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CBMs)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分析其MRI表现。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72例)和无CMBs组(175例)。记录CMBs的位置和个数、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个数和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结果与无CMBs组患者比较,CMBs组患者年龄大、高血压、脑梗死病史、脑白质改变比例均高。CMBs组患者CMBs常见的部位依次为:基底节、皮质及皮质下区、丘脑、脑干及小脑。CMBs的分级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MBs与脑微血管病变之间有密切关系,其可能是晚期脑微血管病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颅内动脉钙化的发生率及其发生与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539例老年人头部CT片,观察颅内动脉钙化情况,并同时观察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疏松的发生情况。结果 539例中,有460例存在脑内血管钙化,其中前循环379例,后循环81例。303例为腔隙性脑梗死,331例出现脑白质疏松。脑内未见钙化79例,24例为腔隙性脑梗死,24例出现脑白质疏松。经χ2检验,除90~102岁组之外,有无钙化脑内缺血性疾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内动脉的钙化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前循环钙化者更易出现脑缺血性疾病的症状。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晚期征象,是提示潜在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磁敏感成像(SWI)研究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群中脑微出血灶(CMBs)的发生率与分布的差异,及CMBs与脑卒中类型、脑白质改变和腔隙性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WI检测28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和26例健康老年人的CMBs,按照CMBs数目将其分为无、轻、中和重度4级,对不同组之间CMBs严重程度的差异以及CMBs与脑白质疏松改变和腔隙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出血组的CMBs发生率为63.2%,且以中重度为主;脑梗死组为32.1%,以轻中度为主;正常老年人为7.7%.CMBs最常见于大脑半球深部区域,其次是脑叶皮层和皮层下区.各组间CMBs严重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MBs的严重程度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及腔隙性脑梗死的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 CMBs在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脑血管病变间有密切相关性.SWI序列在检出CMBs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分布、相关因素及与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改变等其他微小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连续住院的10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及磁共振研究。记录脑微出血的病灶数量、部位、有无腔隙性脑梗死灶、脑白质改变及其程度。依据有无脑微出血分为脑微出血组(62例)和无脑微出血组(44例)。结果脑微出血组患者病灶分布于皮质及皮质下(50.7%)、基底节及丘脑(34.1%)、脑干(9.0%)、小脑(6.2%);脑微出血组患者男性多,高血压及既往脑梗死发生率高(P<0.05);脑微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有腔隙性脑梗死(OR=7.188,P<0.001)及脑白质病变(OR=19.847,P<0.001)。结论脑微出血是严重的易于出血的脑微小血管病变,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二级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头颅CT和(或)MRI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并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125例,根据钙化评分分为无钙化组21例(0分)、轻度钙化组72例(1~2分)和重度钙化组32例(≥3分),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及分布特点。同时将有MRI资料的60例患者分为:组Ⅰ24例(腔隙性脑梗死数1~4个),组Ⅱ36例(腔隙性脑梗死数>4个),分析钙化评分与腔隙性脑梗死数量的关系。结果 12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无钙化组患者为16.8%,轻度钙化组患者为57.6%,重度钙化组患者为25.6%,CTA显示钙化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颈内动脉颅内段(6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321,95%CI:1.050~5.129,P=0.037)和年龄(OR=1.052,95%CI:1.014~1.092,P=0.007)是颅内动脉钙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数量与钙化评分关系的分析显示,组Ⅱ钙化评分高于组Ⅰ[(2.3±1.5)分vs(1.2±1.1)分,P=0.004]。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率高,糖尿病及年龄与颅内动脉钙化密切相关,钙化程度可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及临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情况及其与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脑微出血分为微出血组58例和无微出血组78例。观察脑微出血数量和部位分布,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TOAST病因分型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的136例患者中,脑微出血发生率为42.65%,其中脑微出血≥5个25例(43.10%),纯脑叶13例,纯幕下/深部13例,混合型32例。2组TOAST病因分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与无微出血组比较,脑微出血组高血压比例、尿酸水平、腔隙性脑梗死分级和脑白质疏松分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OR=1.009,95%CI:1.002~1.016,P=0.011)、腔隙性脑梗死分级(OR=2.118,95%CI:1.017~4.408,P=0.045)和脑白质疏松分级(OR=3.142,95%CI:1.740~5.676,P=0.000)与脑微出血独立相关。结论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较高,脑微出血与TOAST病因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脑内微出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发病时间≤24h的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头部MRI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分为脑微出血组(30例)和非微出血组(13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人151统计学资料、常规危险因素、微出血的部位、脑梗死的分型、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计数。于入院后第2天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测定。结果①微出血组患者年龄较非微出血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9)对(66±6)岁,P=0.000];脑白质改变的评分较高(6.7±2.4对3.5±1.8,P:0.003);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较多[(5.0±2。3)对(2.1±1.3)个,P=0.000)]。