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母亲分娩年龄、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方法采用横断面时间段整群抽样现况调查方法,于2005-2006年在深圳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完成了8372例不同胎龄新生儿体格发育现场测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按母亲分娩年龄分组(18~38岁每增加1岁分一组)、按每个孕周分组(孕28~44周)研究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结果调查样本8372例,其中低出生体重儿699例,发生率为8.3%(699/8372),体重均值(2.04±0.4)kg;按母亲分娩年龄18~38岁分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数据显示,在27~32岁年龄段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低于其前、后年龄段,呈现分娩年龄的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16~26岁、27~32岁、33~44岁3个年龄段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分别为9.2%(369/3991)、7.0%(230/3278)、9.1%(100/1103)(P=0.002)。孕28~36周出生的低体重儿492例,发生率为61.9%(492/795),体重均值(1.93±0.4)kg;孕37~44周出生的低体重儿207例,发生率为2.7%(207/7577),体重均值(2.29±0.2)kg;两组发生率比较:χ2=3290.27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母亲分娩年龄、不同胎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存在差异。母亲分娩年龄是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高龄产妇与妊娠合并症及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为高龄产妇的母婴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医院分娩的高龄产妇366人、正常年龄产妇1802人中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 (1)一般情况:高龄产妇和正常年龄产妇民族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2,P=0.005);高龄产妇的孕前体重[(60.48±9.80)kg vs.(57.00±8.63)kg,t=6.87,P0.001],BMI[(22.92±3.36)kg/m2vs.(21.63±3.01)kg/m2,t=5.12,P0.001]均大于正常年龄产妇,但孕期增重却低于正常年龄产妇[(13.39±4.36)kg vs.(13.97±4.46)kg,t=2.29,P=0.022)〗;高龄产妇组经产妇比例大于正常年龄产妇(55.7%vs.26.2%,χ~2=123.75,P0.001)。(2)妊娠合并症发生情况比较:高龄产妇与正常年龄产妇相比妊娠期糖尿病(21.6%vs.13.0%,χ~2=31.84,P0.001)、子痫前期轻度及重度(16.4%vs.10.9%;4.6%vs.2.0%,χ~2=18.71,P0.001)发病率均较高;调整了民族、学历、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孕次、产次之后高龄产妇与正常年龄产妇相比发生妊娠期糖尿病(调整OR,AOR=2.108,95%CI:1.545~2.875)、轻度(AOR=1.573,95%CI:1.106~2.238)及重度子痫(AOR=2.510,95%CI:1.301~4.845)的危险性均变大。(3)妊娠结局比较:高龄产妇与正常年龄产妇相比早产(16.4%vs.10.2%,χ~2=11.90,P=0.001)、巨大儿(9.6%vs.6.4%,χ~2=4.78,P=0.029)、低出生体重儿(6.0%vs.2.3%,χ~2=14.38,P0.001)、大于胎龄儿(17.8%vs.11.7%,χ~2=10.02,P=0.002)的发生率较高;调整了民族、学历、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孕次、产次之后高龄产妇与正常年龄产妇相比早产(AOR=1.850,95%CI:1.306~2.620)、新生儿发生低出生体重儿(AOR=2.833,95%CI:1.558~5.151)和大于胎龄儿(AOR=1.420,95%CI:1.014~1.989)危险性均会增大。(4)分娩方式比较:高龄产妇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年龄产妇(51.6%vs.41.9%,χ~2=11.74,P=0.001);经产妇中高龄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年龄组(59.8%vs.51.5%,χ~2=3.97,P=0.046)结论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高龄产妇较正常年龄产妇发生妊娠合并症的风险会增大,其新生儿体重出现异常的风险也高于正常年龄产妇。  相似文献   

3.
