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约20%~30%缺血性卒中可归因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动脉栓塞。颈动脉斑块与卒中发生有关,易损颈动脉斑块是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MRI、CT血管造影(CTA)及超声均为无创颈动脉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本文对易损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征象及其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探讨准确评估易损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64例,术前、术后均行基于颈部血管超声(CDU)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根据术前6个月内是否首发缺血性卒中,分为缺血组(44例)与非缺血组(20例);根据术前CDU检查、术后斑块大体形态及HE染色特征评估斑块的性质,采用X~2检验对患者进行卒中高危因素分析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卒中的统计学分析,采用Kappa检验对术前CDU结果与术后相应层面病理学结果行一致性分析。结果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的斑块性质:缺血组44例,其中,CDU评估易损斑块81.8%(36/44),稳定斑块18.2%(8/44);病理学评估易损斑块86.4%(38/44),稳定斑块13.6%(6/44);非缺血组20例,其中CDU评估易损斑块35%(7/20),稳定斑块65%(13/20);病理学评估易损斑块40%(8/20),稳定斑块60%(12/20)。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比较:CDU与病理学评估缺血组易损斑块均明显高于非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67、14.62,P均0.001)。CDU与病理学评估斑块易损性的一致性: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669,P0.01)。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CDU能准确评估斑块易损性,对于及早发现并精准治疗易损斑块、防止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挺  李康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12):2207-2210
缺血性卒中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和残疾的高发疾病。高达30%的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有关。虽然狭窄程度一直被认为是颈动脉斑块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的主要指导因素,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了颈动脉狭窄之外的斑块成分及形态同样与卒中高风险相关。磁共振成像因其优越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序列成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斑块易损性的表征。我们在这篇综述中讨论了包括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薄的/破裂的纤维帽、斑块表面不规则或溃疡、斑块厚度与体积在内的易损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晓艳  王春雷  唐浩 《临床医学》2010,30(10):92-93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及其性质意义。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情况的超声检查,并对各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高于非缺侧48.5%(其中软斑发生率2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的57.1%(P〈0.05)。结论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重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磁共振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MR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材料与方法经B超检查筛选颈动脉斑块并行颈部血管磁共振检查的200例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分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分析两组斑块成分(脂质核团,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钙化,纤维帽是否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随访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结果稳定斑块组112例,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2例;易损斑块组88例,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6例。结论颈动脉易损斑块与6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近期临床症状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老年保健对象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易损斑块的发生及其与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205名确诊缺血性卒中的老年保健对象综合临床资料进行TOAST分型,MSC-TA对颈动脉易损斑块及颈动脉狭窄进行测定。结果老年保健对象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小血管病变最多(43.9%),不明原因(34.1%)及大动脉闭塞(19.5%)次之。96名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检出有易损斑块,检出率为63.9%,不同TOAST分型间易损斑块的检出无差异(P>0.05),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易损斑块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保健对象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有自身特点,CTA作为无创检查能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进行准确评价,易损斑块亦是老年患者卒中发生重要机制,重视斑块的性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斑块稳定性是更重要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所谓易损斑块指的是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发生血栓形成和(或)进展迅速的危险斑块,早期识别斑块的特性,对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与高危人群的风险评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超声、多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影响中老年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本次研究对203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了颈动脉的观察,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使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检查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构成与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mRS评分的相关性,为此类患者的预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 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募出现缺血性卒中症状并在症状侧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将其中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且完成了3个月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连续入组本研究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将入组患者分为不良预后组(mRS≥2)和良好预后组(mRS<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首次HR-VWI检查的斑块成分和卒中二级预防3个月后的斑块成分。分析斑块中不同成分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共计入组66例(不良预后组39例,良好预后组27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检查中,不良预后组含有斑块内出血的比例高于良好预后组(P<0.05),良好...  相似文献   

10.
