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明确I期后入路切除颈胸交界区神经鞘膜瘤的手术适应症。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后入路肿瘤切除术:①有硬膜外占位;②经C6/7、C7/T1、T1/2椎间孔偏一侧向外生长;③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的ASIA运动评分、肿瘤最大浸润范围及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 结果 共收治该类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51.1岁,28~74岁)。14例患者均为神经鞘膜瘤,其中10例得以经后路I期完整切除,剩余4例交头颈外科行前路II期手术。II期手术患者横断位CT肿瘤浸润最大范围均位于该节段横突尖垂线之外。14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10至48个月,平均23.9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术前ASIA运动评分81.71±6.63,末次随访97.14±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横断位CT肿瘤浸润最大范围均位于该节段横突尖垂线以内的颈胸交界神经鞘膜瘤可行I期后入路切除,术后疗效确切,术后未见复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后路经肋横突入路切除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安全性、疗效及优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7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行胸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术治疗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0~69岁。16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7例行术前穿刺活检术。术中均取后路经肋横突入路显露病变节段,显微镜下切除病变侧椎板、小关节、横突及肋骨,之后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减压节段。观察手术前后感觉、运动障碍恢复情况,统计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观察术后血气胸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及继发畸形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2例,黑色素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神经根性疼痛以及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ASIA 感觉评分分别为(179.75±90.45)分、(194.87±36.75)分和(209.50±19.25)分, 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83.25±32.75)分、(90.56±15.75)分和(94.56±13.75)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ASIA感觉和运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均无血气胸发生,未放置胸腔闭式引流,随访期间无一例肿瘤复发,无脊柱继发畸形发生。结论 采用显微镜辅助经肋横突入路手术可以一期切除胸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同时避免开胸手术,减少手术创伤并降低术后对呼吸功能影响,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I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 结果 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I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Ⅰ期一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_(1/2)神经鞘膜瘤的解剖学特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Ⅰ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C_(1/2)神经鞘膜瘤:(1)硬膜外占位;(2)经C_(1/2)椎板间隙偏一侧向外生长;(3)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共收治该类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47.2岁,25至74岁)。收集颈椎JOA评分、术后轴性痛发生率、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末次随访颈椎侧位片寰齿前间隙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结果9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至48个月,平均20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未出现颈椎失稳以及术后轴性疼痛病例,末次随访寰齿前间隙均小于2 mm。有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术前JOA评分(11.3±1.64),末次随访JOA评分(15.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Ⅰ期单侧后入路保留椎板切除上颈椎神经鞘膜瘤,术后疗效确切,可避免术后轴性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Ⅰ期后路经肋横突切除入路摘除胸椎哑铃型肿瘤的解剖学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2006.8-2011.10间收治的20例胸椎哑铃状肿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一后路Ⅰ期手术切除肿瘤。JOA评价神经功能,X线评估内固定和融合结果,MRI检查肿瘤切除彻底性和是否复发。 结果 肿瘤均完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63min(152~420 min), 出血量480 ml (125~1770 ml )。Schwann细胞瘤9例,神经纤维瘤6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2;其中硬膜外12例、髓外硬膜下8例。随访末期神经功能显著改善,JOA恢复率72.9%;VAS评分由术前8.3±0.67改善为随访末期2.3±0.19;并发症包括胸膜破裂2例,肺不张和胸腔内脑脊液漏各1例。 结论 单一后方肋横突、椎板切除入路可以完整切除胸椎哑铃型肿瘤,适用于肿瘤与大血管、胸腔脏器粘连较轻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1月~2014年12月32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72个月,平均25个月。32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实施全椎板切除或半椎板切除减压联合肿瘤切除术,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5例出现脑脊液漏,对症保守治疗后愈合。根据术后疗效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0.6%。