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alretinin、CK5 / 6、mesothelialcell(MC)、CEA和vimentin在胸膜恶性间皮瘤及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 13例胸膜恶性间皮瘤和 13例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的calretinin、CK5 / 6、MC、CEA、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calretinin、CK5 / 6、CEA在恶性间皮瘤与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MC、vimentin在恶性间皮瘤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间皮相关抗体calretinin、CK5 / 6及癌抗体CEA对鉴别胸膜恶性间皮瘤及胸膜转移性肺腺癌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诱发性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magli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发生发展过程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特征。方法 Wistar大鼠100只作为实验组,右侧胸膜腔闭式染尘法注入石棉纤维混悬液40mg,对照组20只注入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每天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每月称体重一次,死亡或垂死动物做尸解,肉眼观察胸、腹腔,最后经组织学证实。结果 诱发性Wistar大鼠MPM的胸膜改变经历了单层增生—复层增生多形性增生—MPM的过程。注入石棉30天以前为单层增生期,30天以后出现复层增生,110天以后出现多形性增生,285天产生第一例MPM。实验鼠右胸腔内散在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石棉斑。诱发MPM66例,局限型2例,弥漫型64例,合并血性胸水49例。肉眼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斑片型,以结节型居多。组织学类型以纤维型居多,混合型次之,上皮型最少。纤维型MPM分化较好,胸水率低;上皮型和混合型分化较差,易合并大量血性胸水。肉眼和镜下分型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诱发性Wistar大鼠MPM的发生发展过程经历了单层增生、复层增生、多形性增生和MPM的过程,单层增生属于单纯反应性增生,复层增生及多形性增生为癌前病变。病理学特征为肿瘤形态的多样性、数量的多发性、分布的广泛性,血性胸水多,转移少。  相似文献   

3.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好发于胸膜的恶性肿瘤,其生存期短、预后较差,临床诊断对其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学标志物是判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标记,其对MPM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该文旨在对生物学标志物诊断MPM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制备鼠抗人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SMR)的单克隆抗体(mAb),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计算机通过综合预测对间皮素(MSLN)进行B-细胞表位预测。合成相应肽段并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mAb,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分析对所制备的mAb进行鉴定。结果:综合预测方法分析间皮素的抗原表位可能于153-162、282-292及471-481氨基酸残基或其附近,选择性合成了可能性最高的位于471-481氨基酸残基的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表位,制备了mAb(2H10),经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分析该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成功地制备了鼠抗人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的mAb(2H10),该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为进一步利用ELISA对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进行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市海河医院1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男性为主(69.2%),中位年龄55岁,主要症状为胸闷(76.7%),放射学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69.2%),7例(53.8%)确诊通过胸腔镜获得标本。病理表现上皮样型12例,肉瘤样型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alretinin及D2-40阳性率较高(100%、76.7%),CEA及TTF-1阳性率均为0。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恶性程度高,应尽早行胸腔镜检查;除常规染色外,免疫组化染色可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例经病理证实恶性胸膜间皮瘤的X线及CT表现。结果 胸部X线平片胸腔积液12例,多发胸膜结节或肿块4例,胸膜尔漫增厚3例,CT显示单侧胸腔不同程度积液并广泛胸膜增厚的胸膜结节15例,胸膜肿块4例,邻近软组织和器官侵犯9例。结论 广泛胸膜增厚、胸膜结节或肿块,伴胸腔积液及邻近软组织和器官侵犯,是恶性胸膜间皮瘤较具特征性的CTI这表现,CT是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例经病理证实恶性胸膜间皮瘤的X线及CT表现.结果胸部X线平片胸腔积液12例,多发胸膜结节或肿块4例,胸膜弥漫增厚3例.CT显示单侧胸腔不同程度积液并广泛胸膜增厚和胸膜结节15例,胸膜肿块4例,邻近软组织和器官侵犯9例.结论广泛胸膜增厚、胸膜结节或肿块,伴胸腔积液及邻近软组织和器官侵犯,是恶性胸膜间皮瘤较具特征性的CT学表现.CT是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Comin  CE  Dini  S  Novelli  L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3):276-276
胸膜上皮样间皮瘤和肺腺癌的鉴别在诊断外科病理中是一个难点,特别是仅凭HE形态进行诊断。目前间皮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一组阳性标记和阴性标记,但无一种抗体对该肿瘤的诊断有绝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阳性标记中,thrombomodulin、CK5/6、WT1、calretinin、odoplanin和D2-40似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RCA相关蛋白1(BRCA assoeiated protein1,BAP1)在恶性间皮瘤、肺腺癌、肺鳞癌和癌肉瘤中表达情况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恶性间皮瘤22例,其中上皮样型17例,肉瘤样型2例,双相型3例。另选取侵犯胸膜的非小细胞肺癌共80例(肺腺癌40例、肺鳞癌40例)和全身各部位癌肉瘤15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AP1在各组病例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各组表达差异。同时所有病例均检测了常规用于间皮瘤鉴别诊断的抗体组合,包括calretinin、wTl、细胞角蛋白5/6、D2.40、CAM5.2、癌胚抗原、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63和p40。结果所有8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15例癌肉瘤均BAP1核表达阳性,而64%(14/22)恶性间皮瘤出现BAP1表达缺失,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皮瘤诊断标志物组合中,增加BAP1后,诊断恶性间皮瘤的诊断正确度达93%。BAP1灶性表达表明肿瘤细胞具有多克隆性。结论BAP1核表达缺失有助于鉴别恶性间皮瘤和非小细胞肺癌。