费秀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23-2624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该院2008年1~12月收治新生儿625例,常规进行血糖检测。结果:高危儿低血糖发生率为8.32%,有感染、母亲合并糖尿病、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的新生儿其低血糖发生率高。新生儿生后第一天低血糖发生率高达57.69%。胎龄<37周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37周的新生儿,两组有统计学差异(2χ=46.759 2,P=0.000 0<0.01);新生儿出生体重>4 000 g的低血糖发生率,与在2 500~4 000 g之间以及<2 500 g的新生儿相比,有统计学差异(2χ=57.453 6,P=0.000 0<0.01)。结论:及时诊断新生儿低血糖症,积极合理治疗,对于改善新生儿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危新生儿的高危因素及诱导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357例高危新生儿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高危因素构成比,高危新生儿并发症及其与窒息、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高危新生儿中母亲因素占16.32%,新生儿因素占71.87%,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因素占11.81%。母亲因素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为主要原因,高危新生儿并发症与窒息、早产紧密相关,窒息组与无窒息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P0.05),窒息是高危新生儿脑损伤并发症的首要因素;早产儿与足月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P0.05);而低出生体重儿与正常体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35,P0.05)。结论做好妊娠指导,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高危妊娠,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小于胎龄儿与适于胎龄儿相比,生后早期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是否有显著差异,以及两者在消化道功能上是否存在显著区别。方法以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组,分为小于胎龄儿组和适于胎龄儿组。生后12h内完成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收集患儿的一般情况、并发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极低出生体重儿94例,小于胎龄儿组有27例,适于胎龄儿组有67例。两组的剖宫产率(χ^(2)=20.179)、5分钟Apgar评分(Z=2.460)、呼吸窘迫综合征(χ^(2)=14.732)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一般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胎龄儿组的舒张期血流异常的发生率(44.4%vs.16.4%)高于适于胎龄儿组,其中舒张期血流中断的发生率(33.3%vs.13.4%)也高于适于胎龄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51、4.923,P<0.05)。小于胎龄儿组在日龄7天内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适于胎龄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09,P<0.05),新生儿NEC发病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小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有显著差异,并对胃肠道功能有影响,这对未来通过检查血流状况用于指导喂养具有一定的启发,但该领域尚需要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探讨其与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以海南某医院2005~2009年全部产科分娩病历为样本,分析新生儿体重变化及新生儿结局。结果:近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值为(3 144.36 g±516.47)g,足月单胎出生体重平均值为(3 222.1 3 g±411.74)g,5年间不同年份相比较,出生体重平均值无统计学差异(F=1.321,P=0.26),5年低出生体重儿总数195例(8.1%),正常体重儿2 125例(87.8%),巨大胎儿99例(4.1%)。5年来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胎儿的发生率保持平衡,无统计学差异(2χ=13.34,P=0.10)。低出生体重儿的1 m in窒息率与5 m in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均高于正常体重儿与巨大胎儿(2χ=26.45,P<0.05),正常体重儿与巨大胎儿之间1 m in窒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2.79,P=0.10),5 m in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2.39,P=0.15),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χ=0.42,P=0.50)。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平衡,低出生体重是导致新生儿窒息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着力于提高孕周,防止早产,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不同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现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88 365例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孕41周出生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最重,达3 512.55±383.03g.孕41周之前,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随孕周增加而增加,其增速在第31周、34周及37周时出现3个高峰,分别增重195.97±25.76g、219.48±15.67g、277.64±8.66g.从42周开始,出生体重逐渐减轻.不同孕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4 297.65,P<0.0001).在早产儿、足月儿及过期产儿三组中,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率分别为11.17%、4.59%、8.75%;大于胎龄儿(LGA)的发生率分别为4.24%、21.21%、10.17%.SGA、适于胎龄儿(AGA)及LGA的构成比在三组中的分布不同,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 185.65,P<0.0001).结论 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随孕周延长而增加有一定的规律.在我国应加强产前教育,避免无必须医学指征的提前分娩,进一步研究胎儿生长规律,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出生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父母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父母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出生体重儿和健康新生儿父母各50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低出生体重儿父母和健康新生儿父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分析胎龄、出生体质量、单多胎情况、机械通气情况、入住新生儿监护室(NICU)情况、家庭收入对心理状况的影响。