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我国消除乙型肝炎(乙肝)将会承受巨量的公共卫生资源,基于社区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经济学问题凸显,本研究对该策略的成本效果和可支付性做出评价。方法 以WHO有关规划和我国重大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为策略依据,按照我国CHB防治指南确定抗病毒药物治疗和监测内容,遵循成本效果分析理论和方法构建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参数主要采用全国调查或Meta分析结果,利用TreeAge Pro 2015软件实现模型构建和运行。以我国20~59岁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社会和支付者角度计算成本,效果用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策略间比较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或成本效果比(CER)。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模型中各参数的不确定性,绘制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评价策略的可支付性。结果 我国20~59岁社区人群CHB抗病毒治疗策略的ICER为37 598.6元/QALYs,低年龄组人群ICER较小,即每多获得一个QALYs需要增加投入但具有成本效果价值,抗病毒治疗应优先在低年龄人群中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ICER为-64 000.0元/QALYs,即该策略每多获得一个QALYs可节省成本,最具成本效果价值。人群CHB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对比,CER变动在731.8元和1 813.3元/QALYs之间,各年龄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的CER均低于抗病毒治疗策略,表明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经济学价值高于抗病毒治疗策略。恩替卡韦成本降低可提高抗病毒治疗策略的成本效果价值,当成本降至一半时,抗病毒治疗成为节省费用的策略。概率敏感性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经济学评价结果可靠,该策略的成本效果价值受公众支付意愿的影响不能忽视。可支付分析发现,按照10万人计算,总预算小于0.3亿元,抗病毒治疗策略无法实现;总预算增加到1.27亿元时,该策略实现的概率为42.6%;只有当总预算达到2.69亿元,该策略才可以完全实现。结论 我国20~59岁社区人群CHB抗病毒治疗策略虽然符合成本效果价值,但作为公共卫生措施将耗资较多。对该人群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再实施CHB抗病毒治疗,成本效果价值更高,印证了消除乙肝目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全球肺癌筛查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全球肺癌筛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为我国相关研究和筛查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自建库至2018年6月30日间肺癌筛查卫生经济学研究相关文献,摘录其经济学评价方法及结果等信息,并进行质量评价。成本统一货币单位后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后计算与当年当地人均GDP比值。结果 共纳入23项研究(1项基于人群随机对照试验,20项完全基于模型评价),整体质量较好;22项来自发达国家,11项筛查起始年龄为55岁,18项目标人群考虑了吸烟史;评价的筛查技术全部涉及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频率以每年1次(17项)和终生1次(7项)居多。22项研究可获得与未筛查相比的ICER,其中17项研究报道的ICER低于3倍当年当地人均GDP。各有15项和7项研究可获得每年1次和终生1次的ICER,其中各有12项和7项支持其经济有效,且终生1次略优于每年1次;不同筛查起始年龄和吸烟包年的经济有效性优劣差异不明显。结论 发达国家多开展基于模型LDCT肺癌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并结合年龄和吸烟史进行高危人群选择,初步提示该方案经济有效;可为证据有限的欠发达地区提供参考,但实施需结合当地卫生资源现状;预算有限时低频次LDCT筛查更佳,而筛查起始年龄和吸烟史等细节确定需结合人群特征进行精准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指南推荐和我国目前宫颈癌筛查的实践工作,从社会角度对6种宫颈癌筛查方案的成本效果进行评估。方法运用TreeAge Pro 2018软件构建Markov队列模型,模拟10万名初始年龄为15岁的健康妇女人群50年内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癌前病变到宫颈癌的病程,并对模拟的各筛查方案进行成本效果评价。结果 6种筛查方案每2年、3年和5年1次的成本效果排序(从好到差)均依次为:HPV高危分型筛查、液基细胞学检测(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联合HPV高危分型、HPV高危亚型筛查、巴氏细胞学检测(Pap cytologic test,PAP)联合HPV高危分型筛查、TCT、PAP。HPV高危分型每5年1次筛查成本效果最优。以江浙沪地区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7万元)作参考,TCT联合HPV高危分型筛查每5年1次筛查相较于最优成本效果方案的增量成本效果比最小且可以被接受。结论从社会角度考虑,可优先考虑选择HPV高危分型每5年1次筛查。建议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TCT联合HPV高危分型筛查每5年1次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国消除丙型肝炎(丙肝)的普通人群HCV检测策略的成本效果,明确最佳成本效果的HCV检测年龄。方法 运用TreeAge pro 2019软件构建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以1年为周期,模拟10万名20~59岁各年龄组人群HCV检测和治疗结果,以全社会角度分析策略间比较的成本效果和效益。效果指标为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效益指标为净货币效益(NMB),以我国202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 698元)为意愿支付阈值。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可靠性。结果 在20~59岁人群HCV检测有成本效果,在40~49岁年龄组进行HCV检测成本效果最佳。