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反刍思维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问卷、社交焦虑问卷、反刍思维量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732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抑郁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既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也可以通过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3)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及抑郁的关系均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即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社交焦虑及抑郁的预测作用在反刍思维水平较高的被试中更大。结论:社交焦虑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即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对反刍思维水平较高的被试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暴力暴露和初中生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刍思维、正念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 870名初中生,采用暴力暴露量表(VES)评估青少年接触暴力途径及暴力暴露程度、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个体抑郁情绪严重程度、反刍思维量表(RRS)评估个体反刍思维严重程度,正念量表(CAMM)评估个体特质正念程度,通过SPSS PROCESS程序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VES得分与CES-D得分呈正向关联(β=0.34,P<0.001);RRS得分在VES和CES-D得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9,P<0.001),中介作用大小为0.11(95%CI:0.09~0.13,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58%;CAMM得分在RRS和CES-D得分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08;P<0.001)。结论:反刍思维在暴力暴露对初中生抑郁情绪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正念调节了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反刍思维和自我肯定对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关系的作用。方法:选取某高校大学生265名,使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A)状态焦虑分量表、反刍思维量表(RR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自我肯定分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和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探讨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采用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和简单斜率检验探讨自我肯定的调节效应。结果:城镇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和自我肯定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均P0.05)。负性生活事件能够直接预测状态焦虑(β=0.57,P0.001);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状态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9.7%;自我肯定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状态焦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13,P0.05)。结论: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作用于状态焦虑,也可以通过反刍思维间接作用于状态焦虑;自我肯定调节了负性生活事件与状态焦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及社交焦虑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交往焦虑量表(IAS)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北京市6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在户籍方面存在差异(t=-3.006,P0.05),在性别方面不存在差异;大学生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在户籍方面不存在差异,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3.789,-4.374;P0.001)。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381,P0.01),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r=0.199,P0.01);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571,P0.01)。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64%。结论: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手机成瘾倾向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童年期创伤可以直接或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手机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的关系及反刍思维在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545名在校学生[男239人,女306人;平均年龄(20±3)岁],采用Russell孤独量表(UCLA)、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包含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2个维度)、Nolen-Hoeksema反刍思维量表(RRS)进行测量。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反刍思维在孤独感与依恋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大学生UCLA、ECR及RRS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30、0.20、0.44,均P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假设模型拟合良好(χ~2=16.69,df=5,NFI=0.98,IFI=0.99,TLI=0.96,CFI=0.99,AGFI=0.96,RMSEA=0.07)。通径分析发现,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既可以直接预测孤独感(β=0.10、0.06)和反刍思维(β=0.05、0.16),又可以通过反刍思维预测孤独感(β=0.18)。结论:大学生的反刍思维可能与个体孤独感和依恋密切相关,在孤独感与依恋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机成瘾、疲惫感、反刍思维与大学生抑郁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疲惫感评估量表、反刍思维量表以及抑郁量表对7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手机成瘾、疲惫感、反刍思维及抑郁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手机成瘾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水平,而且能够通过疲惫感的中介作用预测大学生的抑郁情绪;③手机成瘾对抑郁影响的直接效应及疲惫感在手机成瘾与抑郁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均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结论:疲惫感在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贵州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基本情况以及负面身体自我在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80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GROSS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PQ)、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PSS)以及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2.0及AMO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有45.7%(802名)大学生存在明显的社交焦虑问题;②情绪调节策略的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策略均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表达抑制-社交焦虑=0.18,r认知重评-社交焦虑=0.08,P0.01),个体的负面身体自我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r=0.18,P0.01),但与认知重评相关不显著;③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负面身体自我在表达抑制与社交焦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直接效应值为0.16,间接效应为0.0735,中介效应量为0.32。结论:负面身体自我在情绪的表达抑制和社交焦虑水平中起中介的作用;可基于个体情绪调节策略以及对自我身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进行干预以降低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的反刍思维、领悟社会支持和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64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探讨反刍思维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的焦虑情绪的影响机制,并检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结果:有全职工作的自闭症儿童家长在反刍思维和焦虑(F=4.98,7.27;P0.01)显著低于离职的家长,在领悟社会支持(F=4.78,P0.01)方面相反;反刍思维与焦虑显著正相关(r=0.74,P0.01),领悟社会支持与反刍思维、焦虑负相关显著(r=-0.41,-0.48;P0.05);领悟社会支持在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反刍思维与焦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反刍思维直接影响焦虑水平,反刍思维还通过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尊与自我概念清晰性以及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对644名青少年进行了测量调查。结果:1高自尊组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显著高于低自尊组(t=-6.21,P0.01),低自尊组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得分显著高于高自尊组(t=7.62,P0.01);2自尊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正相关(r=0.30,P0.01),自尊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均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32,-0.35,P0.01);3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1.6%。结论:青少年自尊、自我概念清晰性和社交焦虑三者之间密切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自尊和社交焦虑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对高中生学业拖延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反刍思维量表(RRS)、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和《中学生学业拖延问卷》对246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反刍思维和学业拖延之间正相关显著(r=0.304,P 0.001),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之间负相关显著(r=-0.317,P 0.001),心理韧性和学业拖延之间负相关显著(r=-0.483,P0.001);②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心理韧性的个人力因素在反刍思维和学业拖延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85%。