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脑白质疏松的程度、腔隙性脑梗死灶的数目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80,95%CI:0.086~0.994;OR=11.735,95%CI:1.340~2.930;OR=10.160,95%CI:1.241~2.475);③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执行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①微出血与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②伴有微出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明显的执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在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并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脑白质疏松患者13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130例无脑白质疏松症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并记录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在脑白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呈正相关(r=0.921,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脑白质疏松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多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层分析,寻找在不同背景下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9例,最终纳入一般资料完整且符合标准的患者300例。分为无脑微出血组(C组)和有脑微出血组(CMBs组),CMBs组再分成轻、中、重度组,将各组间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在300例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MBs组190例,CMBs的检出率为63.33%。②两组年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CMBs发生的危险因素。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不同程度的CMBs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观察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脑白质疏松、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危险因素,并对可控因素加以控制,避免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CMB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211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脑微出血分为观察组52例(合并脑微出血);对照组159例(无脑微出血)。结果观察组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史比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腔隙性脑梗死数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数(OR:4.165;95%CI:1.251~3.581;P0.001)、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OR:3.126;95%CI:2.169~4.380;P=0.005)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OR:1.861;95%CI:1.368~2.197;P=0.031)是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四分之一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明确其危险因素有利于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脑微出血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8月-2015年3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经头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证实有脑微出血(CMBs)的患者200例,根据SWI上CMBs的病灶数将其分为轻度(1~5个)组111例,中度(6~15个)组86例,重度(≥15个)组30例。分析影响CMBs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功能异常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出血的程度随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脑出血率也随着CMBs程度的加重而增加,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合并后与轻度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MBs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r=0.392,P〈0.01)及脑白质疏松程度(r=0.362,P〈0.01)呈正相关。③将中重度组合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OR=d.259,95%CI:3.064~5.620,P=0.001)、脑白质疏松程度(OR=3.250,95%CI:2.351~4.665,P=0.005)是影响CMBs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程度与脑出血呈正相关(OR=1.813,95%CI:1.788~2.581,P=0.029)。结论脑白质疏松程度、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出血与CMB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发生率、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资料完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分为CMB组87例与非CMB组78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点,记录CMB病灶数量、位置,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CMB共87例(52.7%),其中1级CMB患者43例(49.4%),2级25例(28.7%),3级19例(21.9%)。总共502个CMB病灶,分布在皮质-皮质下区域138个(27.5%),脑深部区域230个(45.8%),幕下区域134个(26.7%)。CMB组年龄、高血压、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量表评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比例及Hcy水平明显高于非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67±11.28)岁vs(57.74±10.52)岁,P=0.004;86.2%vs 64.1%,P=0.001;8(4,13)分vs 5(2,7)分,P=0.000;55.2%vs 37.2%,P=0.028;69.0%vs 50.0%,P=0.017;(18.65±6.15)μmol/L vs(16.38±6.14)μmol/L,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大动脉粥样梗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cy水平与CMB发生无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CMB发病率高,以脑深部区域分布为主,年龄、高血压、大动脉粥样梗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LICI)患者的头颅MRI特征。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1例和与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20例。按照临床表现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组(LICI组)、腔隙性脑梗死非认知功能障碍组(非LICI组),分析3组间头颅MRI影像学差异。结果与非LICI患者比较,LICI患者的病灶数目更多,病灶体积明显增大(P0.05);病灶位于侧脑室旁白质、丘脑、额叶及左侧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P0.05)。LICI组哈氏值较其他2组明显增大,前角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小。LICI组脑白质疏松程度0级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LICI组脑白质疏松程度为4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及非LICI组(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目、体积、部位都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的存在会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动脉和做动脉病变引起脑的缺血或出血损害,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亚型。