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行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膝前痛发生率、临床功能及髌骨软骨退变等级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采用保留髌骨型TKA治疗151例(151膝)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92例;平均年龄72.3岁(56~82岁)。髌骨软骨退变等级采用Outerbridge分级标准、术后膝前痛采用VAS评分、临床功能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the knee society scale,KSS)和髌骨评分(Patellar scores,PS)。结果平均随访时间(6.4±1.8)年。所有患者切口达Ⅰ期愈合。髌骨软骨退变等级:Ⅰ级18例,Ⅱ级36例,Ⅲ级62例,Ⅳ级35例。末次随访时,6例(4.0%)患者有膝前疼痛,其中轻度疼痛4例,中度2例,无重度疼痛。患者平均KSS评分由术前(82.6±9.3)分提高到术后(169.8±13.2)分;患者平均PS由术前(10.5±3.3)分提高到术后(27.8±4.5)分。不同髌骨软骨退变不影响术后膝前痛发生率(χ2=0.42,P=0.94)、KSS评分(膝评分:F=1.83,P=20.14;功能评分:F=0.56,P=20.64)和PS评分(F=0.78,P=20.51)。结论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行保留髌骨型TKA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髌骨软骨退变等级不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采用固定平台型与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发生膝前痛的差异。方法 2008年1月-10月收治72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37例采用固定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固定平台组),35例采用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活动平台组)。固定平台组:男8例,女29例;年龄57~76岁,平均69.6岁。左膝20例,右膝17例。体重55~92 kg,平均66.7 kg。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7.6~37.3,平均26.2。病程3~22年。根据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标准评定膝评分(29.4±15.3)分,功能评分(33.4±16.8)分。髌骨评分(7.2±2.5)分,疼痛评分(2.5±2.2)分。Insall-Salvat(iI-S)指数为1.6±0.3。活动平台组:男9例,女26例;年龄58~73岁,平均68.2岁。左膝30例,右膝5例。体重50~86 kg,平均67.9 kg。BMI为18.4~34.4,平均25.6。病程6~18年。KSS膝评分(30.9±14.7)分,功能评分(31.4±14.4)分。髌骨评分(6.8±3.1)分,疼痛评分(2.0±2.3)分。I-S指数为1.6±0.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术后活动平台组发生膝关节感染1例,膝关节脱位1例,膝关节弹响3例;固定平台组发生膝关节弹响1例。两组末次随访时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髌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以上指标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适合角、外侧髌骨角、髌骨倾斜角、髌骨外移距离、髌骨移位距离及I-S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个月固定平台组7例(18.9%)、活动平台组5例(14.3%)出现膝前痛。两组膝前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7,P=0.634)。术后出现膝前痛患者KSS膝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及I-S指数与未出现膝前痛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平台型与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术后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TKA治疗,取膝前正中切口手术,假体均采用骨水泥固定,均未行髌骨置换。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假体置入满意,无假体松动、移位发生。术后获平均11.2(9~14)个月随访,HSS评分从术前平均(41.69±1.3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2.00±1.75)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确切,能有效解除疼痛和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旋转平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9例患者93膝行TKA,采用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安装假体,膝关节均未进行髌骨置换.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假体固定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分)评定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平均随访时间(33.61±7.34)个月(24~48个月).末次随访时,关节总活动度明显增加,由术前68.76°增加至术后107.53°(P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上海市东方医院骨科自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应用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20例(20膝)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初次单侧TKA,符合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为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或合并其他手术、药物成瘾、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其它炎症疾病、膝关节感染或可疑感染。其中女15例,男5例;平均年龄(68.3±0.5)岁。对照组20例为采用多半径后稳定型假体全膝置换。采用记录术前、末次随访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时间、KSS评分、功能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观察组的术前与术后KSS评分、KSS功能评分及对照组的术前与术后KSS评分、KSS功能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比例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所有病例均无感染,松动及静脉血栓症,平均随访(4.1±0. 6)年。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等均显示良好。两组术后膝关节KSS评分(t=1.428,P <0.05)、膝功能评分比较(t =2.7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半径后稳定型假体中期有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患者行关节镜松解术。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71岁(56—83岁)。排除因感染、假体位置不良、假体松动等其他明显原因导致膝关节僵硬的患者。