结论 MRI检查是确诊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最有价值的手段,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防止早期病例漏诊的基本措施。手术切除是处理此类肿瘤的有效手段,但是需注意术中操作技巧、避免医源性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和各种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诊断和手术方法。结果咽旁间隙肿瘤中病理类型多样化,其中神经鞘膜瘤最多见,其次为混合瘤,其它类型的肿瘤较少见。手术方法有经颈侧入路25例、经口咽入路8例、颈口联合入路2例,手术均能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5年,术后复发1例(为多形性腺瘤)。结论CT、MRI和DSA等是判断咽旁间隙肿瘤位置、大小、范围的良好手段,手术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位置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进路,但颈侧进路,能安全彻底切除咽旁间隙肿瘤,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高颈段神经鞘瘤是起源于脊髓C_(1-4)节段神经根鞘膜组织的良性肿瘤,临床并不少见。随着MRI检查的广泛应用,诊断水平也已得到提高。手术切除肿瘤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关手术入路的选择目前尚无定论。我院1995年10月~1999年9月共收治高颈段神经鞘瘤8例,回顾性分析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双鼻孔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在颅底脊索瘤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5例颅底脊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44~63岁,均采用经双鼻孔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术前根据影像学图像判断肿瘤位置及其侵润范围,术中用吸引器探查肿瘤的质地,根据术中观察及术后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5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颅底中线区域,侵润范围:向左为13.07~32.34 mm,向右为10.60~37.23 mm,上下为28.15~55.15 mm。术中见肿瘤质地韧,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需要内镜显示及2个器械同时操作才能完成切除。本组患者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脊索瘤。术后5例患者随访6~20个月,患者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无脑脊液鼻漏、尿崩症、电解质紊乱和死亡的发生,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双鼻孔神经内镜技术,可以利用多器械的协同操作切除较大范围的颅底病变,对于切除颅底脊索瘤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额颞-颞下硬膜内人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采用经额颞-颞下硬膜内入路手术治疗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15例。结果:肿瘤全切13例,全切除率为86.67%;2例海绵窦内少许残留。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过性动眼神经不完全性麻痹1例,手术后2月内恢复;外展神经麻痹1例,4周后恢复。15例术后随访4~36个月。13例全切除病例无复发;次全切除病例2例术后已分别随访7个月和18个月,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额颞-颞下硬膜内入路可作为大多数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切除术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消化系统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胃部5例,腮腺、右颌下腺各2例,肛门、左腭各1例。5例表现为腹痛或腹胀,6例表现为病灶处包块。5例行CT检查示肿瘤均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结节影,未见囊性变和钙化,4例CT增强示肿瘤呈轻~中度均匀强化。肿瘤细胞以Antion A区为主,由梭形细胞组成,呈栅栏状或漩涡状排列,2例见淋巴细胞套,11例均未见Verocay小体。6例行免疫组化检测,6例肿瘤细胞S-100阳性,CD34、CD117、DOG1和SMA均阴性。11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随访均未见神经鞘瘤相关的复发和转移。结论消化系统神经鞘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和(或)免疫组化检测,S-100蛋白是诊断消化系统神经鞘瘤的重要标志物。术前CT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病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青少年下颈椎骨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采用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5例青少年下颈椎骨母细胞瘤患者,4例起源于横突,1例起源于椎体。根据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确定肿瘤切除范围,选择前路手术3例,前-后路联合手术2例;其中4例结扎病变侧椎动脉。术后随访评价肿瘤局部复发率和固定节段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年5个月,未见局部复发者,固定阶段均融合,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的要求切除肿瘤并重建稳定性,使青少年下颈椎骨母细胞瘤具有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手术显微镜和手术放大镜下切除周围神经鞘膜瘤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接受手术的28例周围神经鞘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显微镜组(n=15,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周围神经鞘膜瘤)和放大镜组(n=13,手术放大镜下切除周围神经鞘膜瘤)。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显微镜组手术时间长于放大镜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显微镜与放大镜下切除周围神经鞘膜瘤都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手术放大镜下操作更简便、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骶骨肿瘤的入路和相关技术问题。方法:手术治疗骶骨肿瘤31例,其中脊索瘤23例,骨巨细胞瘤3例,神经纤维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平滑肌肉瘤1例。采用单纯后入路23例,前后入路8例,腰骶骨盆重建4例。结果:术后随访1—5a,平均32个月。