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CNA、COX-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观察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胃癌中PCNA、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标本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胃癌、慢性胃炎和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组织中HP感染率分别为:84.5%、42.9%、66.7%;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86.2%、47.6%、72.2%;COX一2阳性表达率为84.5%、28.6%、72.2%。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组PCNA、COX-2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组,胃癌组有显著差异(Fisher’s ExaCt Test:前者P=0.000,后者P=-0.025)。胃癌中HP感染与PCNA与COX-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21。P=0.000及r=0.342,P=0.009)。结论:胃癌组织中PCNA与COX-2蛋白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知幽门螺杆菌(HP)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增加胃癌的发病率,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利于减少胃癌的发生。本文就二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为临床治疗HP感染及预防胃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分为胃癌组及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事先均未接受过抗HP治疗.胃癌组在癌区,外周区各取组织2块,对照组于距幽门2~5cm区域内取组织2块,一块送病理进行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改良Giemsa染色),另一块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两项均为阳性者确定诊断.结果 (1)胃癌患者有较高的HP感染率.(2)胃窦、胃体部癌H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贲门胃底癌(P<0.05).(3)胃癌区与外周区HP检出率有明显差异(P<0.05).(4)Lauren病理分类法肠型胃癌HP检出率高于弥漫型及混合型.结论 HP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胃癌第一类最危险的致癌因素.HP根除治疗能有效地防止癌前病变恶性化,有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组织中Fas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Hp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Warrthin-Starry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中Hp,以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胃癌组织Fas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组织中Fas表达阳性率为12.05%±3.59%,胃癌组织中Fas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胃粘膜,Hp阳性癌组织低于阴性癌组织;Fas基因表达不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结论Hp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细胞的增殖影响较小,主要通过减弱细胞凋亡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为胃癌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寻找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100例胃癌患者、1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及100例正常人的Hp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9% vs 42%,74% vs 42%),CagAIgG+Hp菌株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 vs 12%,56% vs 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较,Hp的感染率明显提高;早期及进展期胃癌H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贲门部胃癌患者H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明确Hp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胃癌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癌高发区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长乐市胃癌高发区居民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用ELISA法、幽门螺杆菌快速试片法及13C-尿素酶呼气方法检测HP感染。结果:胃癌高发区长乐市居民血清HP感染率为75.64%,男76.13%,女74.96%。幽门螺杆菌试片HP感染率为79.66%,男80.66%,女78.30%。性别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者的诊断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相比,幽门螺杆菌试片为高,分别为90.8%和81.7%比85.6%和68.2%,2300人中胃癌检出19人。正常胃粘膜居民占35.74%,胃癌疾病占64.26%,其中胃炎占69.35%。随着年龄增长胃癌疾病增多,胃粘膜正常居民相对减少。HP感染阳性者经铋剂三联药物治疗有明显转阴,其转阴率为67.36%,男69.66%,女64.49%。结论:长乐市胃癌高发与HP感染率有密切关系,并与胃癌前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人胃癌(HG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PCR-Hp-DNA法检测胃粘膜Hp。方法:对141例慢性胃炎患者和42例胃癌患者作Hp现症感染的检测。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萎缩性胃炎Hp感染率较高,非贲门癌血抗Hp-IgG阳性率较贲门癌高,Hp感染者胃粘膜萎缩、肠化及癌变平均年龄较小。结论:Hp持续感染与HGC,特别是肠型非贲门癌密切相关,主要作用在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可能是HGC发生的“启动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COX-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689466、rs5275、rs4648308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在281例研究样本中,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采用Taq Man法对3个SNP进行基因分型;采用Haploview软件构建单体型,并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以评估各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体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在研究样本中,3个SNP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281例包头汉族样本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43.1%。COX-2SNP rs689466、rs5275、rs4648308的等位基因、基因型以及单体型频率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和阴性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检测的3个SNP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没有关联。结论包头地区汉族人群中,COX-2基因多态性rs689466、rs5275、rs4648308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胃癌发生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对56例胃癌、60例慢性胃炎及12例正常胃粘膜组织做了HP检测,结果,胃炎中HP检出率93.33%,胃癌组织检出率41.07%,正常胃粘膜中仅为16.67%,提示胃炎的发生与HP感染明显相关,胃癌的发生与HP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从胃癌发生部位看,贲门部HP感染率低(9.52%),胃窦部及小弯区HP感染率高(68.0%、37.5%)。