结论:反刍思维可直接影响学业拖延,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作用间接影响学业拖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及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以55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网络受欺负问卷及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发生率为60.8%;儿童期心理虐待、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及社交焦虑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直接效应显著(t=8.13,P0.01);儿童期心理虐待通过社交焦虑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1,0.07]。结论:社交焦虑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青少年网络受欺负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舞动心理为主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方法:以上海某高校15名社交焦虑的大学生为舞动心理团体辅导组(实验组),15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对其社交焦虑进行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在实施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社交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进行测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在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得分对比显示,在社交焦虑量表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任何显著差异(P0.05);在自尊量表维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也没有显著变化(P0.05);在为期8周的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量表得分相比显示,在社交焦虑量表维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显著降低(t=-2.412,P0.05);在自尊量表维度上,实验组比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t=-1.434,P0.05)。结论:以舞动心理为主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具有积极干预效果,对于大学生自尊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我控制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以及拒绝敏感性是否在此中介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控制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交往焦虑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对72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自我控制与拒绝敏感性(r=-0.42,P0.001)、社交焦虑(r=-0.66,P0.001)及网络成瘾(r=-0.64,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与拒绝敏感性(r=0.59,P0.001)、网络成瘾(r=0.43,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拒绝敏感性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17,P0.001);②自我控制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t=-22.60,P0.001),拒绝敏感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11,P0.05);拒绝敏感性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显著(t=15.35,P0.001),拒绝敏感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项对社交焦虑预测作用显著(t=7.90,P0.001);社交焦虑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t=2.87,P0.01),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t=1.84,P0.05)。结论:拒绝敏感性、自我控制、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社交焦虑在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拒绝敏感性在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条和后半条路径上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隐瞒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和网络成瘾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隐瞒影响网络成瘾的路径有三条,自我隐瞒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影响网络成瘾。结论: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在自我隐瞒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提供依据,以便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方法采用多维度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与社交焦虑量表(IA S)对我院101名2008级医学专升本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个性因子分值均低于常模(t=-11.913,-5.847,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②101例被试中,存在社交焦虑59人,占58.4%;③家庭所在地及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F=5.095,3.468;P<0.01,P<0.05);④心理控制源3个变量中,内控性与大学生社交焦虑呈负相关(r=-0.220,P<0.05)。结论大学医学生普遍存在社交焦虑,社交焦虑受家庭所在地及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社交焦虑与心理控制源内控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自尊、负向评价恐惧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发生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交互动焦虑量表、自尊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与简版负向评价恐惧量表对29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领悟社会支持均存在负相关(r=-0.27,-0.12;P0.05),社交焦虑与负向评价恐惧存在正相关(r=0.48,P0.001);2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发生机制符合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即负向评价恐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这种中介效应受到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γ=-0.20,P0.001)。结论:1自尊水平越低且负向评价恐惧越高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引发社交焦虑,但这种中介效应受到了社会支持的调节;2提高自尊水平和降低负向评价恐惧是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主要途径,增加社会支持不仅能通过降低负向评价恐惧来间接缓解社交焦虑,还能对社交焦虑的改善直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亲家庭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在其自我意识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2018年9月-2018年12月在上海某区5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单亲家庭157名2~5年级小学生,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分析与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不同学校小学生在三方面的程度上有显著差异(χ~2=14.826,19.443,31.035;P0.05);性别对自我意识程度高低有显著性差异(χ~2=6.392,P0.05),且焦虑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t=2.783,P0.05);是否独子在社交焦虑程度(χ~2=6.225,P0.05)及得分(t=2.133,P0.05)上均有显著性差异;(2)自我意识各维度与儿童社交焦虑(r=-0.504,P0.01)及各因子(r=-0.486,-0.236;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儿童社会期望与儿童社交焦虑(r=-0.340,P0.01)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93,-0.179;P0.05),与自我意识除躯体外貌与属性因子外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3)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儿童社交焦虑和儿童自我意识合群因子是儿童社会期望的影响因素(P0.01);社会期望在合群和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单亲家庭小学生自我意识、社会期望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密切,社会期望受合群因子、社交焦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在校大学生67名,对其施测内隐联想测验(IAT),测评其内隐自尊水平;并分别采用Leary交往焦虑量表(IAS)、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评价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和外显自尊水平。结果:筛选出有效被试58名,有效率为86.6%。大学生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27,P0.01),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无显著相关,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ZIAT-ZSES)与社交焦虑水平之间有显著正相关(r=0.375,P0.01)。结论:大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外显自尊水平对社交焦虑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以及认知失败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二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使用交往焦虑量表、认知失败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8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交焦虑与认知失败、手机成瘾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认知失败、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②社交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还通过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③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调节该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相较于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认知失败的中介效应对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作用更强。结论:认知失败是社交焦虑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桥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社交焦虑影响大学生认知失败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拒绝敏感性、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方法 以257名大学生为被试,施测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拒绝敏感性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中文版(ECR)和社交焦虑量表(IAS).结果 ①父母偏爱保护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0.186,P<0.01);②在父母偏爱保护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中,拒绝敏感性发挥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4.0%;③在父母偏爱保护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中,依恋焦虑发挥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5.6%.结论 父母偏爱保护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并且会提高拒绝敏感性及依恋焦虑水平,从而导致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