因此推荐BAP1与其他间皮瘤抗体一起应用于恶性间皮瘤的诊断,提高恶性间皮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对于外科病理医师来说,区分恶性间皮瘤与反应性间皮增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反应性间皮细胞增生的一些组织学特征包括细胞密度高、核分裂象多和细胞学非典型性等非常与恶性间皮瘤相似。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检测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分析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振素(sE-se-lectin)和血脂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45例冠心病患者和144例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平行检测其sE-selectin和血脂(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sE-selectin水平和血脂在二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sE-selectin水平与CH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sE-selectin和TC、TG、LDL-C水平在CH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E-selection水平与CHD明显相关。结论CHD患者血清sE-selectin明显高于正常人,sE-selectin可能与CHD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为了解母婴间血清前白蛋白 (PA)、白蛋白、IgG、总蛋白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单向检测法测定 4 0对早产母婴及 14 8对足月健康母婴血清PA、白蛋白、IgG及总蛋白的含量。结果  4 0例早产儿母亲血清PA、白蛋白、总蛋白显著高于早产儿脐血血清PA、白蛋白、总蛋白 (P <0 .0 0 1)。母亲血清IgG低于新生儿脐血血清IgG(P <0 .0 5 ) ;14 8对足月儿母亲血清PA显著高于新生儿脐血血清IgG(P <0 .0 1) ,母亲血清IgG显著低于新生儿脐血血清IgG(P <0 .0 1) ,母婴间血清白蛋白及总蛋白无明显差异 ;各孕周母婴间血清IgG、总蛋白相关分析呈正相关 ,母婴间PA无相关性 ;早产儿组血清白蛋白、IgG、总蛋白、PA均非常显著低于足月儿组 (P <0 .0 0 1) ;新生儿体重与前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 ,早产儿、足月儿体重与PA水平分别呈中度 (r =0 .4 1)和高度 (r=0 .5 8)相关。结论 孕妇的全面营养尤其是蛋白营养状况与其胎儿及新生儿的营养状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PA的测定可以作为评估新生儿宫内或宫外蛋白营养状况的敏感生化指示。  相似文献   

16.
应用胶银染色技术,对21例良、恶性淋巴组织病变细胞核内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s)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分布规律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生后早期感染对脑白质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和LC3 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 只新生SD 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新生大鼠于生后第2、3、4、5、6 天腹腔注射脂多糖0.6 mg/ (kg•d)1 次,建立新生大鼠感染致脑白质损伤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造模完成后的12 h、1、3、5 d 处死大鼠并取脑白质;HE 染色后观察脑白质区病理变化;通过Western blot 和半定量RT-PCR 法检测各组脑白质中Beclin1、LC3 蛋白和mRNA 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HE 染色显示脑白质病变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eclin1、LC3 蛋白和mRNA 水平在造模后12 h 表达升高,1 d 达高峰,随后下降,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大鼠早期感染可以引起脑白质损伤;Beclin1 和LC3 蛋白所呈现的表达变化规律表明自噬可能参与了感染致脑白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的代谢组学平台对2型糖尿病早期大鼠血清进行分析,以期寻找出差异性标志物。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2月龄,体质量(150±15)g。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只。实验组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高脂饮食和单次腹腔注射55 mg/kg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诱导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使用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确认造模成功。于造模成功后1~5周分别收集大鼠血清,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平台分析各标本,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对代谢轮廓数据的变异性进行分析,筛选出2型糖尿病大鼠的特征离子,并对它们进行鉴定。结果实验组造模后大鼠血糖升高,随着时间变化,对照组与实验组大鼠之间代谢轮廓差异变大(P0.05)。血清中乳酸等10种物质相较正常组出现了显著变化(P0.05),其中乳酸、尿素、甘油、L-异亮氨酸、L-丝氨酸含量显著上升,氨基丙酸、β-羟基丁酸、磷酸、苏氨酸、甘油酸含量降低。结论 STZ法构建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代谢组学发生明显变化,其中10种物质可能作为糖尿病发生早期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6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2名正常健康人的血清及尿液,分别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β2-MG、放射免疫法测定尿β2-MG及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尿MA和尿α1-MG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4组特定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此4组蛋白在正常对照组测得的结果无一例阳性,但在糖尿病组的阳性率分别为32.8%、47.8%、35.8%、34.3%;实验还发现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组4组蛋白的阳性率也相应升高(P<0.05)。结论测定尿液中MA、α1-MG、β2-MG及血清β2-MG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能够帮助患者及早发现病情,减少疾病迁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重症监测病房(ICU)早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之间入住ICU超过2 d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根据痰培养(深部无菌吸痰)结果将所有患者区分为正常组与感染组。分别比较正常组与感染组之间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研究对象入选381例,其中细菌感染组106例,正常对照组275例。SAA在正常对照组与细菌感染组结果分别为5.00 mg/L(95%CI:5.00~5.00 mg/L)与105.12 mg/L(95%CI:48.89~212.47 mg/L);hs CRP在正常对照组及细菌感染组中分别为9.13 mg/L(95%CI:3.87~14.47 mg/L)和28.15 mg/L(95%CI:16.81~39.63 mg/L)。SAA与hs CRP在正常组与感染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SAA及hs CRP联合检测在ICU早期细菌感染中敏感性较高,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