结果低出生体重儿父母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健康新生儿父母(t=10.351、9.060,均P0.01),SAS和SDS异常率也高于健康新生儿父母(χ~2=27.214、51.840,均P0.05);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单多胎情况、机械通气情况、入住NICU情况、家庭收入父母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存在差异(均P0.05);入住NICU、机械通气情况、家庭收入低是父母发生焦虑以及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β=0.691~1.304,OR=2.855~3.752,95%CI=1.933~4.039,Waldχ2=11.345~16.282,均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父母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入住NICU、机械通气情况以及家庭收入低会加重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5年海淀街道新生儿出生体重现状,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海淀街道分娩的891例单胎活产儿,收集母亲人口学资料和孕期信息,采用单因素和有序多分类Ordinal回归统计方法对单胎活产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单胎活产儿出生体重在不同性别(F=3.872)、分娩胎次(F=3.304)、分娩孕周(F=132.198)和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t=4.541)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有序多分类Ordinal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性别(χ2=8.385)、分娩胎次(χ2值分别为9.832、5.252)、分娩孕周(χ2=99.023)和母亲孕前BMI(χ2=3.906)是单胎活产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单胎活产儿出生体重可能与婴儿性别、胎次、孕周和母亲孕前BMI有关,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措施,可预防低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期系统化营养干预对改善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孕妇提供更科学、可行的孕期个体化膳食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该院定期产前检查(产检)并结束分娩的孕妇2 169例,比较营养干预组(干预组)1 079例与对照组1 090例孕妇母婴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 (1)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年龄、身高、孕前体质量、孕次及产次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孕妇妊娠结局:干预组剖宫产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7.53%vs.49.54%)、(12.88%vs.17.06%)、(10.75%vs.1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9、7.44、20.97,均P0.01)。(3)新生儿结局:新生儿体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352.06±466.49)g vs.(3354.12±422.14)g,t=0.12,P0.05],但干预组低出生体质量儿、巨大儿及早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8%vs.4.40%,5.38%vs.8.44%),(8.80%vs.1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1、12.42,均P0.01)。结论孕期系统化营养干预,可以降低妊娠合并症发病率,降低剖宫产率,有效改善母婴不良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的出生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以便为研究母亲宫内发育不良对子代发育的影响提供线索。方法 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了解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并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母亲出生体重对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的影响。结果 SGA的发生率为7.04%,LGA发生率为14.6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母亲出生体重每增加1 kg,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174 g(β=0.174,95% CI:0.134~0.213)。随母亲出生体重的增加,SGA发生率递减(χ趋势2=13.791,P<0.001),LGA的发生率递增(χ趋势2=7.900,P=0.005),母亲低出生体重(<2 500 g)是SGA的危险因素(OR=2.458,95% CI:1.333~4.534);以孕期增重分层分析后,结论一致,但出生体重较低的孕妇(<2 500 g)孕期增重不足会导致SGA发生风险增高。结论 孕妇出生体重低是分娩SGA的危险因素,随着孕妇出生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大,但未发现LGA与孕妇出生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症的诱发因素和特点,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临床防治依据。方法:对528例新生儿入院后用微量血糖测试仪进行血糖检测。结果:检出的49例低血糖症,早产儿发生率和足月儿、过期产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率和正常出生体重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亲患有糖尿病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生期窒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单纯喂养困难儿低血糖症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6.67%、14.55%、25.44%、15.38%;感染性疾病患儿发生率8.62%。结论: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主要与胎龄、出生体重、高危母亲、围生期窒息、喂养困难等因素有关;对存在低血糖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均应早期监测血糖,并尽早喂养或鼻饲。  相似文献   

13.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临床上可能造成新生儿脑损伤的常见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9月-2014年12月新生儿552例,其中正常产儿276例设为非脑损伤组,脑损伤患儿276例设为脑损伤组,对其孕周、体重、母亲年龄、生产方式等一系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损伤组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往往过小,低体重儿发生脑损伤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孕周34周分娩的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几率明显大于孕周34~40周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胎妊娠时出现脑损伤情况明显高于单胎妊娠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孕周和新生儿体重是新生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孕周和体重越小新生儿患病的危险性越高,尤其是体重1 500 g的新生儿,且孕周34周的新生儿更容易患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P53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低出生体重儿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母亲和新生儿资料,并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孕周进行分组,分为健康对照组和低出生体重组,其中低出生体重组包括早产儿组和小于胎龄儿组。