘贴电极片并连接电针仪,但不给予电刺激,同样保持30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统计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总用量,记录手术及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分别于苏醒后5 min(T_1),术后1 h(T_2)、2 h(T_3)、6 h(T_4)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包括尿管刺激征的严重程度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患者术后各项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的发生情况。结果:TEAS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假刺激组(P0.05),丙泊酚用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刺激组比较,TEAS组患者中度以上尿管刺激症状的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1h及2h的VAS评分降低(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取关元、中极、足三里及三阴交进行30min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明显控制输尿管镜碎石患者术后尿管刺激症状的严重程度,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缓解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扶阳理论,探究杵针联合电针对阳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将82例阳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杵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阳虚质评分、临床症状积分、神经指标[5-羟色胺(5-HT)]水平、内分泌指标[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心理指标评分[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80%(36/41),高于对照组的78.25%(3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积分、次症积分、阳虚质转化分及FSS、S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5-HT、ACTH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CORT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5-H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ORT水平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抗疲劳足浴方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抗疲劳足浴方及穴位按摩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对照组给予温水同法足浴及穴位按摩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BELL氏慢性疲劳综合征积分表、疲劳量表、疲劳评定量表的改善情况。结果 2组治疗8周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为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BELL氏积分、疲劳量表积分、疲劳评定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P0.01),其中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抗疲劳足浴方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可改善症状、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61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给予电针刺激,观察组(31例)给予TEAS治疗.观察两组手运动功能、腕关节肌力及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