从病理分型角度看,分化型(腺样型)癌组织HP感染率较高(55.88%),低分化型(弥漫型)癌组织较低(2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荧光胃液分析与胃液中Hp相关性的研究,评估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980例各种胃内病变患者的胃液,用荧光胃液分析仪进行荧光胃液分析,同时进行胃液Hp检测。结果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为最佳截断点KJF≥0.85作为胃癌判断标准,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83.3%;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患者的KJF值接近胃癌患者;在胃癌患者中胃液Hp检出率为45.2%,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患者Hp检出率为69.3%。结论荧光胃液分析对胃癌的诊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特异度较高,且胃癌患者的胃液中Hp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含量变化在胃癌诊断、复发与浸润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158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清Ang-2与CEA的含量,并检测胃癌患者术后2周血清Ang-2与CEA含量的变化.术后随访2年,检测肿瘤复发患者(复发转移组,38例)与未复发患者(未复发组,93例)血清Ang-2与CEA含量.分析血清Ang-2含量变化与胃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术前和复发转移组血清Ang-2含量[(331.8±64.3)、(318.7±72.9)μ g/L]和CEA含量[(42.6±37.3)、(40.5±36.7)μ 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87.4±32.7)、(4.2±3.1)μg/L](P<0.01).术后2周血清Ang-2含量[(211.6±75.1)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EA含量[(33.4±30.6)μg/L]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Ang-2对胃癌诊断的敏感度显著高于CEA(P< 0.01).血清Ang-2含量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浸润深度和肿瘤直径均相关(P<0.01),而与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Ang-2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胃癌肿瘤标志物,有助于临床诊断、术后复发的监测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白细胞介素-2(IL-2)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1月-12月胃癌患者370例作为胃癌组,选择同期胃黏膜正常患者37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幽门螺杆菌阳性及阴性患者血清和胃液IL-2和IL-8水平。结果胃癌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血清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血清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血清IL-2水平低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血清IL-8水平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P<0.05);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血清IL-2和血清IL-8水平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组胃液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胃液IL-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癌组胃液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胃液IL-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液IL-2水平低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液IL-8水平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P<0.05);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液IL-2和IL-8水平和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组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和胃液中IL-2水平下降、IL-8水平升高,胃癌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IL-2水平下降和IL-8水平升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胃癌、胃息肉组织中脆性组胺三联体(FHIT)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慢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腺瘤性胃息肉、高分化胃癌、低分化胃癌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采用快速尿酶法检测组织的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71.7%、35.0%,HP感染率分别为40.0%、53.3%、83.3%,三者之间两两比较,P<0.05;癌组织中HP阳性50例,FHIT蛋白同时阳性12例;HP阴性10例,FHIT蛋白同时阴性1例;HP阳性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4.0%,显著低于HP阴性组治中的90.0%;相关分析发现,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与HP感染呈负相关(r=-2.146,P<0.05).结论 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逐渐降低,HP感染率逐渐增高,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黏膜中不同形态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部疾病的病理特点,降低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行胃黏膜活检的患者219例,采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观察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并观察胃黏膜的形影病理学改变;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形态幽门螺杆菌患者黏膜类型、炎症类型以及是否伴有异型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有炎症活动、重度炎症、有滤泡形成者分别占79.35%、55.43%和50.00%;单纯球形幽门螺杆菌患者分别占43.75%、25.00%和25.00%,螺旋状伴球形幽门螺杆菌明显高于单纯球形螺杆菌,两种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形幽门螺杆菌与螺旋状幽门螺杆菌均对胃黏膜具有致病性,且螺旋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更强,而男性存在该形态螺杆菌相对较多,临床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癌患者癌旁黏膜炎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胃癌患者182例,分析比较患者Hp感染、类型、组织学类型、肿瘤生长部位、癌旁黏膜炎症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型胃癌患者与弥漫型胃癌患者性别、生长部位及Hp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组织病理分型胃癌患者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感染率贲门癌为42.59%、胃窦及胃体癌为6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型与弥漫型胃癌患者间Hp感染率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萎缩型胃炎、肠上皮化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常发生于非贲门癌患者,Hp感染阳性慢性胃炎是发生肠型和弥漫型胃癌的基础病变。  相似文献   

16.