20~59岁年龄组人群HCV检测策略与未HCV检测策略比较,增量成本为161.24元/人,增量效用为0.003 6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人,ICER为45 197.26元/QALY,ICER小于意愿支付阈值,具有成本效果。各年龄组人群HCV检测策略与未HCV检测策略比较,ICER为42 055.06~53 249.43元/QALY,NMB为96.52~169.86元/人,其中40~49岁年龄组的ICER最低,NMB最高。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贴现率、丙肝抗体(抗-HCV)检测成本、人群抗-HCV阳性率和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成本对经济学评价影响较大,但改变参数取值,结论不变。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分析结果稳定。结论 医疗机构探索动员20~59岁普通人群进行HCV检测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以40~49岁年龄组人群的HCV检测成本效果最佳。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实施HCV检测的“愿检尽检”策略,能降低人群丙肝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肺癌筛查进行成本一效果分析,评价肺癌筛查的经济性。方法:构建肺癌筛查决策树模型,对肺癌筛查及不筛查两种策略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评价两种策略的成本与健康产出,并进行增量成本一效果分析,判断肺癌筛查策略的经济性。结果:肺癌筛查策略与不筛查策略相比,每多获得1个寿命年的成本为93 153元。结论:根据WHO推荐阈值,在人群中实施肺癌筛查是具有成本一效果的,应在人群中积极推广肺癌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社会支付的视角,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我国的一级预防作一初步的成本-效用模型分析。方法:建立ICD一级预防的Markov模型,与不用ICD的对照组比较,输入相应的变量,计算ICD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ness ratio,ICER),包括基线分析和概率分析,并作关键变量的敏感性分析。结果:基线分析单腔ICD一级预防在中国的ICER为171 304元/QALY。现代ICD因其长寿命、优化程控及远程监测的特点,可望将ICER降至100 187元/QALY,有望为中国每年节约2.13亿元。结论:ICD成本-效用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较多,敏感性分析提示选择高危人群,通过优化程控、远程监测等手段提高ICD的疗效及选用长寿命的器械可改善ICER。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女性乳腺癌不同筛查模式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12种由乳腺临床检查(CBE)、乳腺超声检查(US)和乳腺钼靶X线检查(MAM)单独和联合使用组成的乳腺癌筛查模式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以期为上海市女性乳腺癌筛查最优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利用2008-2012年上海市闵行区同期开展的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项目和乳腺癌有组织筛查项目所获得的信息和成本数据,结合文献相关参数,建立Markov决策树模型。采用队列分析法,以1年为循环周期,共循环40年,模拟10万名45岁女性人群中各种筛查策略下的成本效果。增量成本效果比作为筛选优势策略的指标。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不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大小。结果 在10万名45岁女性中采用不同的筛查策略,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两年1次CBE结合对阳性者进行US和MAM并联筛查的模式最具成本效果,每挽救1个生命年的成本为182 526元,每增加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成本为144 386元,在可接受的阈值内。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最优模式下,上海地区因乳腺癌发病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每增加1个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4 836元。结论 上海市女性两年1次CBE结合对阳性者进行US和MAM并联筛查最具成本效果。从社会角度,该筛查模式可以在上海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纳入在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20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干预组和常规中医综合治疗对照组。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效果指标,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为效用指标,进行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分析。结果每种疾病组中,治疗开始后患者VAS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的VAS值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QALYs值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组患者的QALYs值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膝骨关节炎、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干预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高于对照组,患者每多获得1个单位效果可分别少支出222.56、297.13和1 178.59元,增量成本-效用比(ICUR)亦高于对照组,每多获得1个QALYs可分别少支出741.86、3 178.60和2 862.29元。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效益均优于常规中医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更新中国大陆结直肠癌筛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证据。