其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和脑做出血。脑小血管病的临床分类主要包括腔隙综合征、Binswanger脑病、脑淀粉样血管病、伴有皮质下腑梗死和白质肭痫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有皮质下脑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及其它较少见的小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则丰要为静灶腑血管病(静灶腔隙性脑梗化、脑微出血和部分白质疏松)、各类腔隙综合征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分布及特点,分析年龄对两类脑卒中动脉狭窄分布、程度影响。方法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0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200例,颅脑常规序列扫描,3DMIP成像,图像由两位医师双盲评定,追踪寻找狭窄颅内动脉。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狭窄48.00%低于脑血栓形成93.00%,主要狭窄位于颈动脉系统63.89%比重低于脑血栓形成84.41%,中度狭窄、重度狭窄与闭塞合计比重47.61%低于脑血栓形成63.44%,脑血栓形成ICAI4.84%、ACA31.72%、MCA47.85%、VAI1.61%、BA2.15%、PCA11.83%,腔隙性脑梗死ICAI4.17%、ACA22.92%、MCA36.81%、VAI5.56%、BA6.25%、PCA24.31%,脑血栓形成PCA、ACA、MCA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中青年组26.67%高于脑血栓形成11.5%,两类脑卒中老年组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轻度狭窄率低于中青年组,中度、重度与闭塞合计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栓形成合计多发率63.00%、中青年多发率56.52%高于腔隙性脑梗死51.67%、17.57%,两类脑卒中中老年组多发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分布、狭窄程度、多发与单发比重均存在差异,这与两类脑卒中发病机制、颅内血流流速与分布有关;两种卒中青年组多发、单发比重差异较明显,腔隙性脑梗死中青年比重较高,这可能与与血管病变早期具体机制有关;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与前循环关系更密切,特别是青年患者病发可能与急性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IADE)与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4月至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完成头部MRI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采用CTA和MRI测量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直径、大脑中动脉M1段直径、大脑前动脉直径、基底动脉直径、基底动脉分叉高度及基底动脉侧移程度以诊断IADE,同时对每个动脉直径进行标准化Z转换获得Z分数,再将每个动脉的Z分数相加除以动脉总数,得到脑动脉重构(BAR)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BAR评分与CSVD总负荷的相关性。应用MRI评估腔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脑微出血(CMBs)及脑白质高信号(WMHs)4种影像学标记物,并测定CSVD总负荷评分。根据脑梗死患者有无IADE,将所有患者分为IADE组与非IADE组;依据CSVD总负荷评分,将0~1分患者纳入CSVD总负荷无-轻度组,2~4分患者纳入中重度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基线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ADE与CSVD总负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伴腔隙性脑梗死的白质疏松症患者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0例经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白质疏松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收集100例腔隙性脑梗死不合并白质疏松患者为对照组,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头颈动脉CTA或MRA检查,比较颅内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白质疏松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不合并白质疏松组(P<0.05).伴腔隙性脑梗死的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龄、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56,95%CI为1.40~ 9.07;OR=1.56,95% CI为1.04~2.34;OR =2.13,95% CI为1.05 ~4.31).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像学特征及不同部位微出血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7例,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检测CMBs,计数并记录其部位。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分进行评估。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42例)和无CMBs组(85例),比较2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研究危险因素与不同部位CMBs数量的关系。结果 42例(33.1%)患者存在CMBs。皮层-皮层下CMBs发生率为38.6%,深部为43.4%,幕下为18.0%。CMBs组和无CMBs组年龄(t=2.472,P=0.017)、高血压史(χ~2=20.96,P0.001)、入院时收缩压(t=4.539,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939,P=0.004)、腔隙性脑梗死数目(t=4.074,P0.001)、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χ~2=28.608,P0.001)及中重度脑室旁白质疏松(χ~2=16.935,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入院时收缩压及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年龄及性别后,偏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史仅与深部CMBs的数量显著相关(r=0.731,P=0.025);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与皮层-皮层下及深部CMBs数量存在显著相关(r=0.281;P=0.001,r=0.364,P=0.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入院时收缩压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有关。高血压史主要与脑深部CMBs的数量相关,而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与脑皮层-皮层下及深部CMBs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脑微出血的临床及与磁共振梯度回波加权成像(GRE-T_2~*WI)的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9例,将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血栓性脑梗死,28例)、脑栓塞(29例)和腔隙性脑梗死(32例)3个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患者30例,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均进行常规MRI和GRE-T_2~*WI检查。结果脑微出血在GRE-T_2~*WI中表现为圆形点状低信号。脑微出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TIA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阳性发生率分别为38.2%、3.3%和6.5%。脑微出血在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组患者中以轻、中度为主;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以中、重度为主;TIA组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皆为轻度。结论脑微出血在GRE-T_2~*WI中具有特征性,其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防治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