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危重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而糖皮质激素(GCS)是治疗ARF有效药物之一。本文就近年GCS治疗ARF的临床进展作一介绍。1 哮喘状态虽然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多数主张应用GCS治疗急重症哮喘[1~3]。在一项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中,经β-激动剂和茶碱治疗8h无效的20例患者,11例首剂静注氢化可的松2mg/kg,继以0.5mg/(kg·h),另9例接受安慰剂。治疗24h后,GCS组1s用力呼气量(FEV1)平均提高118%,而对照组仅提高36%;FEV1提高>10%GCS组见于全部患者,而对照组仅4例[3]。在另一研究中,经3种支气管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MI合并呼吸、心脏骤停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29例,CPR后即刻给予尿激酶(UK)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41例,CPR后给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冠状动脉再通率、24 h病死率、出院存活率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自主呼吸恢复率[48.3%(14/29)]、冠状动脉再通率[75.9%(22/29)]、出院存活率[44.8%(13/29)]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6%(6/41)、9.8%(4/41)、14.6%(6/41)](P<0.01),24 h病死率[44.8%(13/29)]、自主呼吸恢复时间[(60.6±63.4)mini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2.9%(34/41)、(122.3±13.8)min](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CPR后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相对安全.在无条件施行急诊血管重建时,施行静脉溶栓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董聿德  董宁 《职业与健康》2003,19(6):129-130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与常规治疗存活率临床观察。方法 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经心肺复苏后的患者非随机选取10例进行溶栓,静脉滴注尿激酶(Urokimase)(2.3—3.1)×104U·kg-1,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溶栓组10例均存活,常规组4例存活,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0.48,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经心肺复苏后,溶栓不应是禁忌证,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分秒必争!其中再灌注治疗对挽救濒死的心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急性心梗容易引起室颤至心脏骤停,常常需要电除颤和心肺复苏,复苏后如果对于再灌注治疗如何决策,是临床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临床工作接触的病例,探讨急性心梗心肺复苏后再灌注治疗策略,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肺复苏后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8年3月武警河北省总队医院收治的因急性颅脑损伤引起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入组患者入院治疗后1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4~5分)23例和预后不良组(1~3分)37例,另选取同期在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该院自2007年3月—2010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梗死候进行溶栓治疗.结果预后该28例患者经治疗后,都痊愈出院,随机访问患者28例,有22例能够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有2例患者心功能达到2级,3例患者心功能达到1级,有2例出现死亡.结论在心肺复苏的过程当中实施溶栓治疗,能够恢复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从而使微血管以内的微血栓得到溶解实现循环改善,以保护组织器官的各项功能,进而来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理因素与高血压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社会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的相关关系。方法 :以 94名门诊及住院确诊高血压患者为病例组 ,筛选整群抽样的 5 87名无病患职工组成对照组 ,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调查其社会经济和人口学特征 ,并以相关量表测量其社会心理因素 ,采用非条件 L 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年龄 (OR=1.82 9,P<0 .0 5 )、心理健康状况不良 (OR=2 .737,P<0 .0 5 )和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 (OR=4 .811,P<0 .0 5 )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而文化程度较高 (OR=0 .196 ,P<0 .0 5 )和家庭月收入较高 (OR=0 .5 4 1,P<0 .0 5 )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社会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泰兴市 1996年食管癌死亡率为 77 5 2 / 10万 ,占癌症死亡率的 2 9 1% ,本研究探索影响泰兴市食管癌死亡水平居高不下的有关社会因素。1 材料与方法 :病例选自有泰兴市常住户口 ,于 1998年9月 1日~ 1999年 12月 1日发病并确诊为食管癌的新发病例。对照选取与病例同性别 ,年龄相差不超过 2岁 ,与病例居住在同村或同一街道的非肿瘤居民。采用 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项目包括 :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 ,社会和经济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 (吸烟为每天吸烟 ,连续半年以上 ;饮酒为每周至少 1次 ,连续半年以上 )等。单因素和多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个人社会网络的关系.方法 在2004-2005年贵州省贵阳市城区老年期痴呆游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对可能的AD社会网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41例,平均年龄(77.20±8.6)岁,对照组2 524人,平均(69.82±7.0)岁.在控制了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后,子女看望频率高者(≥1次/周)患AD的危险性小(OR=0.26,95%CI=0.07~0.94);非独居者比独居者患AD的危险性小(OR=0.37,95%CI=0.18~0.76);与拥有不良的社会网络者比较,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者患AD风险最低(OR=0.06,95%CI=0.007~0.60).结论 社会网络对AD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有助于AD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产妇的出院准备度以及社会支持水平现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9年1-7月该院产科即将出院的359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产妇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产妇出院准备度量表以及产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产妇进行资料收集.结果 产妇的出院准备度总分为(85.16±12.84)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8.93±7.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合肥市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进行调查分析,为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合肥市四所三级甲等、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自设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汉化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当天进行调查。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68例,出院准备度不足占26.80%。出院准备度量表的维度得分情况:全髋并发症预防、日常生活功能、家庭锻炼项目得分较低;单因素方差分析:出院准备度在婚姻状况、民族、假体材料、固定方式、放置引流管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Harris)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丧偶患者,已婚患者出院准备较充分(OR=0.183,95% CI:0.054~0.617);无引流管患者和术后Harris评分较低者(OR=0.394,95% CI:0.250~0.622),出院准备不足的风险较大。结论 合肥地区部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不足,建议医护人员可通过加强出院指导来提高其出院准备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