方法 基于2015年发表的系统综述(2004-2014年),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延展时间至2018年12月,重点呈现近10年证据(2009-2018年)。系统摘录研究基本特征及主要结果。成本数据采用医疗保健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贴现至2017年,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与对应年份全国人均GDP的比值。结果 最终纳入12篇文献(新增8篇),其中9篇基于人群(均为横断面研究),3篇基于模型。起始年龄多为40岁(7篇),筛查频率多为终生1次(11篇)。筛查技术涉及问卷评估、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经济学评价指标以每检出1例结直肠癌的成本最为常见,中位数(范围,筛查方案数)为52 307元(12 967~3 769 801,n=20);每检出1例腺瘤的成本为9 220元(1 859~40 535,n=10)。3篇文献报告了与不筛查相比,每挽救1个生命年的成本,其ICER与GDP比值为0.673(-0.013~2.459,n=11),是WHO认为的非常经济有效;不同筛查技术间及不同频率间该比值的范围重叠较大,但起始年龄50岁(0.002,-0.013~0.015,n=3)比40岁(0.781,0.321~2.459,n=8)筛查方案更经济有效。结论 人群研究提示腺瘤检出成本仅为癌症检出成本的1/6,有限的ICER证据提示在我国人群开展结直肠癌筛查经济有效;尽管最优初筛技术无法定论,但初步提示筛查起始年龄50岁优于40岁。未见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等高级别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男性采用PSA筛查前列腺癌的效果开展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决策树-马尔可夫模型,分别从分年龄段,是否重复筛查和全社会视角下的成本收益3个角度,对前列腺癌筛查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在50~65岁和65~80岁中,筛查组相比非筛查组的ICER分别为7 844.39元/QALY和9 961.87元/QALY;全年龄段重复筛查和不重复筛查策略下的ICER分别为9425.48元/QALY和21 078.00元/QALY;在全社会视角下,3个年龄组(50~65、65~80和50~80岁)的成本效益比分别为2.01,-0.51和1.00。结论:更早对我国男性进行前列腺癌的重复筛查是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的筛查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结合手足口病后遗症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健康寿命损失,评估EV71疫苗接种的流行病学效果与成本效益。方法 构建Markov模型,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比较1 500万新生儿在30%覆盖率接种与不接种疫苗两种策略下的临床事件与经济学结果,模型参数来源于公开数据库或已发布数据。结果 1 500万新生儿接种EV71疫苗(覆盖率30%)可以避免1 210 434例手足口病发病,4 757例重型,242例后遗症以及72例死亡,挽救38 762.94个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成本仅包括疫苗接种成本与手足口病疾病负担时,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为27 792.01元/QALY。成本包括后遗症经济损失时,疫苗接种人均净效益为396.70元。敏感性分析提示,疫苗价格阈值为397.05元每剂。结论 接种EV71疫苗能减少手足口病临床事件发生,具有成本效益,有利于改善手足口病疾病现状,降低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浙江省食管癌筛查的经济学效果,明确适宜的筛查起始年龄.方法:根据食管癌进展史构建11个态状的Markov模型,将40~69岁人群分成6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假设实施3种策略(筛查随访、筛查不随访、不筛查),以生命年为效果指标、增量成本效果比为经济学评价指标,使用敏感性分析验证模型的稳定性.结果:40~44岁和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b>对宫颈癌多种筛查方案终生筛查一次的效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并探讨最具有成本效果的筛查起始年龄.方法 <\b>在农村地区选择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检查(VIA/VILI)、传统巴氏细胞学检测(Pap Smear)和简易人乳头瘤病毒(HPV) DNA检测(careHPV)3种筛查方法,城市地区选择PAP Smear、液基细胞学检测(LBC)、careHPV、HPV DNA检测(HC2)和LBC联合HC2检测(LBC+HC2)5种筛查方法.运用Markov模型,预测在不同筛查起始年龄终生筛查一次的远期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效果.结果 <\b>在农村和城市地区,各筛查方案队列人群20年后挽救的累积生命年分别为277.97年/10万人至2727.53年/10万人和134.02年/10万人至1446.84年/10万人;与对照组相比,各筛查方案每挽救一个生命年的成本分别在1520.99 ~ 2453.74元和3847.35~44 570.35元之间;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农村地区的优势方案依次为careHPV 40岁和careHPV 30岁起始筛查方案,城市地区的优势方案依次为careHPV 40岁、careHPV 30岁、HC2 30岁和LBC+HC2 30岁起始筛查方案.结论 <\b>如妇女终生接受一次筛查,农村和城市地区所有评价方案均具有成本效果,careHPV 40岁起始筛查是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最具有成本效果的筛查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广东省梅毒综合防治示范区梅毒干预策略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优化和制定梅毒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考虑两种梅毒干预策略:80%梅毒筛查覆盖率(策略1)和85%梅毒筛查覆盖率(策略2)。通过示范区现场调查和文献查阅获得相关参数,建立梅毒筛查的Markov模型,模拟1万名梅毒高危人群分别在两种策略下20年的社会总成本和期望健康结局,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策略2相比于策略1,增加成本3 998.88万元,但能够避免28例一期梅毒、34例二期梅毒、337例潜伏期梅毒以及8例三期梅毒病例的发生,挽救392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0.195万元/DALYs。