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穴温度特性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红外热成像”“穴位”“温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获取相关文献并筛选,按生理状态下及疾病状态下的腧穴红外温度特征进行归纳。结果: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简单方便、无创无痛、全面精准的明显优势,近年来在中医针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经穴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经穴温度特性,并可作为鉴别病证的辅助手段,论述经穴具体红外温度特征,可为临床研究经穴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并补充检索重要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境外腧穴文献29篇.结果表明境外学者发布了人体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并提出动物腧穴模型定位系统;发现新的腧穴结构,腧穴微循环丰富的特性,腧穴温度、电阻、压力痛阈能特异性反应疾病状态,电针腧穴能引起特异性脑干反应;初步证实针刺相关方法刺激腧穴治疗恶心呕吐的效应;阐释针刺腧穴局部镇痛机制;提示腧穴的低电阻特性和治疗疾病的效应特异性待下一步研究,还提示境内研究要关注症状治疗、准确应用逻辑推理、加强二次文献研究并重视国际交流合作.说明境外腧穴研究在定位、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治疗效应及机制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从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给境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不同经穴红外热像图改变,研究病理状态下,不同腧穴的功能态属性,探讨腧穴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了5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与54例正常人中极穴、巨阙穴、足三里、劳宫穴、曲泉穴红外热像图,并用分析软件得到相关温度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极穴、左右曲泉穴温度值较正常人相应腧穴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巨阙穴温度值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双侧足三里、劳宫穴温度值与正常人相应同侧腧穴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巨阙穴、足三里、劳宫穴温度值与正常人相比未见明显改变,而与其病症相关腧穴—中极穴、曲泉穴温度值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提示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及不同经络上的腧穴对脏腑疾病的反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经络腧穴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g JJ  Shen XY  Zhao Y 《中国针灸》2010,30(10):831-834
对近年来经络和腧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及红外光谱特性的研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可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该轨迹多表现为经络线下表皮层的高温线带,可在腧穴的各种刺激下诱发产生,其中温灸是诱发循经高温线的最佳方式。经穴区具有高温和低电阻特性,而穴区的三磷酸腺苷(ATP)能量代谢高于非穴区,提示穴位红外辐射温度和光谱均承载着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笔者认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还远不够揭示经穴的实质,加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经穴的形态结构及经穴的伏安特性等基础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人体产生的红外热辐射会根据其健康状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采集人体发射的红外辐射生成红外热像图,从而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现状,总结其优势及存在的不足。随着对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标准与规范的产生,红外热成像技术将更加深入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以"红外热成像技术""红外热成像仪""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nfrared thermal imaging""infrared thermomerter"等为篇名或主题词,检索科学领域为针灸,通过对中国知网与Pubmed等文献资源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209篇,中文文献194篇,英文文献15篇,其中密切相关文献46篇。通过分析文献,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脉、穴位、刺灸法效应、针灸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研究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旨在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针灸领域研究的应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腧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方面存在的特异性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包括腧穴与神经、肌肉肌腱、结缔组织的关系;腧穴的电、电磁、声、光、热特性;腧穴的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的特异性等,为腧穴的特异性研究提供可能的线索,并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脑电图(EEG)技术是神经电生理学重要的检测手段,因客观、敏感、高特异性与易量化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针刺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中。为进一步探讨EEG技术在针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表明,无论是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EEG技术均能从脑电生理学角度初步验证针刺腧穴效应特异性、针刺得气效应、针刺时间效应和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特异性作用,从而揭示针刺多靶点、多通道、多层次和整体性的针刺效应中枢机制,为针灸研究提供客观定量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9.
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时,腧穴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会增强,此时腧穴的反应性较高,呈现一种相对敏感的状态,即为"敏态"腧穴,敏态腧穴所具有的这种高反应性即为敏化性,主要表现为腧穴的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和光敏化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总结和探讨腧穴的敏化性,认为敏化状态下的腧穴具有传递物质能量以及信息调控等重要作用,故具有生物学特性。深入全面地认识腧穴的敏化性,对掌握腧穴现代研究、丰富腧穴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查阅"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关于腧穴病理反应研究的文献,显示研究者在此期间发现腧穴的电阻、伏安特性、红外辐射的变化均可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内部的病理信息;腧穴面积的大小和功能的强弱随机体的不同状态而变化,疾病状态下腧穴由沉寂状态转为敏化状态,腧穴的敏化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学特征;而腧穴病理反应研究在仪器选择和数据测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引起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兴趣。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即相同穴位相同刺激对系统功能亢进或低下状态均可产生纠正作用,是中国生物医学工作者多年来在不同实验研究中观察到的机能调节现象。此现象近年也被国际同行观察到。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多见于病理状态的事实提示,外周神经刺激产生的生物调节效应在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反应模式不尽相同,其即刻效应与长时效应的机制也不同。这不仅对针刺疗法及其疗效的理解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生物调控过程本身的认识有所启示。本文从针刺效应之靶系统固有特性、靶系统功能状态、穴位特性及刺激参数等4个方面总结了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基本特点和产生条件,并从外周纤维类型和中枢适应性调节两个关键环节分析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可能机制。不同类型的外周神经纤维刺激后可产生相反的调节效应,若针刺混合纤维,则可能在不同病理状态下显示不同方向的效应。针刺也可能通过激发中枢适应性控制机制调节各生理系统的负反馈功能而表现出双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2.