手术包括重建髌上囊和内外侧沟、松解髌骨周围挛缩、切除残留的半月板或膝前结节等。采用KSS评分对膝关节术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2.3年(1~6年)。术中均可见到关节内纤维束带形成、滑膜肥厚增生和髌骨周围粘连。2例患者术中见膝前结节纤维,1例术中见假性半月板形成。3例患者行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松解术,5例行单纯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术中平均屈曲度为119°(100°~130°),末次随访时为100°(95°~115°)。KSS评分从术前平均为7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6分。术前术后K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0.01)。结论关节镜是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安全、有效方法,达到明显改善功能和加快术后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面修整与髌骨置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ZT  Wu YL  Li XH  Qian QR  Zhu YL  Wu HS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6):1087-1090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面修整和髌骨置换的临床结果。方法2002年1月至12月对60例(60膝)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全膝关节假体(PFC),患者随机行髌骨面修整(髌骨面修整组)或髌骨置换(髌骨置换组)。58例患者平均随访54个月(40~60个月),对其进行临床评价,包括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ROM)、患者满意度和X线检查。结果两组患者KSS总评分(P=0.12)、KSS疼痛评分(P=0.90)、患者满意度(P=0.22)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均为10%亦无明显差异。两组ROM(P=0.028)和KSS功能评分(P=0.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不论是髌骨面修整还是髌骨置换均能明显减轻疼痛和改善功能。术后膝前痛可能与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有关,并非与是否置换髌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10月~ 20l0年12 月,采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共40例(50膝)与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TKA 40例(45膝)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测量膝关节ROM、术后膝前疼痛及髌骨弹响.[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Feller评分、膝关节ROM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用时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较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平均少10 min.TC-Dynamic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1例(1膝),髌骨弹响1例(1膝),Depuy P.F.C.Sigma膝关节假体组膝前疼痛2例(2膝),髌骨弹向3例(3膝).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使用TC-Dynamic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CCK髁限制性假体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35例(40膝)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状况,随访12~24个月,于术前、末次随访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功能评分及KSS临床与功能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23±6.41) min(75~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79.47±76.42) ml(435~1 390 ml)。术后胫骨后倾角(6.68±1.53)°,冠状胫骨角(91.02±1.48)°,冠状股骨角(90.05±1.51)°,髋膝踝角度(179.66±1.49)°。随访期内无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骨溶解、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结论]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TKA)两型假体间的疗效有无差异及髌骨置换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同一医师施行的78侧初次TKA进行回顾。术前诊断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施行固定平台TKA手术的患者共30侧,14侧置换髌骨;施行旋转平台TKA手术的共48侧,36侧置换髌骨。术前和术后随访行膝HSS评分、测量关节伸直角度和屈曲角度,以比较两型假体TKA疗效;比较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TKA疗效;在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中,分别比较固定平台TKA和旋转平台TKA的疗效。结果成功随访76侧,平均25.2个月。旋转平台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0±11.5)°优于固定平台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0,P0.01)。髌骨未置换组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髌骨置换组(102.5±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9,P0.05;t=3.747,P0.01),术后屈曲角度与后者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髌骨未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与固定平台TKA的术后HSS评分、屈曲角度无差异,伸直角度差别无临床意义。髌骨置换组中,旋转平台TKA术后HSS评分、伸直角度与固定平台TKA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者术后的屈曲角度(112.9±13.0)°与后者术后的屈曲角度(96.7±1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8,P0.05)。结论旋转平台假体与固定平台假体TKA术后总体疗效相似,旋转平台假体能够更好地改善关节屈曲角度;置换髌骨并不能更好地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放松解术治疗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晚期膝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7例(7膝)初次TKA术后晚期膝关节僵硬的女性患者。年龄57~71岁,平均63岁。左膝2例,右膝5例。患者均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TKA与开放松解术间隔8~30个月,平均13.6个月。术前4例膝关节伸直受限10~20°;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54.3±12.1)°。