敏感性分析提示,当梅毒发病率和晚期梅毒进展到三期梅毒概率越高,二期梅毒和晚期潜伏梅毒的治疗率越低时,梅毒筛查会具有更多的成本效果。结论 示范区采取的梅毒干预策略具有成本效果,该项目具有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而胃癌筛查对其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筛查手段包括胃镜筛查、血清学筛查、幽门螺杆菌筛查、上消化道钡餐筛查,然而何种筛查手段具有最佳成本效果并不明确。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多种胃癌筛查的卫生经济学研究,以期为我国的胃癌筛查工作提供借鉴。目前几种筛查方法都符合成本效果原则,胃镜检查比消化道钡餐筛查有成本效果优势,幽门螺杆菌血清学筛查具有最佳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卫生经济学方法评价2001—2003年在辽宁省庄河市胃癌高发区开展的胃癌筛检项目,评估其经济上的可行性,为在胃癌高发区推广两轮筛检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了三种基本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成本一效果分析(CEA)、成本一效益分析(CBA)和成本一效用分析(CUA)。CEA以“减少死亡”作为效果进行评估,计算了每减少一例死亡所需投人的直接成本;CBA计算了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并计算了成本一效益比;CUA评估了筛检措施挽回的质量调整生命年,并计算了每挽回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所耗费的直接成本。结果CEA显示,在庄河地区高危人群中每多投人8448元人民币进行筛检治疗就可以减少一例胃癌的死亡;CBA显示,成本为1300621元,产生效益2555979元,成本效益比为1:1,97;CUA显示,筛检共挽回331.44个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每避免一例胃癌死亡增加11.43个QALY。在庄河地区高危人群中每挽回一个QALY花费3802元。结论在胃癌高发区开展两轮胃癌筛检可以挽回更多胃癌患者的生命,是一项经济、社会效益较好,值得推广的一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蒽环类药物联用右雷佐生(又称右丙亚胺)治疗乳腺癌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从支付方角度出发,采用Markov模型,对于蒽环类药物联用右雷佐生(试验组)和不联用右雷佐生(对照组)两种乳腺癌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用分析。成本参数来源于广东地区的医院抽样数据,疾病概率和效用参数来源于文献。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指标为质量调整生命年,分别为12.86QALYs和12.35QALYs,相应的终身直接医疗费用分别为15.51万元和14.83万元。试验组的效果更好,同时费用更高,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13 155元/QALY,显著低于2015年中国的3倍人均GDP(148 053元)。敏感性分析显示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结论:从长期来看,对于乳腺癌患者,相对单用蒽环类药物,蒽环类药物联用右雷佐生治疗乳腺癌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人群上消化道癌筛查项目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现状。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EMbase中检索关于我国人群上消化道癌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研究,提取纳入研究的数据资料,评价研究质量,并对筛查效果、卫生经济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8个相关研究。研究整体质量尚可。筛查项目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用成本-效果比与GDP的比值来测量。结果表明,内窥镜方法筛查项目为0.02~0.15;血ELISA抗体方法的结果为0.01~0.21;血清胃蛋白酶原方法为0.04;高危人群与普通人群筛查的成本-效果比与GDP的比值结果相似,但普通人群的筛查成本较高;不同癌症类型间筛查的卫生经济学结果显示,胃癌筛查效果较好。结论 我国高危地区采用内窥镜方法进行上消化道癌筛查的卫生经济学效果良好,尤其针对胃癌的筛查经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农村社区门诊糖尿病筛查效果和成本效果,为农村社区糖尿病筛查综合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 639例年龄≥35岁门诊首诊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糖尿病筛查,测算筛查成本、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年龄≥35岁门诊首诊病人糖尿病筛查成本为7 140.00元(中心和服务站分别为2 472.5元和4 667.5元),糖尿病患者检出率为1.2%(中心和服务站分别为2.2%和0.7%),成本效果比为375.79元/例(中心和服务站分别为291.72元/例、666.79元/例);随着筛查年龄切点的增高,筛查成本、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减小。结论:门诊首诊病人测血糖为农村社区糖尿病筛查提供经济、有效和可行的新途径,优先考虑45岁为筛查年龄切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筛查策略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模拟中国2018年出生人口的1 500万名新生儿的临床过程,构建决策树-Markov模型,对不筛查、目标筛查、普遍筛查3种策略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目标筛查、普遍筛查策略分别能够避免820例(95%置信区间743~903)和2 316例(95%置信区间1 655~3 308)儿童听力损失,两者较不筛查的增量成本效用比分别为971元/质量调整生命年和13 163元/质量调整生命年。以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万元)为参考,普遍筛查最经济。敏感性分析提示,先天性CMV感染率和筛查检测成本可能是增量成本效用比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在国内开展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筛查是经济可行的,普遍筛查策略具有成本效用、可实现最优健康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