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新安医家程敬通一生留下57个代表医案,经雷少逸、程曦、江倬等人详加注解而成《程敬通医案》.程氏好学不倦,博采众家,熔李、朱之学于一炉,注意补气血、调脾胃、固正气.程氏医案中关于人参有高丽参、老山东参、东洋参等.笔者在细心拜读医案后发现,程氏57案中用到人参的仅有10案,为挖掘祖国医学瑰宝,特在此浅析案中人参之用.抛砖引玉,希冀以飨继者.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4)
新安医家程从周所著《程茂先医案》中记载医案共90余则,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血证医案以妇科血证居多,亦有鼻衄、血虚等,程从周善用人参、黄芪温补培元,属新安医学中的固本培元派,其擅用温补药物治疗血证,多运用补中益气法,遣方用药以参芪益气养血,体现了其诊疗思想和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3.
《杏轩医案》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玮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3):16-18
《杏轩医案》特色探析易玮指导:王乐陶教授李洪涛教授(安徽中医学院科研处合肥230038)关键词:《杏轩医案》;程杏轩;新安医学中图法分类号:R249.49在众多新安医案著作中,《杏轩医案》的学术成就较为突出,素为中医界推崇。自清嘉庆十年(1805年)... 相似文献
4.
药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医者取其性味之偏胜用以消、补、温、清,是为常法.寒温并用,则是将寒凉与温热之性的药物同处一方,取其相反之性而达相成之妙,可以说是变法.将寒温并用运用于临床的首推张仲景,观<伤寒论>113方,寒温并用者竟达52方,仲景以病因病机为依据,将药性相反之品融于一方,取其相成之用,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5.
<正>"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疾病正治之法,仲景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针对一个机体中寒证、热证同时存在的一些较复杂的病证,将药味相反的两种药合和应用,即寒温并用法。此法贯穿于六经辨证的始终。仲景的寒温并用法并非寒热药物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表里、寒热、轻重和缓急来确定药物及寒温之比。从而使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方法有规律而不拘泥,灵活多变而又有方圆,实开 相似文献
6.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4)
辛开苦降法是《伤寒论》经典治法之一,其特点为寒温药并用,辛温通散以开郁,苦寒清热以降泄,一升一降共达祛除病邪、条畅气机之功。通过对《伤寒论》中大青龙汤、麻黄升麻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用药特点的论述,对辛开苦降之法在宣肺清热、和中消痞、和解枢机中的作用进行解析。同时结合临床实践,阐述运用辛开苦降法在表证、不寐证、脾胃湿热证等病症中的治疗用药体会,对辛开苦降法的理论及临床运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孙文垣医案》是新安医家孙一奎所著,分为《三吴治验》2卷、《新都治验》2卷、《宜兴治验》1卷。其中辨治痹证颇具特色:宗《内经》之旨析痹证之因,善凭脉辨痹证之病机,善用二陈化裁从痰瘀论治痹证,善用威灵仙、五加皮、海桐皮等治痹证之达药,善调情志以促痹证之康复。 相似文献
8.
易玮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3):5-7
清代著名新安医家程杏轩编撰的《医述》,是一部集19世纪以前中医学之大成的类书,它以宏富的资料占有量而称道医林.全书内容精当,源清流明,涉及广泛,曾为历代名医所推崇.即便在现今,也仍被许多高等院校列为医学生的必备参考书之一.笔者曾潜心研习,现就本书文献辑录特色,述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孙一奎防治中风病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玲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2):7-8
孙一奎(1522-1619年),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明代著名新安医家。其知识渊博,医术精湛,不仅精于四诊,详于药性,重视“明证”,且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譬如中风一证,孙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无论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或治疗方法的设计都有不少创新。笔者就孙氏防治中风病的特色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0.
11.
明代著名新安医家吴崑,一生潜心医学,著述颇丰。其著《医方考》是方剂学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该书选方广泛,收方精良,结构完整,注解详实,内容丰富,博采众长,同时又多所创新,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322-324
《素圃医案》为明末清初新安名医郑重光先生晚年的医案集成,对于咳嗽一症,虽未设专篇,却颇有诊疗特色。素圃精于脉诊,辨咳嗽多凭脉用药,善以脉象分阴阳,辨证施治,辨寒即投热药,不囿于表象。若为阳伤咳嗽,则温补开泄,化其沉寒痼冷兼宣肺开泄;若为阴虚,孤阳上越而咳,则补阴益气以敛阳止咳;若为产后风寒咳嗽,必温辛行散不疑,扶阳解表。认为咳嗽的发生实由阳气不足所致,其各种治法的核心特点皆在于保证人体阳气的充盛,以达到对机体的温煦,使气机通畅,阴平阳秘,故明效大验,咳嗽自止。 相似文献
13.