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功能评分及总分分别为(76.3±7.6)、(67.9±11.1)、(144.1±16.1)分。采用开放松解术治疗,术中彻底清除增生瘢痕组织,恢复关节活动度,维持屈曲、伸直间隙平衡及良好的髌骨轨迹;术后严格功能康复。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0.1个月。X线片复查示假体均未见异常。患者膝关节活动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仅1例膝关节活动度90°,1例膝关节存在10°伸直受限。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92.9±4.9)°,KSS临床、功能评分以及总分分别为(81.9±5.1)、(74.3±9.8)、(156.1±13.7)分;以上指标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次TKA术后晚期膝关节僵硬患者,开放松解术联合术后功能康复能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膝前痛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与否对膝前痛发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年10月~2004年10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5例(148膝)按髌骨置换(84膝)和未置换(64膝)分为2组,并对其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膝关节评分采用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采用Feller评分标准。结果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的(39.6±39.8)分进步为末次随访时的(90.9±8.2)分,髌骨评分由(14.4±6.4)分进步到(25.2±4.8)分,膝前痛分数也由(4.6±3.9)分进步为(10.6±4.1)分;未置换组HSS评分由术前的(38.8±9.8)分进步为(90.2±8.9)分,髌骨评分由(14.2±6.2)分进步到(25.1±4.8)分,膝前痛分数也由(4.8±3.8)分进步为(10.3±4.1)分。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前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置换组与未置换组比较,膝前痛减轻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无论髌骨置换与否,患者的合理选择和正确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术后膝前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股骨假体设计对保留髌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假体设计对保留髌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后膝前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15日~2月15日间,门诊共随访保留髌骨TKA后患者44例59膝,所有手术均于1998年10月~2001年10月间施行,术前诊断均为骨关节炎,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19.1个月。依据目前较普遍认同的标准:股骨假体髌骨滑槽的深度、宽度、是否对称,髌骨滑槽的延伸范围,股骨假体前方向远端移行是否平滑等将股骨假体分为“髌骨友好”与“髌骨不友好”两组。病例排除的标准:(1)膝关节屈曲小于80°者;(2)X线影像提示存在股骨假体屈曲大于3°、股骨前方皮质切迹(notching)、髌骨高位或低位等外科操作失误者。按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方法及患者自我感觉对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入选的40例51膝分属上述两组,“髌骨友好”组21膝,术后膝前痛评分平均为1.58(0~8)分;“髌骨不友好”组30膝,术后膝前痛评分平均为3.32(0~6)分,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42,P<0.01)。“髌骨友好”与“髌骨不友好”两组无膝前痛患者构成比分别为64%与9%,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5.457,P<0.01)。结论股骨假体设计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保留髌骨TKA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行保留髌骨TKA  相似文献   

14.
应用Gemini PS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方法 应用Gemini PS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对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初次关节置换.记录术前及随访时膝关节评分、膝前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结果 20例均获完整随访.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明显,随访12个月时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 Gemini PS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晚期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和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对4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57膝)行TKA治疗,采用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KSS关节及功能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SF-36评分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摄双下肢全长片评估下肢力线。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8~60(54±4)个月。1例术后5个月发生膝前痛,行股四头肌肌力锻炼后缓解。随访期间所有膝关节假体位置良好,未见骨溶解、假体松动或下沉。末次随访时,VAS评分、ROM、KSS关节及功能评分、SF-36评分、下肢力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KA是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可以缓解疼痛,纠正畸形,恢复下肢力线,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髌骨置换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3月—2015年8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0例(60膝)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男24例,女6例;年龄37~65岁,平均57.2岁。体质量指数19.5~40.3 kg/m~2,平均28.2 kg/m~2。Kellgren-Lawrence分级:Ⅲ级8例,Ⅳ级22例。患者均行双膝TKA,随机选取一侧行髌骨置换(置换侧),另一侧不置换髌骨(未置换侧)。记录双侧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随访期间行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参照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JS)评分计算遗忘率,观察膝前痛、膝关节束缚感、捻发音或握雪感、髌前弹响、髌腱无力发生情况;患者自评上下楼、屈曲负重、下蹲起立、盘腿、下跪、伸膝困难程度以及自我感觉评价;影像学检查观察假体位置。