围手术期感染2例,1例历经2年感染而死亡;5例手术后12个月内先后复发,其中3例再次手术、2例因肺部转移衰竭而死亡。4例行腰骶段重建,植骨愈合良好,无断钉断棒现象。结论:周密的术前计划、合适的入路选择、术中充分的瘤体外分离、骶1~3神经的保护、术后营养与引流是手术治疗的关键,侵犯骶1以上及骶髂关节时需腰骶骨盆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混合型神经鞘肿瘤(hybrid nerve sheath tumor,HN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例HNS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结果 2例HNST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3岁,肿瘤均发生于皮下,术后随访情况良好。眼观:界限清楚,灰白色,实性质韧肿物。镜检:例1为神经纤维瘤背景中查见典型神经鞘瘤形态结节,例2为梭形细胞肿物,大部分席纹状结构,间杂漩涡状结构。免疫表型:例1 S-100表达强弱不等,例2 S-100阳性与EMA阳性细胞混杂排列。结论 HNST是一种良性外周神经鞘肿瘤,其组织学图像具有双相成分,包括神经鞘瘤和神经束膜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束膜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确诊主要依赖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相结合;肿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颈2椎体及附件骨肿瘤,由于其特定的解剖位置以及该椎体较复杂的生物学功能,使得对该部位手术困难较大,相关的文献报道不多,仅限于个案报道。合理的选择手术入路是切除颈2肿瘤的关键,本文报告2例颈2椎体及附件神经鞘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经颈椎后外侧入路的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I期后入路徒手环抱法切除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指征、临床疗效与解剖学基础。方法 回顾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符合以下指征行I期后入路徒手环抱法手术切除胸椎骨化黄韧带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2岁,43至75岁):第一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排除Sato分型中的融合型及结节型;排除术前CT检查具有硬膜骨化征患者;排除各节段的单侧骨化物椎管占有率大于55%患者。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改良JOA评分、临床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临床资料,予以分析总结。结果 20例患者均行环抱法经后路I期切除骨化韧带,共36个节段。平均手术时间116 min,出血量131 mL。术中有1例脑脊液漏,术中予缝合,术后无症状。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48~54个月,平均50.9个月。术前mJOA评分(7.50±1.02),末次随访(10.25±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善率平均80.43%,优13例,良7例。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 对符合手术指征的黄韧带骨化患者行环抱法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辅助工具少,手术时间短,效疗确切的优点。术后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8.
背景:神经鞘瘤切除方式的选择关系着瘤体能否切净、能否有效避免肿瘤切除过程中牵拉损伤脊髓神经,最终关系着治疗的预后。目的:分析椎管内、椎间孔区域神经鞘瘤行椎板关节突切除复合单侧或双侧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后的脊柱稳定性。方法:对颈、胸、腰不同部位椎管内、椎间孔区神经鞘瘤48例患者行椎板关节突切除复合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其中管内神经鞘瘤34例行双侧螺钉固定,椎间孔区域神经鞘瘤14例行单侧螺钉固定。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3 d及内固定后3,6,12个月X射线复查结果示:内置物位置良好,植骨融合,无脊柱失稳、椎体滑脱现象。治疗后神经功能Bodford(1997)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Lovett分级评估肌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疼痛程度分级(VRS)法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48例患者神经鞘瘤均完全切除,内固定后有6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脑脊液感染,有1例因脑脊液感染行二次手术,3例因肿瘤侵蚀神经根行肿瘤神经根一并切除。表明对椎管内神经鞘瘤采用椎板切除双侧钉棒内固定、椎间孔区域神经鞘瘤采用部分椎板关节突切除单侧钉棒能够充分暴露肿瘤所在区域的视野,完整切除神经鞘瘤,有效避免损伤脊髓神经,更能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防止出现椎体滑脱、椎体失稳,其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巨大纵隔肿瘤影像学与手术难点及病理诊断. 方法分析了12例巨大纵隔肿瘤的术前临床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要点. 结果 12例中胸腺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畸胎瘤2例,神经鞘瘤1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脂肪肉瘤1例.12例均成功行肿瘤全切除术.术后出现复张性肺水肿7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手术治疗是巨大纵隔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术中行肿瘤分块切除或先行瘤内减张的方法,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切除率.切除肿瘤后缓慢胀肺,并在术后24小时内行人工辅助通气对防治复张性肺水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巨大纵隔肿瘤影像学与手术难点及病理诊断。方法 分析了12例巨大纵隔肿瘤的术前临床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要点。结果 12例中胸腺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畸胎瘤2例,神经鞘瘤1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脂肪肉瘤1例,12例均成功行肿瘤全切除术,术后出现复张性肺水肿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手术治疗是巨大纵隔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术,术中行肿瘤分块切除或先行瘤内减张的方法,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切除率,切除肿瘤后缓慢胀肺,并在术后24小时内行人工辅助通气对防治复张性肺水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