《丹台玉案》是新安医著中一部精到而独特的综合性医著。该书不但对内外妇儿各科皆有详论,而且对养生也独有见地,在首篇之末列有养生专目,条分缕析,详加论述。强调神志的摄养,重视修身养性对调摄身体的积极作用,重视疾病的未病先防,又善于在实践之中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清代新安医学代表人物叶天士在《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运用六味地黄丸的临证经验及其药味加减规律。[方法]采用医史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研读《未刻本叶氏医案》,采撷其中使用六味地黄丸的39则验案,对其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归纳六味地黄丸的应用门类、药味加减规律,并从中总结叶氏临证经验。[结果]在临证诊疗中,叶天士多将六味地黄丸应用于咳嗽、咳血、眩晕、哮喘、下利、心悸、浮肿、腹胀等疾患,其基本病机多为肾阴不足,厥阳上扰,而杂病丛生,故治法以填补真阴为主,并依据辨证夹以纳气、散寒、潜阳、利水之法。临证中常加入五味子、肉桂、生牡蛎、牛膝、附子、车前子、川石斛等药物。[结论]叶天士临证用药常不避滋腻,治病求本,以存体为要,并贯彻异病同治思想,重视水火共济,善于运用六味地黄丸调和阴阳。其用药特色及临床经验,对当今用药有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新安名医程文囿平生疗疾,多显奇效,其据一生临床经验著成《杏轩医案》。全书三卷,涵盖内、外、妇、儿诸科,内科病案最多,其中治疗痹证验多奇效,生枯起朽,体现了程氏丰富的学术思想与临证辨治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李宇铭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
《伤寒论》中有不少方剂,是寒凉药与温热药同时使用,“寒温并用”是张仲景用药的一大特色。论述《伤寒论》中方药寒温并用的配伍目的,并略举数例分析其配伍机理。 相似文献
17.
沈晓明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5):8-9
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探讨有关著作著述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因,以便准确地判定该书在学术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地位,更有效地评价作者的学术思想。本文拟对清代新安医家吴亦鼎的《神灸经纶》作此方面探讨。1历史背景纵观清代针灸史,初期针灸之术发展尚快,以《... 相似文献
18.
19.
新安医家程国彭在其代表作《医学心悟》中对行痹、痛痹、着痹的治法别开法门,治疗行痹以散风为主,佐以散寒祛湿,参以补血之剂;治疗痛痹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参以补火之剂;治疗着痹以燥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参以补脾之剂。此外,其还创制蠲痹汤、松枝酒、虎骨胶丸等诸多治痹方剂。 相似文献
20.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8,(2)
目的探讨《王仲奇医案》中治疗月经不调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从新安医家王仲奇的《王仲奇医案》中选取治疗月经不调处方57首,提取方药信息,采用Office 2010建立数据库,并整理归纳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 14.1及SPSS 22.0予性味归经、聚类、关联规则等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核心药物分析结果显示,王仲奇好用药物前3位分别是当归、续断、丹参,以辛苦之味、辛温之类佐甘温之药,药物主要入肝、胃、肺经。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聚为9类药物:月季花、茺蔚子、牡丹皮,泽兰、茜草,白芍、蒺藜、绿萼梅,枸杞子、菊花、茯神、石斛,白薇、鸡冠花、牡蛎,茯苓、白术,海桐皮、柏子仁,海螵蛸、续断、当归,丹参(单独聚为一类)。关联规则提取出二项配伍常用药对前3位分别为茯苓、白术,丹参、牡丹皮,丹参、月季花;三项配伍常用药对前3位分别为蒺藜、绿萼梅、白芍,海螵蛸、鸡冠花、续断,丹参、月季花、泽兰等。结论王仲奇论治月经不调,以血(或虚,或瘀)为本、气机失调为标,责之肝、脾、肾、肺四脏,以甘温、辛温、辛苦之品补气虚、养肝血、理气郁、化瘀血。常以补血养血药、疏肝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少佐宁心安神之品,补血活血,兼施畅通气机之法。好用轻灵调达之花类,通畅气机,则月事正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