使用多聚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其外周血p53基因的2个多态性位点p53codon72、p53PIN3(rs1042522,rs17878362)并比较各自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 结果 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与胎儿性别、产妇文化程度、产前检查和居住地有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710、1.055、0.825、-0.676。2)p53 codon72位点基因型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χ2=19.182,P=0.001),而 p53PIN3位点的基因型总体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566,P=0.754)。p53codon72位点Pro/Pro基因型在早产儿组和小于胎龄儿组的分布明显高于健康对组,其两组携带Pro/Pro基因型风险与健康对照组的OR值分别为2.317(95%CI:1.290~4.162,P=0.002)、2.805(95%CI:1.599~4.919,P=0.000)。 结论 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在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p53codon72位点多态性与低出生体重遗传易感性存在相关性,Pro等位基因可能是低出生体重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30例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CSII组),30例应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MSI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前、治疗后孕妇血糖值,新生儿出生后血糖及体重,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指数、治疗前后血糖、新生儿低血糖、巨大儿及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在年龄、入组孕周、血糖及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治疗后CSII组平均血糖值低,新生儿低血糖及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低,且分娩孕周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比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降糖效果好,可延长孕周,新生儿低血糖及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低,对于安全、有效地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改善新生儿预后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近年来临床上加强了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和治疗力度,诊断标准也发生改变。研究拟阐明在当前防治方案下,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择湖北省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产科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536例产妇和同期入院糖耐量正常的产妇771例,比较两组新生儿中巨大儿和低体重儿发病率的差异。结果跟正常糖耐量组相比,妊娠期糖尿病组发生巨大儿(10.63%vs.4.41%)和低体重儿(12.87%vs.9.08%)的概率增高。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妊娠期糖尿病与子代发生巨大儿的风险存在显著统计学关联(OR=3.29,95%CI:2.09-5.17,P0.001),与低出生体重的风险存在非显著统计学关联(OR=1.35,95%CI:0.94-1.94,P=0.10)。在GDM产妇中,巨大儿的母亲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母亲的血糖水平(P=0.01);在糖耐量正常的产妇组中,巨大儿母亲的血糖水平与正常体重儿母亲的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P=0.90)。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导致巨大儿的风险显著增高,与妊娠期血糖水平升高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低血糖58例临床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考文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18-1519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647例新生儿于入院时常规进行血糖检测。结果:检出低血糖58例,总发生率为9·0%。其中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18例(31·0%),窒息13例(22·4%),感染8例(13·8%),黄疸5例(8·6%),糖尿病母亲婴儿8例(13·8%),喂养困难2例(3·4%),红细胞增多症2例(3·4%),母亲合并妊高征2例(3·4%)。早产儿与足月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4·95,P<0·01),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差异均有显著性(χ2=16·83,P<0·01;χ2=18·84,P<0·01)。结论:凡糖尿病母亲婴儿、窒息、早产及小于胎龄儿、巨大儿等高危儿,生后均应严密监测血糖,并尽早开奶,加强喂养。治疗过程中,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血糖恢复正常后,应减慢葡萄糖的输注速度或降低其浓度,以避免发生高血糖。  相似文献   

19.
妊娠糖尿病母亲血糖控制情况与新生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孙丽霞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2935-2936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母亲血糖控制情况与新生儿的关系。方法:将79例妊娠糖尿病母亲所生新生儿按照母亲血糖控制分成控制不理想组(A组,30例)与理想组(B组,49例),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并发症及脑功能发育状况。结果:A组出生体重、并发症发生率(尤其低血糖、大于胎龄儿及巨大儿)显著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脑功能异常率(50.00%)高于B组(36.73%),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亲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直接影响新生儿的预后,应对糖尿病母亲婴儿常规管理、正确评价、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2015年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监测系统登记建册的40 931名孕产妇及其单胎活产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孕期增重正常17 143人,占41.92%,孕期增重过多12 409人,占36.56%,孕期增重过少8 799人,占21.52%;适于胎龄儿(AGA)34 295人,占83.87%,小于胎龄儿(SGA)3 322人,占8.12%,大于胎龄儿(LGA)3 276人,占8.01%。孕妇年龄、身高、体重和孕期增重在SGA、AGA、LGA组依次增加(均P0.05),三组孕妇孕前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吸烟、饮酒和民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重过轻的孕妇增重过多不会增加分娩SGA的风险(OR=0.95,95%CI:0.78~1.41),且不管增重多少,其分娩LGA的风险均较低。超重或肥胖的孕妇增重过少和增重正常均不会增加分娩SGA的风险(OR=0.95、1.02,均P0.05),但不管增重多少均会增加分娩LGA的风险(OR=1.79、2.50、3.11,均P0.05)。结论孕妇年龄、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是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