QuestionDoes treating H. Pylori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Study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Main resultsAt 7.5 years,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groups (treatment: 0.86%, n=7; placebo: 1.35%, n=11; p=0.33). In people without precancerous lesions at baseline, risk of gastric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fo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placebo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 n=0; placebo n=6; p=0.02)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people with precancerous lesions (n=7 and 5, respectively). Smoking (hazard ratio [HR] 6.2, 95% CI 2.3 to 16.5) and older age (HR per 1 year 1.10, 95% CI 1.05 to 1.15)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gastric cancer risk.Authors’ conclusions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 was similar between H. pylori eradication and placebo groups over 7.5 years of follow-up. However, it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a subgroup of people without precancerous lesions at baselin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癌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83例胃癌组织、2 5例正常胃组织进行MMP - 2表达的测定 ,同时以经典的Feulgen染色法及图象分析技术对癌细胞DNA含量进行测定 ,分析与胃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MMP - 2在正常胃黏膜中呈阴性表达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阳性 ,阳性率为 78.3%(6 5 83) ,MMP - 2表达强度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浸润深度、TNM分期显著相关 (P <0 .0 5 )。DNA指数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分别为 1.4 7± 0 .2 3和 0 .97± 0 .15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显著相关 (P <0 .0 1)。结论 MMP - 2表达和DNA含量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对其检测有助于对胃癌病人的转移及预后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特征,探讨病原菌的构成比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医院接收救治的200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对其临床数据展开回顾性分析,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5例、47例次,感染率22.5%、例次感染率23.5%;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为主,共34例次占72.3%;共培养出6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7株占59.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32.3%;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呋辛耐药率较高,均>78.0%。结论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医院感染中常见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医务人员要合理运用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的耐药性以及病原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后胃癌易感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8年4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胃癌患者119例作为胃癌组,同期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并分析胃癌组与对照组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以及Hp阳性胃癌组与Hp阳性对照组CYP2C19基因多态性。结果胃癌组患者Hp感染率为73.11%(87/119),对照组患者Hp感染率为63.00%(63/100),两组Hp感染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胃癌组患者中纯合子快代谢型33例(27.73%)、杂合子快代谢型47例(39.50%)、慢代谢型39例(32.77%),对照组患者中纯合子快代谢型31例(31.00%)、杂合子快代谢型42例(42.00%)、慢代谢型27例(27.00%),两组患者CYP2C19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阳性胃癌患者中纯合子快代谢型20例(22.99%)、杂合子快代谢型37例(42.53%)、慢代谢型35例(40.23%),Hp阳性对照组患者中纯合子快代谢型19例(30.16%)、杂合子快代谢型29例(46.03%)、慢代谢型15例(23.81%),两组Hp阳性患者CYP2C19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p阳性胃癌患者慢代谢型患者构成比高于Hp阳性对照组。结论 CYP2C19慢代谢型可增加Hp阳性患者胃癌发生风险,需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Ki67的表达量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68例胃癌标本,取胃癌组织做免疫组化,观察分析阳性细胞比例。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判断各组之间MMP-2和Ki67表达的差异及两者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MP-2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9.41%(54/68),在正常胃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00%(4/20),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3.24%(43/68),在正常胃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0%(1/20),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蛋白表达与Ki67蛋白表达呈现正相关(r=0.449,P0.05)。结论 MMP-2、Ki67与胃癌的发生、转移及增殖相关,MMP-2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MMP-2与Ki67可以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