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颈动脉易损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影像学诊断斑块稳定性已成为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无创的、便捷的手段,超声可直观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学及功能学相关特征,判断斑块破裂的潜在危险性,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证据。本文主要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病理生理特点和超声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MR定义的颈动脉易损斑块与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有明显症状的再发脑卒中患者在再次发病7天内进行检查。使用的西门子Sonata1.5T扫描仪与四通道专用颈动脉线圈。先进行2DTOF扫描对颈动脉分叉处进行定位,然后分别对分叉上下各2cm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进行垂直于血管走行的连续轴位扫描。任意连续两个层面发现易损斑块特征即可诊断。比较易损斑块组与非易损斑块组的脑卒中间隔时间,以及1年以内再发脑梗死与1年以上再发脑梗死患者之间的易损斑块检出率。以血压、血糖、血脂等作为协变量构建Cox生存分析模型研究斑块对再发脑卒中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有MRI表现易损斑块的病人再发脑卒中的时间明显短于无易损斑块患者(296.2vs1623.8,P<0.001)。在1年以内再发脑梗死的病人中,易损斑块的检出率高于1年以上再发脑梗死的病人(80%vs13.3%,P<0.001)。经过血压、血糖、血脂的校正,发现易损斑块是迅速再发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HR=5.596,P<0.001,95%CI2.766~11.326)。结论颈动脉存在易损斑块与快速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相关。MRI作为一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检查证明了它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潜在价值,为将来使用MRI前瞻性评价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颈内动脉中层厚度(IMT),根据评估结果,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根据斑块性质进一步细分为稳定斑块亚组和不稳定斑块亚组。对2组及亚组间人口统计学、既往史、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和血清促炎症因子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促炎性因子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无斑块组的年龄、入院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低于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亚组年龄、TC、TG、LDL-C、FBG、MMP-9、TNF-α、IL-1β、IL-17、hs-CRP水平显著低于不稳定斑块亚组(P0.05);TC(OR 1.592,95%CI 1.22~2.14,P=0.007)、MMP-9(OR 1.565,95%CI 1.12~2.00,P=0.008)、IL-17(OR 1.787,95%CI 1.54~2.38,P=0.005)是斑块不稳定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促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及稳定性相关,TC、MMP-9、IL-17水平的显著增高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复发风险分层的关系。方法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8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40例)和ESRS 0~2分组(4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和程度。结果 ESRS≥3分组与ESRS 0~2分组相比,ESR≥3分组中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本次卒中之前有TIA或缺血性卒中的比例明显较高(P<0.05)。ESRS≥3分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脂质性、钙化性斑块发生率,中、重度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ESRS 0~2分组(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总动脉IMT≥1.0 mm,脂质性、钙化性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ESRS≥3分组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复发高危风险密切相关。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卒中高危复发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分析动脉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 603例首诊患者,分非狭窄组(A组:狭窄<50%)与狭窄组(B组:狭窄>50%或闭塞)对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病与CAS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S>50% 者占17.3%(277/1 603例).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37.5%(103/277),明显高于A组21.6%(287/1 326),P<0.001.B组中CAS 51%~69%的患者中风发生率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中风发生率为42.8%(65/152例).斑块的发生率为64.3%(1 032/1 603),其中中风及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率高于非中风患者,P<0.001.结论: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形成与卒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始终是研究工作的重点,而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更是成为国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临床确诊的2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SCAD)在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中的影像学特征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方法 对23例确诊为自发性头颈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HRMRI检查。排除心源性卒中及图像质量差者。由 2 名放射科医生对HRMRI 影像学特征进行双盲分析,评价内容包括内膜瓣、壁内血肿及夹层动脉瘤等。将每个患者划分为颈动脉系统及椎动脉系统4支血管节段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卒中组(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和非卒中组(未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SCAD患者HRMRI特征差异。 结果 最终21例患者纳入研究。84个血管节段中共诊断27个节段存在动脉夹层,其中累及颈内动脉系统11个节段、椎动脉系统16个节段。27个血管节段中11个节段存在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卒中组的管腔狭窄所占比例(54.5%)较非卒中组(19.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卒中组的壁内血肿(72.7%)所占比例较非卒中组(1.4%)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HRMRI存在管腔狭窄及壁内血肿的SCAD患者更易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将2013年7月—12月收治的18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T2DM组(n=72)及非T2DM组(n=113),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其中22例患者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ography,CTA)检查;分析糖、脂代谢相关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大小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性质、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非T2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颈动脉斑块大小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患T2DM、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P0.05。超声和CTA对22例患者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与是否患T2DM、2 h PBG、HOMA-IR、FBG和LDL-C相关,合并T2DM时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易损斑块比例升高。超声检查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筛查的首选方法,CTA更易于显示斑块的性质及管腔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在脑卒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识别易损斑块非常重要。超声因为其无创、便捷等优点,能够识别斑块形态、组成成分,有无溃疡、斑块内新生血管,可以指导临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易损斑块稳定性差,出现破裂可引发血管栓塞,同时与脑卒中存在密切关联。通过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可早期预测脑血管事件,为疾病早期预防及早期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颈动脉超声检查具备准确、便捷及无创等诸多优点,是临床上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本文就超声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价值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