结果置换侧手术时间为(126±14)min,未置换侧为(112±11)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3,P=0.030);术中失血量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431,P=0.800)。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6年。术前及术后6周、6个月、2年时双侧KSS临床及功能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6周双侧膝前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后6周、6个月、2年时双侧膝关节捻发音或握雪感、束缚感、膝前弹响、髌腱无力发生率比较,患者自评双侧上下楼、屈曲负重、下蹲起立、盘腿、下跪、伸膝困难率比较,以及术后2年时双侧FJS评分遗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2年置换侧VAS评分显著低于未置换侧(Z=–1.997,P=0.046;Z=–2.197,P=0.028)。术后6周患者自我感觉评价分级髌骨置换侧好于未置换侧(x~2=4.271,P=0.039);术后6个月及2年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随访期间均无假体松动发生。结论 TKA术中行髌骨置换后患者总体感觉优于未置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获得随访的13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3~75岁,平均57岁。胫骨平台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3例,Ⅴ型2例。其中骨折保守治疗3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骨折至全膝置换手术的间隔时间1~14年,平均7年。应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和功能评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前和术后随访进行评估。术前TKA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78.5±32.5)°,KSS评分(63.8±12.1)分,功能评分(62.8±9.8)分。结果根据术中情况,6例患者选择后稳定型假体;3例患者因平台骨缺损选择螺钉水泥处理;3例患者因骨缺损选择胫骨侧延长杆加垫块处理;1例患者因内侧韧带部分损伤选择限制性膝关节假体(legacy constrained condylar knee,LCCK)。本组13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经治疗后痊愈;3例患者术后出现肌肉间隙静脉血栓,给予抗凝保守治疗;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僵直膝,给予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后随访时间12~113个月,平均68个月。末次随访时KSS评分(81.7±11.1)分,功能评分(83.5±15.4)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05.4±18.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KA治疗以往胫骨平台骨折后发生的创伤性关节炎,可明显改善功能,缓解疼痛,恢复肢体的下肢力线,确保假体达到软组织平衡,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过髌骨钻孔减压术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膝前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13例行TKA的骨关节炎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54例为减压组,TKA术中联合髌骨钻孔减压术;59例为非减压组,仅施行TKA不联合髌骨钻孔减压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相关并发症、KSS评分及膝前痛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13例均获满12个月的完整随访。KSS评分:减压组术后明显高于非减压组;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减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联合髌骨减压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KSS评分及降低术后膝前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与髌骨置换及假体设计的关系,GenesisⅡ与PFC两种股骨假体与髌骨之间的友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同一组高年资医生施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45例(145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十字韧带替代型全膝关节假体,髌骨置换74例,其中32例使用GenesisⅡ假体、42例使用PFC假体;髌骨未置换71例,其中38例使用GenesisⅡ假体、33例使用PFC假体.术后评估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髌骨评分、髌骨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前痛评分、满意度和X线片上髌骨倾斜和半脱位情况.结果 随访144例,随访时间21~43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膝前痛发生率:髌骨置换组与未置换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使用GenesisⅡ假体与PFC假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PFC假体者4例再次手术.功能评分:髌骨置换组及髌骨未置换组中使用GenesisⅡ假体与PFC假体术后HSS评分、活动度、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髌骨评分及髌骨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与是否置换髌骨无关,而与假体设计有关;GenesisⅡ假体与髌骨的关系更加友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9月,对14例16个外翻膝行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5岁(45~77岁).经过随访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评分、膝关节X线情况来评估手术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24~54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2°(伸直0°~屈曲120°)提高到术后120°(伸直0°~屈曲150°);KSS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10~6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9分(70~100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2.9分(30~7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3分(75~100分);胫股角由术前平均16.5°(8°~30°)改善纠术后平均7°(5°~10°),膝外翻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随访中无深静脉血栓、膝关节感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TKA治疗外翻膝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