研究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经络、穴位的客观检测与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经穴的低阻抗特性,针刺时的肌电、局部血流图、红外热象轨迹、同位素示踪等循经变化特点,经穴部位神经与血管分布特征等研究,使人们对经络、穴位的认识不断深入.近40年来,从温度计测温、液晶显像、红外热像技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先后用于经络、穴位温度的测量观察.已有的研究表明,人体正常状态下与生理、病理状态变化时,均可能出现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与非经络处不同或更为明显的改变,针刺穴位可引起相应经络循行部位与经穴的温度变化,为经穴的相对特异性、效应性及其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然而,对于经穴温度变化的机理、调节途径等认识很少.  相似文献   

13.
医用红外热像(Medical Infrared Thermography)是利用生物体红外辐射成像原理,研究体表温度分布状态的一种现代物理学检测技术。用物理学的观点来看,生物体就是一个自然的红外辐射源。生物体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散红外辐射能。当患病或某些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这种全身或局部的热平衡受到破坏或影响,于是在临床上表现为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本实验通过观察两组家兔颈部的红外热像图并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体表温度所表达的多元信息。  相似文献   

14.
浅析腧穴特异性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腧穴的特异性是指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腧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通过对近5年来国内杂志所刊载的有关腧穴特异性的文章进行分析,对腧穴特异性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腧穴特异性的研究从最开始的单纯研究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逐渐发展到研究穴位的功能和针刺产生的效应。指出从研究针刺效应入手可能是找到针灸如何起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行评述,总结研究的成就、存在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在维普、CNKI以穴位温度、经络温度、皮肤温度、穴位温度测定仪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94篇,根据其中密切相关文献35篇进行评述。结果:各研究单位在穴位温度正常值、穴位相对于非穴的体表温度特异性表现、针灸对穴位温度的影响、穴位温度与脏腑病证的相关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结论:今后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穴位温度为客观指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及非穴位温度的不同表现、穴位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穴位温度变化的相关机制,最终为回答穴位的特异性、穴位脏腑相关以及补泻手法的效应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西兰家兔心肌缺血造模前后内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的变化,比较穴位与对照点在生理、心肌缺血病理状态下红外辐射信息的差异,揭示穴位与生命不同状态的关联。方法:使用红外热像仪分别采集12只家兔心肌缺血造模前后(造模前、造模即刻、造模后10、20、30、40、50、60 min)内关穴与其对照点的红外辐射温度。结果:1家兔心肌缺血造模后,内关穴及相应对照点红外辐射温度低于造模前。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在心肌缺血造模即刻明显高于对照点,P<0.05;2内关穴与对照点红外辐射温度的差异表现在左侧内关穴,左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左内关对照点,P<0.05,右内关与其对照点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家兔穴位及对照点红外辐射温度在心肌缺血病理状态低于正常。2家兔心肌缺血造模即刻,左侧内关穴红外辐射温度明显高于左内关对照点。左侧内关穴的穴位特异性在心肌缺血造模即刻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7.
王明丽  尚秀葵 《河南中医》2013,33(1):151-153
目的:通过对针刺腧穴引起脑电波变化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针刺所引起的脑电波形及大脑兴奋状态的改变进行归纳,探讨针刺后脑电波的变化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以“腧穴”“针刺”“脑电”为关键词,检索近10 a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整理.结果:针刺对病理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改变比生理状态下更明显.结论:针剌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的调整作用,这一作用在病理状态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常用经穴的红外温度比较研究,探讨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敏感经穴,为提升功能性便秘的针灸诊治水平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招募功能性便秘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受试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ATIR-M301医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受试者红外热图,采用点测温方法检测受试者腹部及文献报道四肢部可治疗便秘的特定穴、经验用穴的红外温度,计算相对温度(经穴温度/腋下温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左侧支沟、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穴位相对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侧支沟、上巨虚、下巨虚、曲池是功能性便秘的病理反应敏感点,其经穴红外温度变化可作为临床治疗选穴的依据,体现了特定穴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历史及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he YF  Qi CH  Zhu J 《中国针灸》2010,30(12):1047-1050
摘要:笔者从Pubmed、CNKI、维普等数据库检索出,自50年代至今关于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文献90篇,密切相关文献47篇。综合各文献研究结论我们看到皮肤低电阻点或高电位点多与传统穴位相符,但并不是所有的穴位均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特性;穴位电学特性随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病证相关经脉的两侧同名穴位的电学特性的可表现为左右失衡现象;穴位电学特性测定仪的电流的种类、强度,电极大小及个数等因素均会影响穴位电阻值的测定结果。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根据研究目的选用不同的穴位电阻测定仪,严格控制研究过程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穴位电学特性在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反应规律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刺激,且疗效优于静息态腧穴,热敏化腧穴的敏化程度高低不同。强壮穴位的持续性艾热刺激、督灸、浮针疗法、刺络放血及微针刀疗法可提高处于疾病状态下热敏化程度低的腧穴的敏化程度,高效激发热敏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